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有理更有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12:33:24

模仿有理更有道

不创新即灭亡!在形形色色的管理论坛上,演讲嘉宾们对创新的推崇如同膜拜神灵,对模仿却大加责难,好像企业模仿别人是因为缺乏创新精神,因此不得已只好模仿了。创新者意气风发,名利双收;模仿者亦步亦趋,仅分杯羹。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

不是!没有哪家公司能够在所有方面都创新,他们必须在很大程度上模仿别人。那些我们眼中的“创新优等生”,其实不过是一个优秀的模仿者。IBM公司就被彼得.德鲁克称之为“世间最优秀的创造性模仿者”,当初他推出商用大型计算机就是模仿Remington Rand公司的。微软公司也是一个卓越的模仿者,微软公司的多数产品都是模仿别人的。即便是世人眼中最成功的创新者苹果,他的很多产品也都是现有技术的组装,在产品方面的创新并不多。

不仅如此。事实证明,创新成功的概率其实非常低,由于技术和市场的不成熟,那些创新“先驱“往往成为了创新“先烈”。与之相比较的是,由于有创新者开路,模仿者往往可以搭顺风车,不必支付高昂的研发费用,而且创新者已经教育好消费者,市场初步成熟,他们的成本要低很多。模仿者往往凭着“后发优势”,发现创新者的产品缺陷,根据消费者需求做一些改进,利用更低的价格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从而一举超越创新者,获得成功。

当然,我们说的模仿,不是简单的抄袭和伪造,而是基于现有产品的一些细微改进,也就是“微创新”。而且模仿也不是简单的复制,太多失败的模仿者往往没有打开并破译包含着模仿对象成功密码的黑匣子,只是简单地理解魔方原型,却未能领会该模式的复杂之处以及运行要求的基础能力。总而言之,失败的模仿者并没有把模仿原型转化为能带来同样效果的摹本,而成功的模仿者则充分地领会了模仿对象的精髓,并能有所改进,体现差异化的特点。

这就是发表在最新一期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模仿战略》的主要思想。作者石家安 是俄亥俄州立大学商学院教授,也是《中国的世纪》的作者,长期研究中国企业。他一反为创新高唱赞歌的传统,喊出了“模仿有理”的口号,而且为那些善于模仿的企业指明了路径,这就是“模仿战略”。“模仿战略”针对企业必须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模仿那个领域?模仿产品、流程还是商业模式?模仿哪个公司?何时模仿?怎样模仿?

这是一篇值得中国企业反复研读的文章。虽然中国政府和企业整天高喊创新,但创新现状并不乐观,而且还集中在技术创新方面。石家安的这篇文章,指明了什么是“好的”模仿,什么是“不好的”模仿,为那些善于模仿的中国企业指明了方向。在这个模仿大行其道的时代,只靠无心插柳的模仿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只有将“创新”和“模仿”结合起来,打造“创新模仿”优势,有能力破译创新成功者的密码,还能有力地遏制后来的模仿者。

石家安还对前些年流行的“最佳实践”提出了质疑。在对他的访谈文章《模仿有理》这篇文章中,并认为学习“最佳实践”,动不动就“对标”,往往会导致“愚蠢的模仿”,因为很多企业往往并不了解模仿对象真正成功的原因,即便成功也是靠运气。这个观点和管理大师:C. K. 普拉哈拉德的观点非常一致,他在刚刚发表的文章《别迷信最佳实践》一文中劝解大家,不明所以地学习优秀企业,往往会陷入一种东施效颦的误区。

富有中国特色的山寨企业就是一种典型的模仿,甚至石家安的新书《Copycatting》翻译成中文就是山寨的意思。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博斯咨询的中国区总裁谢祖墀博士撰文《山寨企业异军突起》也为山寨企业的创新之路指明了一个新的路径,这就是“聪明地模仿”。那些靠模仿起家的企业,往往在消费者需求方面做了一些局部的创新,就获得了很好的发展。

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无论是“山寨之父”联发科的模仿战略,还是天宇朗通从山寨到品牌的崛起转变,以及被互联网界称之为“全民公敌”的腾讯,他们身上都体现了模仿战略的精髓。那就是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之上,做一些局部改进,以更低廉的价格,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所以,不要歧视模仿,模仿自有道理。企业要做的是,洞悉何谓正确的模仿,从而制定出自己企业的模仿战略。模仿有理,更有道,这就是这个专题想要传达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