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学銮:精神健康就在你手中[图][视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21:52:25

夏学銮:精神健康就在你手中[图][视频]

    3月15日下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学銮先生来到宁波市图书馆天一讲堂,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讲解了保持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理论层面上,夏学銮教授深入浅出地解说了精神健康的内容体系及理论;实践层面上,夏教授贴近日常生活,谈到了怎样培养发展个人的自尊和保持精神健康。演讲中,夏教授多次阐述了如下观点:精神健康在人类健康中处于主导地位,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同时,普通人在社会生活中,是可以通过树立信念和调节心理来保持精神健康的。











来源:宁波市图书馆     发布日期:2008-3-18     作者:文景/编辑整理 文卿/摄


讲稿选摘:

    

                                     精神健康就在你手中

                                                                主讲人:夏学銮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朋友,各位同志:大家下午好!应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宁波市图书馆的邀请,很高兴来到人文荟萃的宁波、名家云集的“天一讲堂”和大家谈谈健康和精神健康问题。健康是当代人所关注的焦点之一。但是人们对精神健康的关注却十分不够,甚至有人对它产生一些误解。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因此,要健康首先就必须保证精神健康,一般人怎样做才能保证精神健康呢?我们能否做到精神健康呢?今天我就来回答你。

    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精神健康就掌握在你手中”,原来我报的演讲题目是“社会心理学与精神健康探微”,主要讲日常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心理学,核心理念是“精神健康就在你自己手中”。这边确定为现在这个题目,这个题目很好,言简意赅,彰显了主体。后来听说有人对精神健康有误会,以为精神健康学就是精神病学。请大家放心,我讲的是社会心理学,主要讲以下五个问题:一、关于健康的崭新观念;二、精神健康的内容体系;三、精神健康的理论探讨;四、如何培养和发展自尊;五、精神健康的实践原则。

一、关于健康的崭新观念

    说是关于健康的崭新观念,其实它也有一段历史了,它涉及到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宪法关于健康的全面定义。

(一)世界卫生组织宪法的健康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宪法提出的关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生理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已。”按照这个定义,健康分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和精神健康四个层面。以这种精神健康为统帅的新健康观为基础,一种新的社会医学模式应运而生,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被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判了死刑的人,因为有人间大爱,有精神力量的介入而产生奇迹。

(二)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健康的互动
        
    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与精神健康是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心理、精神会对生理产生反馈。古时伍子胥一夜愁白头,曹操忘梅止渴的典故即是心理变化影响生理变化的例证。

(三)精神健康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

    心身关系是健康的永恒主题,所谓心就是精神。中国儒道释三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立道设教的,儒说“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三教都认为:“性者,本体也。”性是谁的本体?自然是命的本体,古人主张性命双修就是这个道理。性命双修即心身双修,即精神身体双修。由此可见,精神健康在人类健康中处于主导地位并发挥关键作用。

(四)意识-行为-习惯-性格命运链条

    人们的行为往往是受人们的意识所支配的,不管其自觉还是不自觉、正确还是错误。而习惯则是由惯常的行为养成的,性格则是由习惯形成的。最后,我们大家都知道:性格决定命运,而这个因果链条的起点则是意识。因此,也可以说意识决定命运。

(五)精神健康就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意识决定命运这个命题告诉我们: 精神健康是诸种健康之首,有了精神健康,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就有了基本保证,同时社会健康也就有了可靠基础。要改变性格决定命运的因果链条,就必须颠覆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从头做起,即改变意识观念,注重精神健康。注重精神健康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坚定信念的人,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没有信念,就没有真正的美德。”而树立信念则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事情,所以精神健康就掌握在你自己手中,把握了精神健康你就拥有了基本健康。

二、精神健康的内容体系

    什么是精神健康?精神健康到底包含什么内容?这是我们首先需要厘清的问题。在谈到什么是精神健康时,世界卫生组织说,精神健康在世界卫生组织宪法的健康定义中彰显出来的,是健康定义的整合组成部分。精神健康可以被概念化为情感、心理和行为的完好状态,在此状态下,个人实现其自身的能力,能处理正常的生活压力,能有效并富有成果地工作,并能对其社区做出贡献。

    根据上述WHO关于精神健康的定义,我认为精神健康至少包括五个层面的内容:(一)情感成熟;(二)认知中和;(三)思维统一 ;(四)信念正常 ;(五)行为稳定。

    (一)情感成熟  情感是态度的基础,是对事物喜欢与否特别是各种爱和恨的表达。情感成熟是精神健康的前提,情感成熟包括能够区分各种情感的界限和把握各种情感的分寸。古希腊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度与不及都是恶行的特征,唯有中道才是美德的表现。”情感成熟的标志就是能够把握各种情感的中道。例如,我们对于自己既不要自大,又不要自卑,而要自尊;当我们面对危险时,既不要鲁莽,又不要怯懦,而要勇敢。在这里,自尊就是过度--自大--与不及--自卑--之间的中道。

