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目降压决明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07:05:31
文章内容:  决明,是豆科植物。除野生之外,自古民间即喜种植,因为它的用途广泛。《广群芳谱》就指出它的四种用途:一是“有决明处,蛇不敢入”;二是可代“茶食”;三是“苗叶可作酒曲”;四是“作枕治头风,明目胜黑豆。”
决明最重要的作用,还是其成熟种子的医药用途。早在《神农本草经》就将决明子列为上品,认为“久服益精”,擅长治疗眼病。直到现代,对于眼睛的急性炎症,眼红、肿痛、怕光、流泪,仍然经常使用决明子。单用10-20克煎水服用,即有一定疗效;如与桑叶、菊花、夏枯草配合应用,清肝明目的效果更好。
决明子有缓和的泻下作用,对于热结便秘和肠燥便秘,都能取效。尤其适用于习惯性便秘和老年津亏肠燥引起的大便困难。
决明子还有降低血压和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最宜用于高血压和高血脂病人。
决明子在全国各地都有栽培,来源充足,价格低廉,是一种物美价廉、使用方便的治病良药。每年秋季,采收种子,除去杂质,晒干备用。可以生用,也可以炒用,但宜用小火 炒到微黄为度。
决明子的应用,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就是浸泡,与泡茶相似。取20克决明子放入玻璃杯中,用鲜开水冲泡,水色由淡黄而逐渐加深,香气溢出,饮之爽口,香留齿颊。饮剩的贮于杯中,次日稠液如胶,仍可再加开水饮用,直到无色时为止。
著名中医彭静山,长期饮用决明茶,深有体会,他说:“六十年代患顽固性便秘,百药不效。以草决明代茶饮,七日而愈。从此经常饮用,迄今二十余年。其香味与茶不同,以之待客,人人喜之。多饮有益无害,尤能清利头目。余虽年过七旬,自饮草决明以来,血压正常,大便通畅,头清眼亮,在光线充足时可以不戴老花镜而读报,效果颇为显著。”
注:摘自家庭医生报
石菖蒲
文章内容:  石菖蒲这味草药,想必很多人认识,甚至了解。它又名水剑草、水菖蒲、石蜈蚣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山谷沟边、浅水中、石中或阴湿地。其根茎有一股特殊的香气,在江南一带民间,每逢端午时节,人们会用鲜石菖蒲及鲜艾叶插在门框上,以避邪气。石菖蒲的根茎细而长,有分枝,横向生长,表面呈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环节,在节上再生有根,由于节多,故又称九节菖蒲。石菖蒲的叶片从其根茎上长出,呈狭线形,长约15~30厘米,中有平行的叶脉。常在夏季5~7月开花,肉穗花序呈圆柱形状,长约4~8厘米,呈黄绿色。四季均可采挖,除去花叶,洗净泥沙,晒干。入药部分多取其根茎,生用或者鲜用。本品气味芳香,味苦、辛,性温。有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等证。常用量为干品3~10克、鲜品10~20克。用于治疗卒中邪气而昏厥时,取石菖蒲根(研细末)0.5克,吹入患者孔中,取嚏,可起立竿见影之效;用于治疗胸腹胀闷者,取石菖蒲根10克、炒香附子根20克、青木香根10克,水煎取汁,内服,每日一剂;用于治疗噤口痢(痢疾而不思食),可取石菖蒲根20克、野荞麦根15克、家荞麦粉10克,水煎服,以红糖为引子,每日一剂。注:摘自家庭医生报
龙眼肉掺伪鉴别
文章内容:  龙眼肉掺伪鉴别 龙眼肉 呈不规则薄片,常数片粘结。长15mm,宽20~40mm,厚约1mm。黄棕色至棕褐色,半透明,外表面皱缩不平,内表面较光亮,有细密的纵皱纹。质柔润,气微香,味甜。其细胞中含草酸钙结晶,呈针状、棒状或簇状。 掺杂红糖 用浓度高的红糖水浸泡后加工而成,形状、大小类似龙眼肉,呈黄色至棕色。有蜜饯外观,肉厚明显增加至1.5mm左右,常数片粘结一起,大小不一。仔细解开粘结在一起的龙眼肉,其中会发现包裹有糖质,糖味重,气微香,粘手,易吸潮。其分量较重,水浸黄棕色,有沉淀,味甜。 掺杂果酱 掺合果酱加工后的形状大小类似龙眼肉,呈黄色至棕褐色,有粒状物混杂其间,肉皮吸附有杂物,光泽度差,看不到细密的纵皱纹,常数片粘结一起,大小不一。仔细解开粘结在一起的龙眼肉,其中常常发现有果酱在肉心。味甜,气味香,粘手,有湿润感,易吸潮。其分量较重,水浸黄棕色,沉淀物较多,味甜。 掺杂果干 掺合经染色的葡萄干、樱桃干等加工后的形状,大小不太类似龙眼肉,呈黄色至棕褐色。常数片粘结成块,有人为加工的痕迹,呈不规则薄片,表面皱缩不平。糖味重,气微香。其分量较重,水浸后脱色,味微甜。注:摘自农村医药报
六神丸妙用
文章内容:  六神丸有解毒消肿功能。主治咽喉肿痛,痈疽疮疖,以及一切无名肿毒。方中有牛黄、珍珠粉、雄黄、蟾酥、冰片等多种药物。其临床适应范围,据名地报道,不断扩大。如:一、用于治疗支气管炎 取六神丸每次10粒,一日3~4次口服。服药1天即可减轻症状,服药3天就能控制症状。二、用于治疗心绞痛 如手边未备急救药品,不妨即服六神丸10~15粒(高龄体弱者,剂量酌减),每可应急,或以六神丸2粒,放在心尖搏动处,外以伤湿止痛膏1小方,覆盖固定,也能奏效。三、用于治疗牙痛 凡因牙龈炎、龋齿合并感染等引起的牙痛,取六神丸10粒,研成细末,放在患牙周围或龋齿洞内,待其溶化,一般15分钟,疼痛慢慢缓解,半小时后将唾液吞下。四、用于治疗急性乳腺炎 取六神丸每次10粒,一日3~4次口服,同时另取六神丸30粒,研末,用麻油适量调匀,外涂局部,以伤湿止痛膏覆盖固定,每日换药1次,内外合治,每收佳效。五、用于治疗带状疱疹 口服六神丸,每次10~15粒,一日3次,另取六神丸30~50粒研末,温水化后,外涂患处,5~7天可愈。六、用于治疗疖肿 疖肿初起,可用六神丸5~10粒,研成细末,涂搽患处,一日2次,搽药后第2天,疖肿即可消退。注:摘自家庭医生报
