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11-1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7 16:14:41
11、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我坚信,孩子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一个原因,就是知识对他们来说往往成了滞销的货物,知识的积累似乎是“为了储存”,而“不进入流通过程”,得不到运用(运用首先是为了获得新的知识)。在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知道”这一概念对许多教师来说,意味着会回答问题。这种观点促使教师片面地估价学生的脑力劳动和才能:谁善于把知识记住并能按教师的要求立即把它们“亮出来”,谁就算是有才能和有知识。这在实践中会导致什么结果呢?结果是,知识似乎与宪政的精神生活和智力兴趣不相干。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累赘、讨厌的事情,希望尽快摆脱它。

从这些道理中究竟可以得出什么实际的建议呢? 
要努力使学生把获得知识不当成最终目的,而当成一种手段,使知识不变成静止的、僵死的学问,而经常起作用于学生的脑力劳动中、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和学生的相互关系中,起作用于生动和连续不断的精神财富交换过程中,没有这一过程,智力、道德、情感和美感的真正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为此,实际上应当做什么和怎么做呢? 
在低年级,刚开始学习时,知识的最重要成分是语言,确切地说,是语言所表达的现实的周围世界,语言向儿童揭示出他在上学前所完全不了解的新境界。儿童通过语言认识世界,就是在知识的阶梯上迈出了最初的、在我看来是最宽阔的步子。十分重要的是,要使语言生存和活跃在儿童的意识中,使它成为儿童用来掌握知识的工具。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实际工作中,上述这种教学和教育方针的表现如下: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占首位的,不是熟背、死记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是一种生气勃勃的创造,是借助语言对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因而也是对语言本身的细微差别的认识。 

我跟孩子们一道来到秋日的果园。这是一个“晴和初秋”的艳阳天,柔和的阳光晒暖着大地和静静的树林,果实累累的苹果树、梨树和樱桃树的枝桠装扮得绚烂多彩。我给孩子们讲述金色的秋天,讲述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如树木、掉落在地上的种子、在我们这里过冬的鸟类、昆虫等,怎样在为渡过漫长的寒冬作准备。我确信孩子们对词和词组的丰富含义和感情色彩有了感受和体验之后,便提议要他们叙说一下自己的所见所感。我亲眼看到,马上产生了描述周围自然界的惊人细腻而清晰的思想:“一群白色的天鹅渐渐消失在蔚蓝色的天空……”“啄木鸟啄着树皮,啄得树身嗒嗒作响……”“一只鹳呆立在窠里,眺望着遥远、遥远的地方……”“一只蝴蝶停落在菊花上,在晒太阳取暖……”。孩子们不是复述我的话,而是说出自己的词语。思想活跃和丰富起来了,儿童正在养成思考能力,尝到了思索的无比快乐和认识的极大喜悦,觉得自己是思想家。 

你是否见过(或从别的老师那里听说过),儿童对教师的语言表示冷淡和漠不关心?你给他讲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可他没精打采地坐在那里,你的语言没有打动他的心。你有充分的理由担心:这种对语言冷漠和麻木不仁的态度是学习上的一个大灾难;如果这个灾难扎一深根,人就会好像与学习无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灾难呢?它的根源何在? 
如果语言不作为一种创造手段占据儿童的心灵,如果他只会熟背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通过语言来表达这种思想,他就会对语言冷淡、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不可忽视这种冷漠态度,不可忽视儿童没精打采的神情!要教会他积极热情地对待语言!
                        

12、关于获得知识 
关于学生脑力劳动的积极性问题,人们谈论得很多,也很频繁。但积极性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学生背熟了所读的书,或记住了教师所讲的内容,能迅速回答问题,这也是一种积极性,但这种积极性不一定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教师应当努力发挥的是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做到使知识由于得到运用而有所发展。
进行教学,要做到靠已有的知识来获得新的知识——这在我看来,就是教师水平高的表现.我听课和分析课堂教学的时候,正是依照学生脑力劳动的这一特点来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作结论的。 

究竟怎样做到使学习成为动脑筋的活动,能获得知识呢?这里最重要的是什么? 
获得知识,意味着发现了真理,能回答问题。要做到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 

