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上海世博会上的10大技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14:08:09

纵览上海世博会上的10大技术

(责任编辑:刘晖)

1851年,在首届世博会上,当伊丽莎白女王站在一台拥有700马力的蒸汽机面前时,这位野心勃勃的女政治家找到了自己征服世界的权杖,“科学技术使大英帝国拥有了全世界君主都梦寐以求的东西——力量。”就在这一年,英国使用蒸汽机的总功率已达到120万马力,相当于给英国增加了2000多万24小时工作的健壮男劳力。当时,全世界2/3 的工业制成品都是由英国生产。  22年后,在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上,当比利时工匠格拉姆因为一时粗心搭错一根电线而拉开人类电气化时代的序幕时,日本的66名工程师正穿梭在人群中,他们回国之后,撰写了96卷的科学报告详细介绍了西方的科学成就。也就是在这期间,年轻的明治天皇开始了自己的变革——明治维新,这让日本摆脱了沦为西方国家殖民地的命运,与当时的中国形成鲜明对比。   实际上,电报、电话、电影、汽车、电视机、计算机、机器人……这些近现代人类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发明都是在世博会上登场的。所以,在“抚摸”完1893 年的芝加哥世博会后,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才会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道,“博览会上度过的这三个星期,使我的知识有了长足的进步,从童话故事和玩具,迈到了对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和平凡事物的热爱”。   在世博会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上,虽然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第一届世博会,当时中国珠海商人徐荣村以“荣记湖丝”参展并一举荣获大奖;但人们真正意识到文明的力量早已扩展到科学、工业和艺术,还是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  就在晚清小说家陆士谔在《新中国》杂志上预言“万国博览会将在上海浦东开幕”整整一百年之后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带着中国向世界展示文明进步的愿望开幕了。这一届世博会上的技术展示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信息技术、全息影像技术、智能机器人、清洁能源等等也将深刻地改变当今人们的生活。

1.信息革命   主要厂商 场馆 产品   A IBM“智慧的地球”   B 海尔“物联之家”   C 中国移动“准4G”   D DHL的物流配送   E H3C整体解决方案   F 通用“车连网”   ……   降落在上海浦东机场的那一刻,人们就已经将自己置身于一张巨大的网络之中。从机场到高速公路,再到世博园区,一路上都遍布了各IT厂商或电信运营商的眼线。仅世博园区内就有1500只高清全球眼俯瞰所有的公共区域;世博会周边的公交车上、出入上海的长途车上也都安装了全球眼设备。  一行几个人,带有多少件行李,乘坐机场大巴还是计程车,吃的快餐还是法式西餐,给谁打过几通电话,酒店是否有预订,预订了世博园区中哪些场馆的餐馆……所有采集到的包括视频和图片在内的个人信息都会通过CDMA、GSM、TD-LTE等无线网络或者中国电信铺设的光缆传输到中心存储平台,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电脑、手机、PDA等多种终端进行查看。   中国移动开通的全球首个TD-LTE宽带移动通信规模演示网以及“物联网”是我们不得不提到的两项技术成果。   TD-LTE是我国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准4G标准,这个网络比现行的3G网络快几十倍。TD-LTE演示网共建有17个室外基站,覆盖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可进行移动高清会议业务、移动高清视频监控、便携视传、移动高清视频点播、即摄即传等。  虽然“物联网”概念早在1999年就已经被提出来了,但这次世博会才真正让人们切身体会到它的效用,这不仅因为世博会的广泛使用,更是因为IT厂商和电信运营商的看好。   “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核心仍然是互联网,只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早在去年10月,上海世博局就发布了可承载世博手机票的RFID-SIM卡,这种带有射频技术的SIM卡可与遍布世博园区的传感器交换信息。于是,用户通过手机可以购买世博会门票、刷手机入园、刷手机在园区购物,甚至乘坐地铁等。不仅如此,组织者也可以根据“世博芯”跟踪各场馆的观众分布,随时向观众发出参观建议,并且有效调动车辆。据介绍,超过7000万张世博门票都采用了RFID芯片,300万张世博手机门票则融合了RFID和SIM卡技术。另外,园区食品也采用了RFID芯片技术以达到食品从田间到运输等多个程序的电子化监管及溯源功能。一旦食品安全发现问题,这一技术可以迅速追查食品的污染源,及时回收受污染食品,几乎所有的IT厂商甚至包括移动运营商和家电厂商都涉及到了该项技术,“海尔物联之家”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在本届世博会上,海尔展示了能自动给手机发短信的空调,能与衣物和洗涤剂沟通的洗衣机,能自动检测食物储备的冰箱,能控制家电、电灯和窗帘的电视界面……   中国移动则以采用LTE技术的物联网概念车来承载,它可实现车况远程诊断和远程控制、GPS导航、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并为乘客提供游戏、音/视频点播等多种娱乐节目。  另外,国家电力馆的魔盒也是其中的例证之一。在家里,人们可以使用“虚拟发电厂”:它是由传统电网和新能源发电共同组成的,包括风能、太阳能、水电以及生物热电等。它可以根据实际的电力需要“智能”地选择不同的电源加以组合,保持城市的电力供应始终强大而稳定。另外,智能电网能“自我检测”,即自动绕过故障节点寻找新路径,这种自我补偿会使电压相当稳定,即使短暂停电,用户可能也会没有感觉。物联网公共统一接入管理平台在上海世博会的安防、概念车、井盖监控、楼宇监控、客流分析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用。  实际上,这塑造的正是IBM“智慧的地球”。IBM董事长兼CEO彭明盛在自己的演讲中做了最好的总结:“我们认为,‘智慧的地球’就是让智能充盈于系统与流程之中。这里所说的系统与流程是那些使服务得以交付的系统与流程,那些使产品得以研发、制造和买卖的系统与流程,那些使人、资金、石油、水乃至电子能够运转起来的系统与流程,一言以蔽之,亿万人赖以生活和工作的系统与流程。”