假冬虫夏草的鉴别
文章内容:  冬虫夏草为麦角菌科植物虫草属冬虫夏草。干燥的冬虫草体与菌座相连而成,全长9~12厘米,虫体如三眠老蚕,长3~6厘米,粗约0.4—0.7厘米。表面棕黄色,粗糙,背部有许多横皱纹,腹部有8对足,中间4对足较明显,其特征如蚕体,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周边显深黄色,断面心内充实。虫体头部生出菌座呈棒状,弯曲,上部略膨大,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长达4—8厘米,气微臭,味淡。以虫体色泽黄亮,丰满肥大,断面黄白色,菌座短小者为佳。 真冬虫夏草用开水浸泡,虫体变膨大而软,菌座色加重成为黑褐色,虫体和菌座紧相连,不脱落。浸液微有臭味。 由于冬虫夏草价格昂贵,用药量大、供不应求,一些不法商贩,想尽一切办法制造假冬虫夏草。有的用地蚕、地笋等制造假冬虫夏草。仿造的水平,使一些鉴别能力较强的中药专家不用理化鉴别手段也难以鉴别。 作者于去年10月发现一批假冬虫夏草,这批假冬虫夏草来自四川药材市场,仿真性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但是,只要有较高的鉴别能力,仔细观察,还是可以识别的。这批假冬虫夏草色泽比真冬虫夏草略黄而色泽不光亮,细看黄色带点状,味臭,断面类白色有暗点并有髓腔。其他外观完全和真冬虫夏草相同。假冬虫夏草用开水浸泡10分钟后,假冬虫夏草慢慢显出原形,黄色开始脱落,假菌座也开始脱落,与虫体分开。虫体有的变成植物根茎、地蚕,有的变成僵蚕体,菌座慢慢奕类白色的黄花菜,黑褐色的颜色完全退掉,浸泡的开水渐渐变成浅黑色,微有粘性。经过传统鉴别,证明这批药是用地蚕、僵蚕造虫体,用黄花菜造菌座,用中药的药炭做颜色,用中药白及水粘合在一起。希望广大中药同仁注意识别,严防假冬虫夏草坑害人民的健康。注:摘自民族医药报
十大功劳疗疾新用
文章内容:  十大功劳为小劈科植物阔叶十大功劳、细叶十大功劳的根茎或茎皮,又名土黄柏、刺黄连、刺黄芩等,性味苦寒,归肺、肝、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临床治病范围较为广泛,尤其对多种炎症感染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痢疾:十大功劳20克,地锦草15克,凤尾草15克,白头翁10克,水煎服,每日1 剂。 流感:十大功劳30克,贯仲15克,臭灵丹15克,野菊花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湿热黄疸:十大功劳30克,虎杖15克,茵陈15克,田基黄10克,焦栀子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慢性胆囊炎:十大功劳30克,白芍15克,柴胡15克,台乌15克,甘草10克,延胡索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急性膀胱炎:十大功劳30克,车前草20克,玉米须15克,竹叶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或煎水代茶频频饮用。 肺结核咳嗽咯血:十大功劳30克,旱莲草15克,百部15克,白芨15克,地龙10克,五味子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风湿痹痛:十大功劳100克,红花15克,当归20克,防风15克,木瓜20克,威灵仙15克,白酒1000克,将上药放入白酒中密封浸泡,7天后即可饮用,每次10~15毫升,每日2次。 目赤肿痛:十大功劳30克,夏枯草20克,菊花10克,桑叶10克,薄荷10克,水煎服,每日1剂,药汤服前可先熏患眼。 火牙痛:十大功劳30克,地骨皮20克,升麻15克,蜂房10克,水煎服,每日1剂,亦可口内频频含漱。 盆腔炎:十大功劳30克,紫花地丁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红藤15克,金银花15克,败酱草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湿疹:十大功劳50克,苦参30克,2味加水共煎,取药液熏洗患处,每日2次。注:摘自民族医药报
紫菀
文章内容:  紫菀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菀的干燥根及根茎。紫菀性苦、甘,微温。归肺经。《本经》中记录:“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 紫菀具有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传统医学中常用于咳嗽有痰。本品甘润苦泄,辛温而不燥,主入肺经,长于润肺下气,开肺郁,化痰浊而止咳。凡咳嗽无论多久,寒热虚实,皆可用之。如风寒犯肺。咳嗽咽痒,配荆芥、桔梗等;若阴虚劳嗽,痰中带血,则配阿胶、贝母等以养阴润肺化痰止嗽,如王海藏紫菀汤。此外,本品还可用于肺痈、肺痹及小便不通等证,盖取其宜开肺气之功。 现代研究发现本品含紫菀皂甙、紫菀酮、槲皮素、无羁萜、表无羁萜醇、挥发油等。煎剂及提取物有显著的祛痰镇咳作用,实验证实,本品能显著地增加呼吸道腺体的分泌作用,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实验表明,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等有抑菌作用。主要用以治疗咳嗽且有痰涎壅盛,咳吐不爽者。槲皮素有利尿作用;表无羁萜醇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抗癌作用。注:摘自生活与健康报
