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秋—共渡中秋--诗颂中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2 17:53:39

 “话说中秋共渡中秋--诗颂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并称为中国的六大传统节日。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而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仲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 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说起中秋的来源,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

 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多个版本。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着月精。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人。

     传 说 一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传 说 二 中秋节原是丰收的节日。在中国农业社会,农民在丰收的季节里,总是大事庆祝一番。这个节日之所以成为佳节也和“嫦娥奔月”这个美丽的神话有关。 
     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轮流出现,照亮大地和给大地带来温暖,但有一天,十个太阳却一起出现,大地上的农作物都被烤焦了。这时,有一个叫后羿的神射手,把其中九个太阳射了下来,替万民消除了灾难。人们于是把他拥立为王。后羿当上皇帝后,沉迷酒色,随意杀人,成了暴君。他希望长生不老,跑到昆仑山盗取王母娘娘的不死药, 他的妻子嫦娥怕他长生不老,百姓受苦,把不死之药偷来吃了,于是她自己就轻飘飘地飞上了月宫。
后来,一般妇女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祭。
 
     传 说 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民间流传极广的是嫦娥妒恨丈夫后羿薄情,偷吃了他从王母娘娘那里要来的不死之药,于农历八月十五之夜飞上天去,在月筑室为宫,遂为月宫之神;后羿后悔不已,年年的八月十五夜,望月设供,祈望妻子返回人间与自己和儿女团聚,由此而衍生出后世民间祭月祈团圆的文化习俗。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其中甘肃中秋节的习俗是

    在甘肃庆阳等多地区,中秋节的主要节令食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月饼,而是相当于月饼的“千层饼”,千层饼是当地的传统节令食品,过期家家户户都会做。先将做馒头用的发面擀成面饼,再在面饼上均匀涂抹上各种调料枣泥、豆沙、姜黄之类,再撒上白糖、香豆粉等。这样一层层叠合起来,就成千层饼。然后放在大锅上蒸熟。

近年来,包装豪华的月饼在市场上热卖,但是农家还是从中发现商机,在城市出售这在物美价廉的千层饼,生意火爆;那些包装精美的高价月饼一度受人冷落。月亮出来之后,各家在院中摆上千层饼、水果等,家人围坐在桌旁赏月拜月。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名诗: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数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彩云追月/中秋》 (当代) 刘周
        花在此时落,月在此时圆
        人间天上,歌起舞飞旋
        凤鸟还巢,更无狼烟
        寂寞了美婵娟。
        波涌万种缠绵,海底倒映天
        不教浮云将月蔽,心想太平万万年
        我有霓裳风吹动,水起涟漪歌抚平
        云藏潜龙,月隐寒宫
        云须染彩,月洒光晕
        彩云追月,云掩秋空
        月沾凉意,云载清风
        才现欢欣,又惹愁生
        此忧谁解?谁是知音?
        且饮此杯,共语升平
        良辰易逝何如梦。

                ——根据《彩云追月》乐曲填词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 (《全唐诗》)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全唐诗》)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唐诗》)

          《中秋见月和子由》(宋)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诗钞》)

          《中秋登楼望月》(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宋诗钞》)

          《中秋》 (宋)戴石屏

        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
        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

           《一剪梅》(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花月吟(唐伯虎)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4、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5、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6、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7、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8、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9、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0、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4、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15、烟拢寒水月拢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1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8、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9、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0、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2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22、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23、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2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5、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26、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7、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28、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9、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0、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31、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3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3、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34、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3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37、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38、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39、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40、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4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3、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44、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45、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46、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47、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48、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

49、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50、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