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中国政治家眼中的经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0:08:08
作者:李里平 发表于:2010-06-07
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文章  写信给编辑
五月股市在下跌中度过,其幅度和力度都超过年初时大多数市场人士的预计。用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说法,在中国,投资者必须要摸准管理层,其实更是主要领导人的意图。如果没有摸准的话,你就要承受痛苦。
一个半月来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对房地产市场的严厉打压。无论是银行出台了各种限制多套住房购买的政策,还是有关房产征税的预案,其间还伴随着对炒房者的批评和指责。市场中弥漫着极其紧张的空气。
 
央行也一直通过数量工具收紧流动性,同时,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担忧,以及商业银行资本金充足率不足的问题,也让银行业监管部门不断地释放力。应该引起投资者足够重视的是,有关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严控政策和铁腕手法,对当前经济的影响恐怕也是非常大的,力度一点也不比前两者小。
上述三个问题就是近两个月拖动股指下行的最主要动力。它们让很多利多的因素变得没有说服力,它们打击、蚕食、直至消磨了投资者的信心。
事实上,我们对这三个大事,都是持有非常积极的看法的,我们也深知其中的合理性。对于房地产价格的疯涨,社会上的批评高涨,群众压力巨大。总理也公开承诺一定要治理并加以"遏制"。从领导人的立场上看,对国内公众而言,这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
对外,我们的领导人也做出了承诺和保证,在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问题上,这既是国际义务,也是政绩,当然,更是对子孙后代有利的大好事。
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及其牵扯到的银行资产安全问题,更是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暴露而不证自明。人们都看到了,过度举债引发最终还债不起时,危机有多大。
既然这些都是好事,又如何理解近两个月市场的反应呢?如果说,这些因素短期利空,长期看是好事,市场反应为何如此激烈呢?如果股指回调有其合理性,那又该回调多少呢?
对这个局面,我们有三个看法需要拿出来和投资者讨论。其一、对把握管理层、领导人意图上有很多地方可以检讨。在中国,为政者就是要讲政治。何谓"讲政治"?既不是发展经济,也不是打压速度。政治者,天下也。让天下太平就是讲政治。如果经济发展快,天下太平,就努力发展快;如果发展快了,天下可能不太平了,那就要搞慢点。在房子的问题上已经出现了不太平的迹象,那么,慢点就非常可以理解了。
有了这样的认识,投资者对政策的力度也要以此为度来把握。如果社会上对房价的责难平息了,房价真的降了与否反而不是最终衡量的尺度。相反,请大家注意,从道理上说,土地是稀缺资源,本来就该越来越贵,所以,期盼房价地价大幅下降完全是不合理的预期。这中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与私人之间的分配关系的调节倒是关键因素,只不过这些事情的协调和改善需要的时间更长些。
其二、前面提到为政者心系天下,那为官者的为官之道则是听命于上,办事执行。为官者,不会轻率地阐释领导意图,社会上对政策的理解就容易走极端。再加上,当下社会上與情热络,各种传媒都喜欢或大惊小怪、或耸人听闻――只讲"铁腕",不讲铁腕的原因和目的;只讲铁腕伤人,不讲铁腕救人。这样的利空气氛恐怕比新出的股指期货有更强的助跌作用。
其三、我想说,经济发展的进程既然有高涨期,就会有收敛期。在收敛期内,就是会有收缩与更新,消亡和再生。实际上,我从刚出差回来的同事那里听说,很多龙头企业对现在的"危局"抱的是"乐观其成"的态度。他们相信自己会是行业内洗牌的优胜者,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反而更加增添投资者的信心。只不过,我们现在要更明确一些,先收再放是好事,只是度过危机的时间要比原来预计的长一些。
中国的情况如此,世界的情况何尝不如此?美国或者欧洲,还有石油输出国家,都在调整。中国高速发展了三十年,世界繁荣了近二十年。现在看,去年危机过后,即使再大的学问家对世界范围内走出危机的估计也都偏于乐观。
投资者,不是政治家,不是经济学家,也不是企业家。投资者是要对政治、经济和企业生存发展做评估、判断并以此规避风险换取收益的人。聪明的投资者,则一定是平衡和把握做得特别好。投资者不承担改善和救济社会的任务,他们只会通过自己的工作分享发展成果。当然,他们的工作对于做其他工作的人都有非常特殊而具体的帮助,这也是他们存在的合理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