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敬告您真實的---佛陀教育--學佛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2 19:41:38

 
 真誠敬告您真實的---佛陀教育
    佛菩薩是誰?他們怎樣保佑我們?佛是徹底究竟覺悟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 人生:是我們自己,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佛具有高度的智慧,圓滿的德能,稱為無上正等正覺 。佛是我們的老師,菩薩是我們早期的學長,我們與佛是師生關係,與菩薩是同學關係。我們應該在生活中依照佛、菩薩的教誨,身體力行去做,有一份誠敬得一份利益,從中得到真實的智慧。對人、對事、對物做到恰到好處,圓融自在,這就是佛菩薩對我們真實的保佑。如果把佛菩薩當做神明、神仙、偶像來頂禮、膜拜,是迷信,是錯誤的。
    佛教的教學目標:佛教的教學目標就是徹底破除「迷信」。啟發真正的智慧。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就是讓我們在生活環境中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果我們把這個關係搞清楚、搞明白了,人與人之間能夠和睦相處了,人禍就沒有了,人與人之間不會有誤會、不會有衝突,哪里會有戰爭?人為的災害是我們不懂得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這一點很重要!如果我們不知道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今天講的任意破壞自然環境的生態,後果是什麼?後果是天災。天災人禍是人為的,不是沒有原因來的,我們不瞭解這個關係,不知道跟自然環境如何相處,惹來的麻煩。);人與天地鬼神之間的關係(現在有一些年輕人受過科學教育的,聽到這一句話,前面兩句話他沒有問題,這一句話他說:『這是迷信,這是宗教』。其實我們把這句話換一種講法,他就不反對了。科學家現在確確實實證明空間是多維次的,我們住在三度空間,現在知道有四度空間、五度空間。黃念祖老居士他是個研究科學的,他從西方科學報導裏面,他寫了一篇文章,我把它附在《無量壽經注解》的後面,諸位看看就明瞭了。現在科學家確確實實證實有十一度不同維次空間的存在;換句話說,我們宗教裏面講的天地鬼神,實際上就是科學家所說的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我們跟他們應該怎麼相處?)。如果這三種關係搞清楚了,都能夠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那我們的社會真的就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一定是安定、繁榮、幸福,每一個人都過美滿的生活。佛教教導我們是生活的教育,真正幸福美滿的教育。我們要想過好日子,就像歐陽竟無居士所說的『必需要學習』,就是要把佛教認識清楚。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建立理智、大覺、奮發、進取、樂觀、向上的慈悲濟世的宇宙人生觀。讓一切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離苦得樂。 四大天王:
    1、東方持國天王:持是保持,國是國家。從保持個人、家庭、事業到整個社會的安定繁榮,再擴展到保持世界和平。社會上人人都能做到盡職盡責,這個目標達到了。天王手持琵琶表中道,琴弦松了彈不響,緊了會斷掉 ,教人處事待人接物要恰到好處,不能過之也不能不及,才能圓滿。
    2、南方增長天王:增長就是今天的進步,儒家講日新又日新,佛家講「精進」 。天王教我們,職責之內的事情做的很好還不夠。德行、學問、技術、生活水平都要求進步,不進則退。由此可見,佛門不保守,不落伍,永遠走在時代的前端,領導時代。要有高度圓滿的智慧。天王手上拿的劍既是-----智慧之劍。
    3、西方廣目天王:廣目就是多看。善於觀察,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總結經驗。天王一手拿的是龍或蛇 。龍、蛇表變化。社會上人、事、物變化多端,要仔細小心看清楚,才能從容應付。另一只手拿的是珠子,表不變,教人們以不變應萬變。在變化中找出不變的原則,心有主宰。
    4、北方多聞天王:多聞天王教我們做學問,增長見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天王手上拿一把傘,傘是環保的意思。在千變萬化的世界裏,要防止種種的污染。在廣學多聞的同時,要著重保護自己的清靜心,像蓮花一樣出汙泥而不染。四大菩薩:
