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麻疹疫苗立场文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6 10:49:20

世界卫生组织麻疹疫苗立场文件麻疹疫苗

WHO立场文件

依据为各成员国提供卫生政策方面指导意见这一职责,世界卫生组织(WHO)就预防具有全球公共卫生影响的疾病的疫苗及联合疫苗问题,发布一系列定期更新的立场文件。这些文件着重关注的是疫苗在大规模免疫规划中的使用。范围有限的免疫接种(多为私营部门开展)对国家免疫规划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但不是这些政策文件的重点。WHO的立场文件归纳了各相关疾病与疫苗的基本背景信息,并就如何在全球使用这些疫苗表明了WHO目前的立场。这些文件在发布前经过WHO内部和外部众多专家的审阅,主要供各国的公共卫生官员和免疫规划管理人员使用。不过,对这些立场文件感兴趣的还可能包括一些国际资助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医学界和科学媒体。

概要和结论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性疾病。在麻疹疫苗广泛使用之前,几乎每一个儿童都感染过麻疹。可以引发麻疹并发症的高危人群包括婴幼儿、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免疫系统损伤的人群或者重度营养不良的人群(如维生素A缺乏者)。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具有良好免疫效果的麻疹减毒活疫苗开始广泛使用,现在世界上70%左右的儿童通过国家儿童免疫规划能获得麻疹疫苗接种。目前,在那些发达国家,麻疹已得到很好控制,有些国家甚至已经实现了消除麻疹。综合的免疫策略,包括加强常规免疫服务、定期开展补充免疫活动(SIAs)和强化监测工作,已经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然而,麻疹病毒的高传染性意味着较少的易感者感染就足以造成病毒在数以十万计的人群中传播。在非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儿童的免疫接种率仍然很低,这些国家的麻疹死亡病例在全球的死亡病例(2002年约为61万例)中占了极大的比例,,其中大部分是婴幼儿。更多的人还受到麻疹并发症的侵害,如营养不良和永久性的神经系统紊乱。

目前在全球使用的麻疹减毒活疫苗是安全、有效的,并且价格相对便宜,因此可以被用于免疫规划。

在麻疹-风疹疫苗(MR)或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MMR1等联合疫苗中,其中含有的各疫苗所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应答没有发生变化。无论从后勤供应还是从接种程序来看,使用联合疫苗都是合理的;因此,在腮腺炎和风疹高发地区,如疫苗价格适中且风疹免疫接种率能维持在80%以上,建议使用联合疫苗。

有初步研究称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或MMR与自闭症或慢性肠炎的发生有关,但几项精心开展的研究并未证实这种结论。

建议所有易感儿童和无疫苗接种禁忌证的成人开展麻疹的免疫接种。疫苗应该

1 详见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风疹疫苗的立场文件(No. 20, 2000, pp. 161169) 和关于腮腺炎疫苗的立场文件(No. 45, 2001, pp. 346355). 1

用来预防暴发,而采取大规模免疫接种来控制暴发的做法并无多大价值。

无症状的HIV感染是麻疹免疫接种的适应证,而不是禁忌证;在理想状态下,应该在HIV感染的早期尽早接种疫苗。在麻疹流行或暴发的地区,对因HIV感染导致免疫抑制而出现早期症状者也要考虑进行免疫接种。

推荐的麻疹免疫接种的年龄取决于当地的麻疹流行情况,同时也应考虑免疫程序。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麻疹的发病率高,婴幼儿感染后症状严重,极有必要及早进行免疫接种,因此通常在9月龄进行免疫接种,尽管这个年龄组在免疫接种后血清抗体阳转率相对较低(80%~85%)。除非有强烈的免疫抑制,HIV感染的婴幼儿应该在6月龄接种麻疹疫苗,然后在9月龄时再加种一剂。

