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杰文集-经典文存-北京京鼎律师事务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20:36:11
张耀杰学术自传
张耀杰,男,现年43岁,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研究员,京鼎律师事务所学术顾问,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人文学者,文艺史专家,传记作家。
电子邮箱:wfsh9411@yahoo.com.cn;yjxy@163bj.com
1964年,我出生于河南省禹县梁北乡大席店村。据历史传说,尧舜时期,这里是以大禹为首的夏部族的聚居地。公元前2208年,大禹的儿子夏启就是在这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父传子,家天下”的专制王朝即夏王朝。由此可见,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就是中国大陆最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区域。然而,留在我的童年记忆中的,却只有“饥饿”两个字。
童年时代,在父亲不多的存书里面,偶然翻到胡风的《关于解放以来文艺实践状况的报告》,使我明白了那些住在大城市里的政学两界的写书人,其实大都是争权夺利且造谣说谎的人间败类。我自己的饿肚子与这些人的争权夺利和造谣说谎之间,是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的。当我自己也变成一名以学术研究和精神创造为专门职业的城市人之后,一直坚守着这样的信念:一个享受着纳税人的血汗钱并且拥有一份话语权的人,如果不肯说真话或者不敢说真话,就等同于谋财害命。10多年来,我不敢说自己从来没有说过错话,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是全世界华人学术界公开说出并且正式发表真话和实话最多的华人学者之一。
1980年,我经过高考就读于漯河师范学校。1982年任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班主任。1997年考入河南省教育学院中文系大专起点本科班。1989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攻读戏剧学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工作。1994年被聘为助理研究员。2000年被聘为副研究员。
由于攻读硕士研究生时,两位导师田本相、苏国荣先生分别是话剧研究专家与戏曲研究专家,本人不得不话剧与戏曲双修,结果就形成了从学理上打通中国传统戏剧(戏曲)文化与中国现代戏剧(话剧与戏曲)文化的基本思路。
26000字的硕士论文《诗:话剧对于戏曲的承传、借鉴和学习》,是我从事传统戏曲与现代话剧研究的初步成果,先在《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全文发表,1993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学刊》选载,1997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与王卫国、宋宝珍合著的《中国话剧史》,于1998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长篇论文《〈窦娥冤〉与〈牡丹亭〉中的宗教观念》为戏曲研究,发表于《民族艺术》1998年第1期。
《戏剧本体之我见——兼论谭霈生的“情境说”》为戏剧理论研究,18000字,获1993年度话剧研究所首届论文评选优秀奖。
《现代戏剧与宗教文化》,是1998年立项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九五”规划一般课题,2000年完成全书36万字的写作任务并正式结题。该课题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舶来戏剧与传统文化。第二章、早期话剧的潮涨潮落。第三章、戏剧史上的胡适与鲁迅。第四章、田汉:浪漫唯美的戏剧传奇。第五章、曹禺:阳光天堂的戏剧宗教。第六章、失落的辉煌:40年代的现代戏剧。
由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出版社,本人又无力自筹出版经费,这部书稿一直没有能够与读者见面。作为《现代戏剧与宗教文化》课题更进一步的深入与细化,本人这些年来一直在致力于戏剧历史暨戏剧宗教学研究,先后出版了多部专门著作。
《戏剧大师曹禺:呕心沥血的悲喜人生》, 301千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本书从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入手,对于戏剧大师曹禺的一系列经典戏剧,进行了戏剧宗教学意义上的重新解读,同时也对戏剧大师曹禺呕心沥血的悲喜人生,进行了人类学意义上的理性反思,是华文学术界关于曹禺研究的标志性著作。作者认为,单就戏剧文本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而言,曹禺戏剧不仅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第一人,同时也是中国自有戏剧以来的整个戏剧史(戏曲史、话剧史、影剧史)上的第一人。使曹禺成其为中国戏剧史上首屈一指的戏剧大师的,就是《〈雷雨〉序》中所说的“原始的情绪”和“蛮性的遗留”。
《影剧之王田汉:爱国唯美的浪漫人生》,336千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本书是对于影剧之王田汉爱国唯美的影剧艺术和浪漫人生的最为深入细致的发掘研究和理性升华,同时也是作者长期从事戏剧历史和戏剧宗教学研究的第二部专著。该书的传主田汉,是中国现代文化艺术史上最为多才多艺的一位大师级人物,兼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编剧、小说家、词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文艺活动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他是较早回应苏联革命的一位先驱人物,也是较早学习和借鉴西方近现代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剧作家和文艺批评家,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词作者。田汉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中所形成的,是一种以灵肉调和的至上艺术和至上情爱为救国救民的绝对天理和最佳手段的实用主义浪漫文艺观。中国特殊的国情,又使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挂靠于政治运动和政治斗争,直至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对于田汉的爱国唯美的影剧艺术和浪漫人生,可以用四句话来予以概括:浪迹江湖招忠魂,爱国爱戏效忠心,国家至上谱国歌,唯美浪漫铸冤魂。