怎样看待地道药材
文章内容:  我国医生历来重视使用“地道药材”,病人也希望买到“地道药材”,这是为什么呢? 某些地区的地理条件适合某些药物的生长和栽培,而这些地区的药农在选种、培植、采集、加工等方面也更有经验,因而“地道药材“的品质较为优良,或在药物功能上具有特色,更适合某些病情的需要。 野生的人参以我国吉林所产较优,而栽培加工的红参则以朝鲜所产效力较强。产于江浙的浙贝母擅长于清肺祛痰,适用于外感风邪,痰热郁肺,咳嗽痰多的病证,而产于四川的川贝母则长于润肺止咳,又宜用于肺热燥咳、肺虚劳咳的病证。所以浙贝母多用于实证,川贝母多用于虚证。 我国各地都有一些著名药材。例如四川的川黄连、川芎、川椒;两广的广木香、广陈皮、广豆根;云南的云茯苓、云木香、滇三七;浙江的有名药材多以省会杭州命名,如杭菊花、杭白芍、杭麦冬;河南新乡地区西部,古称怀庆府,盛产著名的“四大怀药”——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这些著名药材,品质均较优良。 所谓“地道药材”,有时还与植物的科属品种有关。例如,补气健脾的党参,以山西潞安一带所产的潞党参效力最强,而川党参、新疆党参、秦岭党参则效力较弱,它们虽然同科同属,但却是不同种的植物。至于主产于江苏南京一带的明党参,则科、属、种均与以上各种党参完全不同,功能也差别很大,并无补气健脾作用,而主要用于润肺生津。 解放以来,在引种栽培以及南药北移、北药南种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绩,所以只要弄清科属品种,对有些药材也就不必非用地道药材不可了。注:摘自家庭医生报
谈谈中药“十八反”、“十九畏”
文章内容:  中药,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手段。中药配伍得宜,可以增强治疗疾病的效果,如果配伍不当或者触犯了配伍禁忌,那么不仅会降低药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如人参与莱菔子同用,人参的补气功效就会明显下降;乌头与半夏同服,会产生不良反应。早在一千多年前,《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就指出了“十八反”和“十九畏”。 十八反 是指在十八种中药之间配合应用,可能产生不良甚至毒性反应。如,乌头不能与半夏、贝母、瓜蒌、白蔹、白芨这五种中药之一合用,用之则反;甘草不能与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这四味药之一合用,用之也反;藜芦不能与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这六种药之一同用,用之亦反。因此,古人对以上十八味中药谓之“十八反”。 十九畏 是指在十九种中药之间配合应用,可能降低药效。即是: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石脂。 这十八反和十九畏在临床上是不是就绝对不能合用呢,对这个问题,中医界曾有人提出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十八反”和“十九畏”是古代医家几千年临床教训的总结,药物之间只有正确的搭配,才能发挥中药配伍所产生的良好效应,不然,轻则误病,重则害命,不可不慎之又慎。但也有人认为一“十八反”和“十九畏”,有的是古人的经验,有的又与实际应用不相符,即使在古代也有使用相反药物的例子。有的药理实验证明古人列举的配伍禁忌是可靠的,有的实验又有不同的结果。笔者认为。在未彻底弄清这些问题之前,家庭成员使用中药应遵守这些禁忌,不能随便违反禁忌。至于有经验的医师根据病情需要而使用相反药物,则又当别论。 注:摘自家庭医生报
五种中药的鉴别法
文章内容:  五种中药的鉴别法 1.熊胆:(1)将少许熊胆放入盛满清水的杯内,熊胆在水面盘旋并逐步溶解,呈黄色线状下沉并扩散,水不混浊,无杂质。(2)取清水1碗,水面撒上草木灰,将少许熊胆投入其上,水面浮尘豁然分开。(3)将熊胆水溶液染在手指上,经久不褪,习称“挂甲”。 2.硫磺:将本品加热至119℃时熔化成液体,200℃时为暗褐色固体物。270℃时则燃烧而产生蓝色火焰,并放出强烈的刺激臭气S02,400℃则拂腾重新熔化。 3.犀角:完整的犀角呈稍弯曲的圆锥形,具有“天沟”、“地岗”、“马牙“等特征。切片对光透视可见、透明的芝麻点。用手摄之具有芝麻香气。 4.蟾酥:(1)清水滴在蟾酥表面,立即出现泡沫,迅速泛起白色乳状浆液,且凸起,俗称“翻浆”。(2)取蟾酥1块,放入水中数分钟,蟾酥膨胀发大,出现乳白色浆并凸起,似棉花团浮在水面上。 5.藏红花:取藏红花少许放入水中浸泡,可见其呈直线下降,逐步扩散,水被染成黄色而不显红色。无沉淀。注:摘自农村医药报
漫话苍耳子
