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京步校的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00:09


      老南京步校于1953年由浙江金华迁往南京,1969年退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当时叫做南京军区步兵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325部队,也叫过第四步兵学校。 
        第十三步兵学校的前身是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教导团,1949年12月,该团改编为浙江军区军事政治干部学校,辖3个大队,驻杭州笕桥,1950年1月25日,该校迁驻金华,2月6日,中央军委电示将浙江军区军事政治干部学校改编为华东军区军事政治大学浙江分校,仍隶属浙江军区,毕庆堂任副校长(校长缺),辖4个大队,1951年3月5日,华东军区命令该校改编为步兵学校,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第二步兵学校,仍隶属浙江军区建制领导,4月6日,华东军区根据总参谋部规定将该校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步兵学校,辖3个大队,同年12月程业棠任校长,1952年7月11日,第十三步兵学校与第十四步兵学校合并为第四步兵学校,1952年7月11日,中央军委决定,第十三、第十四步兵学校合并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步兵学校,直属中央军委建制,归华东军区领导,校址暂设金华,1955年5月30日,该校改称南京步兵学校,迁往南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步兵学校历史沿革(根据网上资料整理) 
        1949年12月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教导团改编为浙江军区军事政治干部学校,辖3个大队,驻杭州笕桥。 
        1950年1月25日,该校迁驻金华,2月6日,中央军委电示,将浙江军区军事政治干部学校改编为华东军区军事政治大学浙江分校,仍隶属浙江军区,毕庆堂(55年少将)任副校长(校长缺),辖4个大队。 
        1951年3月5日,华东军区命令该校改编为步兵学校,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第2步兵学校,仍隶属浙江军区建制领导;4月6日,华东军区根据总参谋部命令,将该校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步兵学校,辖3个大队。同年12月,程业棠任校长(55年少将)。 
        1949年10月,34军101师调归福建第10兵团。 
        1950年1月,该师师部改编充实到华东军政大学福建分校,所属部队调归第28、29军,用以重建在金门战斗中损失掉的三个步兵团。 
        1951年3月5日,华东军区命令,华东军政大学福建分校改编为华东军区第3步兵学校,4月6日,华东军区根据总参谋部命令,该校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步兵学校。 
        1952年7月11日,中央军委决定,第十三(浙江金华)、第十四(福建福州)、第十五(部分、江苏扬州51年撤销)第十六(安徽合肥51年撤销、体育部分)步兵学校合并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步兵学校,直属中央军委建制,归华东军区领导,校址暂设金华,谭知耕(55年少将)任第4步兵学校校长;周志刚(55年少将)任第4步兵学校政委。 
        1953年第四步兵学校迁址南京岔路口。 
        1955年5月30日,该校改称南京步兵学校,属南京军区建制。 
        1954年刘昂(55年少将)任校长; 
        1960年钟贤文(64年晋升少将)任南京步兵学校校长,宋献章(55年少将)任政委(1958—1962)。 
        1963年7月改称南京军区步兵学校,鞠文仪(55年大校)任校长;政委:夏琦; 副校长:武效贤(55年中校,后晋升上校)、宋炜 ;副政委:安 岱;训练部部长:武效贤(兼);政治部主任:王靖海。 
        1969年9月26日中央军委命令南京军区步兵学校撤销。 
据网上资料考证现校址历史变迁: 
        1933年—1937年国军交通辎重兵学校(本部南京丁家桥)辎重兵科(岔路口)。 
        1938年—1945年日军占领。 
        1946年—1949年3月国军伞兵总队司令部兼伞兵基地(美军以伞兵学校的名义为国军训练伞兵),机场为大校场,伞降场为东山镇和方山。(不知发小们还记得早年的伞塔吗) 
        1949年10月—1952年为华东军大第七总队(伞兵总队)、教导总队。该总队由起义的国军伞兵三团组建。 
        1953年—1955年5月第四步兵学校。 
        1955年5月—1963年7月南京步兵学校。 
        1963年7月—1969年9月26日南京军区步兵学校。 
        1970年后南京军区各类学习班等。 
        1975年—1999年空军气象学院。 
        1999年底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理学院。 
南京步校(第十三步校、第四步校)老领导(据网上资料整理) 
毕庆堂 (1916—1969) 
        原名毕永福,山东桓台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教导大队副政治指导员,第四支队特务团营副政治教导员,山东纵队第一旅第三团营政治教导员,鲁南军区第一军分区黄西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山东纵队第一旅萨那团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八师第二十二团副团长,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第八师第二十二团副团长,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第八师第二十二团团长,第八师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二军第六十五师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华东军政大学浙江分校副校长,第十三步兵学校副校长,马列学院第一分院军教室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部副部长,防化学兵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9年7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五十三岁。 
 