《阳光天堂:曹禺戏剧的黄金梦想》,260千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署名为朱君、潘晓曦、星岩。星岩是本人的笔名。之所以要采用笔名,是该出版社原计划要在2007年初出版本人的《北大教授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路线图》,出版社不希望在两本历史著作中间插入同一作者的另一本不同领域的纯学术著作。这部文本细读式的纯学术著作,是我长期从事戏剧历史和戏剧宗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因为我没有足够的钱款出版这部没有多少市场前景的学术著作,同时也由于我当时忙于历史文本的写作,并且恰好遇到了两位志同道合的学术同仁,这才有了这部学术著作的合作出版。本书的基本观点是:曹禺《雷雨·序》中所说的“原始的情绪”和“蛮性的遗留”,其实就是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中颇为普遍地存在着的一种集动物本能的野性蛮力和宗教精神的神性魔力于一身,合天堂、地狱、人间的宗教三界为一体的原型模式。曹禺从《雷雨》到《王昭君》的一系列戏剧作品中,一直存在的一边是极端情绪化、妖魔化的人间地狱“人之道”的此岸世界,一边是极端理想化、神圣化的天堂净土“天之道”的彼岸世界的双重结构。曹禺戏剧“人间地狱之黑暗+强权社会之革命+男权家庭之反叛+男女情爱之追求+舍身爱人之牺牲+替天行道之罚罪+天神救星之拯救+天堂净土之超度”的情节模式和人生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于中国社会所共同的“原始的情绪”和“蛮性的遗留”的一种集大成的重新激活和再度整合。
除了上述三部戏剧学专业的学术著作之外,我近年来所发表的数十篇相关论文,同样是从事戏剧历史暨戏剧宗教学研究的学术结晶。其中包括《田汉戏曲中的宗教神道》,《曹禺戏剧中的宗教文化》,《曹禺戏剧与传统戏曲》,《鲁迅的神思新宗与曹禺的蛮性的遗留》,《林兆华的“舞台秀”和“媒体秀”》,《中华戏剧与宗教文化》等等。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在从事戏剧历史和戏剧宗教学研究的同时,本人对于中外宗教史、教育史、学术史和政治史也有所涉及。
《历史背后:政学两界的人和事》,220千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本书是我近年来从事现代文艺史和现代政治史研究的初步成果,全书共收录学术性文章15篇,这些文章此前已经在台湾《传记文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当代中国研究》及《新文学史料》、《中华读书报》等相关报刊先后发表过。我写作这些文章的第一目标,是希望以耳目一新的阅读快感和掩卷长叹的心灵震撼,给人以直面历史的不惑之光。
《北大教授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路线图》,275千字,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年出版。本书由中国农工民主党鲍林春前进英才基金资助出版,是“前进英才丛书”第一批10部学术专著中的一部,同时也是我正式出版的第二部新史学研究代表作。北京大学教授贺卫方,著名人文学者谢泳、邵建,都对本书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212千字,香港明镜出版社2004年出版。 本书是对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相关历史事实的重新发现和真实还原,在海内外历史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俞梅荪与新民权运动——中南海秘书成了民间代言人》,240千字,香港明镜出版社2004年出版。本书是对于2003和2004年度发生在中国大陆的新民权运动的个案介绍和理性分析。
迄今为止,我共出版专著八部。其中在中国大陆出版专著六部,在香港出版专著两部。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我参与了一些电视专题片的拍摄编导工作。
2004年11月4日至7日,我应二十一世纪中国基金会(Foundation for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和三一学院国际研究项目(International Studies Program,Trinity College)的邀请,赴美国Hartford参加“信息时代的族群关系”(Ethnic Relations during the Information Age)学术研讨会,并且提交会议论文《中国农民的维权诉求和文化表达》(Chinese Peasants’Pursuit of Citizens’Rights and Its Cultural Expression)。
2006年11月11日至12月2日,我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到华盛顿、阿肯色、堪萨斯、加里佛里亚等地考察了美国的农业政策和农业发展方面的草根组织。在美国期间拜访了许多政府官员、农场主、智库学者和大学教授,并且收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部分访问记录已经通过网络发表。
附:张耀杰在国际著名华文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章:
1、《胡适笔下的杨铨之死》,台湾《传记文学》2004年9月号。
2、《林纾与〈新青年〉的文化之争》,台湾《传记文学》2005年2月号。
3、《北京大学与〈新青年〉编辑部》,台湾《传记文学》2005年10月号。
4、《吴虞:〈新青年〉同人的倒算帐》,台湾《传记文学》2006年2月号。
5、《高一涵的误读历史:“五四”记忆的塑造》,台湾《传记文学》2006年3月号。
6、《文人的派系之争——遭受“包围”的蔡元培》,台湾《传记文学》2006年11月号。
7、《法律人的世纪沧桑》,台湾《传记文学》2006年12月号。
8、《鲁迅对顾颉刚的党同伐异》,台湾《传记文学》2007年2月号。
9、《曹聚仁的“南来”与“北行”》,台湾《传记文学》2007年7月号。
10、《宋庆龄与共产国际》,台湾《传记文学》2007年8月号。
11、《30年代“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建立与夭折》,美国《当代中国研究》2003年冬季号。
12、《民间游说与立法的互动》,美国《当代中国研究》2004年秋季号。
13、《从一例死刑冤案看执法黑幕》,美国《当代中国研究》2005年秋季卷。
14、《曹禺戏剧中的“绝子绝孙”——兼论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野蛮罚罪》,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5年6月号、7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