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简单。备课里要从这样一个角度考虑教材,即找到若干一下子看不出来的关键地方,而这里却有困果关系,从这种因果关系中能产生问题。因为问题能唤起求知的欲望。 

例如,我面前有关于“光合作用”这一课的教材。应当给学生们讲清楚,植物的绿色叶片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可以做到把这一切讲得在科学上有根有据,在理论上和教学法上头头是道,但完不成使学生达到一定的智力积极性的任务。我对教材琢磨了一番:有困果关系的关键在哪里?有了,最主要的关键就是变无机物为有机物。这是一幅奇异而神秘的图景:植物从土壤和空气里吸收无机物,在自己的复杂机体中又把它们变成有机物。这个制造有机物的过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植物的机体像个复杂得不可思议的实验室,能在阳光下把矿物肥料这种无生物变成鲜美多汁的西红柿瓤,变成芳香扑鼻的玫瑰花,那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讲述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使人人激动不安:怎么搞的——一切都发生在我的眼皮底下,可我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为此,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完。不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这里没有任何万灵药方。一切都依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实际知识为转移。在某个班里应当不讲完某项内容,在另一个班里则不讲完另一项内容(尽管教材一样)。 

马上,学生的思想中就出现了问题。 
接着,我力求从学生以前上生物课、从事劳动和看书所掌握的全部知识中抽出为回答问题所必要的知识。这种吸取已有的知识来回答问题的作法,也就是获得新知识。这里不必把学生一个接一个叫起来回答问题,不必细听谁在说什么,以便从不完整的回答中凑成完整的答案。采取这种办法,能产生表面的积极性,但不经常是每个学生都有真正的思维积极性:有些学生在回想和回答,而有些学生只是听着。我则要做到使所有的学生都思考,都大动脑筋。因此,我最通常的作法是,一面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一面自己讲解教材,而不把学生叫起来回答一些局部的(细小的)问题。 

为了使学生通过思考获得知识,教师应当十分了解他们的知识状况。有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记得一清二楚,有的学生却忘掉了些什么。正是在这里,我应当成为脑力劳动的指导者,使每个人听我讲解时,按自己的方式跟上来,从思想仓库提取保存的东西,如果这种仓库的某处是空白点,如果某个学生的思维线索中断了,我就要用补充说明来填补这个空白,要排除思维的脱节。但这也要求有高明的艺术和技巧。我探索过用些什么方式来重复说明已学过的内容,以使最有才华的学生也能从这里发现一些新东西。在知识的空白和脱节完全不存在的场合,我采用简略说明的方式,这里没有表面的积极性,学生默不作声,不作问答,不互相补充但这也是获得新知识。我把这种获得知识的方式叫做学生自己思索,“查验”自己的知识仓库。 
   

13、怎样引导学生从了解事实到认识抽象真理 
你当然遇到过一种现象,即学生把规则、定律、公式、结论记得(背得)烂熟,可是对自己的知识却不会使用,不会运用,甚至往往没有理解所背的内容的实质。这种弊病特别表现在语法、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的学习方面,这些科目的内容为整套概括性结论的体系,而掌握这些科目的知识又首先表现为善于把这种结论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通常说:学生没有理解就死记硬背了。但为什么会死记硬背呢?为了防止这种大弊病又该怎么办呢?
牢记(背熟)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大量事实、事物和现象的理解(认识)及了解来进行记忆。不可记忆那种还不懂得、不理解的东西。从认识事实、事物和现象到深刻理解抽象真理(规则、公式、定律、结论),必须通过实际工作,这也就是要掌握知识。
有经验的教师善于教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进行记忆,即在深入思考事实、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记忆。例如,学生遇到俄语硬音符号的拼写规则问题时,教师便通过对许多实例的分析,即对许多要求有硬音符号的词加以分析,说明这些词的拼写法,这样来引导学生记住拼写规则,养成自觉地运用这一规则的能力。实际上,这一规则通过不断举出新例子来分析而得到了反复多次的理解。学生便逐渐确信,他们接触到了一条概括性的真理。这一真理对许多词都适用,便被理解为一条规则。这条规则因得到多次认识,也就被记住了。 

