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奉世在西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22:13:35

冯奉世在西域



  冯奉世在西域书写的传奇,一点也不比后来的陈汤将军逊色。宣帝时,还是卫候(官名,卫尉的属下)的奉世作为帝国的使者送大宛等国的使者回国。当他们行至鄯善国的伊循城时,得知莎车国的反汉势力与邻国一起攻击杀害了帝国所立的莎车王万年以及汉使者奚充国。莎车人扬言西域的北道已经被匈奴占领,并以武力胁迫西域南道的国家与之歃血为盟,背叛大汉帝国。形势十分危急,奉世当机立断,以手中的节谕告沿途的国王,揭露莎车人的谎言,取得了他们的信任,然后组建了一支一万五千人的多国部队,一举平定了莎车之乱,威震西域。
  
  一、战争年代考
  
  《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莎车王弟呼屠徵杀万年,并杀汉使者,自立为王,约诸国背汉。会卫候冯奉世使送大宛客,即以便宜发诸国兵击杀之,更立它昆弟子为莎车王。还,拜奉世为光禄大夫。是岁,元康元年也。”
  
  大家会据此以为战争发生在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但结合《冯奉世传》,这应该是冯奉世回到长安,官拜光禄大夫的年代。
  
  《汉书》卷七十九《冯奉世传》:“前将军增举奉世以卫候使持节送大宛诸国客。至伊脩(应为‘伊循’,出土汉简可以为证)城,都尉宋将言莎车与旁国共攻杀汉所置莎车王万年,并杀汉使者奚充国。时,匈奴又发兵攻车师城,不能下而去。莎车遣使扬言北道诸国已属匈奴矣,于是攻劫南道,与歃盟畔汉,从鄯善以西皆绝不通。都护郑吉、校尉司马意皆在北道诸国间。奉世与其副严昌计,以为不亟击之则莎车日强,其势难制,必危西域。遂以节谕告诸国王,因发其兵,南北道合万五千人进击莎车,攻拔其城。莎车王自杀,传其首诣长安。诸国悉平,威振西域。奉世乃罢兵以闻。宣帝召见韩增,曰:‘贺将军所举得其人。’奉世遂西至大苑。大苑闻其斩莎车王,敬之异于它使。得其名马象龙而还。”
  
  从中可知,战争结束后,冯奉世继续向西,抵达大宛国,再返回长安,需要大量时间。因此,战争未必发生在元康元年。
  
  《冯奉世传》中提到:“时,匈奴又发兵攻车师城,不能下而去。”这无疑是一个重要信息。
  
  《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其明年(地节三年),西域城郭共击匈奴,取车师国,得其王及人众而去。单于复以车师王昆弟兜莫为车师王,收其余民东徙,不敢居故地。而汉益遣屯士分田车师地以实之。其明年(地节四年),匈奴怨诸国共击车师,遣左右大将各万余骑屯田右地,欲以侵迫乌孙西域。后二岁(元康二年),匈奴遣左右奥鞬各六千骑,与左大将再击汉之田车师城者,不能下。”
  
  由此可见,匈奴在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失去车师,但在本年未对敌人采取军事行动。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匈奴对西域采取军事行动。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空白记录。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匈奴再次攻击在车师屯田的汉军,既然是“再击”,则在地节四年肯定有“击”的行为或企图。
  
  《汉书》卷九十六下《西域传》:“匈奴闻车师降汉,发兵攻车师,吉、憙引兵北逢之,匈奴不敢前。吉、憙即留一候与卒二十人留守王,吉等引兵归渠犁。”此事即发生在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也就是《冯奉世传》中的“时,匈奴又发兵攻车师城,不能下而去”。
  
  综上所述,冯奉世平定莎车之乱的年代在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

        二、汉与大宛的关系

  
  我们知道,帝国在武帝时与大宛国兵戎相见,战争完全是大宛人挑起的,他们自以为强汉远在万里之外,对他们无可奈何,便丧心病狂地劫杀大汉使团,终于激起了帝国的愤怒,发动万里远征。
  
  虽然在汉军撤退后,大宛人发动政变,杀害了帝国所立的国王昧蔡,但是新国王蝉封不敢与帝国为敌,他将儿子送到长安做人质,并与汉人约定,每年献给天子两匹天马,也就是汗血马。
  