程业棠(1912—1986) 
        安徽省六安县人,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二九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五团排长、连长兼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团总支部书记、营长、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教导营队政治指导员,教导总队大队政治教导员、教导队总支书记,特务团副营长、代营长,第一师三旅七团政治处主任,警卫团副团长兼参谋长、团长,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特务四团团长兼政治委员,苏浙军区第三纵队八支队支队长,浙东纵队第四支队支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三旅九团团长,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二师副师长、师长,第三野战军二十军五十九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三步兵学校校长,第十七文化速成中学校长,安徽军区副司令员,安徽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谭知耕(1917—2001) 
        河南省新县人,1917年出生于佃农家庭,原名谭枝根,1929年加入儿童团,同年参加光山县农民赤卫军,担任通讯员,1930年参加红军,担任过红1师战士、红2师战士、通讯员、宣传员,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任红4军12师35团连指导员,1936年任红31军军部侦察参谋,1937年入抗大学习,抗战期间谭知耕被派到新四军工作,先在江北指挥部任参谋,后来担任过营长兼教导员,团参谋长,谭知耕在新四军2师12团担任参谋长时经历了金牛山反袭击战,1941年4月16日升任12团团长,谭知耕后任新四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苏浙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长,1945年11月,谭知耕任新四军淮南军区独立1旅副旅长兼参谋长,后担任新四军1师1旅副旅长、华东野战军4纵11师师长、23军69师师长,1949年12月任23军参谋长,1950年任25军副军长,1952年7月调任华东军区第四步兵学校校长,1954年谭知耕在苏联伏罗希洛夫军事学院学习,1957年毕业回国,1958年任北京等军事学院战役教授会主任,1964年任该院教育长,1971年任海军广州基地副司令员,1975年任南海舰队司令员,1978年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分管战术和战史研究,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叁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去世。 
钟贤文(1915—2000) 
        江西省于都县人,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三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九军第三师九团副班长,红军总司令部通信连排长,参加了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 
        到达陕北后任红军大学第一团区队长、副政治指导员、队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二纵队三团营长,团参谋长,1940年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晋西独立支队第一团作战参谋兼教导队队长,教导第二旅四团副营长、营长,沂河支队三大队大队长,滨海军区第二十四团团长,渤海军区警备第十一旅二十二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5月任滨海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部参谋主任,华东军政大学大队长,渤海军区军政学校校长,1947年10月任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第七师副师长兼参谋长,1949年3月任第三野战军二十八军八十二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大学福建分校副校长,第四步兵学校副校长,1960年任南京步兵学校校长,1965年任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1970年起任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一九六四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0年11月12日在杭州逝世。 
周志刚 
        江西永新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三军连长、团副政委,第九军团卫生部政委,陕甘宁独立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团政委,次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团政委兼中共襄西工委书记、第五师旅政委,参与开辟荆门、当阳、江陵地区抗日根据地并参加了侏儒山战役,后任鲁南军区分区司令员、鲁中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建国后历任鲁中南军区政委,第四步兵学校政委,湖北省军区副政委、政委,武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宋献章(1917—) 