在大部分发达国家,国家卫生系统能够始终如一地为多数婴幼儿接种麻疹疫苗,这样就减少了麻疹病毒的流行。婴幼儿在一周岁前患麻疹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建议将麻疹免疫接种的时间推迟到12~15月龄,这时候血清抗体阳转率可期望达到90%以上。

为了保证达到的群体免疫水平,所有儿童应该有机会接种第二剂麻疹疫苗。根据当地的免疫程序和流行病学情况,第二剂麻疹疫苗接种时间,通常选择在入学/园时(4~6岁),也可在接种第一剂一个月后。

那些已经确立消除麻疹目标的国家,应该考虑进行补充免疫活动(SIA),目标人群是所有9月龄到14岁的儿童,不管他们是否有患病史或以前的免疫状况如何,都要普种一剂疫苗。可能有较大感染麻疹危险的年轻人中的特殊人群,包括招募的新兵、大学生、医务工作者、难民和前往麻疹流行地区的国际旅行者,也是免疫的目标人群。为了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需要加强监测能力,包括具备对疑似麻疹病例进行实验室确证的能力。

全球消灭麻疹在技术上也许是可行的,不过,许多发达国家所使用的并且也被WHO六个区域中的四个区域所采纳的阶段性消除策略可能更切合实际。加强常规免疫服务和定期的补充免疫活动结合在一起的策略,已经在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中证明其是经济有效的。然而对于那些麻疹疾病负担高居不下的国家而言,降低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首要任务。

背景

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麻疹病毒很可能是引起人类疾病的病原体中传染性最强的。该病毒只能感染人,没有动物宿主和媒介。它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气溶胶和直接接触传播。从感染到出疹的平均间期是14天(7~18天);患者在出疹前2~3天至出疹后1~5天内具有传染性。持续性感染通常不会发生。当麻疹病毒侵袭未免疫人群时,90%~100%的个体通常都会被感染,并全部出现临床症状。在热带地区,大部分麻疹病例发生在旱季;

2

而在温带气候的地区,发病高峰通常在冬末春初。

麻疹可以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然而,尽管全球免疫接种率达到了70%,麻疹仍然是疫苗可预防疾病中造成儿童死亡的主要杀手。2002年,全球因患麻疹而死亡的病例大约为61万例,其中大部分死亡病例发生于居住在非洲、南亚和东亚的婴幼儿和年轻人中。还有很多麻疹病人出现并发症,如重度营养不良(包括严重的维生素A缺乏)、耳聋、失明或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在那些已达到并维持相对高水平麻疹疫苗接种率的国家,麻疹患者的发病年龄有后移倾向,更多的病例发生在大龄儿童、青少年和年轻人中。

病原体和疾病

麻疹病毒具有包膜,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是一种RNA病毒,病毒核酸为单股负链,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麻疹病毒的包膜上含有血凝素蛋白和融合蛋白,其中血凝素蛋白可使病毒结合到宿主细胞表面,而融合蛋白使病毒进入细胞。抗血凝素蛋白的抗体与针对疾病的保护作用有关。根据基因序列资料,到目前为止,在世界各地,麻疹病毒分离株已经被鉴定出有20个以上不同的基因型。然而,这些基因型之间的变异约为0.5%,至于它的生物学意义,如果有的话,也还不是很清楚。这些变化似乎对现有的疫苗保护力没有影响,而该疫苗是基于几十年前的病毒分离株研制的。日光照射、加热和强酸强碱可以迅速灭活麻疹病毒,但是将麻疹病毒保存在-20°C ~ -70 °C的条件,很长时间后仍然具有活力。

在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后,麻疹病毒感染鼻咽上皮细胞,不久扩展到网状内皮组织的细胞。在感染后5~7天,病毒随血流传播到皮肤、结膜和呼吸道内。病毒血症在潜伏期末达到高峰,这时患者发展为前驱症状,表现为高热、咳嗽、呼吸道卡他和结膜炎。典型的出疹出现在其后的3~4天,同时伴39~40°C的高热。斑丘疹自面部和颈部波及到躯干和四肢,大约在3天后褪去。出疹时,可以在口腔黏膜上看到麻疹的特征性灰白色柯氏斑。患者症状通常在出疹3天后改善,在疾病发生7~10天后可以完全康复。