    世出世間一切善法都離不開根本的修學,其基礎則是淨業三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歸,具足重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上述常以四大菩薩作代表:
    第一是地藏菩薩代表孝敬;
    第二是觀音菩薩代表慈悲;
    第三是文殊菩薩代表智慧;
    第四是普賢菩薩代表行證。
    用四大菩薩來代表整個大乘佛法的信、解行、證。地藏菩薩:地是「心地」,藏是「寶藏」。眾生心地裏本來具足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才藝,怎樣開發出來呢?唯有依靠孝敬。孝養父母、尊敬師長,是開採心地寶藏的唯一方法。「佛陀教育」是師道 ,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大圓滿」的大根大本,是佛門孝經-----《地藏菩薩本願經》。觀音菩薩:把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擴展到對一切眾生的大慈大悲是觀音菩薩表法的重要意義。要以善心、善念、善行、對待一切眾生。不分國土、不分族類、不分彼此、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互相尊重、互相關懷,永不間斷。文殊菩薩:文殊菩薩代表「 智慧」 、「 理性 」。佛門常說 :慈悲為本, 方便為門。如果離開智慧和理性,僅僅依從個人感情去實施所謂慈悲與方便,其結果往往是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帶來無窮的煩惱。所以慈悲、孝敬要建立在理性和智慧的基礎上。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代表「實行」。孝敬、慈悲、智慧 ,如果不能落實在生活上,不能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上,就沒有意義,就變成空談了。所以普賢菩薩交給我們實踐、實行、真幹。把地藏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的法門統統做到。
    佛菩薩名號的真意:釋迦牟尼佛;他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是佛陀教育的創始人。我們現在讀的一切經典都是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佛的名號都是表法的,釋迦是梵語,譯為仁慈 ,對一切眾生要仁慈;牟尼譯為清淨,對自己要清淨。佛以名號來教化眾生仁慈、博愛、清淨、無染。   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南無」就是「恭敬皈依信仰服從」的道理,阿彌陀是梵語譯為無量;「阿彌陀」就是沒有邊際的智光與沒有限量的福壽這兩種道理,「佛」譯為覺智。阿彌陀佛是表我們性德中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才藝、財富等等。在無量的無量中,取光、壽為第一,故又稱無量光、無量壽。見面我們念阿彌陀佛是給大家最好的祝福。佛就是聖人、神人、天人、全人、至人、有道德的人、覺悟了的人、智慧才能最偉大的人等種種道理,合起來就是「敬從那無邊無量智光福壽的聖人」的道理了。念這阿彌陀佛的緣故,因為這個阿彌陀佛不是我們這個世界裏的,我們這個世界喚做「忍苦——世界。 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的造像是宋朝布袋和尚的形象,滿臉笑容,肚皮很大。表法的意思特別明顯;呈平等心,現喜悅相。教人們要拓開心量,拿得起、放得下,包容一切。量大福大,健康長壽,事業有成。
    大雄寶殿;是佛寺主殿。大雄稱大英雄,具足大力,降伏眾魔(凡障礙身心清淨者,即是魔。魔的大根大本即是貪欲,五欲六塵就是魔;凡是心外求法均謂之外道,心不清淨即是外道。魔有內魔外魔,內魔最害人,自己的煩惱就是內魔,就怕內魔與外魔勾結,名聞利養都是魔。);難行能行、難舍能舍;世間人辦不到的都能圓滿做到,故稱大英雄。供佛是表報恩,也是提醒自己見賢思齊。佛身旁兩位尊者分別代表解、行。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代表解;迦葉尊者苦行第一;代表行。佛兩側供奉文殊、普賢。分別代表智慧、大行。佛法中供品是教學工具 ;香:表「信」代表戒定真香。見到香,聞到香,知道自己要修戒、定、慧,是修學的目的。燈:象徵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每個人要有奉獻精神,捨己為人,為社會服務。燈也代表智慧光明。水:佛前供一杯水,要想到我們的心像水一樣清淨、平等。花果:佛前供花果代表修善因,得善果。提醒我們要深信因果,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
