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三、邹蔚:我和你:艾未未、刘德华、韩寒、岳敏君、程益中、张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1:43:49
叶三、邹蔚:我和你:艾未未、刘德华、韩寒、岳敏君、程益中、张胜时间:2010-09-16 14:19 作者:叶三、邹蔚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535次
  摄影 吕海强 范欣 见涛 视觉 李佳
  他们是谁?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在想什么?抱歉,这些答案我们无法在沙发上杜撰出来。这里是6 个中国男人,他们的职业与身份毫不关联,但或多或少或好或坏,他们都是部分的我们—先别急着否定,身处此世,并没有人真正独立于这个沸腾的时代。 
   艾未未 艺术家
  十几年前,和朋友一起吃饭对于艾未未来说是件很重要的事。现在不了。
  2010 年7 月16 日,艾未未六点钟准时起床,打开电脑,上推特,直到十点。随后是会客和处理日常事务时间—他上午通常比较有谈兴。下午艾未未休息。晚上,继续上网推特,四小时或者更长。
  艾未未的三餐由工作室负责家务的阿姨解决。他不读书、不看报、不看电视,不参与趴体。上网除了去推特不干别的,“够了,没有其它需求”。也没有娱乐。“推 特就是新闻,也是娱乐”。艾未未的生活,几乎天天如此。艾未未第一次正式接触网络是在2005 年底,被新浪的名人博客生拉硬拽去,他的第一篇博文是“表达需要理由,表达就是理由”,除了这个短句,当时他写不出其它的东西。那时候艾未未不会打字,很 有名士风范地手写成文,由助手整理输入。然后他开始觉得不过瘾,写完的东西不能马上看到让人着急,于是速成打字。到2006 年,艾未未的网络文本量已经堪比任何一名沉迷网络的宅男。
  2005 年,艾未未兴奋地意识到,人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你不是你,除非你表达了什么”。互联网将人与限定人的诸多条件剥离开来,人单纯地成为表达的载体,“实现自己”这四个字,降低了门槛。网络媒体有一篇圣经般的文献,名为《The media is message》(《媒介即讯息》),艾未未同意,他说:“写博客的时候,人有一种跋涉的或呕心沥血的感觉,因为这确实是一种孤独的行为。但是你也能感觉到在被别人看着—在黑暗之中,被另一个孤独的绝望的人看着,而这个人可能你永远也不会认识”。这让他感到激动。
  随后这又让他焦急,“天上掉下这么一个宝贝,全世界的资源都在这儿,又不用花钱,第一次把你放在一个特别平等的舞台上,灯光照着你,你发不出声来,急死了!”—然后有了2007 年的《童话》。一千零一个中国人去德国,召集、申请、签证,所有的手续都通过网络完成,艾未未做到了,做完后他感到自己网络本领大增。
  进入2008 年,矿难、地震、奥运,中国大事不断。艾未未熟练地利用网络做成了一些事情。之后,他的博客被封了。“从山上往下跑,虽然跑得很high,但是肯定要栽的。我有过预感”。
  再之后,推特脚踏祥云来到了中国。“上推以后我觉得更好使,因为不用准备一篇文章,直接在上面跟别人聊天就行。对于我们这种从小就喜欢冷言冷语,动辄就有一堆牢骚的人,这个太好用了。”
  2010 年8 月,艾未未宽大的工作室正在重新刷墙,他在院子另一侧的办公室里坐着,庞大的身躯压在椅子上质量非凡。他对着显示器,眉目肃穆地舞动手指,键盘响成一片,在他身边围坐着几十个80 后、90 后的年轻人,每个人都对着显示器舞动手指,表情如出一辙。整个办公室看上去活像网吧,墙上的电视正在播放哀悼日节目,画面闪着,声音被调到零。