大部分患者都可以完全康复,且没有后遗症。但偶尔也可能发生一些严重情况如皮肤和黏膜的出血等。营养不良特别是维生素A缺乏的患者或有严重免疫系统紊乱的患者(如HIV感染进展期患者)易发展为严重的、甚至致死性麻疹病例。一些相对常见的麻疹并发症包括中耳炎、喉气管支气管炎和肺炎。在小于5岁的儿童中,常见的麻疹并发症包括中耳炎(5%~15%)和肺炎(5~10%)。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幼龄婴儿中可发生伴随蛋白丢失肠道病的持续性腹泻。麻疹脑炎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每1000例麻疹病例中可发生一例;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是中枢神经系统发展缓慢的渐进性感染,大约每100000例麻疹病例中会发生一例。如果发生一过性细胞免疫抑制,可出现与麻疹相关的一些并发症,这也是本病的特性。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麻疹病例病死率为5%~15%。在发达国家,麻疹死亡病例罕见,病死率为0.01%~0.1%

尽管对麻疹没有特异的治疗方法,但也有一些有限的研究证明了抗病毒药物(病

3

毒唑)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维生素A补充疗法可以显著减少发展中国家的麻疹相关死亡率,对于那些普遍存在维生素A缺乏的地区,应该持续给麻疹患者补充维生素A。对于由细菌引起的并发症,抗生素治疗是必要的。

在那些仍然有疾病流行的地区,如果患者出现持续2~4天伴发热的呼吸道感染,随后出现柯氏斑和典型皮疹,这样的病例称为临床符合病例。当需要对临床诊断病例进行实验室确证时,要使用一些高度可靠的血清学方法。麻疹IgM抗体捕捉法是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好的一种方法,IgM在出疹后不久的患者血清中就可检测出,并且阳性可持续到麻疹感染后4周。在许多实验室,这个方法已经成为麻疹实验室诊断的标准方法。也可用鼻咽拭子标本接种细胞,进行麻疹病毒分离,但这种方法很少用作常规诊断目的。

保护性免疫应答

麻疹病毒感染后,先出现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随后在出疹时出现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感染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的滴度会逐渐降低,但麻疹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是比较持久的。那些抗体水平比较低或者无抗体的个体是麻疹的易感者。对暴露的个体及时给予免疫球蛋白可以预防麻疹,这也证实了免疫反应中抗体的作用。麻疹患者的康复取决于其是否产生充分的T细胞反应。感染麻疹病毒后, 患有原发性丙种球蛋白缺乏血症的儿童的症状不比免疫系统健康的儿童严重,而且感染后也会产生持久的免疫力。

由于被动获得了母传抗体,低龄婴儿通常在出生后几个月内都可以自动获得不受麻疹病毒感染的能力,这种保护力在6~9月龄的时候逐渐减弱,而使婴儿对麻疹的易感性逐渐增加。一次感染大剂量的病毒偶尔会突破母传抗体的保护,从而导致3~4月龄的儿童患麻疹。麻疹病毒自然感染后产生的抗体水平要高于麻疹免疫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在非麻疹流行国家出生的婴儿,如果其母亲接种过麻疹疫苗但是从来没有感染过麻疹病毒,其获得的母传抗体可能就比较少,因此这样的婴儿比母亲感染过麻疹的婴儿较早地失去抗麻疹病毒感染的保护力。

使用疫苗控制麻疹的理由

因为没有特异的针对麻疹病毒感染的治疗措施,并且其传染性极强,因此在麻疹易感者集中的社区里对麻疹采取的控制措施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在麻疹感染之前进行免疫接种是控制麻疹最理想的措施,一种安全的、高效的并且价格相对便宜的疫苗在40年前开始被应用后,麻疹感染率和死亡率都显著地下降了。