2.全息影像技术   主要厂商 场馆 产品   A 达索系统“法国馆网上世博”   B 沙特阿拉伯馆全球最大的IMAX屏   C 日本馆的生活墙   D 德国馆的解说员   E 韩国馆的微缩首尔   F 中国馆的《清明上河图》……   在本届世博会上,沙特馆凭借全球最大的IMAX屏幕获得了最高人气奖,这块屏幕足有1600平方米,相当于两个篮球场。但是,这仍然仅仅是世博会中 3D全息影像技术的冰山一角。   在中国馆,人们驻足在“国宝”级艺术品《清明上河图》前,这幅图画犹如电影画面,人物、景致栩栩如生,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在德国馆门前的解说员德国青年“严思”和中国姑娘“燕燕”,则是利用三维影像技术拍摄的立体照片,馆内的弧形3D屏幕以及巨大的LED“互动球”则充满动感;震旦馆则定制了最大成像长3米、宽3米的巨型成像器,让“金缕玉衣”、“玉舞人”、“玉鸟”等40多件玉器以360度的全方位的效果清清楚楚地呈现在人们眼前;韩国馆里 “汉字与韩文”、“龙形风筝和盾形风筝”、“大红灯笼与青纱灯笼”展示了中韩文化的紧密联系;采用了虚拟成像技术的“世界经典雕塑殿堂”里没有任何雕塑品,只有空空如也的雕塑站台,但观众却能通过一块神奇小巧的视频板,观看到这些虚空的世界经典雕塑。  3D技术的另一个集中展示区便是网络世博,这也是上海世博的一个创举。以法国馆为例,参观者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在虚拟展馆中360度自由参观,欣赏奥赛博物馆的经典名画和馆中美丽的法式园林,甚至“走进”高更的《餐点》等名家画作,“穿梭”其中并聆听作品介绍。喜欢3D互动游戏的参观者更可以与法国馆的吉祥物“乐乐”进行实时互动,在游戏中体验包括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等五感的感官享受。   实际上3D技术的运用不仅限于展示和展览,在商务、医疗甚至是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被广泛使用。比如说,设计人员可以用三维的方式与客户解释自己的方案和规划,这样对方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相关的原理和结构;医生可以仿真整个手术过程甚至模拟三维细胞模型和人体构造,这样患者和同事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手术难点和手术步骤。“他等于是开阔了每个人的眼界范围,我们的口号就是让你看到你所想的。当你真正能够去体验的时候,你就很容易理解和很容易懂,这就是3D的力量。”达索系统全球总裁兼CEO伯纳德认为未来就是“3D for all”,达索集团同时为包括法国馆在内的多家世博馆的网络3D呈现提供技术支持。  H3C搭建信息城市当飞机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时,您的科技世博之旅就已经开始启程。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融合了航空、高速铁路、磁浮、地铁等多种换乘方式,堪称交通“巨无霸”。2010 上海世博会期间,这里成了上海的第一扇“大门”。为了保证秩序的井然,也为了让初到上海的游客对周边交通环境一目了然,H3C公司为上海虹桥交通枢纽建立起的一套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成为了上海世博会交通服务的得力助手。在这里,哪一次航班刚刚降落、哪里的人流突增需要紧急疏散、哪里需要调集更多的出租汽车、哪条道路车辆行驶顺畅……   这一切信息尽在遍布枢纽各处的监控系统掌控之中,并分别呈现于76 个显示器,清晰、精准、及时地传达给广大乘客。  在世博园内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鹰眼卫士”一般的视频监测系统,巡视着园区的各个角落。而这正是通过H3C公司为世博园提供的视频监控及会议解决方案实现的。通过整合监控画面、智能分析系统上传信息,提供应急指挥、实时调度等综合管理服务,使视频监控的作用发挥得更加活灵活现,令工作调度与园区安全都尽在掌握。  建于世博公园内风格迥异的建筑丛林中,世博中心显得庄重而神秘。世博会期间,世博中心不但肩负着接待各国贵宾的神圣使命,同时,它也成为上海世博会展示自己的平台与窗口。  如此宏大的热闹场面,如此长期的国际盛会,对世博中心计算机网络平台和视频监控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H3C 的IToIP 解决方案基于万兆以太网建设,充分满足了世博中心的流式多媒体播放服务的需求,实现传播重大新闻以及网上实时新闻的同步。  不仅如此,H3C 还采用分布式数字视频监控产品及网络交换产品为世博中心建立了一套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以独立的安防系统专用网络,提供了高品质的图像质量和畅通的使用平台。  世博中心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不仅因为沉稳的外表和庄重的内在,还因为它是现代科技的集中体现,大量的世博新闻、资讯、视频及图像汇聚于此,并由这里传入世博园,传送到中国,传达给全世界。  在传播最新科技和多民族文明的世博盛会上,在7000万游客赞叹的目光中,H3C正以科技成就世博之美!   城市生活已经不再仅仅是高楼大厦,灯红酒绿和车水马龙,信息技术正如此迅速地改变着世界。  作为全球领先的IP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创新是H3C的核心价值。公司每年将销售额的15%以上用于研发,2009年的新专利申请量达到746件,平均每个工作日就有3个新发明。正是凭借不断的技术创新与积累,H3C形成新一代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基础承载网络解决方案以及多媒体通信三大核心解决方案,并得到广泛应用,占领了IT发展的制高点。   同时基于在三大解决方案领域的创新与领先,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和IT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H3C公司依然取得产品及解决方案销售额增长 27%的显著成绩。  通过精准定位,H3C帮助客户不断超越梦想。通过H3C新一代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保障了淘宝在未来5年能7×24小时向全球提供网上贸易实时服务,让数亿客户足不出户便可享受轻松的购物服务;国家大剧院让老百姓充分享受着精神大餐,在这里,观众欣赏到的不仅仅是一场场酣畅淋漓的艺术表演,更能感受到无所不在的高科技魅力,作为国家大剧院的网络设备供应商,H3C有线无线一体化解决方案点亮了这座艺术的最高殿堂;截至2009年,H3C承建了160个平安城市项目,成为平安工程第一品牌,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引入,最大限度地实时掌控和了解在城市发生的情况,将“平安”送到千家万户,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科技创新正在如此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而H3C与您正共同经历着这些非凡的变迁。科技正变得触手可及,而上面所发生的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