    佛法的空慧:須菩提尊者是佛弟子中最能理解空的道理的一人,被稱為解空第一。什麼是空?空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姻緣所生,姻緣所滅。姻緣即是空的同義詞。佛教說空,不是虛無的空,不是空洞的空,不是破壞姻緣生法的空,而是充滿了利人濟世,廣修六度萬行的菩薩精神。(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 )菩薩於一切法不起執著,應住於空,住於無分別,才能完成六波羅蜜的修學,才能住於不退轉的地位。空性無處不有,佛的法身也無處不在,須菩提尊者悟得了此中的道理 ,因此受到了佛的稱讚。
    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裏:
 感激斥責你的人 因為他助長了你的定慧 感激絆倒你的人 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 感激遺棄你的人 因為他教導了你應自立
 感激鞭打你的人 因為他消除了你的業障 感激欺騙你的人 因為他增進了你的見識 感激傷害你的人 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志
什麼是佛?◎佛--無上正等正覺
    佛,是印度話的翻譯。中文的意思是覺者,對宇宙萬有的真相覺悟達到圓滿的通稱。一切眾生,只要徹底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恢復自性圓滿的智慧德相,都可以稱之為「佛」。所以「佛」是一個通稱,也可以說,是在佛法修學達到圓滿學分的學位名稱。好比世間「博士」的學位。
   「佛」不是神仙,佛是人,就像中國人所講的「聖人」。聖人的條件,是對宇宙之間一切人事物都能通達明瞭;換句話說,他是個明白人,樣樣明白,事事明白,不迷惑、不糊塗。如果對一切人事物不明白、不瞭解,就稱為「凡人」。
    每一尊佛都有他的教學範圍,教化時期。在某地區,某個時期的眾生與這尊佛有緣,佛就示現應化到此地來教化眾生。好比學校的校長,主持整個學校的教學工作。而每個學校只有一位校長。正如每個世界只有一尊示現出家成道的佛出世,幫助此時此地的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
    一尊佛的教化範圍,至少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有些佛的教化範圍廣,可以涵蓋好多個三千大千世界。這是各人在因地修行時所發的誓願不相同。
    佛,是圓滿智慧覺悟者。佛經上還有另外九種稱呼: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世尊等,意義都與「佛」 是相同的。
    佛菩薩沒有一定的名號,如釋迦牟尼、觀世音等名號,都是因應這個學區,這個時期的眾生需求而定的。佛出現在此時此地,就以這個名號作為他的教學宗旨,覺悟眾生。
    當佛與此時此地眾生法緣盡時,代表他這期的教學工作圓滿,於是示現涅槃,再到其他有緣的世界,示現成佛,繼續教學工作。什麼是法?◎法--萬事萬物
    佛陀大智大覺的對象,是無盡時空裏所包含的一切萬事萬物,這個「萬」不是數字,是形容極多,無量的無量。一切事物「小」,如我們身上的一根汗毛端,或是微塵這麼微細的物質;「大」,至虛空法界;這無量無邊的萬事萬物,佛用一個代名詞來總括,這個代名詞就叫做「法」。「法」正是我們智慧覺悟的對象。
什麼是佛法?
「佛」是圓滿的智慧覺悟,「法」代表宇宙萬事萬法。「佛法」兩個字連起來,即是無盡的智慧覺悟,覺了宇宙人生萬事萬物。
    中國人常講「佛法無邊」,確實如此:能覺的智慧(佛)無窮無盡,所覺的對象(法)也沒有邊際。
    最重要的是,這無量無邊的智覺,是我們每個眾生的本能。
    佛法與哲學最大不同處,在於「我們本能的智覺,與智覺的對像是一不是二」。哲學中強調,唯心論或唯物論。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與物是一不是二。精神、物質皆是眾生一念心所變現的。真正透澈明白「能知、能覺」「所知、所覺」是一不是二的理論事實,即是契入佛所證的「一真法界」。
 
什麼是佛教?