文章内容:  苍耳子,又叫毛苍子。一年生草本,高1~2尺。6~7月开花,9月结果。全国各地随处可生苍耳子棵。 夏秋采茎叶,秋季采果实,初冬捉果虫。果实性温,味甘、苦。茎叶性微寒。苍耳子全身是药,发汗解表,祛风除湿,消肿止痛。风寒头痛,鼻塞不通,鼻窦炎症,用苍耳子200g、桑树枝200g、 卜荷50g,煎水1000ml,加醋50ml,先熏后洗,收效立竿见影。 风湿关节痛,四肢拘挛,淋巴结核,无名肿毒。可用鲜苍耳子全棵5~10kg,洗净切碎加水煎熬6小时,过滤其渣,获药水1.5~3kg,再加醋500ml,蜂蜜500g,文火慢熬成浓膏,每次服10~20g,1日3次。另外用苍耳子全棵1.5~2.5kg,丝瓜络3~5个,煎水洗浴患处,湿敷淋巴结肿大处。收效满意!患耳底漏,中耳炎的人,可从成熟的苍耳子果中找捉苍耳子虫10~20条,放在熟麻油内浸泡滴耳朵,屡用屡验!每天可用双氧水清洁耳朵1次。苍耳子药源丰富,随处可见,只要留心采摘,草药能立大功!服用苍耳子药时,请你勿食猪肉! 注:摘自农村医药报
延年却病说大黄
文章内容:    众所周知,大黄作为一味苦寒泻药,能清热通便。如果说大黄是补药,恐怕很多人会摇头。其实,要说大黄是补药,也不无道理。 现代人不是提倡“排毒养颜”吗?人体内的毒素一旦得以排出,容额自然姣好。而毒素排出,浑身清爽,能吃能睡,也就能延年益寿。排出毒素的途径,除了汗液、小便以外主要是通过大便排泄,这样就可以求助于大黄。 大黄,《神农本草药》谓其功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张景岳则认为,“人参、附子、熟地、大黄为药中四维”,更推“人参、地黄为良相,大黄、附子为良将”,可见大黄一药,为历代医家所得崇。 大黄传统用于清热润肠。现代研究证明:大黄不仅能抗菌、抗病毒、抗肿瘤、降血脂,还有增加免疫力、利胆、减肥等作用。动物寿命试验证实大黄有延年作用,能使人体细胞免疫功能增强。 近年来,有人根据某些老人长期服用少量大黄的养生经验,进行了大黄抗衰老作用的研究。他们选用与衰老有关的过氧化脂质为指标,利用小鼠肝脏匀浆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大黄水煎液对小鼠肝匀浆中过氧化脂质生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大黄水煎液对小鼠肝匀浆过氧化脂质的生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脂质过氧化物的增加与老年生理病理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利用各种手段阻止脂质过氧化物的大量蓄积,可获得一定的延缓衰老的作用。而大黄正是具有这种特殊的功能。 中医有“六腑以通为用,腑病以通为补”的说法。认为补益与通下是对立统—的,既相反又相成。若能善用两法,确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现代抗病延年之人,往往在进补上下功夫,而在袪病方面有所忽视。因此,劝君莫忘大黄。由于大黄有泻下的作用。所以,其用量应该严格掌握。大黄入汤药中使用,一般剂量为3—12克。若取其保健用途,用量视个人体质情况酌情而定,每日剂量一般不超过5克为宜。注:摘自家庭医生报
五苓散新用途
文章内容:   五苓散是一种常用中成药,由猪苓、茯苓、泽泻、肉桂及白术共五味中药组成。且有化气利水,健脾祛湿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的发热头痛,烦渴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等;或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畅及痰饮内停,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等症。近年来,经临床实践与研究证实,本方还有不少较好的新用途,现介绍如下。 1、治疗顽固性头痛。用法:口服五苓散,每次9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5天为一个疗程。使用本方一定要辩证为阳虚水饮内停之症,热盛者不宜使用。 2、治疗前列腺炎。方法:五苓散内服,每次9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10天为一个疗程,服至症状消失时止。 3、治疗尿潴留。应用五苓散治疗产后尿潴留,用法:五苓散内服,每次9克,每日3次,一般用药3—48小时,可排小便,连服3天即可痊愈。 4、治疗小儿遗尿症。本病是指3岁以后不自主地排尿者。方法:内服五苓散,每次9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5天为一个疗程。总疗程6个月至3年。 5、治疗手脚多汗症。方法:内服五苓散,每次9克,日服3次,温开水冲服。同时用五苓散水外搽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6、治疗小儿鞘膜积液。方法:内服五苓散,每次9克,服3次,温开水送服。10天为一个疗程。 7、治疗湿疹。用法:内服五苓散,每次9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个疗程5天,一般用两个疗程。注:摘自家庭医生报
辛荑的传说及效用
