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用工荒”逼企业外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2 18:30:43

一纸续签6年的厂房租赁合同,让东莞市石碣镇政府的官员暗暗松了一口气。

今年春节前夕,有消息传出,落户石碣20年的台资企业岳丰电子,将斥资500万美元在临近粤北的湖南郴州市桂阳县设立新厂。

正当备受外贸滑坡冲击的“世界工厂”东莞艰难复苏之际,这家亚洲数一数二的网络电缆及配套产品制造商突然“出走”,不免让人吃惊。

“东莞招工难,我们只是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桂阳,总部还会继续留在东莞,续签租约就是明证。”面对来访的《中国经营报》记者,岳丰电子科技(东莞)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泰维连忙“辟谣”。

“用工荒”逼企业外迁

去年,宋泰维曾到江西、广西、湖南等省考察合适的厂址,选定郴州桂阳的原因是,尽管这里电费、运输成本比东莞高,但厂房租金和工资水平较低,综合成本跟东莞基本持平,更重要的是桂阳能招到足够的工人。

事实上,担心出现“用工荒”,是珠三角企业“出走”的最大原因之一。

由香港和澳门商人合伙投资的兴盛玩具有限公司,在东莞及中山都设有分厂,后来又到粤东北的兴宁市一处产业转移工业园投资设厂。与位于珠三角核心的东莞、中山相比,兴宁工人工资较低,工人也好找。如东莞招工最低工资是770元/月,比兴宁高近200元/月,兴盛玩具兴宁分厂工人算上加班费一个月才能拿到700元~800元,跟东莞上正常班工人的薪水差不多。

今年5月1日,广东省将实行新的最低工资标准,以东莞为例,最低工资标准将由770元/月提高到920元/月,升幅为21%。这固然有助于提升企业招工的吸引力,缓解一度紧张的“用工荒”,但也让人担心会成为引发珠三角发达地区企业新一轮“出走”潮的导火索。

同样是在石碣镇,离岳丰电子总部不远的鹤田厦工业区,东莞润田服装公司总经理洪启辉也正筹划去到粤西的肇庆和湖南郴州分别开厂。“‘双转移’一定要做,否则企业最后都会做不下去。”洪启辉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

所谓“双转移”,是2008年上半年广东提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两大战略的统称,即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部分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则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大量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云集的东莞,成为“双转移”的重地之一。

两年前广东“双转移”刚刚启动时,洪启辉并无走出东莞到周边省份投资的打算。当时他算过一笔物流账:像他们这类服装企业,到湖南或者江西开厂,成品出口还是要走深圳盐田港,运输费用粗略估算将从原来占成本的4%大幅提升到占10%,他宁可将这部分成本用在提高工人待遇上。

现在东莞工人工资上涨幅度之大、招工之难的情况显然非两年前他可以想象的。

不过,兼任香港中小企业总会名誉会长的洪启辉称,他们无论是肇庆还是郴州的工厂,都只是分厂,继续以用工较多的生产工序为主,东莞原有工厂仍将保留,但去年年中便开始积极更新设备,尽量实现自动化。他预计,在完成同样数量订单的情况下,公司聘用工人总数将比原来减少三分之一。

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也是摆在东莞各类加工企业面前的又一难题。对企业主来说,其他地区工资水准低一些,除了能抵消多出的运费外,还能分摊一部分原材料成本增加的压力。

“腾笼换鸟”进退两难

尽管珠三角已非改革开放早期那个加工制造业的廉价投资天堂,但并不是所有在此扎根多年的企业,都能够如愿转移出去。

“目前东莞加工企业像我们这样部分转移的情况很多,完全搬迁比较困难。”洪启辉说,“广东其他地方及周边省份,同样存在招工难等诸多不确定性,产业链配套也不完善。”

宋泰维承认,去各地考察投资环境的同行很多,但真正转出去的企业很少,岳丰电子之所以选择到郴州桂阳设厂,是因为原材料是自己生产的,可以直接从东莞运到郴州,那些必须外购原材料,到珠三角以外地区又没有成熟配套的供应链,采购成本太高,就没法转移。

高额搬迁费,对大多数利润微薄的加工制造企业来说,也是不能承受之重。东莞金边金属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达邦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没有考虑转移,会继续留下来,因为厂房、土地都是长年租约,贸然搬走损失不小。