有经验的教师教课时,学生对规则和结论不是通过专门背熟而记住的,因为,不断地理解实例的同时也就把结论逐渐记住了。理解和熟记结合得越好,知识就学得越自觉,学生也就越会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把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如何,一般说来,取决于学生怎样或用什么办法来记忆知识。如果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理解和分析事实和现象来记熟的,他就不会运用知识。
这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规律。多年的经验使我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学生在小学里就是在理解事实和现象的过程中掌握抽象真理的,他便具备了脑力劳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即善于了解许多相互联系的事物、事实、情况、现象和事件,换句话说,他善于思考因果、从属、时间等关系。无数事实使我确信,儿童思考算术题条件(特别是在四、五年级时)的能力,取决于他掌握抽象结论的能力。没有理解大量实例而仅背熟抽象结论的学生,不会思考习题,不善于认清数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相反,如果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对抽象真理的记忆是建立在深入思考实例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他不用背熟就能记住,他便会把算术题看成不是数目字的某种组合,而是数量间的依存关系。他在看习题条件和理解时,先抛开数目字,从总体上解题,而不作具体的算术运算。
无数事实和孩子们的例子使我确信,有些学生之所以在算术(以后则在代数)方面落后,是由于脑力劳动中存在一种难于发觉的缺点所造成的。我现在就要谈这种缺点。人们对于课程之间的联系,谈论得非常多。每个教师都清楚,应当在自己的课程中寻找与其他课程的教材有关联的地方。但课程之间的联系不仅仅在这一点。我坚信,最深刻的联系与其说是实际教材的内容,不如说是脑力劳动的性质。学生们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脑力劳动,会带来一种结果:数学有助于孩子们掌握历史,而历史则促进数学才能的发展。
大家都知道,许多低年级教师以及语言和文学教师的一个难点是,使学生自觉地掌握语法规则。相当一部分学生文字不通,是学校的一大灾难。我遇见过这样的事:学生初学俄语教材时对前缀的拼写法就没有掌握牢,在这个规则上闹出许多错误。教师力争消除这种落后现象,时时让学生练习有关的规则。他教导学生说,你先好好复习规则,然后再作练习。这项工作似乎应当取得良好的结果,但事实并非如此。 

问题究竟在哪儿呢?这种怪现象原因何在?多年的经验得出的结论是:是否善于运用知识取决于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是否理解事实,这种依赖关系在学习语法时表现得最为明显。这里,对抽象真理和结论(如语法规则)的首次认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不能让学生在首次学习教材时闹出许多差错,同时却要求他背熟规则和正确地叙述规则——这个任务不像乍看起来那么简单。 

所以,应当专门来谈谈教材的首次学习问题。

14、教材的首次学习 
学生学习落后和成绩不佳的根源之一,就是对教材的首次学习学得不够好。 
我所谓对教材的首次学习,指的是什么?这个术语用得合适不合适?依我看,是合适的。因为,知识在不断发展,教材的学习也要长期进行,知识的每一次运用同时也是知识的发展和加深。而首次学习,就是从不知向知、向理解事实、现象、品质、特征的实质迈出的第一大步。 

例如,学生在许多课堂上都要跟简略的乘法公式打交道。经验令人确信,学生在学习公式的头一节课上对它理解得深浅,关系到非常多的问题,其中首先是关系到,是不是随时准备把它当成工具去获得新知识,换句话说,关系到首次学习随后的新概念、新真理。还有一条重要的规律是:学生的意识中模糊不清和含混肤浅的观念越少,他感到的落后压力就越小,他思想上对首次学习新材料就越有准备,课堂上的脑力劳动就会越有成效。 

学习教材的第一课堂应当成为特别的一课。这就是说,这堂课必须进行得特别明确,学生的独立劳动效率在这堂课上特别重要。要力求在首次学习教材时能看到每个学生的脑力劳动成绩。在首次学习教材时,察看“困难”学生独立做作业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他们的思考力和理解力迟缓,为了理解教材的实质需要较多的实例和时间(往往提供给他们理解的实例,也要和给一般学生的不同。) 

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力求在首次学习教材的课堂上,察看学生是怎样独立完成作业的。在这种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独立做作业,在做作业过程中理解实例并进而懂得概括性的真理(这里指的是自然学科的课堂教学,以及语法课)。 

