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应被当作“第二青春期”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4 22:54:15

30岁应被当作“第二青春期”

  年轻一代生理上的早熟和心理上的晚熟,已经成了全世界社会学者共同关心的话题。除了十五六岁的青春期外,在心理学上没有被特别点到名的三十岁,也开始引起广泛重视。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男女,如果到了三十岁单身,一般都要被打入“剩”的行列了。这种固定的社会观感和家庭期许,往往让进入30岁的人们感到烦恼和恐慌。针对这种现象,韩国著名心理咨询专家金惠男提出“30岁是 ‘第二青春期’”的看法,并且迅速获得认同。

  • 行情危险!散户应该尽快离场? 哪些股票值得满仓买入?
  • 某些股很可能还要涨50%! 机构资金目前已发生大变化

  现代社会让30岁成了“孤儿期”

  金惠男1959年出生于首尔,家中兄妹五人,她在女孩中排行第三。在她高三时,二姐猝死,让全家体会到巨大的伤痛,她决定专攻精神分析医学领域,希望通过精神分析来治愈自己和家人的伤痛,同时也帮助有类似经验或者遭受同样苦痛的人们。金惠男毕业于韩国高丽大学医学院,曾任国立首尔精神医院精神分析专业医生达12年之久。她在韩国首次运用心理学理论剖析三十几岁人的心态,并广受欢迎,还因此获得“韩国精神分析学会学术奖”。她的作品包括 《心理学家解答30岁》、《三十几岁的问号》、《30岁前一定要搞懂的自己》,等等。

  其实在心理学上,并没有给30岁一个特殊的命名。心理学以“人生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为研究中心,将人的一生分为儿童期、青春期、21-40岁的成人初期、四十多岁的中年期、五十多岁的更年期以及60岁以上的老年期。对于三十多岁这一时期,在此之前,心理学上没有什么特殊的研究,只将它归人成人初期,糊里糊涂地跟在了二十多岁之后。

  金惠男指出,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奇怪。“因为在以前的社会中,三十多岁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的确不是特别突显特点的年龄。因为人们大多会在25岁之后开始工作,并结婚成家,三十多岁只是忙于工作和家庭、毫无闲暇的年龄而已。而且,只要在一个单位努力工作,就能保证一定程度的升迁,也没有现在四十多岁就要引退的压力。所以那时的三十多岁虽然忙得晕头转向,未来却是明确的,只要朝着某个方向努力,就一定会有成就。但在现代社会,三十多岁却是一个疲惫而忧郁的年龄。30岁的人就跟‘孤儿’一样,他们不能再依靠父母,也没有形成稳定的社会圈子。他们在心理上还未长大成人,却被强行要求独立自主,不得不面对冰冷的现实。他们依然会害怕受伤,不敢独自做出重大的决定,但是一旦表现出软弱的一面,就会遭到批判。毫不夸张地说,30岁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变期,是决定未来方向的重要选择期,是一个人真正独立的时期,也是从梦想回归到现实的受挫期。面对这一切,这些毫无准备的三十多岁的年轻人生活里就只剩下了疲惫。 ”

  “第二青春期”同样不能催熟

  与以往25岁就结婚的情况相比,当今社会,30岁还未婚或者还在为情感问题伤脑筋的青年男女大有人在。但是,我们往往可以宽容20岁时的年少轻狂,却对30岁的爱情战争嗤之以鼻,言下之意往往是:你都30岁了,还不知道收敛自己的感情吗?金惠男以自己接待过的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士为例,她在失恋之后,最常对咨询师说的一句话不是“他为什么离开我”,而是“我为什么就如此不‘酷’呢”。她所谓的“酷”,指的就是随时可以掌控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想哭就哭,在她看来,这是30岁女人的“必备素质”。同样的,很多30岁左右的女性也因为早点没有进入婚姻,成为众人眼中的“不稳定因素”。

  金惠男坦言,沉重的社会期许造成了30岁人的心理压力,他们在进入社会前甚至没有一个“过渡期”。一个人在十五六岁时的“第一青春期”,主要是向父母争取精神上的独立,而三十岁左右的“第二青春期”,则是在心理和经济上从父母那里完全独立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克服出现的不安,需要一个“过渡期”或“中间地带”,以缓解对陌生的新世界的恐惧,调节自己的心理。就像小时候,孩子为了解除离开父母的不安,会找一样东西代替父母,如熊玩具或毛毯等,然后紧紧抓住它们不放一样。但是,人们往往可以注意到一个小孩或者少年的需要,却忽视了一个30岁的成人同样是很“脆弱”的。按照金惠男的说法,“父母作为‘人生导师’已经消失的世界里,连过渡期也被剥夺了的三十多岁的年轻人遭遇了迟来的彷徨和恐慌,而且这些彷徨和恐慌并不那么容易结束”。