  艾未未在推特上发起的最新活动是“如果你说出自己的名字,跟我交流,我就会送你礼物。”很快涌现出3000 个真实姓名,其中90 后占三分之一。 截止到2009 年底,全世界有网民14.6亿,中国网民3.16 亿。目前艾未未在推特上的关注者是46032 名。“人多人少不是问题,”艾未未说,“延安当年也没多少人,最后还是百万雄师过大江。毛主席说过,路线正确了,没有人也可以调。”这两天他忙着准备三千份礼物,给那些小他几十岁的网友们。
  当一个人可以独立获取他所有的知识资源,能够架构这个资源,同时又能够完整表达自己的时候,人才能成为人。如是说来,80 后90 后是中国第一批可以被称之为人的人—这是艾未未的看法。有人认为90 后乃至80 后是“没有历史的一代”,艾未未则说“我们不需要有历史,我们可以离开历史向前走—但实际上每个人都会像一个掉在地上的汤圆一样,没有人可以摘得掉历史的尘埃。”
  去年十月绿坝上线,艾未未在工作室举办了罢网美食节,跟一帮年轻人玩得很开心。在虚拟世界中关注、争论,在现实世界里吃吃喝喝,是不是过于形式化?艾未未说,形式就是内容,我们要求的内容太大了,没有什么东西能代替它,所以当下,对我们而言形式不仅是内容,还是行为。
  “这是崭新的时代,互联网给了我们很强的调度空间”,艾未未的看法是:“今天,如果我们还感到绝望的话,那就太不应该了”。( 文:叶三)
  我所知道的最重要的事:
  最重要的事情,我觉得还是传播,让事实能够展现出来,能够以新的方式来面对旧有的体系或者是习惯。还有,年轻人是必然要长大的,他们会在每一件事情上做出决定和判断。我现在就是用各种手段腐蚀下一代。我寄希望于年轻人—因为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的希望。 
   刘德华  香港演员
  香港,东方明珠。九龙城寨,香港的城中之城。九龙城因其英属、国有而三不管的特殊身份闻名于世。说到九龙城,看过电影《重案组》和《功夫之王》的人会想到黑社会、大烟馆、地下妓院和犬肉食堂,而真正的香港人则情绪复杂。
  刘德华说,我记忆中的九龙城不是那样。
  香港人刘德华出生在大浦,六岁前没出过九龙。高五那年,他考到无线的艺人训练班,想当编剧。入学半年后,校长刘方刚对他说“你该当演员”。刘德华说他不知道为什么, “那时候我是个胖子”。从训练班毕业后,刘德华减了肥,成为帅哥,每天奔来跑去,演一些嫖客甲或打手乙之类的小角色。那时候他二十岁,热爱二十岁男孩热爱的一切,比如整漂亮的女演员或者惦记别人的女朋友。对于演戏,对于未来,他没什么憧憬。
  四十年前的香港,演员只是一个职业,明星就是天上的星星,还不会衣冠不整地出现在八卦杂志上。那时,九龙城里有座茶餐厅名叫“洞天”,港人形容它是“骨致 企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意思。在鱼龙混杂的九龙城寨,这里是演艺界人士的聚集地。七十年代,常有开戏公告在“洞天”贴出,一群一群未成名的演员就蹲在 楼面上,翘首盯着墙,点上一杯“全港最正”的奶茶,等开工。
  他们其中的一个,就是后来的周润发。
  1982年,到了刘德华去那里喝奶茶的时节,周润发已经红得如日中天,刘德华会为在片场跟他说了一句话而激动好几天。
  就是在这一年,刘德华拍了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江湖再见》,出演以贩卖妇女为生的小混混阿龙。剧集播出后的某天,他去参加无线的“百万行”公益活动,举着TVB 的大牌子在街头站着,有个女孩从人群中挤出来,满面通红地冲到他面前打开笔记本—他激动地以为,练习多次的签名终于要派上用场了—结果姑娘大声说:阿龙,给我签个名吧!