文章内容:  玉兰花,其叶似柿,花蕾似笔,故又称木笔花。它清香芬芳,沁人心扉,令人心旷神怡。相传,古代某朝辛末年间,有个举人患了鼻疾,出现鼻塞、不断流涕和吐血,腥臭异常。举人离家远游,在边寨向少数民族医生求教。这个医生交给举人几种草药。他认得是家乡常见的玉兰花干燥花蕾。按照医嘱煎汁连服半月,积年鼻疾霍然告愈。举人病好回家,就用此药给患有鼻疾的病人服用,均获显著效果。有人问药名,举入想,我的病是辛末年间请少数民族医生治好的,就称为“辛荑”吧。 辛荑为木兰科落叶灌木玉兰的花蕾,主产于四川、湖南等地。早春花蕾未开放时采收,晒干,捣碎生用。 辛荑辛温香散,轻浮上升,能散肺部风寒而宣通鼻窍,为治鼻渊之专药。故常用治由慢性鼻炎、鼻窦炎引起的头痛、鼻塞、鼻流浊涕等症。该药虽有解表之功,但一般外感较少使用。 如鼻炎外用方:辛荑10克,细辛5克,冰片8克,共研细面,装瓶中密封,勿漏气,每次用少许,吹鼻中,一日数次,有良好效果。 辛荑含有挥发油,其中主要为柠檬醛、丁香油酚、茴香油、洋擦木醚等。辛荑中挥发油有收缩鼻粘膜血管作用,可代替麻黄素,有通鼻、消炎之效。辛荑中非挥发性成分,有降血压及收缩子宫作用。  注:摘自民族医药报
肉桂
文章内容: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肉桂性辛、甘、热,归脾、肾、心、肝经。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的功效。 肉桂可用于肾阳衰弱的阳痿宫冷,虚喘心悸等。本品甘热助阳补火,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常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多与附子、熟地、山萸肉等同用,如肾气丸、右归饮。若治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的面赤、虚喘、汗出、心悸、失眠、脉微弱者,可用本品以引火归源,常与山茱萸、五味子、人参、牡蛎等同用。 肉桂甘热助阳以补虚,辛热散寒以止痛。治寒邪内侵或脾胃虚寒的脘腹冷痛,可单用研末,酒煎服,或与干姜、高良姜、荜茇等同用。治脾肾阳虚的腹痛呕吐、四肢厥冷、大便溏泄,常与附子、人参、干姜等同用,如桂附理中丸。冶寒疝腹痛,多与吴茱萸、小茵香等同用。 肉桂辛散温通,能通行气血经脉、散寒止痛。治风寒湿痹,尤以治寒痹腰痛,本品颇为常用,多与独活、桑寄生、杜仲等同用,如独活寄生汤。治胸阳不振,寒邪内侵的胸痹心痛,可与附子、干姜、川椒等同用。治阳虚寒凝之阴疽,亦取本品甘热助阳以补虚,辛热散寒以通脉,可与鹿角胶、炮姜、麻黄等同用,如阳和汤。 肉桂辛行温通力强,温经通脉功胜,故可用治冲任虚寒,寒凝血滞的闭经、痛经等证,可与当归、川芎、小茴香等同用,如少腹逐瘀汤。此外,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者,在补气益血方中,适加肉桂,能鼓舞气血生长。 现代研究发现肉桂含挥发油,称桂皮油或肉桂油。油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醛、乙酸桂皮酯、乙酸苯丙酯等。此外,尚含粘液质、鞣质等。本品有扩张血管、促进血循环、增加冠脉及脑血流量、使血管阻力下降等作用。在体外,其甲醇提取物及桂皮醛有抗血小板凝集、抗凝血酶作用。桂皮油、桂皮醛、肉桂酸钠具有镇静、镇痛、解热、抗惊厥等作用。桂皮油对胃粘膜有缓和的刺激作用,并通过刺激嗅觉反射性地促进胃机能,能促进肠运动,使消化道分泌增加、增强消化机能、排除消化道积气、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桂皮油可引起子宫充血。桂皮油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菌有抑制作用。桂皮的乙醚、醇及水浸出液对多种致病性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注:摘自生活与健康报
蟾酥的真伪鉴别
文章内容:  蟾酥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耳后腺、皮肤腺所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而成的干燥蟾酥块片。 蟾酥味苦、辛、性温、有大毒,具有解毒、消肿、强心,止痛之功效,主治疗疮、痈疽、咽喉肿痛、心衰、慢性骨髓炎等症。因货源来自野生采集,市场一直供不足需,价格居高不下,现全国市场价为1200~1600元/公斤。因蟾酥价高货紧,生产和经营者以假充真,掺杂使假现象时有发生。现将蟾酥的真伪经验鉴别简述如下: 真品 干蟾酥呈园形或薄片状,表面光亮,呈半透明,有的不平略有皱纹,紫红色或棕黑色,团块饼状,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茶褐色,如胶质状而有光泽。片状者易折断,红褐色,半透明,气微腥,嗅之作嚏,味麻辣,以质明亮,紫红色,断面平坦,沾水即泛白色者为佳。 几种经验鉴别方法 1.口尝:味辣而苦,尝之舌尖有刺激感觉,而残留持续性麻痹,长时间接触皮肤或粘膜,能引起疼痛而发泡。 2.用清水一碗将酥粉化开,如见水即变色,水面浮有泡沫者为真。伪者入水不动,而粉质渐沉,可以区别真伪。 3.手握酥饼用力向桌边棱击打,断为2~3块,碴口锐利,光泽明亮,蜂眼均匀者为真,酥饼击开后断面发暗,无光而滑,蜂眼大小不均,形似面包断面者,为掺熟食面或用黄米面蒸熟制作的伪品。 4.酥饼击开后,碴口极亮,嗅之有胶臭味者,属掺水胶伪品,酥饼外面黑色,击开后里外均为黑色者,属掺猪血之伪品。 5.断面沾水,即出现白色乳状白汁,口尝味初苦微甜,而后持久麻辣刺舌者为佳品。 注:摘自中药报