十分重要的是,要做到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就含有运用知识的成分。正是在这里需要做“困难”学生的工作。应当走近他们每一个人,看到每个人的困难所在,只把为他准备的作业给他做。有时在课堂上要弄清楚,必须给哪个学生布置单独的家庭作业;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在课堂上及时布置这种作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首先依赖首次学习教材时他在课堂上当场有规律和有条理地工作到何种程度;不可只让他听同学们的正确回答和抄写板书;一定要促使他自己动脑筋,耐心而有分寸地激励他在每堂课上多获得一点脑力劳动的成果。 

我教语法时,总是努力使学生在首次学习教材的课堂上和紧接着这之后不在书面练习中出差错。可能这听起来有点不合情理,但这是真理;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了不出任何一个差错,他就把语法掌握住了。如果在班上不出错,在家庭练习中也不会出错(或很少出错)。语文教师工作困难的一个基本原因,是学生上课时就在书面作业中出错;教师的失策则在于,他没有把力求不出错当作目标提出来。 

怎样实际上做到使学生不出书面错误,从而奠定牢固的知识基础呢?这取决于许多因素,可能首先取决于学生的阅读速度。要使书写合乎语法和不出差错,学生就应当学会浏览。还有其他因素,如课堂教学的结构以及课堂教学的工作方式方法。我备语法课的时候,力求预先估计到在什么地方、在哪个词上学生可能出错,具体是谁可能出错。对任何一个“有疑问的”词,都要先解释清楚。 

我建议,不可让学生在首次学习教材时肤浅地理解事实、现象和规律,不可让他在首次学习语法规则里出差错,在首次学习数学规律时不正确地做例题、不正确地解习题等等。
                        

15、理解新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阶段 
每个老师大概都遇到过一种现象,昨天在课堂上所有学生对规则(定义、法则、公式)都十分了解,能很好地回答问题和举出例子;而今天,你瞧吧,班上足足有一半人对学过的东西感到有些模糊,有的人甚至忘了。原来,许多学生做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些困难在上课的时候却没有显露出来。
了解,还不等于知道,了解了什么,还不是有知识。要有牢固的知识,必须进行理解。 
理解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是,学生思考他所学到的内容,检验他对教材的了解是否完全正确,尝试把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我来举例说明。学生在几何课上获得了关于三角函数的初步概念。教师对正弦和余弦这两个函数的关系下了定义。教材并未引起困难,似乎马上全都懂了。但懂了还不是牢固地掌握了。教师讲过新教材后,给学生若干思考新教材的时间。他们打开草稿本,画上直角三角形,记下教师讲解的全部内容,复习正弦和余弦的定义,自己举例说明函数关系。在这里,知识的复习似乎跟知识的初步运用结合起来在一起了。结果却是,自我检查时,许多学生不会重讲一遍,无法复述讲解的内容。他确信自己忘了讲解中的某个环节,便去查教科书,但这样做之前,他要尽力自己回想。 

对最“差”和成绩不良的学生来说,专门理解新教材的阶段尤其必要。有经验的教师非常重视使成绩不良的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教材的要点上,这种要点实质上就是因果关系,也就是知识的基础。多年的经验令人确信,成绩不良的学生知识不牢固的根源在于,他们没有看出或不懂得事实、现象、真理、法则的联结处,即因果、从属、时间等关系的发源“点”。正是应该把成绩不良的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这种发源“点”上。 

