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物理教学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4 20:27:58
作者:李正太   NLP物理教学法(自然科学教学法),追求一种境界“学生感觉是这样的,而且这种感觉是对的”

  NLP物理教学法

  一.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心资源:

  1.学生的“类比”倾向

  比如教学电阻并联时,可以借助交通路线作为类比,学生就自动迁移了关于“支路路况变化”和“整体路况变化”的关系。类似地,学生学习磁力线,可以借助电场线做类比。——类比,比较有利于“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迁移,作为“锚定”某种物理规律和算法的基础。

  2.学生的“以偏概全”倾向

  比如高中物理研究压强、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时,通过设计若干等面积情况下,压力翻倍;若干等压力情况下,受力面积翻倍的情景,学生很快就能感受到压强、压力、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这恰恰是利用了学生“以偏概全”倾向——这也是多数“合情推理”的惯用方法。“合情推理”的重要意义是“情”,学生自己感觉是这样的,当然有个重要的前提,这种感觉是对的(跟严格的演绎结果和实验结果一致)。

  3.学生的因果模块

  比如一重物砸在土地上,地面会陷下一块,质量越大,坑会越大,无须借助动能定理来解释,学生的因果模块就已经完全认同。——这样的好处是“因果模块”得出的结论,正好成为动能定理的支撑。

  4.学生的结合能力

  比如请学生假想自己是一带电粒子,感受自己在电场中所受的作用——学生对电场力有强烈的感受。类似地,请学生假想自己一拳分别打在墙上和靠垫上,学生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感受。

  二.学生学习物理的直觉化错误

  1.More A, More B。

  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游泳过河,静水、流水中分别耗费的时间,学生倾向于“路程越长,时间越长”。类似的例子,两个灯泡(额定电压相同)串联在电路中,学生倾向于额定功率大的亮。

  2.Same A, Same B。

  例如,同样的大小的力作用于初速度不同的两质量相同的物体,相同时间内,学生倾向于做功相同。类似地,同等质量的两颗地球卫星,学生倾向认为两者轨道相同。

  3.学生的前提模块。

  这个前提模块,困扰著物理初学者,只要物体一动,学生默认物体一定受“力”的作用。4.生活中的错觉

  经典的情形,就是问学生“双手分别捏一木块、铁块,平举同时松手,谁先落地?”,学生的生活经验告诉他,“铁块先著地”——这往往成为“自由落地”教学的障碍。

  5.习得的直觉化规则

  物理教学中的“举例法”,寄希望学生从例子中一步一步的解题过程中,总结归纳出一般化的技巧、方法。——这种方法的风险,是制造错误的“规则”。比如学生学匀速圆周运动后,关于类似于圆盘的练习太多,于是形成了一种直觉“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这种规则在学习天体运动时,就成了阻碍。

  规避直觉化错误的教学建议:

  “锚定任务”,这个学习任务,直觉规则的负面影响不存在,因此学生可以得出正确合理的解决方案及结论。

  “桥接任务”,在“锚定任务”的基础上,逐步添加直觉规则启动因素。最终完成“目标任务”。

  在“桥接任务”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感觉K,和Ad,培养学生形成“啊哈,我是这么想的!”,并通过变换提问方式和类似情景检验。

  三.NLP物理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1.建立联系

  利用学生的内心资源,帮助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正确的感受,帮助学生建立已经理解的知识、概念与新知识、概念的联系,来构建新概念的意义。

  在人的认知中,存在两类符号,一类是内在的基于内在直觉的,一类是外在的基于规则和文化的。物理概念,具有规范的分类、方法、符号等,如同音乐理论的和弦、音阶等。但是我们允许学生为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而自己创造概念。这就比如一自学成才的音乐家,会自己发明一些独特的音乐符号,以表达自己的旋律。

  心略指令:K——Ad

  2.应用

  根据学生对新物理知识的感受以及学生自己创造的概念,解决一些相关的物理问题。

  有一种假设,学生在应用之前,应该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巧。事实上,学生面对应用问题,往往是凭直觉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无需静静等候新的技巧。因此,技巧一开始就应该从应用开始教。

  3.反思

  常规的问题,无需反思,按照解题规则反复操练即可。对于一些非常规的问题,有意识的思考问题与已有知识点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4.明晰

  能明晰地讲解自己所学,此时还需要将学生自己的符号(含创造的概念)翻译为物理规范的符号和概念,同时相关的演绎过程必须精通。推理直觉认为直觉并非一种机制,而是一种推理方式,“啊哈”源于一序列的推理,只是这种推理不在人的意识之中。