  刘德华签的第一个名字是“阿龙”。全香港都认识了流氓阿龙,但没有几个人认识演员刘德华。
  于是还是跑龙套。跑完龙套后,去“洞天”喝奶茶。“洞天”有点戏班子的味道,围坐在一张桌子旁的,有导演,有还没红起来的演员,有码字的编剧,有灯光师和 场工,也有大报小报的记者;没有谁的椅子高过谁,也还没有谁想到该提防谁,或者谁能利用谁。哪个演员上了新戏,大家一起叫菜庆祝,新戏不上座,大家七嘴八 舌关心,出主意,唏嘘。
  《江湖再见》里的阿龙俘获了不少女人心,导演黎大炜以此为思路筹拍电影《靓妹仔》,邀请刘德华过去试镜。刘德华心想,自己演自己,这一次肯定没问题。他穿 件蓝色混合纤维西装,颈项上绑一条红色牛仔巾去了。念了几页台词,黎导演告诉他“你回去吧”。最后当上男主角的是个新人,后来红了。
  刘德华说他不懊恼—“那个年代,很少有为不红而懊恼的人”。
  这一年晚些时候,刘德华演了他的第一部电影《彩云曲》。第二年他受TVB 力捧,与黄日华、梁朝伟、苗侨伟和汤镇业合称“五虎将”,从此彻底红起来。
  1993 年,刘德华出演了他的第七十五部电影《天长地久》,并获得“国内最受欢迎男歌手奖”。这一年,九龙城寨被政府拆掉改建公园,与之一同逝去的是旧国际戏院、无牌牙医、造面工场和“洞天”茶餐厅。
  “我没有变,是年代在变”,刘德华说。就像刘德华不是个被称为天王的明星,不是出演过一百多部电影、得奖无数的演员,不是有粉丝为他要死要活的偶像,不是几乎每个香港人都认识的刘德华。
  他说他唯一的变化是没法再自己去旺角买球鞋。人人手持相机的今天,在公共场所脱裤子脱鞋是很大的冒险。看到他出现,马上会有人打电话,然后一小时内媒体会到,左拍,右拍,上拍,下拍。他怕自己发脾气。 刘德华说,再也不会有帮票房低迷的演员出主意的记者了。
  2010 年8月6 日,刘德华早上十点多起来,上网,研究演唱会资料,中午到公司,开了一下午会,七点钟去录音棚编歌,十二点多回家睡觉。其间吃了一个甜酸排骨,两杯咖啡—很无聊的生活,跟普通上班的人没什么两样,他这样说。
  刘德华今年四十九岁。他说他最宝贵的财产是家人。他不愿意谈婚姻。 他坐辆房车走了,车牌号ALXXX——Andy LouXXX,全港唯一的一辆。
  刘德华的故居九龙以北,有街名界限,界限街通往启德机场,启德机场北面便是九龙城寨旧址。现在,九龙城旧址上的公园游人如织,刻有“九龙城寨”的花岗岩石额在博物馆里讲述旧日故事。
  几十年前,刘德华曾自己开了个发廊,还为两部电影做发型师。那时候他不红。
  那时候,他可以像普通人那样,随手推开自己的窗户。 ( 文:叶三)
  我所知道的最重要的事:
  我觉得这问题是个陷阱。 那么我只讲讲粤语。举个简单的例子,外国人说“点心”,发音“DIM SUM”,就是广东话“点心”的音译,全世界都听得懂,如果把粤语取消,你让外国人怎么点菜呢?中国人,保持自己的传统最重要。好了,我想我成功地绕过了这个陷阱。 
   韩寒   作家、赛车手、杂志出版人
  2009 年4 月23 日,华师一附中举办高中二年级语文考试。十八岁的学生李红豪写了篇热情讴歌教育制度的作文,从此被逐出校园。一年后,他将出版自己的第一部小说——这一切看上去是那么地眼熟,那么地引人联想、比对、追忆。
  2010 年8 月17 日,韩寒对此事发表看法:“李红豪像不像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文章写得好不好”。非常有杂志主编的口吻。今年二十八岁的韩寒正在闭门为自己的杂志撰写小说,这段时间,他每天下午两点起床,写字到傍晚,吃个饭出去走走,回来接着写字,玩《使命的召唤V》,凌晨上床睡觉。
  十年前,韩寒希望自己是一个自由撰稿人,有一个汽车可以让他天南地北地开,周末和朋友聚一聚,去哪里都有人留宿他。现在他的生活情况差不多是十年前理想的 优质版。可是提到“成功”这两个字,他依然很谨慎。“我还不懂生活,不懂爱情,”他说, “许多事情我没有系统地想明白,我的价值标准一直在变。”以自己的低标准来衡量,韩寒十几年前就已经成功了,但用高标准, “我远远不算成功”。要求他给“成功”下个定义,和以往一样,他拒绝做这类输出价值观的事情,而是更乐于把智慧挥霍在言辞趣味中,例如:“你没事时干什 么?”“没事时干谁这个不能告诉你。”韩寒的杂志《独唱团》刚刚出了第一期,收支基本持平。什么时候出第二期,不在他的控制范围内。