WHO美洲区,一项消除麻疹计划使确诊的麻疹病例数比1990年减少了99%以上,每年的麻疹死亡病例数接近零。在该地区消除麻疹计划中使用的成功策略有:通过国家儿童免疫规划达到并保持很高的麻疹疫苗接种率;对所有9月龄~14岁的儿童进行一次性全国性初始强化免疫( catch-up SIA);对所有9月龄~4岁的儿童进行定期(通常4~5年一次)的后续强化免疫(“fllow-upSIA)来防止易感儿童的积累;同时认真开展监测工作。这些策略的切实实施阻断了本土麻疹病毒在美洲的传播。在WHO西太平洋区域以及在非洲区、欧洲区、东地中海区和东南亚区的部分国家也

4

取得了麻疹控制的实质性进展。

麻疹免疫接种的成本效益已被充分证实。事实上,麻疹免疫接种比其他健康干预措施在每单位成本下可以拯救更多的生命,因此,大规模的麻疹免疫接种对公众健康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世界上一些地区的麻疹控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但每年全球仍然有3000万人被麻疹感染,其中估计死亡病例数为61万例,还有很多病例患有并发症和永久的后遗症。,而由麻疹造成的疾病和死亡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麻疹疫苗

现在已经有了多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可供使用,有的是单价抗原的疫苗,有的是与风疹或腮腺炎和风疹疫苗联合使用的疫苗。在使用MRMMR等联合疫苗时,其中所含的各疫苗成分所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仍能保持不变。一种灭活的麻疹疫苗在1963年被批准使用,但接种后受接种者暴露于麻疹病毒时,经常会发生高热和严重的非典型肺炎症状,因此数年后该疫苗被停用。

麻疹疫苗株

大部分的麻疹减毒活疫苗来源于麻疹病毒Edmonston株,该毒株是由EndersPeebles1954年分离到的,随后经过不同类型的细胞培养进行多次传代而获得减毒的Edmonston B疫苗,并在1963年时在美国批准使用,但是直到1975年才推广使用。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是同期生产的许多其它麻疹减毒活疫苗,但大部分是来源于Edmonston株。尽管Edmonston株来源的各疫苗是通过不同类型的细胞培养生产出来,并且传代次数也不同,但是对这些疫苗选定的基因区域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其差异很小(<0.6%)。来源于Edmonston株的知名疫苗株有Schwarz株、EdmonstonZagreb株和Moraten株,所有这些疫苗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非Edmonston株来源的其他疫苗株,比如CAM-70TD97Leningrad-16S191,与之相比则序列变异较大。尽管某些疫苗(如广泛使用的EdmonstonZagreb株)最初来源于人二倍体细胞,但目前大部分麻疹疫苗都是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中减毒并生产的。因为这些减毒活疫苗在副作用或免疫效果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所以本文将这些疫苗统称为麻疹减毒活疫苗,或更简言之,麻疹疫苗。

疫苗的生产

典型的麻疹减毒活疫苗的生产过程包括使用原代鸡胚细胞或人二倍体细胞在32°C条件下培养若干天,然后洗涤细胞,用含有新霉素、蔗糖、盐类、氨基酸和人白蛋白的培养基取代最初的生长液,随后定期收获细胞培养的上清液,进行质量检测并冻存。将样品检测符合制定的质量要求、病毒滴度高的细胞培养上清液融化、混合,进行安全性检测,澄清、分装、再次冻存作为疫苗原液。将在各个生产阶段检测都合格的疫苗原液融化、稀释,分装到小瓶中并冻干。在使用前,用无菌稀释液重新溶解疫苗。每剂疫苗含有作为稳定剂的山梨醇或水解明胶和25μg新霉素。疫苗不含硫柳汞。 5

