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输血及单采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9/28 23:26:31
     正常人的血量相对恒定,约占体重的7~8%,一个成年人的总血量约为4000-5000毫升。献血的体重标准定在男性为50公斤、女性为45公斤。一个人一次献血200-400毫升,只占总血量的5—10%,再加上抽出的是外周血管的血,人体会自动将原来贮存于脾脏、肝脏等内脏里的血液释放到血管中,保持恒定的血容量。健康人一次失血不起过全血量的10%,所失的血浆和无机盐可以在1~2小时内,由组织液渗入血管内而得到补充;血浆蛋白也可以一天内得到恢复。但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恢复较慢,一般需3~4周。
  但如果一次失血超过全血量的15%时,机体的代偿机能将不足以维持血压的正常水平,可引起机体活动障碍,此时就需要输血。
全血并不全
  血液离开血循环,发生“保存损害”;保存液是针对红细胞设计的,只对红细胞有保存作用;血小板需要在(22±2)℃振荡条件下保存,(4±2)℃保存有害;白细胞中的粒细胞是短命细胞,很难保存;凝血因子Ⅷ和Ⅴ不稳定,保存1 d~3 d活性丧失。 全血有哪些主要缺点
  1、大量输全血可使循环超负荷:因为全血中的血浆可扩充血容量,所以血容量正常的患者输血量过大或速度过快可发生急性肺水肿。
  2、全血输入越多,代谢负担越重:由于全血中细胞碎片多,全血的血浆内乳酸、钠、钾、氨等成分含量高,故全血输入越多,患者的代谢负担越重。
  3、输全血比任何血液成分更容易产生同种免疫,不良反应多:因为人的血型十分复杂,同种异体辅血,尤其是输全血,将有大量的抗原进入受血者体内产生相应抗体,导致输血不良反应或输血无效。
成分输血有哪些优点
  1、一血多用,节约血源  如将采集的一袋全血分别制成悬浮红细胞和血浆,就可分别输给只需要输注红细胞或只需要输注血浆的患者,这样就不需要采集两袋全血输给患者。  
  2、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输入不需要的血液成分不仅是浪费,而且可引发输血不良反应。如果使用单一的血液成分,就可避免不需要的成分所引起的反应,减少了输血反应的发生率。
  3、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  病毒在血液的各种成分中不是均匀分布的,白细胞传播病毒的危险性最大,血浆次之,红细胞和血小板相对较安全。如贫血患者,不输注全血而输注红细胞,避免了大量输入不必要的血浆,减少了感染病毒的危险性。   
  4、便于保存,使用方便  不同的血液成分可以有不同的保存方式,如血小板在特制的塑料血袋中,(22±2)℃振荡条件下可保存5 d,新鲜冰冻血浆在-20℃条件下可保存1 a等,临床如有需要可随时发出。    5、制剂容量小,浓度和纯度高,治疗效果好  因为每一种血液成分在制备过程中都要经过提纯、浓缩,其容量很小而浓度和纯度很高,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单采血浆
  单采血浆,就是把人体的血液经过离心机分离出血浆成分,把其余的成分还输到体内的一个过程。     单采血浆有一系列的程序,具体如下:  
  1 献血员到采浆站,经体检化验合格后,采血、分血浆,并将红细胞还输给献血员。  
  2 每个过程采全血不应超过400ml(不包括抗凝剂)。双程采血浆,应在第一程采出的红细胞已还输给献血员后再进行第二程。  
  3 采血必须用无菌密闭系统,在洁净的环境中严格按照规程无菌操作。  
  4 采血过程中应该及时将抗凝剂与全血混匀,血液应无凝块。  
  5 单采浆术过程中,所用的器材如注射器,输血器材等均应为一次性的,用后销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 58 号   《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已于2007年10月31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   部 长 陈竺   二○○八年一月四日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单采血浆站是指根据地区血源资源,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并经严格审批设立,采集供应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的单位。单采血浆站由血液制品生产单位设置,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单采血浆活动。
  第六条 血液制品生产单位设置单采血浆站应当符合当地单采血浆站设置规划,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输血 http://baike.baidu.com/view/43095.htm?fr=ala0_1_1献血 http://baike.baidu.com/view/273987.htm?fr=ala0_1_1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 http://baike.baidu.com/view/1508478.htm单采血浆 http://baike.baidu.com/view/687924.htm?fr=ala0_1成分输血 http://baike.baidu.com/view/324629.htm?fr=ala0_1_1中国单采血浆30年史 http://news.163.com/08/1023/11/4OUGOEUH00011SM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