以给学生讲解副动词短语为例。这种场合的难“点”在于:副动词似乎是次要的、第二位的谓语,附属于主要谓语——动词。我给学生一些理解教材的时间后,就让成绩不良的学生注意:他造带有副动词短语的句子时,应当表现出同一对象在完成两个动作,一个是主导的、主要的动作,另一个是从属的、次要的动作。于是,学生一面考虑现实生活中的动作,一面造句。
不管课堂上学习的教材多么纯理论性,总可能有实际练习的机会来更好地掌握教材。在历史和文学课上,新教材的理解通常就是要学生找出刚刚讲过的教材中的因果关系和意思上的联系。例如,教师讲述了俄国农民1861年摆脱农奴制依附关系的历史。为了领会教材(时间为五至七分钟),提出了一些问题:1861年以前俄国工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相互关系如何?这种关系在农奴解放后的表现如何?1861年以后是什么继续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农业经济中的封建残余甚至地1861年改革后仍继续存在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写在一大张纸上,刚刚讲解完就把这张纸贴在黑板上。我坚信,一个最紧张而有趣的课堂教学阶段使开始了。学生回忆原先学过的各部分材料,在教科书(顺便说,教科书在人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上必须首先用来理解新教材)中“翻寻”。产生了学习过程中最需要的、在我看来是最有益的活动,即用不通读全部教材的办法来复习已学过的教材。这种复习最有成效,因为,它实质上是一种思考。 

总之,不要害怕在每堂课上抽出尽量多的时间来掌握新教材!这将得到多倍的补偿。为了理解知识而付出的脑力劳动越有成效,学生做家庭作业成绩需要的时间就越少,下一节课用于检查家庭作业成绩的时间也越少,而留下来供讲解新教材的时间也就越多。要懂得这个依从关系的实质,这样,你就能冲破一种困境——学习新教材的时间不够,是因为时间花在检查家庭作业上,而检查家庭作业需要很多时间,是因为教材学习得不够好。 

16、怎样使家庭作业的检查成为有效的脑力劳动 
我曾多年为家庭作业检查办法的不良状况感到不安,因为时间往往白白浪费了。结果造成了我们每个人都熟知的情景:被叫起的学生刚一开始回答,其他所有的学生便各人干起自己的事来,至多也只是预料会被叫到的学生才考虑如何回答问题。有个念头在我脑子里萦绕不止;怎样做到检查作业时使所有的学生都来思考提出的问题,使教师有可能对全班的学习加以检查?
草稿本帮助解决了这个问题。几何课开始了,全班准备检查家庭作业。教师给全班布置任务:推算圆面积公式,编出一个圆面积的习题加以解答,简述全等三角形的特征。全体学生把任务记在草稿本上。草稿本这时代替了黑板,暂时不叫学生到黑板跟前去。教师细心察看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他想弄清某个学生对推算出的公式理解的深度如何,便叫这个学生说明在做什么、为了什么、怎么做的等问题。同时,不必把学生叫到黑板跟前去。这样,每个学生做题就跟在黑板上做一样。教师在学生完成作业的任何阶段都可以随时让全班或部分学生把作业停下来。

这种工作方式的优越性首先在于,不要学生复述他掌握的知识就可以进行检查。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状况能得到大致的了解。同时,每个学生都是完全独立地在做作业。这里还有两点也很重要:第一,检查知识就是积极运用知识;第二,教师有机会细心注视困难学生做作业,并照顾他们个人的力量和可能性。
我们学校三至十年级检查家庭作业时,全体学生都使用草稿本。否则,我们现在无法设想如何进行作业检查。经验令人确信,这种检查能使学生养成简明扼要地表达思想的习惯,防止死记硬背。努力死记硬背的人,永远不能简明扼要地回答问题,说出最主要的内容。我们的作业检查法,可教会学生边读、边记、边思考。
如果用新事实对结论作出新理解,用新理解来检查结论性知识(规则、公式、定律、结论),则这时脑力劳动的效率将大大提高。我们学校的低年级,一般不在上课开始时专门抽出时间来检查学生的知识。这种检查跟知识的加深、发展和运用融合在一起。例如,教师想要检查学生对句子的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主语和谓语之间及主要成分与次要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等定义掌握得怎么样,便让学生打开草稿本,给他们布置一道实践性的作业:造六个句子,使道路一词在六个句子中分别以主格和其他各格的形式出现,并说明主要成分与次要成人之间的语法关系。为很快就能完成作业的学生再布置一项工作;造三个分别带有一个、两个、三个同类谓语的句子。学生在完成这种实践性作业时,既运用了知识,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切莫把学生评分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目的。要使评分尽可能跟其他目的结合起来,首先是跟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发展和加深结合起来。不可走极端,如对每一个回答、每一份书画作业都评分,这会带来不良后果的。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必须专门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