已知用鸡胚成纤维细胞生产的疫苗含有痕量的只有禽类才有的逆转录病毒EAV-0的逆转录酶,但深入的研究表明,这一发现并不意味着接种这种疫苗存在任何危险。

疫苗特性

当保存在-70°C-20 °C时,麻疹疫苗象麻疹病毒一样非常稳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将冻干麻疹疫苗置于37 °C至少一周后,病毒几何平均滴度减少不应超过1log10。每一剂次疫苗中病毒的最少数量是由各个国家权威机构决定的,但通常应该含有1000个病毒感染单位。2重新溶解的麻疹疫苗20°C放置一小时后,其效价减少大约50%,而37°C放置一小时后,其效价将全部丧失。同时疫苗对光照也非常敏感,因此需要将它保存在带颜色的玻璃瓶中;溶解后的疫苗必须於2~8°C避光保存,并且在6小时之内使用。

麻疹疫苗通常皮下注射,但是肌内注射也有效。每剂0.5ml疫苗中含有至少1000个疫苗病毒感染单位,与腮腺炎和/或风疹疫苗联合使用时仍然是这个浓度。

与自然感染相比,尽管血清学抗体滴度通常比较低,但接种疫苗后确实可以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IgMIgGIgA抗体在血清和鼻咽分泌物中都可以被检测到,并且IgG会持续多年。通过再次免疫或暴露于流行的麻疹病毒,逐渐衰减的抗体滴度又会提高。虽然许多实验室基于IgG酶免疫检测的结果来进行人群免疫力的评估,但中和抗体是测定麻疹免疫保护力的最可靠的相关指标。

与野病毒株一样,麻疹疫苗也会通过IL-12的负调节产生基于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的抑制作用。然而免疫接种后,这种抑制作用最多只能持续4周,而且被认为是无害的,甚至对于那些未被诊断的肺结核患者或HIV感染早期的患者来说也没有危险性。还没有资料证明麻疹疫苗株病毒可由人传人。

疫苗接种程序和疫苗保护效果

何时进行麻疹免疫接种取决于当地的疾病流行状况和与其它疫苗接种程序的衔接。在麻疹多发生于小龄婴儿的那些地方,既需要考虑在婴儿出生后最初几个月内尽早接种以避免致死性疾病的发生,又需要考虑在婴儿可以产生抗体(血清阳转率)时接种,所以疫苗接种的时间须选择两者的折中点。6月龄或更小的婴儿因为免疫系统不成熟,而且还有母传中和抗体的存在,所以该年龄组的儿童不适宜进行麻疹免疫接种,因为即便接种了,通常也不会产生免疫应答。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儿童在9月龄时接种麻疹疫苗,此时接种,血清的阳转率预期为80%~85%。这些数字低于将麻疹免疫接种时间推迟到儿童完全丧失母传抗体(比如12月龄)后的在另外一些国家中观察到的血清阳转率(可高达98%)。一些研究表明儿童在15月龄时进行免疫接种比在12月龄时接种更加有效,但是如果第一

2 WHO Expert Committee of Biological Standardization. Forty-third report.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4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No. 840). 6

剂次在15月龄之后接种,保护作用不会进一步提高。

在免疫接种期间有轻微的并发感染不会降低接种后的疫苗效果,通常营养不良的儿童和无症状HIV感染的儿童接种疫苗后所产生的保护力反而相对较高。在刚果民主共和国9月龄的婴儿中,有症状的HIV感染者的血清阳转率为36%,而无症状的HIV感染者的血清阳转率为77%。在HIV感染的婴儿中,6月龄婴儿的血清阳转率要比9月龄的高,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缺陷逐渐加重所致。

一般认为单剂次的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后就可以提供终生免疫。但是,我们还是建议所有儿童要有两次麻疹免疫接种的机会,这样可以减少那些还没有免疫的儿童和免疫后没有产生抗体(初始免疫接种失败)的儿童的人数。初始免疫接种失败的后果被认为比继发性免疫接种失败更为重要。尽管通常在入学/园时(4~6岁)进行麻疹疫苗的第二次接种,但是第二剂可以最早在第一剂后的一个月进行,这取决于当地的疾病流行情况和免疫程序。