    佛教,全名「佛陀教育」。是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
    教學的內容,從時間來說,包括過去、現在、未來。就空間而言,從我們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不分國家、族群、宗教,包含無限維次的空間。
    民國十二年,佛學大家歐陽竟無先生曾於當時的第四中山大學(現稱南京師範大學)發表一篇講演,講題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當時在中國引起相當的震撼。
    為什麼說「佛法非宗教」呢?在宗教裡,上帝和人民是「主僕」、「父子」的關係;上帝創造萬物,人民不可能成為上帝。而佛門所說的「宗教」,『宗』指禪宗,『教』指教下,是各種不同學習法門(方法門徑) 的總稱。
   「佛法非哲學」。因哲學中必定有能所、有對待,故有唯心、唯物之說。而佛法說明宇宙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則「能所是一」、「心物不二」,絕對沒有絲毫分別對立。
    然而,佛教雖非宗教、非哲學,卻是圓滿融攝倫理、道德、因果、宗教、科學等教育,且達到此五種教育最高峰的至善教育。細分之,比我們現在一所完整大學所包涵的科系內容還要更加豐富。佛法教學目的
    佛法所求的,在佛經裡,有一個名詞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阿」 翻成「無」, 「耨多羅」翻成「上」,「三」是「正」,「藐」是「等」,「菩提」是「覺」 。「無上正等正覺」這是佛法教學的目的。
    修學的階位,可分為「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三個層次。獲得「正覺」者,即是阿羅漢。獲得「無上正覺」,即是菩薩。
    獲得「無上正等正覺」,即是佛。正如世間學士、碩士、博士的學位,佛、菩薩、阿羅漢也是佛門中的學位名稱。佛法修學關鍵
《華嚴經》雲: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圓覺經》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自性圓滿具足一切智慧、福德、才藝、相好。自性又稱為「法性」、「本性」或者「心性」,也就是《三字經》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但因一念不覺而生無明。
    無明就是妄想,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迷,迷得更深,生起了分別。
    迷上加迷,從分別再產生執著。依執著的深淺不同,而分為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
    實際上,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覺是本性本善,不覺是妄想、分別、執著。無論妄想、分別、執著多麼深重,一切眾生的本性本善從未失去,不生不滅。
    既然妄想、分別、執著是自性本來沒有的,當然可以去除。自性是一切眾生本有的,肯定可以恢復!
    凡夫於世出世法,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
    阿羅漢有妄想、有分別、無執著。
    菩薩有妄想、無分別、無執著。
    諸佛如來一切皆無,明心見性。自性本具的圓滿智慧德相,一時頓現。是故佛教眾生,若能看破,煩惱迷惑本無。放下執著、分別、妄想,本來成佛,本來是佛。
    古語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指的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一念徹底覺悟,真正放下,凡夫一念之間就成佛。佛在那裡?佛就是我們自己!成佛的關鍵,不在於外在一切境緣,而在於自己是否徹底放下對一切人事物的妄想、分別、執著。阿羅漢  ◎阿羅漢--正覺(學士)
「正覺」,正確的覺悟。
    對宇宙萬法具備正確覺悟、真實智慧,自然能幫助自己、幫助眾生解決問題,離苦得樂。