  冯奉世的使命是送大宛等国的使者回国,最后一站是大宛国。由于奉世在西域的精彩表现,大宛王对他非常尊敬,因此让他把“名马象龙”也带了回来。这表明两国的关系在战后一直保持得很好。在出土的悬泉汉简中,也有天马的记录,那枚简的纪年是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记载的是大宛国的使者带着汗血马抵达敦煌,然后长安派人去迎接的情况,这表明大宛国一直在履行“岁献天马二匹”(见《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的约定,可见当年的那场战争对他们是如何的刻骨铭心了。而冯奉世在莎车国打的这一仗,无疑会使大宛人更加珍惜与汉人来之不易的友谊。
  
  三、汉与乌孙的关系
  
  乌孙本是匈奴的属国,后独立,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正是乌孙人在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的精彩表现,完成了武帝和张骞的“断匈奴之右臂”的战略构想,尽管两位英雄未能看到这一天。
  
  为了完成这个战略构想,帝国与乌孙进行了和亲,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先后嫁到乌孙。
  
  在帝国第二次远征大宛时,曾要求乌孙“大发兵并力击宛”,但“乌孙发二千骑往,持两端,不肯前”(见《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毕竟,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一蹴而就。
  
  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帝国的十五万骑兵(其中也有冯奉世)和乌孙的五万骑兵同时出击匈奴,匈奴人虽然成功地避开了汉军,但是被乌孙人狠狠地捅了一刀。
  
  战后,乌孙在西域的影响力急剧上升。
  
  莎车王万年正是乌孙昆弥翁归靡与解忧公主的次子,据《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乌孙公主小子万年,莎车王爱之。莎车王无子,死,死时万年在汉。莎车国人计欲自托于汉,又欲得乌孙心,即上书请万年为莎车王。汉许之,遣使者奚充国送万年。”由于万年具有乌孙王子和汉外孙的双重身份,因此莎车人主动提出让万年做他们的国王。
  
  西域北道的龟兹王绛宾娶解忧公主的长女弟史为妻也是出于这种考虑。
  
  应该说,在西域都护成立之前,强大的乌孙是对帝国有利的,但在西域都护成立之后,帝国就不再需要强大的乌孙了,帝国在莎车的驻军,其任务之一就是防范乌孙,必要时会不惜诉诸武力。而强大的乌孙也会尽量摆脱汉人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两个原因,帝国最终让乌孙一分为二。

         四、汉与莎车的关系
  
  莎车发生战乱的原因是“万年初立,暴恶,国人不说。莎车王弟呼屠徵杀万年,并杀汉使者,自立为王,约诸国背汉”(见《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这是许多莎车人,至少是亲汉和亲乌孙的莎车人万万没有想到的。
  
  好在,痛苦是短暂的,莎车和帝国的关系从此非常亲密,西域都护成立后,汉军在莎车的比胥鞬(《汉书》作“北胥鞬”,根据出土的汉简,“北”是“比”之误)有屯田部队。
  
  五、此战的意义
  
  平定莎车之乱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汉宣大帝派郑吉将军经营西域,郑吉先在渠犁进行屯田,于这一年的秋天,进攻车师国,虽然攻破了交河城,但是车师王还在石城中坚守。由于粮草用尽,暂且退兵。秋收后,他们继续进攻。车师王在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向郑吉投降。
  
  车师国对匈奴非常重要,失去了车师,他们就无法进入西域的南道和北道,因此他们在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采取了行动。
  
  我们知道,郑吉将军之所以在北道全力进攻车师国,是因为南道已经归附帝国了。如今莎车一乱,使南道陷于战火,郑吉将非常被动,很可能会前功尽弃。因此,冯奉世将军的行动使南道迅速恢复平静,有力地支援了郑吉将军的行动,使他可以专心致志地与匈奴争夺车师。同时,也使得西域其他国家的反汉势力不敢轻举妄动,最终打消念头,投入帝国的怀抱。
  
  毫无疑问,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是帝国在西域的关键一年。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知道冯奉世将军的人很少。元帝时,已是老将军的他自告奋勇,非常漂亮地平定了羌人的叛乱,他在战争中表现出的能力,一点也不比之前的赵充国将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