在很多国家,通过开展大规模的麻疹(或者麻疹和风疹同时)强化免疫活动来迅速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阻断麻疹病毒的传播。定期的SIAs可以为儿童提供接种麻疹疫苗的第二次机会,以便使常规免疫中未接种的儿童可以得到接种。然而,SIAs影响的时间是有限的,除非有强大的常规免疫程序来防止易感儿童的快速积累。

在资源有限的国家中开展大规模的麻疹SIAs,通常不推荐使用含有腮腺炎疫苗的麻疹联合疫苗(MMR)。然而,如果所在国家经济条件允许,麻疹免疫覆盖率持续保持在高水平(>80%),同时将预防先天性风疹综合征作为优先考虑的公共卫生问题,并且已制定了针对育龄期妇女的免疫计划,则应该考虑麻疹和风疹疫苗的联合使用。

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

麻疹疫苗(无论是单价疫苗还是固定配方的联合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通常都较轻微且为一过性。在接种后24小时之内注射部位可能会发生轻微疼痛和压痛,有时会伴发低热和局部淋巴结肿大;在接种后大约7~12天,5%的麻疹疫苗受接种者可能会出现高于39.4 °C的发热,持续1~2天,有时这种发热会导致热性癫痫病(1:3000)。2%的疫苗受接种者会出现一过性的皮疹;大约3000名受接种者中有1名可能发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除了过敏性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在第二次接种含有麻疹的疫苗后很少会发生。

像接种单价麻疹疫苗一样,接种MMR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多数也是轻微和一过性的,但是有时可以观察到类似麻疹、风疹和腮腺炎的不同临床症状,疫苗中风疹疫苗成分可以引起皮疹,10%~25%的成年妇女可发生一过性的关节痛和关节炎症状;联合疫苗中腮腺炎疫苗成分有时会发生轻微的腮腺炎症状,还可能出现少见的良性无菌性脑膜炎或睾丸炎。因为大部分疫苗中含有作为稳定剂使用的新霉素和水解明胶或山梨醇,所以偶尔也会发生对一种或几种稳定剂成分的过敏反应,受接种者中发生过敏反应的比例是1:20,000~1:1,000,000。从SIAs的资料来看,在发展中国家接

7

种麻疹疫苗后发生过敏反应的危险性接近于1:1,000,000。鸡蛋过敏史与麻疹疫苗所致的过敏反应之间没有关联性。

给严重免疫抑制者接种任何种类减毒活疫苗的注意事项和禁忌证基本是相同的。在极特殊的情况下,对这些人群进行不适宜的麻疹免疫接种可引发可危及生命的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根据1994年美国医学科学院专家委员会的研究报告,现有证据不足以认同或否定麻疹免疫接种与脑病或脑炎之间的相关性。在芬兰,一项回顾性调查研究了50,000多名儿童的免疫接种记录与医院出院记录之间的联系,结果没有证据表明在接种MMR后会增加患脑炎的危险性。其它研究也表明在麻疹免疫接种后不会增加患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危险性,也没有证据支持在麻疹免疫接种后会增加患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危险性。在那些麻疹已经消除的国家SSPE也呈实质性的消失,这表明通过接种麻疹疫苗预防麻疹感染的同时,也可以防止SSPE的发生。也没有证据支持麻疹免疫接种是发生肠炎或自闭症的危险因素。

疫苗接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除了有疫苗接种禁忌证,所有婴幼儿都应该接种麻疹疫苗,同时还应该对麻疹易感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和/或有相对较高危险感染麻疹的人群提供疫苗接种机会。因为很多麻疹暴发于医疗机构,医疗工作者和患者都会被感染,所以对易感的医务工作者进行免疫接种也相当重要。