    (二)认知中和  认知是态度的核心,是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认知中和是精神健康的关键。“中和”是《中庸》里提出的核心概念。按照《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喜怒哀乐,在天谓之命,在人谓之性;它未表现出来谓之中,谓之道;“发而中节”即“发而有度”谓之和。“有度”即“恰如其分”,既“不过”,又“非不及”,完全符合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则。中为本,和为道,致中和,天地万物无不各安其位,和谐运行。

    (三)思维统一  思维是态度的枢纽,是对事物的思考过程,思维统一是由思考的连贯性和认知的一致性来界定的,是精神健康的必要条件。思维分为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两种,前者又叫横向思维,后者又叫纵向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飞跃的、间断的、形象的,逻辑思维是连续的、非间断的、理性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适合从事艺术和发明事业,具有逻辑思维的人适合搞教育和科学工作。

   (四)信念正常  信念是态度的精髓,是对事物必然性的确认和坚信,信念正常是精神健康的充分条件。信念与信仰可以通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信念正常说的是正信、正念而不是邪信、邪念,是以科学性、社会性、人类性、制度性为特征的。凡反科学、反社会、反人类、反制度的信念都是邪信、邪念,都是信念异常即精神不健康的表现。

    (五)行为稳定  行为是态度的准备,是对事物的预先反应倾向,行为稳定是精神健康的重要标志。心理和精神状态最终都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1、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三、精神健康的理论探讨

    精神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精神健康意指人的一般精神状态、需求层次、思想境界,狭义的精神健康是由精神分析理论来界定的。我们所讨论的精神健康是广义的精神健康,是由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界定的:(一)人类取向理论 (二)自我概念理论(三)人类需求理论(四)态度和谐理论(五)相对剥夺理论。

    (一)人类取向理论  按照社会心理学,人类有两种基本的取向,即自尊取向和认知取向。自尊取向是说人人对自己都有一种自我感觉良好之渴望,认知取向即追求准确性之需求。但是当这两种取向发生矛盾时,如果是为了让自己有好的感受,而必须在扭曲世界或真实地反应世界之间作出选择,人们通常选择前者,即宁可牺牲认知取向而成就自尊取向。像这种“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叫做“合理化”。精神胜利法和外推式归因通常是“合理化”的两种方式。

    (二)自我概念理论  精神健康与否决取于自我概念发展与健康。自我概念是关于自我的总体观念,是自我意识、自我观念和自我价值的总和。自我意识是自我的觉醒,是自我的知觉思维;自我观念是自我的升华,是自我的理性思维;自我价值是自我的实现,是自我的判断思维。自我观会是自我概念的核心,它经过物-我混沌、物-我分离和物-我整合三个阶段的发展逐渐成熟的。

    (三)人类需求理论  精神健康源于人类需求之满足。按照马斯罗,人类有五个层次的需求,即生理、安全、社会、自尊和自我实现。与马克思的物质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异曲同工。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人的精神生活就会正常、丰富、健康。

    (四)态度和谐理论  态度和谐是心态和谐和精神健康的基础。态度和谐的对立面是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不同认知之间和态度不同成分之间的不协调、不平衡、不谐合状态。认知失调首先是两种不同认知之间的不协调,如“生命在于运动”和“生命在于静止”两种认知之间的认知冲突;其次是认知或情感和行为之间的不一致,如虽然认识到吸烟有害健康,但在行为上还是一包接一包地抽个不停。

    (五)相对剥夺理论  相对剥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为“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提供解释。有两种情况使人产生相对剥夺感:一是自己期待获得的与自己获得的之间有较大差距,二是自己得到的与别人得到的之间有很大差距。因此,相对剥夺感的产生源于过高的期待和不恰当的比较。有严重相对剥夺感的人精神健康上也会出些问题。

四、如何培养和发展自尊

    自尊是精神健康的重要指标,把握精神健康就要从培养和发展自尊做起。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讨议论。

(一)自尊的定义

    什么是自尊?自尊是自我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为自尊是由对自我概念的评估构成的,是一个人关于他自己如何有能力、如何成功、如何有意义和如何有价值的那种感觉和认知。虽然自尊与他人的尊重有关,但是自尊基本上是基于自信的一种内在品质。在西方文化中,自尊就是由自信来定义的。

