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诱惑反贪”制需防权力滥用(2006-1-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1:47:47
诱惑反贪”制需防权力滥用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1-3 3:07:01· 来源:
据报道,最高人民检察院委托成都3名博士起草的《职务犯罪证据问题研究》报告已于日前完成。报告建议,设立受贿案件诱惑侦查制度,即检察院接到某官员索贿举报,征得行贿人同意后,检察官可配合行贿人向该官员“行贿”。“行贿”过程中,随行检察官会在案发地现场或附近秘密录音、录像,作为指控证据。(《成都商报》2005年12月29日)
诱惑侦查,通常被用来侦破毒品、走私、假币等严重犯罪活动。由于这类犯罪作案方式隐蔽、没有具体受害人,诱惑侦查就成为各国警方有效发现、揭露、证实此类犯罪的锐利武器。因而,联合国有关国际公约及各国的刑事立法,均对诱惑侦查的合法性予以认可。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已经加入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50条第1款明确“允许法庭采信由这些(诱惑侦查)手段产生的证据”。据此,许多学者及反贪实务部门的人认为,我国亦应贯彻公约要求,在反贪工作中引入诱惑侦查制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就《反腐败公约》的规定而言,并没有明确“特殊侦查手段”、“特工行动”的具体内涵,而且,这些规定皆属保护性条款(即缔约国采取相关措施,并非无条件的和绝对的,而是只能在一定的前提下进行,如“在本国法律制度许可的范围内”等)。因而,加入《反腐败公约》,并不意味着我国一定要在法律上允许将诱惑侦查应用于反腐败。何去何从,理应根据我国国情和制度,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笔者亦不否认,将诱惑侦查用之于反贪,对侦查取证、震慑犯罪确有一定效果。但就我国国情而言,权衡利弊得失,笔者认为,尚不宜在反贪中引入诱惑侦查,主要理由如下:
一、可能导致滥用侦查手段。诱惑侦查,作为一种极具危险性的侦查手段,要防止因私人目的而滥用,造成互不信任、人人自危的局面。也许有人会说,这是用来对付腐败犯罪,但要明白,诱惑侦查在开始时,所针对的往往是仅有一定犯罪意图、尚未实施犯罪,也未必一定会实施犯罪的官员,有的甚至连犯罪意图也是因诱惑侦查而产生的。这时,就把他们视为犯罪分子,是典型的主观归罪,也违反无罪推定原则。更别说,诱惑侦查还有可能被少数人用于陷害、打击报复、铲除异己,一旦滥用,后果不堪设想。
二、冲击国民道德观念。诱惑侦查是以引诱、欺骗和伪装来达到目的,不仅算不上光明正大,而且显得有些卑劣。它往往利用人性的弱点、欲望和正当的感情,甚至不惜利用亲友、同事、上下级身份关系实施引诱和欺骗,因而必然会冲击国民的道德观念,损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为了打击犯罪而不择手段,如果不惜以牺牲诚信和国民道德观念为代价来反腐,那无异于饮鸩止渴。
三、很难避免殃及无辜。仅以行贿人的举报就启动诱惑侦查,有着殃及无辜的巨大风险。其一,到底是行贿人主动引诱,还是官员主动索贿,一时难以辨清。不排除行贿人出于某种目的,先对本无犯罪意图的人刻意引诱,而后再向检察机关举报;其二,即便是官员自己先有索贿的犯罪意图,但犯罪意图本身并不意味着必然犯罪。犯罪意图具有极大的可变性,不排除许多人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良心发现”、“翻然悔悟”,而打消犯罪意图。此时,如果检察人员如同天降,在现场人赃俱获,不知会制造出多少不白之冤。也许有人会说,只要严格加以限制和规范,就能避免这些情况。但事实是,检察机关在使用诱惑侦查时往往是自行审批、自行监督,如何能保证权力不滥用?
因此,笔者认为,以诱惑侦查来反贪,其弊远远大于利,应予缓行。
□毛立新(北京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