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夫病”并非“小龙虾事件”的终点,而是起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8:59:30

“哈夫病”并非“小龙虾事件”的终点,而是起点

(2010-09-13 09:29:45)转载 标签:

it

分类: 新知茶座 “哈夫病”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新京报·新知周刊》

“小龙虾事件”终于有了一个初步结论,专家们首先基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肯定了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例与食用小龙虾有关,接着判断为“未知毒素”引起的哈夫病。理由是,本次出现的病例与既往国内外报告的哈夫病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流行病学特征上高度相似。这个初步结论与我此前在《新京报》撰文所推测的结果不谋而合(详见本报8月29日B15版,
《哈夫病或是“肌溶解”的幕后黑手》  作者:游识猷)。

不过,这绝不是一个令人轻松的结论。哈夫病致病因子至今不明,笼罩在这场风暴上的疑云并未消散。疾控中心对市面上的小龙虾及患者的血液和尿液取样后,分别在三个不同的检验中心独立筛查了包括多种抗生素、重金属及其他可致肌溶解的总计900多种化学物质,结果均未检出。可说是穷尽所有已知原因而无解,因此不得不认定为未知毒素引发的哈夫病。正如科学松鼠会成员薄三郎所说:“哈夫病颇像一种无奈的中庸诊断。它虽属横纹肌溶解征,却不能用任何常规病因来予以解释。”

要让公众安心,“未知毒素”四字,恐怕远不足够。但要确定一种水产品的致病物质确实并不那么简单。水生生物的代谢产物极其多样,仅每年新发现的海洋天然产物就有几百种,结构上也多种多样,有烃类、萜类、多糖类、多肽类、聚醚类、生物碱类、甾体类大环内酯类等。目前,主要的毒素检测手段看似繁多,却各有不足。就拿此前美国方面曾经用于哈夫病病例检测的小鼠生物检测法(MBA)来说,它既费时又费钱,小鼠个体差异也带来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最终正是受到这种检测方法本身的限制,美国的研究人员只能大致测出毒性大小,而无法确知毒素组成。

因此,目前国际医学界对哈夫病的了解仅限于如下信息:可能由一种或多种毒素引起。致病毒素在高温下稳定,可溶于非极性脂类。可能源于某些藻类产生的毒素通过食物链传递积聚在水生动物体内。毒性极强的岩沙海葵毒素(Palytoxin,PTX)是目前已知毒素中致病作用最为近似的一种。


岩沙海葵毒素

分析未知毒素,难度同样巨大。以PTX为例,虽然早在1971年,它被分离出来,但由于结构复杂,直到1982年科学家才破解了它的立体构型。

致病毒素的分析短期内未必能出结果,那么质检和环境方面的调研结果能否帮助解谜呢?据报道,南京农业部门总共采集了十次本地小龙虾样本,南京质监部门也对一家小龙虾生产企业抽取了2个批次的样本进行检验,检测结果全部合格。不过,抽查样本数明显不足。无法解答围绕着“小龙虾事件”的一系列问题。

鉴于目前肌溶解的致病原因很可能源于某种对热稳定、可溶于非极性脂类的毒素,而小龙虾的虾肉部分脂质含量并不高,虾头中却富含脂类,老饕如果想提高些安全性,不妨选择只吃虾肉。此外,根据国外报道,曾经呕吐过的哈夫病患者在各种生化指标上的检测结果普遍较优,因此如果已经感到不适,尽早催吐或能减少食源性毒素的吸收。

哈夫病作为一个结论确实很“初步”。对小龙虾致病原因的探索绝不应就此止步。哈夫病不应成为终点,而只是进一步研究的起点。考虑到研究难度,公众还要多给科研人员一点时间。不过,质检部门和环境部门并不存在类似技术瓶颈,理应拿出更多的数据与行动。

□游识猷(福建 生物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