不一定要成为爱因斯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08:13:36
张五常先生是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一身兼有“三最”:1966年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被选为“最佳教授”;1991年在香港被选为“最劣教授”;与此同时,他又是众所公认的香港大学“最受欢迎的教授”。于是,有人按照中国旧文化中的“三纲五常”,戏称其为“三最五常”。五常先生涉猎的范围几乎无所不在:经济、教育、书法、绘画、音乐、摄影,甚至钓鱼。大千世界,杂粮百姓,兴趣泛泛者不乏其人,但是,能像张五常先生这样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都研究到了专业水准者,应该说是凤毛麟角。
2001年4月中旬,我到东北财经大学作报告,第二天正赶上张五常先生也到学校作报告。他说的是一口地道的广东话,夫人在边上作翻释,夫唱妻随,把个经济学说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引来一阵阵的掌声,真正体现出一种大家风范。在他的报告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极其深刻:“一个人没有成就感是很大的遗憾,每个人都应该在某方面有些成就感,但不一定要成为爱因斯坦。”这句话听似平常,但细细琢磨起来,却颇有深味。
张五常先生还说过这样一件事:小时候,他对打乒乓球很有兴趣,以为自己有这方面的天分。有一次,他碰到了一个小孩,于是就教他打乒乓球。3个月之后,他发现自己已经不是他的对手了,而且输得莫名其妙。由此,他感觉到自己在打乒乓球上并没有什么天分,比不上这个小孩——后来的世界冠军容国团。在他离开香港赴加拿大定居之前,容国团对他说:我们做这么多年朋友,也没钱送给你,就教你几招发球的绝活吧。盛情之下,张五常向他的“徒弟”学了几招。第二年,他在加拿大拿了个单打冠军。后来,在加州大学他与一位教授打赌:谁在乒乓球桌上赢了对方,谁的经济学水平也就更高一筹。结果,那位教授连输十局,而且每一局的得分都没有超过5分。那位教授吃惊地说:你怎么不去打乒乓球呢?你可以去争取世界冠军的。张五常却说:“你笨死了,我怎么打得过容国团呢?”——这个故事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张五常先生说的“不一定要成为爱因斯坦”的含意,其实就是不要去做自己没有天分的事。
现在的社会上有不少人心气十分浮躁。解放思想和市场经济推行之后,必然造就相当一部分人的个性张扬,自由意志,发家致富,成名成家,等等等等。这也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诱惑太多,所以人们并不乏对成就的追求。只是,有些人不小心缺少了一点儿自知之明,把自己的目标定得过于偏离了个人的天分或者是兴趣。比如谁都可能会想自己当老板,而且当大老板(或者是大企业家,或者是小企业中说了算的“老大”)。但是,不论是企业家,还是“老大”,这样的职位并不是任何人都能通过努力就干得好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革命战士一块砖”的口号也许已经给我们中的某些人造成了这样一种误会:只要有上级组织的任命,我一定也能当好厂长经理。就像二千多年以前陈胜吴广的登高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以,一些人经过了屡战屡败之后,至今还做着大老板之梦,认为自己现在只是一时的落漠,完全是由于运气不到而已。其实,能不能成为一位真正称职的企业家,并不完全依靠运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的法人,没有任何外人能够真正赋予乃至保有某个个人的大老板身份或权威,一切只能由市场说了算。对外求竞争中生存,对内讲员工的凝聚力,都要求企业的领导人必须具备一种被称之为企业家天分的素质,或者称作企业家对商业利润的敏感和悟性,这些都不是上级组织可以安排的了的。
关于天分与成就的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对某类事情有天分的人,做起来就很轻松,因为轻松而得到快乐,支付的成本也就相对更低;没有相应天分的人,做同样一件事,势必要更加费劲,因为费劲,自然会感觉痛苦,付出的成本也就更高。与此类似的是,一个人在学习方面的智商很高,他在读书的时候,会从知识吸收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乐趣,且因成绩好而经常得到老师、同学以及家长和亲友们的夸奖,所以对他来说,学习肯定是一种既轻松又愉快的经历。与此相反的是,一个人在学习方面的智力相对偏弱,要是放在考八股、中举人的中国古代,逼着他去读书还真不如由他去打柴。即便处于现在这样一种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习成绩如果老是落在别人后面,精神上同样是一种痛苦。读书方面的智力偏弱,绝不表明没有其它方面的天分。比如绘画、音乐、戏剧等等,甚至当一名出色的企业家,都有可能创造出更加非凡的成就。正如人们熟知的那样,全球第一富翁、世界最著名的大企业家比尔·盖茨,就连大学都没有毕业。
按照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人的天分不同,做事的成本也就不同;成本不同而收益相同的前提下,相同的收益对每个人的效用也就不同;效用不同自然要影响兴趣,兴趣又往往决定成就的高低。因此,虽然理论上每个人都可能具备某个方面的固有天分,但要看这种天分运用在哪个方面。一个人如果在自己并不具备天分的方面去努力,最终将造成一个错误的“投资项目”。尤其是仅仅为了满足一时的虚荣心而忽视自己原有的天分,就很容易去做那些事倍功半的事情,结果必然是累得半死,出力却无功。所谓“经济人生”,其实说的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天分(资本)来计算成本、收益和效用,最终得出成就最大化的“个人发展经济账”。
我们已经处在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能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认识自我,正确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去做那些使自己真正快乐起来的事情,也就是快乐地从事自己有天分并感兴趣的工作,这就是所谓的“人生经济学”,与张五常先生“不一定要成为爱因斯坦”的观点应该是一样的道理。
郭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