3.水处理技术   主要厂商 场馆 产品   A 以色列馆的“低语花园”   B 日本馆的MBR污水处理   C 新加坡馆的“水和花园”   D 一轴四馆的雨水利用系统……   作为生命之源,水成为上海世博会的另一个重要角色,许多国家馆内都展示了本国企业的水循环技术、水处理技术、节水技术等,其中以色列、日本和新加坡是最突出的三个国家。  上天留给以色列的唯一的自然资源也许就是那一摊死海,一个位于陆地上海拔最低处,含盐量极高的湖。全国有2/3的领土是沙漠荒山,全年365天有7个月无雨,人均水资源仅270吨,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   但正是这片贫瘠土地上的劳动人民给我们带来了惊喜,在世博会上,以色列馆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沙漠之上的转机,特别是开启农业革命的高科技节水灌溉技术 ——滴灌。以色列人将水从茂密富饶的北方地区输送到南部干旱地区;以色列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回收利用的国家;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占据全球40%的市场份额;而以色列水技术的战略目标就是把以色列打造成世界水及环保科技的“硅谷”。   日本馆这次展出了生化块和膜分离式活性污泥处理法(MBR),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处理技术之一。这项技术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只能将下水道的污水处理成冲厕、绿化、洗车的中水,更能将污水处理成直接饮用水。在城市实践区大阪馆内,游客还可以通过踩一辆特殊的自行车,就可以把污水转变成纯净水,体验过程生动有趣。  同样是缺水的国家,新加坡也为此做了很大的努力。在新加坡,全国共有15个蓄水池和一个能在暴雨时防洪的暴雨收集池系统,随着榜鹅蓄水池和实龙岗蓄水池于2011年落成,新加坡集水区面积,将从目前占全国面积的一半,扩大到三分之二。他们目前正在推广的一项技术就是将回收水经先进膜技术进一步净化而产生的可直接饮用水。新加坡还有一个广泛的节约用水计划,说服人们明智的使用水资源。目前新加坡的人均家庭用水量已从2003年的每日165升下降到目前的 155升,而他们2030年的目标是140升。   实际上,中国可以拿进步奖,因为顶着烈日穿过世博园,游客可以享用中国自有技术净化出来的直接饮用水。目前,世博园区使用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直饮水系统,采用“活性炭+PVC合金超滤膜+紫外线”组合处理工艺,多道处理工序和200多项标准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便是膜技术。另外,城市未来馆的生活用水和雨水回收项目,规模为120吨/天,采用了世界先进的合金超滤膜生物反应器,具有极高的性价比,年处理量将达4万多吨,处理后的中水全部用于冲厕和绿化。   节水和回收利用是世博园的另一个主题。卫生洁具、绿化灌溉设施都是节水型;园区内的透水地面可以有效减少外排至城市雨水管网的径流量和径流污染;世博中心、演艺中心、主题馆、中国馆等四大永久场馆和世博轴,都建设屋面雨水利用系统,雨污水的收集处理率可达到100%,预计可节约自来水100多万立方米。   实际上,在世博会之后,回收利用也许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比如说,在世博会结束后,德国馆工作人员穿着的白色T恤就会被填埋在德国馆地下,留在中国,为世博园的树木提供养料;日本产业馆服务人员所穿的和服会被运回日本,经循环回收再利用系统进行加工再生产,因为这些衣服都采用了可回收的新型面料,这种面料由耐热生物塑料纤维和京都传统真丝织物“丹后绉绸”交织而成。   另外,世博园内建立了中国首次应用于大型展馆和市政道路的气力垃圾收集系统,该系统服务的整个区域内无需使用垃圾车,而是通过地下管网将垃圾输送到中央收集站,实现全天候及时清运。此外,通过气力系统输送垃圾还可以将垃圾自动分类。其中,可回收的废塑料、废纸张、绿化垃圾中的枯枝落叶等,还可以加工成花盆和肥料。