    世間許多聰明、有智慧的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都很聰明,覺悟能力比一般人高明。但這種覺悟,不屬「正覺」。佛法「正覺」的標準是清淨心,真正放下執著,無我;唯有無我,才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利害。所以,從清淨心產生的智慧覺悟,才是正覺。心不清淨,貪瞋癡慢、人我是非很重,覺悟的能力再高,也僅屬世智聰辨,對生老病死、世間種種複雜問題,無法徹底圓滿解決。
    因此「正覺」這個標準,世間法裡沒有。真正斷除見思煩惱,達到正覺,即超越六道,在佛門裡得到第一個學位--阿羅漢。像世間大學畢業,拿到學士學位。菩薩--正等正覺  ◎菩薩--正等正覺(碩士)
 阿羅漢斷除執著,還存妄想、分別。再往上提升,菩薩把分別也放下了,這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菩薩,稱為「正等正覺」。「正等正覺」,「等」是等於佛,還沒成佛。這比阿羅漢的智慧高,覺悟深,對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與諸佛如來非常接近,所以稱之為「正等正覺」,好比世間碩士學位。
     正等正覺在《華嚴經》上講,從圓教初住一直到等覺菩薩,四十一個位次都稱為「正等正覺」。到破最後一品無明,智覺圓滿了,一絲毫欠缺都沒有了,再加上「無上」兩個字,「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陀,像佛門裡的博士班畢業。
      由此可知,佛陀、菩薩、阿羅漢這三個名詞都是通用名詞,不是專對某一人的稱呼。寺院起源 ◎寺院起源
    漢代中央政府高級官職有「三公、九卿」。三公辦公居住的地方稱之為「府」,九卿辦公居住的地方稱之為「寺」。所謂「公府卿寺」。「寺」是皇帝直屬的永久辦事機構。宰相下麵的辦事機構則稱為「部」,有六部,以「禮部」為首,禮部就是現在的教育部。
    佛教最初到中國,是東漢明帝派特使至西域迎請的。摩騰、竺法蘭兩位法師接受禮請,帶著佛經到中國以後,由外交部接待,下榻於「鴻臚寺」。鴻臚寺即是現代的外交部,鴻臚寺卿就是外交部長。漢朝的制度,外交直接歸皇帝管,不在宰相權限內。
    兩位法師到中國後,與朝野談得非常融洽。中國人希望他們繼續留下弘揚佛法,但因鴻臚寺僅是臨時招待國賓的地方,不能永久居住。於是皇帝下令,就在當時的首都洛陽增設一寺,命名「白馬寺」,這是中國第一座佛寺,也就是推行佛陀教育的辦事機構。
     佛寺稱「寺」,表示與皇帝底下辦事機構的地位是平等的,這是對佛陀教育的尊重。取名「白馬」,表中國人心地淳厚。那時候的經書、佛像是白馬從西域背過來的,為了不忘白馬馱經的功勞,這座寺就取名為「白馬寺」。
    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個佛陀教育的辦事機構。直屬皇帝管轄。換句話說,這是由皇帝親自護法,向全國推廣佛陀教育。我們在中國看到許多古代寺院的匾額,都寫上「敕建」。說明這是皇帝下令所建的。而宰相所管轄的禮部,是掌管儒家等其他學說的教育機構。可以想像,由皇帝親自推行的佛陀教育,必然是更快速而普及的深入民心。◎叢林制度
    佛陀當年在印度到處講學,與一千二百五十五位弟子並沒有固定居處,每天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一直到佛法傳入中國,出家眾才開始有固定的居處。這主要是隨順印度、中國兩地民風習俗不同的原因。
    在古印度,宗教非常發達。社會上對托缽的修行者非常尊重,歡喜恭敬供養。佛教傳到中國以後,中國民俗認為托缽是要飯的乞丐,在社會上最受人輕賤。而佛教是接受中國帝王的迎請而來,是皇帝的貴賓,以後又成為帝王師,哪有上街討飯之理!所以佛教中國化,出家眾不再施行托缽制度,居住於皇帝敕建的寺院,生活改善許多,不再那麼辛苦。
    唐朝時,寺院發展成叢林,叢林就是佛教大學。「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這是佛教教學的制度化。不像過去是私人、私塾互相傳授的方式,規模很小。在馬祖大師建立叢林制度,百丈大師草擬了叢林所有的規矩後,中國佛教走上制度化,完全變成大規模的學校,許多叢林成為專科大學,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之一。
