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的展开──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6:45:09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叶小兵
有一次去中学听一节初中世界史的课,课题是欧洲文艺复兴。在课的后半段,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了一场辩论会,辩论的主题是“文艺复兴是复古还是创新”。教师将班上的学生分成两组,指定一组的观点是复古,另一组的观点认为是创新。然而,学生的发言不甚踊跃,只是两三个学生在唱主角,其他多数学生是在听。而且,持复古观点的学生几乎没有太多的陈述和论辩,轻易就让持创新观点的学生占了上风。
显然,这个辩论会不大成功,未能展开针锋相对的辩驳。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认为在于辩题的选择和辩论的组织。在课后的研讨时,我就向任课教师问了两个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一辩题?在开展辩论会前教师和学生都做了些什么?对于前一个问题,教师说这是课程标准上的教学活动建议。我找到课标一看,果然是在第24页上列出了这一辩论的主题。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说在设计课堂活动时,主要是想利用辩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他方面并没有多考虑,也没有让学生事先做准备。
我想,辩论会不大成功的原因就在这里。一是课程标准列出的这个辩题本身就有问题,不符合辩论题的规则;二是教师对辩论这种教学活动形式的组织还不大了解。而辩论主题的确定和辩论的组织方式这两个方面,恰恰是辩论活动得以展开的关键。
我们知道,辩论是一种对立观点的交锋,是用论据、理由说明自己的见解,驳斥对方的观点。教学中的辩论,可以说是一种争执性的讨论,辩论双方所持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也是事先即定的,需要充分地论证和发挥。辩论这种活动,可以使学生对辩题所涉及的内容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在双向的、对撞的思维中辩明事理。但是,历史教学中的辩论活动,并不是可以轻易就来搞一场的,辩论的展开是有条件的。
先来说历史的辩题。一般来讲,辩论的主题要具有争议性,这样就能使辩论的双方都有的可辩。而且重要的是,辩论所涉及的主题应是中性的,正反方的论题看上去要均衡,使辩题可以向正反两个方面纵深论述。如果辩题涉及的正反方面有不平衡,或是辩题本身就具有倾向性,明显偏重于某一方,那辩论的活动就很难展开了,会使参加辩论的其中一方在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甚至未辩明先败北。
历史教学中的辩论题目,应该选择那些具有历史的复杂性、多样性、争议性的论题,包括:对历史人物的功过评价,如秦始皇、武则天、曾国藩、李鸿章、拿破仑等;对历史事件的正面与反面的分析,如洋务运动的得与失、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与落后性、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战场的地位等;对历史制度的评论,如西周分封制的利与弊、科举制度的功效与失缺、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是真正的民主还是虚假的民主等。这些辩题,都具有可辩性,是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找到相应的事实及材料,有论据来支撑论点,并能加以发挥。而前述“文艺复兴是复古还是创新”这个题目,就明显不符合辩题的争议性,因为文艺复兴的成就、地位已是不刊之论。
从教学的角度上讲,确定历史的辩论主题还应考虑到以下几点:
一是辩题所涉及的内容应尽可能围绕着教学的重点。像所有的教学活动一样,辩论的活动也应为教学重点的学习与探究服务,而不是游离出教学重点,另起炉灶,那样就会失去教学上的意义。
二是辩题应是多数学生所关注的问题,是学生想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像很多教学活动一样,辩论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他们要是对辩题不感兴趣,缺少探究、表达的热情,辩论的活动也就很难展开。
三是辩题不应是虚拟性、假想性的,没有发生过的事不宜作为历史辩论的题目,像“如果戊戌变法成功了,中国的民主革命是否还有必要”、“假设你是谭嗣同,在听到政变的消息后是逃跑还是就义”、“抗战胜利后,假如没有美国的支持,蒋介石是要和平还是要内战”,这类问题就属于虚假问题,没有历史事实做依据,对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来说就没有意义。顺便一提,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第30页上,列出“就‘人类能否有效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进行辩论”的建议,这一辩题具有或然性而无历史的即定性,缺乏历史的时空规范,也是不适合作为历史学科的辩题的。
再来谈辩论的组织方式。一般地说,教师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或所组织的教学活动,若没有进行精心而充分的准备,在实际教学时就很可能流于形式,甚至连形式也流散了。如果我们要组织辩论,就应该对辩论这种教学活动方式的性质、组织、规则、技巧等有所了解和掌握。