        阆中县石滩乡人,1917年生,7岁上学读书,12岁当了缝纫学徒工,1932年加入共青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曾任八路军115师供给部政治协理员、鲁南军区第二军分区独立第一团政治委员、鲁南军区政治保卫部部长、第二军分区副政治委员、鲁中南纵队第47师副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35军105师政治委员、台州军分区政治委员兼地委书记,第七兵团干部部副部长、浙江军区干部部部长、政治部主任、军区副政治委员、南京步兵学校政治委员、海军舟山基地政治委员、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刘    昂(1916—2002) 
        原名刘孝德,1916年10月生于吉安县富田乡江背村一个农民家庭,十二、三岁就参加了儿童团组织,1930年10月,红一方面军占领吉安后报名参军,14岁的刘昂被分配在红十二军的一个连队当传令员,12月加入共青团,1932年3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红四一五师政治部宣传员,1933年春入瑞金红军学校学习,毕业后任红九军团第三师九团九连政治指导员,1936年春,红九军团在四川金川以北的松岗改番号为红三十二军,下设三个营,刘昂任第一营教导员,1936年10月,红三十二军建制又进行调整,下辖三个团,刘昂任第二八0团政委,1937年8月,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刘昂任一二0师三五九旅七一八团营教导员,1939年1月,刘昂被任命为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警备五团副团长。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刘昂调任湘鄂赣军区东分区参谋长,1946年11月任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12月调任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长,1948年10月参加华北军政大学高干队学习,1951年任石家庄陆军第三十二步兵学校校长,1954年任南京步兵学校校长,1962年11月任南京军区炮兵副司令员,1968年夏赴越南参加抗美援越作战,1970年9月,任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后改任空军第五军政治委员兼浙江省常委,2002年1月17日,在南京逝世。 
        刘昂一生多次负伤,被评为三等残废军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鞠文仪(1914—1991) 
        曾用名宫德林,山东省文登市葛家镇李家庄人,193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入伍,1949年任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第41军10师28团团长,第41军122师参谋长,1950年12月入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1952年9月任第41军122师副师长,1954年任第41军122师师长、第8预备师师长、第20军58师师长,1963年7月任南京军区步兵学校校长,1969年8月—1978年4月任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1979年—1982年任南京军区司令部顾问,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57年6月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1年9月18日在南京逝世,享年77岁。 
 
夏    琦(1917—1997) 
        浙江省军区原副政治委员,因病于1997年5月4日在杭州逝世,终年80岁,夏琦同志是湖北省监利县人,1938年4月参加革命,193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指导员、教导员、政治处主任、团政委、直工部长、三野司令部军政处政委、第三炮兵学校政委、南京步兵学校政委、解放军外语学院政委,浙江省军区副政委、党委副书记等职,大校军衔。 
宋雪明(1921—1983 
        1921年生于河北省任县,37年8月参加八路军,同年入党,曾任129师先遣支队班长,新四军4支队4总队连指导员,新四军三师9旅卫生部指导员,9旅25团连指导员,华东野战军2纵6师17团营长,6师17团参谋长,松江军分区警卫团副团长,县总队总队长,建国后任苏南军区警备三团副政委、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1962年任南京步兵学校政委,南京军区工程兵副主任,二炮基地副政委,55年授予上校军衔,62年晋升为大校,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83年9月23日在南京逝世。 
武效贤 
        山西沁源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曾任中野6纵18旅一营教导员、营长、2野6纵18旅54团副团长兼参谋长、志愿军12军34师106团团长、12军34师副师长、南京步兵学校副校长,55年授予中校军衔,后晋升上校军衔。 
宋    炜 
        华东军事政治大学(1949.10—1951.01)训练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高级步兵学校(1951.01—1952.05)校务部部长、南京步校副校长、后任江苏省军区副参谋长。 
安    岱(1920—2008) 
        南京步校副政委、江苏省建设兵团三师副政委(正师职待遇)、2008年08月13日于南京去世。 
王靖海 
        志愿军12军31师91团(后12军36师106团)政治处主任,1952年10月20日参加上甘岭战斗(王靖海主任带政治处同志专门对上下阵地的连队进行战斗动员、宣传鼓动、请功记功),南京步校政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