4.虚拟生活墙   主要厂商 场馆 产品   A 日本馆的152英寸等离子电视墙   B 德国馆的家庭中央控制解决方案……   也许,我们并不应该把“智能生活墙”单独列出,因为它本身是三网联合、无线互联网、全息影像技术等技术的理想载体和综合运用,这更应该被称作数字虚拟技术的美好未来。而日本馆那个152英寸的等离子电视墙就是最好的诠释。   不过,这绝对不只是一台超大高清电视,它被称为“生活墙”, 在墙上,许多生活琐事化繁为简,合为一体,换墙纸会比换电脑桌面还方便。在这面墙上有你用来了解世界的地球仪,你最钟爱的小说和杂志,当然也有你喜欢的世界杯。将来这面墙甚至可以跟随你移动,无论是在卫生间还是厨房都可以欣赏自己喜欢的节目。而细腻的日本人还选择了珍稀动物朱为主题,讲述在未来2020年人类居家、出行、信息沟通等生活模式,展现了科技进步为人类生活和环境改造带来的发展及变化。   未来,任何界面都可成为屏幕,投影仪可以小到你看不见。人们可以直接在木质餐桌上点餐,可以上网搜索美食;也可以在商场的水泥墙上查看服装流行趋势;甚至可以打开世界地图,查询到世界各地的天气预报和旅游信息;在书店拿起一本书,就能了解到书籍的评级、网友推荐等资讯,这一切都取决于人们的想象力。