广东的“双转移”政策中的产业转移,又由政府官员形象地比喻为“腾笼换鸟”,但2008年下半年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导致的外贸大幅萎缩,大批外贸加工企业被迫倒闭或停产,让“腾笼换鸟”急先锋东莞一夜之间跌入冰窖。

一年多来,眼看着企业挣扎在痛苦的边缘,东莞基层乡镇政府对“腾笼换鸟”政策提都不敢提,企业圈内流传的说法是:东莞创新升级的调门越来越高,产业转移的调门越来越低。

以往“逼”劳动密集型企业离开珠三角的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二是加大环保方面的查处力度。第一条是硬标准,第二条各地政府执行起来就有一定的灵活性。

东莞樟木头镇政府一位官员即表示:“治污方面我们只是在新的招商引资项目上会比较注意,但对原有企业基本上都不会提出太多要求,尽量让他们留下来,所以我们转移出去的企业比较少。”

东莞基层乡镇政府不愿让企业转移出去,不愿再提“腾笼换鸟”,皆因本地村民的各类物业收入占其总收入的70%~80%以上,一旦企业转移,厂房空置,这些无其他技能和职业的村民将失去收入来源。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期间,东莞各镇很多企业倒闭关停,新增投资项目又不见踪影,“腾笼”本意是为了腾出土地让更优质的企业进入,如今“鸟飞笼空”,基层政府当然不想把剩下的“鸟”也赶走,至少现在不想。

在樟木头镇宝山工业区旁边,一位小吃店老板告诉记者,对面一家玩具厂倒闭两年了,那几幢原来热闹的厂房至今闲置。由于附近几家企业或倒闭或开工不足,店里的顾客也明显少了,以往生意好时每月能挣七八千元,现在有两三千元进账就算不错了。

“这里前后30米内,有三家做饮食和杂货的小店先后关门了,生意很难做。”这位小老板说“再这样下去,我的店也得关门了,挣的钱刚够交租金和水电费,这一年算是白干了。”

据现为香港中小企业联合会名誉主席的刘达邦称,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很少有港资到内地增加实业投资,反倒是撤资的不少,或者把资金抽走投入内地的股市和楼市。

“保命”还是升级?

在广东省不久前公布的2009年度经济数据中,东莞GDP增长仅为5.3%,在广东各主要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珠海,这与以往其经济增速长期位居前列形成极大反差。

东莞是国内对海外市场依赖程度最高的城市,外贸依存度一度高达200%,外贸出口萎缩,地方经济自然受到重创。以东莞本地企业雇佣工人数为例,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东莞企业用工人数约800万,而现在只有500余万。

流动人口大幅减少,导致东莞房地产、餐饮、酒店及出租车等服务行业随之萎缩,据说有些乡镇本地人租给外来务工者的房子,现在至少有1/3租不出去。

广东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直言,现在东莞不大愿意推动“双转移”,产业转型升级动作慢,而去年广东省内凡是产业转型升级做得好的,如中山、佛山等,都是逆势增长,反之则像东莞这样明显放慢。

2008年3月,刚刚出任广东省委书记不久的汪洋到东莞视察时说过,如果今天不主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所调整。现在回头看去,似乎是不幸而言中。

一个积极的迹象是,尽管东莞乡镇基层担心实际利益受损不愿推动“双转移”,很多中小型厂家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法转移,但越来越多的企业以及市政府意识到了转移升级才是长久之道。

岳丰电子的宋泰维说,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2008年底到2009年初,公司订单减少了1/3,也流失了相应比例的普通工人,设备也空出来了,当时他们组织留下来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强化培训,同时加大产品研发投入,更新了设备,去年三四季度经济复苏,他们迅速恢复了市场竞争力。

 

 

润田服装的洪启辉则向东莞市政府申请了专项经费支持,帮助企业提升生产力、技术创新及实现出口转内销。按照最新政策,类似他们这样的港资企业,可以请香港生产力促进中心做顾问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顾问费由企业与东莞市政府各掏一半。

2009年,“腾笼换鸟”的典型样板东莞松山湖工业园区,先后在北京、深圳、杭州、台湾、美国等地举办大型推介会,全年共引进项目124个,引资总额达290亿元,项目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四大重点产业。

不过,金融危机余波未了,东莞的“双转移”只能算刚刚重启。走在东莞那些一度繁华喧嚣而如今依然冷落的乡镇街头,可以感觉到,很多企业仍在忙于“保命”,而不是考虑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龙飞对本文也有贡献)

(本文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庞华玮、徐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