(二)评价的方法

    既然自尊是由对自我概念的评价构成的,那么从理论上说我们的综合自尊水平就是对每一个角色认同进行个别评价的总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1、直接评价法 2、间接评价法 3、比较评价法 4、自我描述法 5、主次区别法 6、主体突出法。

(二)自尊的意义

    自尊分为内在自尊和外在自尊,内在自尊表现为人格尊严,是信念和意志的发源地;外在自严表现为自我形象、社会声望和公共认同等外在的评价考虑。一个人如果失去内在自尊,那末他就等于失去了人格操守;没有外在自尊就等于没有了面子意识。诗经说“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三)自尊的源泉

    1、家庭经历是自尊的第一个重要源泉
    2、自信是自尊的第二个重要源泉
    3、表现反馈是自尊的第三个重要源泉
    4、选择参与是自尊的第四个重要源泉
    5、社会比较是自尊的第五个重要源泉

(五)自尊的发展

    1、选择互动对象,操纵他人评价
    2、对他人评价给予更加积极的解释
    3、选择信息处理,经常出现在能显示我们美德和强项的场合
    4、对于失败和挫折,不要进行不恰当的自我归因
    5、没有事经常想自己的成功和优点
    6、选择正确的参考群体进行比较

五、精神健康的实践原则

    把精神健康把握在你自己手中,就是把精神健康的理论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发展出适合于自己的操作原则。以下实践原则仅供大家参考:

    (一)一颗平常心  要保持精神健康,就必须保持一颗平常心。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世俗时代,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这要抵御多少诱惑啊?金钱、权力、名利、地位、声望,还有那个什么美色,如果定力不够,那一个都能让人昼则心神不定,寐则展转反侧。如果你能清心寡欲,保持一颗平常心,就会幸福快乐,延年益寿。

    (二)二我相协调   我概念理论认为,人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理想的自我,一个是实际的自我。理想的自我与实际的自我没有差别,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就差点劲。但是,一个人理想的自我与实际的自我差距太大,就会使人有严重的挫折感,影响个人自尊和精神健康。所以,理想自我与实际自我若即若离、相互协调,是保持精神健康的要诀。

    (三)三种角色丛  要保持精神健康,就要妥善处理一个人角色丛中的角色冲突。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至少要有三种角色意识。一是自我角色,二是子女角色,三是双亲角色。自我角色是关键,相对于子女,它是双亲角色;相对于双亲,它又是子女角色。要处理这些角色冲突,这里需要运用“承担他人角色”和“移情”技巧。

    (四)“四乐”常随身  “四乐”常随身,当然精神健康。“四乐”为: 1、知足常乐。不断限制欲望,时时、处处、事事感到满足,无处不满足,无时不快乐。 2、自得其乐。随遇而安,自得其乐。 3、以苦为乐。把各种苦难当作人生的历炼,就会以苦为乐,苦中作乐。 4、助人为乐。把帮助他人当作一种快乐反映了思想境界的升华。

    (五)“五不”记在心  “不”字经常具有否定性、限制性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它具有促进精神健康的功能吗?回答是肯定的。如果你能做到以下“五不”,保证你精神健康。 1、“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这是唐.白居易《对酒》中的诗句,全诗为“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不管生活是贫是富,都应欢笑过日,不知尽情开口欢笑,都是痴呆傻人。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正气满乾坤”。这是元朝王冕《题墨梅》诗中的诗句,前两句为“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能保持“岁寒三友”松竹梅的正气节操的人,精神必然健康。 3、“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唐.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诗句。“尘劳回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幸福快乐寓于追求目标的奋斗过程之中,生活充实的人精神一定健康。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北高峰塔》诗句,全诗为“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学问思辩的基础深厚,自有真知灼见,就不会被流俗的妄语邪说所迷惑,精神必然健康。 5、“不信青春唤不回,万里江山酒一杯。”这是民国.于右任《壬子元日》中的诗句。全诗为“不信青春唤不回,不容青史尽成灰;低徊海上成功宴,万里江山酒一杯。”人生最可贵者,在于永远拥有豪情,永远拥有一颗年轻的心。正所谓 “四时可爱唯春日,一时能狂便少年。”能做到一、二、三、四、五这15条要诀,你何愁没有精神健康!

    谢谢大家!


主讲人简介:

    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马里兰大学访问学者,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专家,国家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国家卫生部卫生社区示范区评审专家,团中央中国青年创业行动指导团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专家支持系统首批专家,“榜样公益活动”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福利委员会顾问,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姻家庭工作顾问。CCTV.COM教育频道《交流》栏目特邀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群体动力学和大众传播心理学等。主要著作有《整合社会心理学》、《转型期的中国人》、《中国社区建设:理论政策 实践》、《国外社区发展百题问答》和《青年文化研究》等。


在线视听:[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