17种中药的鉴别法
文章内容:  1. 炉甘石:本品火烧后为白色或淡黄色粉末。 2. 胆矾:本品加热灼烧,即失去结晶水变为白色,遇水后又恢复成蓝色。 3. 白矾:本品火烧后能熔化而发黏。高温显紫色火焰。 4. 火硝:本品用明火烧时,有爆鸣声,火焰呈紫色喷射状。 5. 芸硝:本品加热即熔化,燃之火焰呈黄色,无爆鸣声。 6. 乳香:本品遇热变软,燃之有香气,滴坨少,火焰明亮,冒浓黑烟,遗留白色残渣。 7. 没药:本品点燃后火焰明高,并有爆花现象,当火焰刚灭时一般白烟冒出,遗留黑色残渣。 8. 沉香:本口火烧发出浓烟及强烈的令人愉快的香气,并有黑色的油状物流出,烧完后留有白色灰烬。 9. 马宝:(1)取少许马宝放在锡箔纸上,下面用火烧,其粉末能迅速聚合在一起。(2)将马宝锯开,断面呈灰白色,并有马粪臭气。 10. 松香:本品燃之冒浓烟。伴有浓烈的松香气味。 11. 冰片:本品火烧时无黑烟或微黑烟为龙脑冰片,燃烧时有黑烟为机制冰片。 12. 大青盐:本品燃烧时火焰呈亮黄色。 13. 硼砂:本品燃烧后呈海绵状,加热熔化成玻璃状。 14. 干漆:本品置瓷蒸发皿中,点火即燃烧,产生黑烟,并发出强烈的臭味。 15. 阿胶:手持阿胶,用力拍打桌面,阿胶脆断或成碎块,断面呈棕色,半透明,无异物。 16. 三七:将少量三七粉末放入少量猪血中,猪血立即化成水状。 17. 天麻:将天麻隔水蒸制,嗅之有马尿样腥味,或嚼之脆且有黏性,并有鸡粪腥味,久蒸不散。注:摘自农村医药报
蒲公英有新用途
文章内容: 蒲公英有新用途 薄公英为菊科植物蒲公英及多种植物的带根全草,性味寒甘苦,入肝、胃经,主要成分为蒲公英甾醇、胆碱、果胶。功能清热解毒,利尿散结。传统用于目赤肿互、瘰疠结核等病症。近年来,经过临床实践证实,发现了它的多种新用途,对下列疾病有较好的疗效。治疗各类感染 临床已将此药制成片剂、注射剂广泛应用。临床报道治疗各种感染40多种,有广谱抗菌素作用。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炎、肺炎、泌尿道感染、肝炎,各种外科疖肿等,以及手术后预防感染。治疗慢性胃炎 蒲公英、乌贼骨各15克,水煎两次混合,早、中、晚饭后服,半月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收到明显效果。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则制成散剂,每日3次,每次2克,饭后服。治疗急性乳腺炎 以鲜蒲公英50~100克,捣烂外敷患处,1日1换,同时加用蒲公英30克,水煎服,1日1剂。一般治疗5~10天后可痊愈。治疗扁平疣 将鲜公英洗净,揉团后反复拭擦患处,每次10分钟,每日两次,勿搽破皮肤,14天为1疗程,1~2天疗程见效。治儿童便秘 将蒲公英30~60克水煎后浓缩药液50~80毫升,每日1剂顿服。年龄小,服药困难者,可分2~3次服。药煎好后,可加适量白糖和蜂蜜调味。一般服药2~5剂即可治愈。注:摘自上海中医药报
八味地黄丸新用
文章内容: 八味地黄丸新用 别名 肾气丸、金匮肾气丸、八味丸、八味肾气丸、附桂肾气丸。本方来源于汉•《金匮要略》之胃气丸。后世多将原方中的桂枝改为肉桂,干地黄改为熟地黄。用法及用量  大蜜丸:每次1~2丸,日服2~3次,以温开水送服或淡盐汤送服。口服液:每次1支(10毫升),日服3次。片剂:口服,每次6片,日服2次。胶囊剂:口服,每次5粒,日服2~3次。功效 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大便溏薄,尺脉微弱以及痰饮咳喘,脚气等症。应注意处听从医嘱。临床新用途 治疗腰腿痛 有人用附桂八味丸治疗慢性腰腿痛患者61例,经用药2~4个疗程后,其中治愈者52例,有效者6例,无效者3例,总有效率为95.1%。另有人用附桂八味丸对55~80岁慢性腰痛患者进行治疗,每次5克,每日1次,饭前服用,连服2~8周。结果:用附桂八味丸治疗慢性腰痛患者12例,有效率为83.3%。治疗前列腺增生用附桂八味丸治疗前列腺增生患者35例,其中痊愈者27例,有效者3例,无效者5例,总有效率为85.7%。用法:取附桂八味丸,每次2丸(18克),早、中、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服。10天为1个疗程。均未见复发。治疗老年性阴道炎症采用附桂八味片效果满意。用法:取附桂八味片,每次服6片,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7天1个疗程。患者45例,其中经用药2~4个疗程后,其中治愈者40例,好转者3例,无效者2例,总有效率为95.6%。一般治疗3个疗程即可痊愈。注:摘自上海中医药报
15种中药的鉴别法
