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瞭望:让国际社会读懂“和谐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1:13:02
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和谐世界”建设系列评论之二
环球瞭望:让国际社会读懂“和谐世界”
刘友法
 
2010年09月09日13:43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2005年,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讲坛上首次向全世界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理念,表达了中国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期望,明确了中国愿与各国人民携手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长远目标。
至今,“和谐世界”理念诞生虽然仅仅五年,但却凝聚了中国这个东方古国关于全球善治的智慧。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形势的变迁使得“中国模式”备受关注的事实,更加印证了“和谐世界”理念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因此,越来越多的国际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并研究“和谐世界”理念。
但是,在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政界、学界和新闻媒体界尚有大量人士对“和谐世界”理念的认识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和偏差。主要原因是东西方之间在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国际话语权和传媒影响力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即便是先进的思想,如果不做系统、高效的推广和传播,其影响力将始终十分有限。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三点供参考。
第一,传播“和谐世界”理念需要在人类共同的话语体系之内进行。在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今天,一个国家能否实施提炼并提出符合时代潮流的国际关系理论,能否将本国关于国际关系的政治主张变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是判断一个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从方法论上讲,理论要取得强大影响力,除了必须符合时代潮流外,还必须善于运用国际通行的基本概念和逻辑、思维方式去表述。
有人担心,如果我们将“和谐世界”理念用类似西方理论模式来包装,是否会受制于西方的话语权。这样的担心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必过于忧虑。在这一过程当中,重点是要对“和谐世界“理念的主体性和开放性有充分认识。
所谓主体性,是指中国在“和谐世界”理念的产生和发展进程中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谐世界”理念植根于中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中国又是这一理念的首倡者、最早和最主要的实践者与推动者。因此,只要“和谐世界”所涵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得到国际承认并且被未来国际治理机制所采纳,进而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中国仍将在未来全球治理体制中享有相应的话语权。
所谓开放性,是就“和谐世界”理念的终极目标而言。“和谐世界”理念的根本宗旨是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这一理念有望成为全世界,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心声。因此,它必然面向全世界并属于全世界。对有意向了解和研究“和谐世界”理念的外国各界人士,我们均应秉持欢迎和鼓励态度。
第二,传播“和谐世界”理念需要遵循内外兼修、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的策略。我们内建“和谐社会”,外建“和谐世界”,均以“和谐”思想为统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构建“和谐世界”就是“和谐社会”建设在国际范围的延伸。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若能率先建成和谐社会,无疑是“和谐世界”最好的典范。
当今的“和谐”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汲取了中国传统儒家的“和合”思想,因此,推广“和谐世界”理念本质上就是在国际社会推广和谐文化。从文化趋同性角度看,了解儒家文化的国家和地区更容易接受“和谐世界”理念。而儒家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实践和传播,在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并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以儒家文化为治国之道的国家曾经创造过一些成功范例。因此,构建“和谐世界”可考虑从周边做起,从建设“和谐周边”和“和谐东亚”做起,同时创造条件向更大范围推广。
第三,传播“和谐世界”理念需要整合内外资源,形成多头并进的局面。当今世界,东西方在国际话语权领域严重不对称。因此,若不考虑多管齐下,借船出海,单凭一个管道,一己之力难有令人满意的成果。因此,推介“和谐世界”理念除了政府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也要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除了正式外交场合以外,我们还可从“和谐世界”理念提取出“和平”、“和睦”等具有普世意义的元素,并通过各种管道、途径和平台,融入到我国其他的对外交流活动中去。
科学的理念必然经得起历史与现实的检验,必须容纳其他相关理论的科学因素,必须与世界上现有的主流理论进行广泛的交流、互动和相互激荡,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充实。因此,我们应创造条件与西方研究机构,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的主要智囊团体开展联合研究、联合出版、联合发布等活动,共同对和谐世界理念进行在提炼、再升华,以利于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和谐世界”理念,进而为中国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理念”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
欢迎投稿及参与讨论:dxy510@gmail.com

点击浏览《环球瞭望》更多精品
最新评论:
环球瞭望:安全新形势印证“和谐世界”强大生命力
环球瞭望:日本“菅泽之战”将致民主党分裂?
环球瞭望:菲律宾人质事件中的“越位”与“缺位”
环球瞭望:澳大利亚政坛磨合期不会影响对华关系
环球瞭望:拨开纷乱的军演迷雾
环球瞭望:美国执意“火上浇油”所为何?
环球瞭望:美国是如何“将网络监管进行到底”的
环球瞭望:各地解决“洋黑工”问题要有外交意识
 
(责任编辑:段欣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