5.智能机器人   主要厂商 场馆 产品   A 日本馆的各种功能型机器人   B 法国馆的“NAO”   C 意大利馆的清扫型机器人  D 瑞典馆的机器人合唱团   E 震旦馆的古典舞机器人……   自从1939年美国纽约世博会上,西屋电气公司家用机器人Elektro之后,机器人一直是世博会的常客。与当年那个用电缆控制,可以行走,会说77 个字,可以抽烟的“男性”相比,本届上海世博会上机器人的“智商”明显高出许多。   世博会期间,37台“海宝”机器人成为了世博园区里的大明星,他们向世博参观者提供了特色服务,其中包括信息咨询、迎宾服务、交谈互动和提供拍摄服务等。沪上生态家展馆四楼老年公寓里的机器人一直都在忙着冲咖啡、接电话、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震旦馆的机器人跳起了古典群舞;法国巴黎大区馆的仿真机器人吉祥物“NAO”不仅能说会跳、还会打太极拳,而且其身上密集的传感器、摄像头和麦克风令它拥有高度的人工智能,可用于教育孩子、监护老人等复杂工作。西班牙馆的“小米宝宝”用中文跟游客说再见。   一曲《茉莉花》让日本馆的机器人成为全世界的焦点,高度灵活的手部和腕部控制是这种机器人的最大看点。直立行走的仿人机器人、清扫机器人、搬运机器人、学习主人语言的成长型机器人……   可以想象未来的生活场景,负责搬运的机器人不仅能够快速移动和自主规避障碍物,还能识别人的面孔,通过眼神、语言以及形体动作直接与医护人员、病人进行交流;娱乐型机器人则可以在主人的爱抚下完成从出生到幼儿、少年期的成长过程。保姆型机器人穿梭于疗养院、医院和家庭,成为上千名孤独老人、自闭孩童的亲密伙伴;那些残疾人也不会因为失去行动能力而懊恼,因为机器人可以帮助他们走路、抓取食物。  这些机器人在未来老龄化社会中将要扮演重要角色,他们也会成为帮助人们克服困难的最佳助手。比如说,打扫厕所的工作又累又脏,而且不能当作事业来发展,所以年轻人不愿意选择这样的工作,也许若干年后这样的工种就成为了清扫型机器人的天下,这些机器人将成为最心灵手巧、最吃苦耐劳的环卫工人。  实际上,机器人已经在工业、起居、战争和护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就曾统计,至2008年底,世界各地已经部署了100万台各种工业机器人。   也许有一天,《人工智能》里与人类并无二样的防人机器人真的会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们不仅行为方式和语言方式和真实的人类一样,还有与真人一样的呼吸和感情,也会爱人和被爱。

6.新能源汽车   主要厂商 场馆 产品   A 通用馆的EN-V和叶子   B 日本馆的i-REAL   C 比利时馆的太阳能汽车   D 世博专线车  E 世博园区公共交通系统……   因为有个体化交通的代表EN-V概念车,通用汽车馆成为另一个备受关注的地方。   EN-V的马达动力由锂电池提供,可通过普通家庭电源进行充电,每次充满电后可行驶40公里,完全实现零排放。EN-V也是车联网技术的代表,它可以通过先进感应器及线控技术实现自动驾驶、自动停车和自动检索。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它可以使驾驶者放开双手,上网和朋友进行实时地沟通,形成一个在路途中的社交无线网络。未来,这款车的价格将是传统汽车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而运行成本则是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本届世博会期间,参观者还有机会看到一款新奇的“叶子车”。据了解,这款车通过设置在车顶的“大叶子”,运用光电转换、风电转换、二氧化碳吸附和转换技术,把能源消耗和能源制造有机结合在一起。“叶子”独特的二氧化碳吸附技术,不但能够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动能,更能将排放的高浓度二氧化碳通过激光发生器转化为电能为车内照明,或转化为车内空调制冷剂,从而实现汽车负排放。  当然,除了通用汽车向我们展示的“2030年的汽车生活”之外,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展示的名为“i-REAL”的下一代单人微型汽车,是一款以最少能耗实现人类自由出行愿望的单人交通工具。i-REAL外形像轮椅,它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单人三轮汽车,利用驾驶席两侧的控制杆操纵。通常时速为6公里,紧急情况下时速可达15公里,充电一次可以行驶30公里。另外,比利时-欧盟馆展示了一款未来概念的太阳能汽车。该车外形酷似一个矩形的飞碟,表面完全覆盖太阳能电池板。   另外,承担本次世博会公共交通服务的汽车也最大可能性的采用了新能源。据报道,此次将有超过1000辆的新能源汽车参与世博公交服务。其中,园区内的公共交通系统将通过使用300辆纯电动汽车、超级电容汽车、200辆燃油电池车,使园区内公共交通实现“零排放”。