文章内容: 15种中药的鉴别法 1.朱砂:取本品粉末,用盐酸浸润后,在光洁的铜片上磨擦,铜片表面显银白色光泽,加热烘烤后,银白色消失。 2.石膏:(1)将石膏置140℃烘20分钟后,加水适量放置5分钟,呈粘结固体。(2)本品燃烧时会产生红黄色火焰。 3.琥珀:本品燃之易熔,冒黑烟或黄烟,熄灭时则冒白烟。而煤珀燃之冒浓黑烟,熄灭时上冒白烟,有较浓烈的煤油臭气。 4.自然铜:取本品于高温灼烧后,变为青色,产生蓝色火焰,并有刺激性的气体生成,使湿PH试纸变为红色。 5.雄黄:本品燃烧时熔成红紫色液体,并冒出白烟,有强烈的蒜臭气。 6.降香:本品火烧有黑烟,香气浓烈,燃时有油流出,烧完留有白灰。 7.牛黄:(1)取小针烧红,刺入内牛黄中,牛黄当即分裂成层状,无腥气,拨针后不带黄色。(2)将少许牛黄粉末撒入沸水中,翻滚的大小水泡马上消失。 8.紫草茸:将本品置火焰上,使其燃烧,火焰猛烈,伴有臭味,有胶质下滴。 9.珍珠:将少许珍珠直接加热,可见表面变为无光泽的乳白色,3~5分钟后可听见爆鸣声,无气味,易研成粉末,无任何杂质。 10.马勃:将适量马勃置火焰上轻轻摇动,即可见微细的火星飞扬,熄灭后会有白色浓烟。 11.青黛:本品用微火灼烧,可产生紫红色的烟雾。 12.海金沙:本品撒在火上,可发生轻微爆鸣,并有明亮的火焰,不留灰渣。 13.礞石:本品置铁片加热,即层裂或散开,体积膨胀3~5倍,有的鱼鳞片变弯,色泽变浅,重量减轻,置水中后即浮于水面。 14.轻粉:将本品置铁片上加热,则逐渐由白色变黄色,最后化为青烟,不留痕迹。 15.信石:将信石撒在铁片上加热,有青烟冒出,并有蒜臭味逸出。注:摘自农村医药报
赤小豆传奇
文章内容:  赤小豆传奇 北宋仁宗年间的一个春天,皇帝赵祯一日起床时觉得耳下两腮部发酸,隐隐作痛,用手一摸,感到有些肿胀,遂唤来御医。御医跪着给赵帧切脉后,又细细地察看了两腮,然后奏道:“陛下此症,名谓痄腮(腮腺炎),乃风湿病毒之邪,由口鼻而入所致。当以普济消毒饮内服,如意金黄散外敷,可保龙体安康。” 不料三天以后,赵祯病情恶化,恶寒发热,倦怠呕吐,两腮肿痛坚硬,张口困难……御医们慌了手脚,一个个走马灯似的为之诊治,然后研讨方剂,有的说:“陛下乃邪与气血相结,当服软坚消肿之剂”;有的说:“万岁系湿毒内袭,需用清热解毒之法”。赵祯怒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朕病在皮表,尔等就束手无策,如此草袋饭囊,留之何用?”吓得御医个个面如土色,浑身筛糠,跌跪在地,连说:“卑职死罪” 不久,一张皇榜飞出宫门:“凡能治愈皇上之病者,必有重赏。”那京城之内,名医不下百余,然“伴君如伴虎”,又有谁敢去冒这个风险?!一晃二日,京成有个姓傅的走访郎 中,看到那张皇榜,他想:在京成近日生意清淡为,无人向津,衣食无着,这皇帝既是痄腮之病,有何难哉?!“于是返回住处,取出赤豆若干,研成细末,以水调成糊状,美其名曰“万应鲜凝膏”。然后去揭了痄腮。自此以后,傅郞中名闻京城,病人络绎不绝,应接不暇。 这治好皇上之疾的赤小豆,又名赤豆,是豆科植物赤小豆的种子。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是常用中药之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每100克赤小豆含蛋白质20.7克、脂肪0.5克、碳水化合物58克、粗纤维4.9克以及淀粉、B族维生素、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中医用它来治疗水肿、黄疸、脚气、泻利、便血、痈肿、通乳汁、腮腺炎、催奶等病证。若患腮腺炎,用赤小豆50~70粒研末,用温水或蜜调成糊状敷患处,一般二至三次可愈。治疗黄疸用张仲景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硬化腹水,用赤小豆500克,活鲤鱼1条(1斤以上),同放锅内,加水2000~3000毫升,至赤小豆烂透为止,分数次食用,每日或隔日一次,直至腹水消退为止。妇人乳汁不下,用赤小豆适量,煮熟食之,乳汁可下。 注:摘自中药报 赤小豆传奇 北宋仁宗年间的一个春天,皇帝赵祯一日起床时觉得耳下两腮部发酸,隐隐作痛,用手一摸,感到有些肿胀,遂唤来御医。御医跪着给赵帧切脉后,又细细地察看了两腮,然后奏道:“陛下此症,名谓痄腮(腮腺炎),乃风湿病毒之邪,由口鼻而入所致。当以普济消毒饮内服,如意金黄散外敷,可保龙体安康。” 不料三天以后,赵祯病情恶化,恶寒发热,倦怠呕吐,两腮肿痛坚硬,张口困难……御医们慌了手脚,一个个走马灯似的为之诊治,然后研讨方剂,有的说:“陛下乃邪与气血相结,当服软坚消肿之剂”;有的说:“万岁系湿毒内袭,需用清热解毒之法”。赵祯怒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朕病在皮表,尔等就束手无策,如此草袋饭囊,留之何用?”吓得御医个个面如土色,浑身筛糠,跌跪在地,连说:“卑职死罪” 不久,一张皇榜飞出宫门:“凡能治愈皇上之病者,必有重赏。”那京城之内,名医不下百余,然“伴君如伴虎”,又有谁敢去冒这个风险?!一晃二日,京成有个姓傅的走访郎 中,看到那张皇榜,他想:在京成近日生意清淡为,无人向津,衣食无着,这皇帝既是痄腮之病,有何难哉?!“于是返回住处,取出赤豆若干,研成细末,以水调成糊状,美其名曰“万应鲜凝膏”。然后去揭了痄腮。自此以后,傅郞中名闻京城,病人络绎不绝,应接不暇。 这治好皇上之疾的赤小豆,又名赤豆,是豆科植物赤小豆的种子。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是常用中药之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每100克赤小豆含蛋白质20.7克、脂肪0.5克、碳水化合物58克、粗纤维4.9克以及淀粉、B族维生素、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中医用它来治疗水肿、黄疸、脚气、泻利、便血、痈肿、通乳汁、腮腺炎、催奶等病证。若患腮腺炎,用赤小豆50~70粒研末,用温水或蜜调成糊状敷患处,一般二至三次可愈。治疗黄疸用张仲景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硬化腹水,用赤小豆500克,活鲤鱼1条(1斤以上),同放锅内,加水2000~3000毫升,至赤小豆烂透为止,分数次食用,每日或隔日一次,直至腹水消退为止。妇人乳汁不下,用赤小豆适量,煮熟食之,乳汁可下。 注:摘自中药报