  所以,作为“第二青春期”的30岁,同样不能被人为地“催熟”。父母可以接受心理专家的建议,尽量不对十五六岁的青少年说“你已经是个大孩子了,你怎么还这么不懂事”;同样的,心理专家也建议,对着三十岁左右的成人,也尽量不要说“你已经三十岁了,你怎么一事无成”这样的话。被催熟的青少年还可能能从以后的成长后获得修复的机会,但一个被催熟的30岁成年人,以后获得修复的机会要小得多。

  正视“夹心饼世代”压力

  除了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30岁人在职场上的定位也被认为是“模糊不清”或“不上不下”。以韩国现状为例,这个年纪通常刚升上课长或经理,感觉上比稚嫩的20岁年轻人来得老练,但力量却比年约30岁后半已经具有决定权的上司来得薄弱许多,所以他们对下要带领经验及技术不足的新员工,对上还要辅助掌握经营权的管理阶层,让身处中间位置的他们面临极大的压力。

  有多份研究报告提到了这种 “夹心饼世代”无法言喻的压力。一篇在英国所进行的职级与压力间的关联性研究报告指出,压力最大的职级,并非具有决定权及必须担负责任的最高管理职,而是实务工作量最多却没有决定权的中间职级,而刚爬上这个职位的人正是30岁左右。 “30岁是注定要吃苦的阶段,也许是因为如此,所以在即将迈入30岁时会特别感到忧虑。要不要继续待在这个公司?要在此时异动吗?换了公司以后,万一后悔的话该怎么办?30岁的人总是怀着一股不安,觉得不能再虚度光阴,这也让今日的他们显得更沉重。 ”

  因此在韩国,“一踏进公司就开始忧郁的30世代”屡见不鲜。但在日常生活中,30岁世代的忧郁并没有因此而受到重视,甚至还经常遭到忽略,被认为是“在应该认真工作的年纪无病呻吟”。由此引发的另一个话题就是“职场代沟”。金惠男解释说:30岁世代有一个与上个世代明显不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习惯独自工作、独自玩乐。在旧世代眼中,毫无疑问新世代只重视个人而且比较自私;在新世代的眼里,则感觉旧世代一直想要干涉自己的私生活。“30岁世代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他们禁不起责备。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只要成绩好,即使犯错也都能得到原谅,所以对他人的责骂非常敏感。就算只是向他们问话厘清责任,他们也会把它当成是责备,并为此感到受挫。当这种情况恶化时,不管职场的环境好或坏,他们都会产生一种勉强撑下去的愧疚感及无力感,然后陷入更深的忧郁困扰。 ”

  值得警惕的“30世代族群”

  30世代所面临的压力,往往令他们产生一种“慢性无助感”,而他们也相处不同的办法去面对这一问题,由此产生了各种 “30世代族群”。在韩国,有个新兴词汇“Salardent(salary-men+student)”,意即“上班族学员”,指的是那些利用清早或午休时间去学习英文会话、下班后又跑去上些自我发展课程的上班族。他们不断努力想取得证照,或是干脆准备专业考试。当然,这些可以视为让自己成长的正面努力,但问题就在于对大部分30岁世代的人来说,这是一种不得不的选择——因为即使经历一番曲折后幸运找到工作,还是无法令他们感到心安。就算没有明确的目标,大家还是一窝蜂跑去进修,想借此消除心中的不安。

  如果做这些事情只是因为受制于某种强迫症,或者只是为了不想被淘汰,而非出自于想追求成功的意志,那就很难从工作及生活中找到乐趣。这种后遗症通常会发生在所谓的“Gallery”身上,这个词原本是指高尔夫球场上的观众,后来被用来比喻对职场上所有工作保持观望态度的职场人。这些人可能曾经目睹表现杰出的上司因为选错边而被逼退,也可能碰到过某一天隔壁办公桌突然消失的情况,所以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低调而长久地待在职场上,他们也不会为了把工作做好而花费更多心思,只求将份内事做好。但是当这种生活不断持续时,他们无法从工作中得到乐趣,抗压性一天比一天差,最后可能感染慢性忧郁。

  此外还有一种“微笑面具症候群”,是指上班族为了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提醒自己要面带笑容。这种人通常不太懂得如何拒绝别人,如果非要他自己站出来不可,他们也会在开口前先观察对方的反应,再用听起来不像是拒绝的口气说话,最后还会露出一个笑容。有这种症状的人,最危险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没有发觉到自己已经陷入忧郁的事实。他们只会经常喊着失眠或全身酸痛,然后怪自己对每件事情太过钻牛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