7.发电技术   主要厂商 场馆 产品   A 一轴四馆的太阳能光伏发电   B 日本馆的可发电地板、家用燃料电池组合等……   与LED一样,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在上海世博园区也大展宏图。据报道,上海世博会光伏建筑一体化规模最大、技术最多,这也是世博会历史上太阳能发电技术的最大规模应用。目前,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等屋顶和玻璃幕墙上安装了总装机容量超过4。68兆瓦的太阳能发电设施,每年能减排二氧化碳 4000吨,是国内面积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示范区。特别是主题馆屋面太阳能板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体面积太阳能屋面,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约1000吨。根据计算,世博园区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年平均发电量为408万千瓦时,可减排二氧化碳3330吨。   除了用于发电,太阳能还被应用到世博会的景观设计和广泛地公共设施建设的各个细节中。在园区内,形态各异的太阳能景观灯、太阳能指示牌、太阳能喷泉和动态景观等随处可见;既能避雨又能发电的太阳能长廊、太阳能停车场和充电站、太阳能分类垃圾桶等也都集体亮相,游客能随时随地体验到太阳能技术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除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日本馆还展示了可发电的地板和窗户、家用燃料电池组合、有机照明等新技术。其中,发电地板在人们的踩踏和其他外力作用下就能发电;利用大气中无所不在的氢气和氧气,就可为家庭提供电力和温水。

8.建筑材料   主要厂商 场馆 产品   A 德国馆的神奇膜建展馆   B 一轴四馆的阳光谷   C 日本馆紫蚕岛的整体结构   D 韩国馆的外墙   E 马德里馆的竹屋和空气树……   自从第一届世博会建筑“水晶宫”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利用玻璃、钢铁和木材建造出的大型建筑物,开创了现代建筑的源头之后,还没有能与之媲美的城市建筑产生,因为它的方案完全突破了砖石结构的建筑风格。而骄傲的法国人在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用埃菲尔铁塔打破了这一纪录,它的设计是现代主义作品,反对古典的穹隆顶模式。   实际上,世博会从来都是新建筑材料、建筑理念的重要展示平台,这一次上海世博会则是多功能型节能建筑的天堂。此次上海世博会,各展馆对低碳建筑的理念和实践就做了一次集中展示。按照世博会的惯例,各国家馆均为临时建筑,因此在场馆设计过程中要求设计师尽量采用可循环利用、可再生材料建造,同时考虑废弃物的处理。世博主题馆立体花卉墙的部分材料就是利用回收的垃圾制作而成,总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绿化墙。   世博轴上错落有致的6个倒锥形钢结构玻璃幕墙“阳光谷”,不仅能从40多米高的空中把阳光“采集”到地下二层,满足部分地下空间的采光,还有自然通风和雨水收集的功能。整个世博轴被69块张拉索膜轻轻掩盖,张拉最大跨度接近百米,最大一片覆盖3000多平方米。这种索膜,是当今世界强度最高的膜材,厚度1毫米,可1平方米10个人站上去蹦蹦跳跳都没问题。索膜透光率只有10%,太阳辐射强度大约是外面的1/10。世博轴底部则设置了7000立方米的雨水收集空间,雨水顺着阳光谷玻璃面流到地下,完全能保障世博轴的日常冲洗需求,另外还能满足部分世博公园的绿化灌溉。  德国馆使用了1。2万平方米的薄膜,覆盖展馆顶部及四周,用来遮阳隔热。这种特殊材料制成的膜,展览结束后可以经过技术处理后制成遮光板、特殊遮阳伞,甚至是购物袋等产品。韩国企业联合馆建筑的外立面也采用了可再利用的合成树脂膜材料,世博会后将被“剥下”,做成环保袋,放在超市供市民领取。   挪威馆则被设计成15棵可以独立形成结构的“树”,作为一个可以拆分的建筑,以便世博会结束后回收再利用。这一理念在北京馆的建设过程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北京馆没有用全面焊接的方式,而是采用“螺栓+点焊”的技术,确保将来对建筑材料的完整拆分和利用。世博会结束后,北京馆的所有钢梁、LED屏幕将实现百分之百的回收利用。   马德里馆的竹屋和空气树,这两个结构都采用了马德里市房屋和土地公司所提倡和推行的可持续性城市规划和建筑原理,而且非常节能。比如说,去年夏天虽然温度很高,但是马德里卡拉万切尔新区的竹屋的居民几乎不需要使用空调,节约了电力能源。  日本馆因其外形特点被称为“紫蚕岛”,其建筑外表采用透光的薄膜,可以吸收太阳能并且发电、透气;弧形穹顶上“长着”三个洞和三个角,前者可接收雨水并循环利用,引入阳光以减少照明用电,后者可强化冷暖空气的流通,减少空调能耗。用“叶绿体”捕光发电的瑞士馆,用废纸圈起的芬兰馆,以及伦敦的“零碳馆”,均表达了亲近大自然,走节能减排之路的理念。