  叢林的教學、講學、教材、教法,無一不是最高的藝術境界。無論是雕塑、建築、音樂、美術等各方面,都圓滿表達了真善美慧的內涵。非常可惜的是,到今天這許多非常美善的教學,都已失傳了。
涅 槃  慧律法師
    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叫做涅盤,涅盤翻譯過來叫做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的意思就是我們要用這一顆心,智慧的心,解脫的心,來面對這個世間,什麼叫做不生不滅呢?意思就是任何的東西增加,也沒感覺增加,任何的東西減少,也不計較減少,因為這些相只是心的影像而已,沒有實體可得,簡單講涅盤就是來無來相,去無去相,增也沒有增相,減也沒有減相,也沒有什麼是跟非,也無所謂的對跟錯,簡單講涅盤就是不落入對立,完成了絕對的智慧。絕對就是絕對,就像虛空可以涅盤安樂之道包容一切,這就是我們修學佛道要追求的,用一顆智慧的心,過活了每一分每一秒的現象界的生活,換句話說用一顆像虛空那麼大的胸量來過著我們每一分每一秒的現象界生活。這個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慢慢的每一分每一秒,進入了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不生不滅,那我們慢慢就瞭解涅盤的心是什麼,就是我們佛教追求的最好的一個原則一個領域,換句話說每一個人,眾生都佛性,到最後都要進入涅盤,但是有因緣的人碰到佛法的人,就比較早成熟,沒有因緣碰到佛法的人,就要經過百萬劫。所以看個人的因緣,看個人的福報,不過啊用一點點智慧的心,涅盤的心在生活當中,總是可以過很快樂的日子,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來無來相,去無去相,生滅增減,是非對立相統統沒有,化作絕對的智慧,絕對的包容,那麼人絕對的包容就無諍,社會絕對的包容就不會戰爭,國家跟國家絕對的包容就沒有爭戰。那麼人民就會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如果一個人懂得涅盤的心,不管他走到那裏都是那麼的忍辱,那麼的平和,那麼的安詳,包括他晚上睡覺都不作惡夢。這是佛弟子要積極追求的就是涅盤的智慧心,菩提心。
    涅盤寂靜:此系佛教之中心思想,意指不生不滅,身心俱寂之解脫境界。若離開涅盤思想,佛教就形同生滅的世間法,只能稱之為勸善,不能體會因性本空,果性本空之非因非果甚深奧義。   未入正信者,每以涅盤為死亡,此乃嚴重之誤解。倘能如其所言,則死亡又為另一生命之開端,豈非生死未了?眾生長嬰輪回之苦,乃受業力所牽,作主不得。唯有佛陀為究竟死亡,以其死即不得再生,不生則不滅,蓋已打破無始無明,徹見本來面目,此允稱為佛教是可貴之處。   凡人皆貪生畏死,因世間他事,皆有解決之道,唯獨死亡,無可商量。聖者超脫物外,於現實生活中,即是不生不滅之涅盤妙心,所謂:不染六塵名護法;不生妄想名涅盤。心外見法,名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盤。生死與涅盤本無距離,只在當下一念間。若體悟本性,生死、涅盤皆不可得。吾人但不造生死業,即得大涅涅;若求大涅盤,即造生死業。   涅盤是大徹大悟,愚人把人死了,就叫涅盤。其實不然,這在慧能壇經中有專門的論述。   涅盤是證得自性,得到無上佛果,但人是大活人一個。世人妄想紛飛,煩惱不斷。如果保持一顆無分別的心,平等心,那麼就能夠經常保持一顆清淨心。通過修證,能夠消除一切煩惱,明白自身、宇宙萬物的一切真相。這就是涅盤。 
    在學佛網發佈文章       在《法師開示》目錄下發佈文章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本站主站自2007年4月20日以來,文章總訪問量為62177032次!
本站備案序號:粵ICP備05011779號   
(轉自學佛網:http://big5.xuefo.net/show1_343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