在辩题确定之后,辩论的活动能否顺利展开,非常重要的一步是学生的事先准备。如果学生对辩题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没有搜集相应的资料,没有研究辩题所涉及的论据、论点,辩论还是难以展开。所以,学生作为辩论的参加者,要对辩论主题进行充分研究,准备材料、论点、论据等。这个过程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分工与合作的过程。可以说,辩论这种教学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是蕴涵在这一准备的过程中的。
辩论会的组织方式及规则也是很重要的。教学中的辩论,立足点还是尽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而不是成为两三个人之间的论战。一般的做法是将全班学生分为三方:正方、反方、评论方(或曰裁判方),另设一主持人及一记时员。辩论活动要有明确的程式和步骤,大致的程序是:(1)主持人宣布辩论主题,介绍辩论的正反方;(2)正反方做陈述性发言,阐明本方的观点;(3)正反方对对方陈述的观点进行质疑或反驳,使辩论充分展开;(4)正反方进行总结性发言;(5)评论方加入辩论,对正反双方的观点进行辩驳,使辩论扩展;(6)最后由评论方讨论,决定正反方的胜负;(7)教师对辩论活动进行总结。
由于辩论的活动有一定的竞技性,因此要有一定的规则,例如,正反方的发言要交叉进行、一个人不能连续发言、不许对对方进行人身攻击等,这些都是需要事先明确的。
教师在筹划辩论会时,应使学生了解到,辩论的活动重在过程,因而在准备
辩词时除了要对材料进行搜集、整理、分类外,还要在“论”与“辩”两个方面下点工夫。所谓“论”,是指对本方辩题的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足,引证恰当,说理透彻,有逻辑性和层次性;在表述时要准确、清晰、流畅。所谓“辩”,是指对对方观点的辩驳,要求反应机敏,善于利用对方的失误和疏漏,进行有理、有力的反驳,切中要害。这些都是对学生的思维运作和语言表达的锻炼,是需要事先准备甚至是事先演练的,这样才会使辩论会精彩、有效。
当然,我们应明白,辩论毕竟是具有竞赛、游戏性质的活动,辩论双方所持的观点是即定性的,在辩论时是要固守的。在讨论的活动中我们可以取长补短,而在辩论的活动中是要扬长避短的。所以,辩论中双方所持的论点,在实际上并不一定是绝对正确的。这就是说,辩论本身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只是发散思维、逻辑推论的比赛,是将争议性的问题展开的活动。从这样的角度上讲,辩论活动在历史教学中要慎用,尤其是要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方采用。
古时的墨家认为:“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出利害,决嫌疑。”[1]可见辩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历史教学中的辩论如果搞得好,也能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起到多方面的推进作用。只要我们用心研究,精心准备,学生就会在这种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丰硕的收益。
注释:
1.《墨子·小取》。
2007-10-08  人教网
辩论的展开──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四 细节的重要──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二 老师的提问──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三 学生的提问──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四 史事的过渡──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五 图片的演示──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六 课件的效果──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七 讨论的组织──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八 讲授的必要──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九 师生的角色──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 知识的延伸──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一 学法的指导──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二 单元的设计──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三 目标的表述──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五 结构的把握──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六 适用的教法──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七 现实的联系──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八 单元的总括──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九 讲授的必要──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九 重点的选定──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一 呼呼重点的选定──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一 张发财的八卦历史之十四 张发财的八卦历史之十四 小兵杂谈汉朝的八大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