9.超级杂交稻   主要厂商 场馆 产品   A 中国馆的超级绿色水稻……   在中国馆的三楼,人们驻足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刚发明的超级杂交水稻最新品种前面。这些超级水稻是从袁隆平研究中心直接空运到世博会的,亩产将达800公斤左右,将于9月份收割。   实际上,集我国数代农业科学智慧的“超级水稻”正是中国馆最顶层的“希望大地”上的主角。因为一般情况下,在橱窗中培育并且展示水稻是不可能的。水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依赖高温、高湿和强光的天性,让它长时间在灯光昏暗的展览橱窗内求生,堪称世界难题。人工气候室培育水稻,其生物量仅约为自然条件下培育的60%,每期水稻的室内可展示时间一般仅为1周。唯一的办法就是置换,先在世博园区外对水稻进行模块化培育,到可展示的阶段之后再将水稻移至展馆内。  相关专家表示,此次活体水稻展示课题的攻关,让我国在水稻反季节种植的管理方法上有了更多的积累。在水稻种植中一些较为复杂的“边界”条件的把握也更为精准;而这整套农作物室内展示工艺,通过总结和系统化,有望推动形成一种新型的“展示农业”。

10.半导体照明   主要厂商 场馆 产品   A 德国馆的“能源之球”   B 一轴四馆的照明  C 西门子发光二极管   D 英国馆的LED蒲公英……   掠过世博会白天的嘈杂和拥挤,晚上漫步在世博园区才是最佳观赏方案。这个时候,我们不仅能够享受灯火阑珊的浪漫,还不必担心过多的照明浪费了能源,因为世博园区内主要的照明设备都是采用半导体照明。  目前,在世博园区内,半导体照明总用量达到20多万盏,占整个世博园照明的80%,是世博园区最闪耀的“明星”,世博园区也成为全球最大的LED(发光二极管)集中示范区。中国馆、世博轴、演艺中心和城市最佳实践区等区域,都使用了半导体照明LED。其中,在一公里长的世博轴上用了200多万颗 LED,9万多套各种不同类型的全彩灯具和灯带,而整个园区内共有10。3亿颗LED芯片使用。在不远的将来,这些应用也会很快地遍布各个小区和办公区。  在德国馆动力之源大厅中的“能源之球”是一大亮点,大球表面安装了40多万根发光二极管,哪边呼喊的声音大,圆球就向哪边转动,并发出耀眼的光芒,在现场巨大的声浪中,能源之球迅速转动,与观众形成完美互动。  夜晚的英国馆简直就是一朵摇曳在黑暗中的LED蒲公英,数以千计的LED光源“长”在6万余根亚克力“触须”上,每一个LED光源都守护着一颗种子。英国馆的造型也成为众多摄影师的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