  因此,通过正确的推理,有利于个体从自然脑过渡到学院脑。将演绎和推理过程在脑海中预演多遍,是有效的训练方法。

  5.直觉化

  “自动处理”的优化方法,就是有意识练习和反思性练习。比如,很多人打篮球,往往是无意识地反复练习,水平提升不大。而专业运动员往往是有意识、有针对性、关注反馈和调整的练习,所以水平高。

  并非所有学习内容,都具备反复练习的机会和条件。因此,对于有些学习,“过度学习”就成为必要。在过度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已经掌握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不同层次的额外练习,是非常有价值的。

  四.NLP物理教学设计流程

  1.定教学效果,新物理知识(技能)留下什么画面、掌握什么技能、产生什么感受?

  2.反思新知识(技能)支撑

  新知识点的两大支撑:知识支撑和认知支撑。

  知识支撑:新知识的知识技能基础。比如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相关的知识技能支撑是牛顿第二定律、电场力、曲线运动等。

  认知支撑:

  (1)学生的感受支撑。学生关于物理知识的感受支撑最直接的方式是源自具有“锚定”任务的生活经验或者“结合”的经验,其次才是通过“类比”或“合情推理”。比如磁力、浮力、平抛运动等。

  (2)学生可能的直觉化错误及规避方案,校验(1)的感受支撑并设置锚定任务和桥接任务。

  (3)学生的表象支撑。比如匀强电场,学生脑海中的画面。类似地,关于原子核,学生脑海中关于粒子的画面。甚至,关于天体运动,学生的肢体模拟(比如手指比划)都是表象支撑。

  (4)学生的心略支撑。比如关于木块落入水中的问题,Vc——Vr——Ad——Vc(构想情景——翻译成物理过程——确认——翻译成数学模型)。此时提供的模型(比如例题),尽可能“简约”,减少干扰因素(俗称光秃秃的题)。

  (5)直觉化训练方案。

  注:学生知识支撑、认知支撑中,往往是因为一两个点没有过关而导致学业不精,这些点我们俗称“欠练点”。

  3.整理教案,梳理上述支撑和“欠练点”,并按照“建立联系——应用——明晰——直觉化”的课型进行教学设计,同时补充完整“教学指令”。另外,物理学科教学需尊重“自然脑(生活中的经验)——实验脑(理想实验)——抽象物理模型——学院脑”的发展过程,然后强化学生在“干扰因素下”鉴别出模型。

  五.NLP物理教学指令

  1.概念和定义

  概念或定义导入的背景(眼球上左转),概念或定义的符号(眼球平左转),由符号扩散的例子(眼球上右转),直觉化感觉(眼球下右转)。

  心略指令:Vr——Ar——Vc——K

  2.定理

  定理锚定的背景,定理的演绎或验证过程(眼球上左转),定理的认同感(眼球下左转),定理的内容和对应模型(眼球平左转),定理的将来预演(球上右转),直觉化感觉(眼球下右转)。

  心略指令:Vr——Vr——Ad——Ar——Vc——K

  3.解题

  方法:审题确认题目信息,翻译成情景,抽象成模型,翻译成物理过程,从第二位置考虑老师考什么?规则以及需要什么鱼,回忆相关经验支撑,翻译成数学模型,明晰(比如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规律、编题)。

  眼动模式:眼球左上转,眼球下左转―――眼球下右转―――眼球上、平左转―――眼球下右转。

  心略指令:Vc——Vr ——Ad——Vc——Vr——Vc——K——Meta

  4.实验

  (1)直接感知是通过观察、实验、参观、生活实践等活动,对有关事物和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形成观念。

  方法:关注学生脑海中关于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的表象,同时将表象抽象为物理模型,关注现象背后的物理过程,并翻译成数学模型。

  心略指令:Vr ——Ad——Vc——Vr——Vc——K——Meta

  (2)间接感知是通过教师或教材形象化的语言描绘,或利用各种形象化的直观教具,对有关事物和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形成观念。

  方法:关注学生脑海中关于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的表象,同时将表象抽象为物理模型,关注现象背后的物理过程,并翻译成数学模型。

  心略指令:Vr ——Ad——Vc——Vr——Vc——K——Meta

  (3)至于实验设计,则从原理出发,设计流程,最后配上仪器。

    

  

  

我的图书馆http://liukaichuang.360doc.com

我的网易博客
http://liukaichuang1021.blog.163.com   
      

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yiduiyigexinghuajiao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