艾叶
文章内容:  艾叶,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的叶。艾叶在我国的药用史可谓久远。《尔雅》中艾叶名冰台,又名医草。 中医学认为艾属温性,其味芳香,善通十二经脉,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的作用。《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苛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本草正要》也认为“艾叶,能通十二经脉,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或生用捣汁,或熟用煎汤,或用灸百病,或炒热熨敷可通经络,或袋盛包裹可温脐膝,表里生熟,没有所宜”。说明艾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 艾叶用于虚寒出血,尤宜于崩漏。艾叶能温经止血暖宫。常配阿胶、地黄等同用,如胶艾汤;若配入凉血止血药中,也可用于血热出血,如四生丸,是防其寒凉太过而留瘀,且可加强止血之效。艾叶还可用于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宫冷不孕、胎漏下血、胎动不安等。本品能温经散寒,调经止痛,又能正血安胎。治痛经、月经不调、宫冷不孕等,常配香附、当归、肉桂等,如艾附暖宫丸;治胎漏下血,胎动不安、常配川断、桑寄生等同用。 此外,艾是最常用的灸科。它除了具有易得、易燃的特点外,还具有显著的药物效应。虽然在灸治过程中艾叶进行了燃烧,但药性尤存,其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进入体内,渗透诸经,起到治疗作用;又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起到扶正驱邪、通经活络、醒脑安神的作用;对位于体表的外邪还可直接杀灭,从而起到治疗皮部病变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药学研究发现本品主要含挥发油。其中有桉油素,萜品烯醇-4,β-石竹烯等。艾叶油吸入有与异丙肾上腺素相近的平喘作用,且有明显的镇咳及祛痰作用。所以近年来也常见以本品治寒性咳嗽。 注:摘自生活与健康2002/3/8
蒲黄、海金沙、青黛的鉴别
文章内容: 蒲黄、海金沙、青黛的鉴别 蒲黄、海金沙、青黛均为细粉状中药材。这三种药药源紧缺,用量较大。且后二者价格较高(海金沙28元/Kg,青黛35-40元/Kg),因此,一些不法商贩常掺伪投放市场骗销。这些伪品,一般肉眼难以辨别,现介绍简易的鉴别方法,以便临场判定。 蒲黄:常掺入极细的泥粉及色素,有的还掺入化工原料涂料黄。鉴别方法是,用手抓起一把,正品蒲黄感觉较轻,而伪品感觉很坠手。取少许放入水中,伪品绝大多数沉入水底,水亦着色;而正品蒲黄多浮于水面。提起一小袋(40×75cm),正品只有10多公斤,而伪品重量可达30kg以上。还有一种蒲黄,色泽极鲜黄,入水即沉,在显微镜下观察,无花粉粒,此种蒲黄基本为化工原料,不仅不能治病,使用后还可能致癌。 海金沙:常掺有黄泥粉。取少量掺入水中,因海金沙为干燥的孢子,浮于水面,有下沉者即说明掺伪。或取一把投入水中,搅拌后倒掉水,拨开上层海金沙,若淤积于底层有粘着的细粉即为黄泥粉。此外,正品海金沙易燃,取少量由空中慢慢撒到有火的地方,正品海金沙会像火药一样自下而上猛烈燃烧。但应注意有人掺入少量易燃品冒充真品。 青黛:为深蓝色的粉末,体轻易飞扬,掺伪品色稍偏黑蓝。鉴别方法:(1)取少许掺入水中,正品浮于水面只有极少数下沉,烧之产生紫红色烟雾。伪品则多数下沉,燃之无紫红色烟雾。(2)取少量放在铁片上烘烤,熔尽后的灰正品呈黑色的细末,掺伪品则为土色或灰色。 注:摘自农村医药报2002/3/1
川贝母与浙贝母的区别
文章内容:  川贝母与浙贝母同是贝母,但是这两种药材的产、采制加工方法不同,临床作用也略不同。 1、 产地:川贝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花贝母等的地下鳞茎,主要产在四川、云南、甘肃及西藏等地。浙贝母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贝母的地下鳞茎,产于浙江等地。 2、 采制加工:川贝母是在夏秋两季或积雪融化时采挖,人工栽培则多在种植3年后的秋季采挖,除去泥土和须根,晒干或微火烘干后生用。浙贝母在初夏采挖,大小分开,大者摘去心芽,分作两片,称“元宝贝”,小者称“珠贝”。经过去外皮晒干或烘干等加工后入药。 3、 处方用名:川贝母为川贝,浙贝母为浙贝、象贝、大贝。 4、 性能:川贝母味苦、甘、微寒。浙贝母味苦、性寒。 5、 功用:川贝母苦甘微寒,滋润性强,能润肺燥,适用于肺热燥咳及肺虚痨嗽。浙贝母苦寒肃降,适用于外感风邪、痰热郁肺所致的咳嗽痰稠及郁烦闷,瘰疬痰核,痈肿疮毒之证。另外,贝母与乌头属中药十八反之列不能同用。注:(摘自医药养生保健报20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