  “许多事情都不在我们的控制范围内,”韩寒说,“包括生几个孩子和在什么地方生活。”对于自由,他慷慨地下了定义: “自由就是没有对莫名事物的恐惧”。一个中国人要获得自由,“必须强大”。强大需要条件。韩寒说:“对于诱惑,每个人的防御程度不一样”。说是高薪养良, 高薪确实可以禁止做一些事情,但高到何处才算高,每个人的标准不同。对他而言,一年开车的奖金有几十万,完全可以做到衣食无忧,因此被邪恶势力收买的可能 性很小。但对于其他人则未必,“这与性格、欲望和生活的圈子有关”。
  2010 年4 月,韩寒入选《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一百人”娱乐类排名第二,得到近一百万投票。 截止到2010 年8 月18 日,韩寒新浪博客的访问量是412360887,关注人数230852,他的最新博文《心里暖洋洋,背后凉飕飕》阅读人次为153989。
  韩寒甚至也会像一个熟练的明星那样,要求采访者允许他“保留一些神秘”,而对于刺探隐私的问题,他的回答显然更为高级和诱人: “最近发生在我身上的最重要的事?这个问题我不回答你,但我会空着,我想当事人看到这本杂志的时候她自己会知道。”公共汽车站台上的大幅广告牌上写的是“爱网络,爱自由,爱晚起,爱夜间大排档,爱赛车,也爱29 块的T-SHIRT,我不是什么旗手,不是谁的代言,我是韩寒,我只代表我自己。我和你一样,我是XX。”亲民无比。
  谁也无法否认韩寒对年轻人的影响,包括他自己。至于是什么样的影响,他说“你应该去问那些年轻人”。韩寒倾向于认为,自己粉丝群中的傻逼比重较之明星艺人的粉丝群应该小一些。但这并不代表他很关心这件事情。韩寒说,被追随不算什么重要的事, “当粉丝是一种态度”。和所有人一样,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他, “被讨厌的人喜欢了当然会不好意思,但喜欢总比不喜欢好”。
  然而,一旦被提到“神”的层面,就可怕了。在中国, “神”这个字等同于邪教。中国人有乐于造神的优良传统,以往是从上至下的造神,底层人民被迫接受,现在,从上至下的降神运动之外,人们学会了从下到上,自 产自销,百姓和上层各有一套,完全不重合。甚至有人开玩笑让韩寒当上海市长。对此,他的回答是“真若如此,依现在的环境,虽然我不会贪污受贿一分钱,但我 们还是得秦城见”。
  这确实很危险。那么让我们换一个词:青年领袖。
  韩寒依然警惕:“在社会主义国家,插上领袖这两个字的都不会是什么好东西”。以滑入语义调侃的方式,他再次拒绝下定义—给“领袖”这个词。他承认他的今日 具有容易效仿、但难以复制的偶然性,他认为自己只是个聪明正常的青年,他也同意中国人的标准太低。他强调个体特征。他规避“旗手”和“引导”这样的词。他 暗示被动。但最终,韩寒说,如果将他放到正常的、高标准的环境中,“过程会波折,结果还是一样,必然如此”。
  ——至此,我们终于成功得到了韩寒的八个字“:当之有愧。舍我其谁”。 ( 文:叶三)
  我所知道的最重要的事:
  什么都重要,什么也都不重要。昨天是全国哀悼日,我承认,汶川地震的新闻一百条我会看九十条,玉树看三十条,轮到舟曲,我看不到十条。我不怕别人说韩寒冷血,思维和情绪任何人无权都追问。现在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当下最重要的事,就是不要让任何文艺工作者活在别人的裆下。 
 来源:《时尚先生esquire》2010年9月号 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文章来自共识网:http://new.21ccom.net/articles/rwcq/article_201009161906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