为了提高疫苗接种率,对所有儿童都应该接种两次麻疹疫苗,疫苗应该预防性使用;为了控制暴发而开展的大规模免疫接种效果有限。

在已制定消除麻疹目标的国家,通常针对9月龄~14岁的儿童,不管他们是否有患病史或以前的免疫状况如何,开展一次性的SIA。此外,青年人中的特殊人群包括招募的新兵、大学生、医务工作者、难民和到麻疹流行地区的国际旅行者,也是目标免疫对象。

如果晚期HIV感染者患麻疹,其病程会很严重,因此要对潜在易感的、已感染HIV但尚无证状的儿童和成年人开展常规的麻疹免疫接种。对那些没有严重免疫抑制的有症状的HIV感染者也应该考虑进行免疫接种。

为了在暴发期间保护高危患者,暴露后2天内进行免疫接种可以改变麻疹的临床进程,甚至可能改善临床症状。对免疫接种有禁忌的患者,应该在暴露后3~5天内给予免疫球蛋白治疗,这样也会达到类似的效果。

输免疫球蛋白或其他含抗体的血制品可能会干扰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反应,所以在输全血或血制品后,免疫接种应该推迟3~11个月,推迟的时间取决于麻疹抗体的剂量。在麻疹免疫接种后,如果可能的话,2周内应避免给与血制品。

8

有轻微感染不属于免疫接种禁忌,也没有证据表明麻疹免疫接种会加重结核病。然而,如果有高热或其他严重疾病的症状,应该避免进行免疫接种。理论上,妊娠期妇女也应避免麻疹疫苗接种。

对那些对新霉素、明胶或疫苗中其他组分有过敏史的人群不应该进行免疫接种。此外,对于那些患有先天性疾病、晚期HIV感染、晚期白血病或淋巴瘤、严重恶性疾病的人群,或使用高剂量类固醇、烷化剂或抗代谢药物治疗的人群、或接受免疫抑制放射治疗的人群,因其常导致严重免疫抑制,也应禁忌接种麻疹疫苗。

WHO对疫苗的总的立场

作为用于大规模公共卫生干预的疫苗应:

1.       .. 符合现行的WHO关于疫苗质量的政策声明要求3

2.       .. 安全,在所有目标人群中使用后能显著影响疾病的传播;

3.       .. 如拟在婴儿或低龄儿童中使用,应能较方便地适应国家儿童免疫计划所规定的免疫程序和时间;

4.       .. 如与其他疫苗同时使用,应不会显著干扰这些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

5.       .. 配制的疫苗适合普通的技术限制要求,如冷藏和贮存能力;

WHO关于麻疹疫苗的立场

国际上使用的麻疹减毒活疫苗,包括联合疫苗MRMMR,它们都符合大部分上述WHO对疫苗的总的要求,但是联合疫苗不适合在那些资源有限或麻疹疫苗免疫覆盖率低于80%的国家使用。

近几十年来,使用有效的麻疹疫苗使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在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通过积极实施麻疹控制策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也激发了人们对在多地区消除麻疹(即在所定义的地理区域内阻断麻疹病毒的传播)乃至在全球消灭麻疹的愿望和可行性展开了热烈讨论。1996年,WHOPAHOCDC4的联合咨询小组得出结论认为,使用现有的疫苗,在理论上麻疹是可以被消灭的。

然而,由于麻疹病毒的高传染性,所以需要对世界上所有易感个体进行免疫接种,这样才能实现消灭麻疹的目标。为此,所有国家必须有高效的儿童免疫接种规划。该规划必须对所有学龄前儿童或学龄儿童进行初始强化免疫;而且在麻疹流行的国家,应组织开展反复的全国范围内的后续强化免疫SIAs, 直到在国内阻断病毒的传播。此外,考虑到存在麻疹病毒的意外事故或蓄意扩散的危险性,导致其在已经消除麻疹的社区中再次流行,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麻疹病毒传播在全球被阻断以后,是否有可能停止麻疹疫苗的接种。尽管全球消灭麻疹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是它也需要政治上的高度支持和经济上的大量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