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明机械:工程师文化的中国样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0:58:29
亚里士多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站在另一个30年门口,中国民营企业家们不约而同地在问同一个类似问题,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支点在哪儿?
90年前,一位文学大家在当时最时髦的杂志《新生活》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差不多先生传》的传记体寓言,为寻找现代化路径做出了个人背书。
在江苏天明机械集团董事长卢明立看来,答案就在这背书之中。
8月上旬,江苏连云港连云经济技术开发区,卢明立在其公司总部接受了记者专访。
就在接受专访前几天,他同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几位主要负责人还在欧洲四国考察。归国之时,他不仅拿回了订单,还决定在瑞典和德国设立研发中心。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一位专家指出,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之间的距离,就是“差不多主义”与“工程师文化”之间的距离。弥补这个鸿沟,是民营经济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机械工程师出身的卢明立,不仅获得过全国机械工业系统的劳动模范,还是一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他清楚地知道,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他提供了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机会。卢明立告诉记者,全世界的装备制造业强国中,德国和瑞典都属于第一阵营。我国民营企业要把德国和瑞典的专家聘到国内来做研发,有很大难度。现在,把研发中心设在他们家门口,招揽人才就容易多了。
当然,吸引国际顶尖研发人员加盟,企业的声誉和文化氛围都是重要考虑因素。卢明立对这些,都很有信心。
从10年前,卢明立和其他8名创业者靠自筹10万元资金、租赁连云港市墟沟造船厂开始搞研发,到现在,发展成为拥有数亿资产、两项填补国际空白和多项国内空白专利技术的集团公司,天明机械集团形成的以技术创新为主导、严谨又不失灵活的企业文化,正好与欧洲流行的“工程师文化”相契合。
两落两起 突出重围
偏瘦的身材,配上一副宽边眼镜,不断有各种专业词汇迸出……卢明立讲话时的神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学讲堂上的教授,或者刚从实验室出来散步的工程师。
有熟悉他的朋友评价说,卢明立的个性,就像氨纶——世界上最富弹性的合成纤维,弹性与橡胶筋类似,但耐疲劳,且弹性回复率更高。这种材料已成为纺织行业的明星,主要用于高级休闲服、游泳衣、运动装、针织衫、内衣裤、袜子、医用绑带等领域。
天明机械并不生产这种产品,它只是为客户提供生产这种产品的装备。这个学名叫氨纶纺丝成套设备的产品,国内只有天明机械一家能够成套生产,它的竞争对手只能生产其中一部分部件。因此,国内氨纶纺丝设备80%的市场份额,归在天明机械名下。
眼前,订购天明机械氨纶纺丝成套设备的合同,已经排到了2011年6月份。问及竞争优势如何形成,卢明立说,走向市场的过程,并不平坦,唯有坚持,外加创新。
2000年初,天明机械刚创立时,他们的目标就是氨纶纺织设备的关键零部件。
卢明立之所以选择这个项目作为创业起点,不仅是因为他看到了市场空间——我国氨纶用量越来越大与氨纶生产设备长期依赖进口、价格奇高之间的矛盾,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自己的团队能够解决这个矛盾。在他看来,氨纶行业表面看高、精、尖,拆开来看就是两道工序:前道工序是通过反应釜设备进行的聚合反应,后道工序是通过纺织机械进行纺丝。在技术路线上,这与卢明立十几年来从事的压力容器、机械制造行业有着密切联系。
2000年年底,成绩就显现出来。财务上,公司现金流从当初借来的10万元变成了300万元。知识创造财富,立竿见影!
喜悦之后,问题如影随形。
2001年,卢明立眼看着企业订单从600万元窜到1000万元,正准备大刀阔斧大干一场时,却发现,由于管理上放松,产品质量出了问题。
原来,当年天明机械聘请了一位工程师,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他建议从无锡一家不锈钢厂进原料,每吨能从原来的30000多元降到9000多元。思想麻木的结果,制造成本降下来了,产品送到客户那儿,上机使用不到一个月,全军覆灭。
到了2002年2月底,天明机械创业的成绩单是:账面净负50万元。这个教训,让卢明立和其他创业元老彻底清醒起来,市场竞争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
就在业内人士都以为卢明立已经没有机会了、他就要放弃时,卢明立坚持把上半年800多万元的产品,下半年都重新做了一遍,不仅赔偿了客户损失,还提高了质量。
破釜沉舟之举,换来了柳暗花明。
由于售后服务到位,客户对天明机械这个当时没有多大实力的企业,不仅另眼相看,还到处替他们做起了免费宣传。
结果,2002年3-5月份,不到两个月时间,天明机械就续接了5000万元订单,年底就做到了1个亿。2003年,虽然发生了非典事件,但天明机械基本没受影响,接到了1.2亿元的订单。
创新之路,总会有些曲折。2004年,对天明机械来说,又是个喜忧参半的年份。
喜的是,氨纶纺丝成套设备产业化进程中最后的技术堡垒——氨纶全自动卷绕机研发成功,这标志着天明机械实现了氨纶纺丝成套设备完全国产化,不仅能替代日本产品,并且实现了部分出口。
卢明立告诉记者,氨纶纺丝成套设备这种产品,原来只有日本、德国和意大利才能生产。现在天明机械研发的产品投入市场之后,四个国家中,德国和意大利的产品因为价格太高,基本上已经没有多少市场,主要竞争格局变成了中国和日本。
因此,当时日本有家专业报纸发表了这样的评论,中国天明机械公司自主研制成功的氨纶卷绕机,将对日卷绕机制造企业的就业、价格产生巨大影响,日本卷绕机制造企业将面临产大于销、职工失业、产品价格下降的不利局面。
忧的是,到了年底,氨纶纺丝这个行业出现了全球性的市场萎缩,“就像自由落体一样”,转瞬之间,全世界的市场好像停止了运转,客户不再下单。
这个考验,超出了天明机械管理层所有人的心理预期。
这个考验,让卢明立意识到,做装备制造业的企业,不能走单一产品的路线,必须实行多产品策略,否则,市场突变,企业将无还手之力。
幸运的是,天明机械此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并且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发体系。在此基础上,出于做熟不做生的信条,卢明立和经营管理层作出了以机械制造为核心、分兵突围的决策。
2005年2月,天明机械决定上马地质斟探领域岩芯钻机系列。其中,为了完成具有国际市场前景的项目——1600-3000米全液压系列岩芯钻机,公司一次性引进了管理、技术、销售和技术工人共100多人。
此后,天明机械又进入到特种车辆行业。2006年全球氨纶行业回暖,天明机械后进入的两个行业也都成功了。通过战略调整,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也成功扭转了颓势。
矢志创新 瓶颈待破
连云港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徐晔宇长期关注天明机械的发展。他告诉记者,卢明立有个很大特点,就是做事遇乱不惊,善于总结。碰到问题,他会从思想到技术,从产品到销售,全面总结,并且作出前瞻性判断。最终,每一次行业陷入低谷时,他都能从中找到进步的阶梯。
最近的例子是,天明机械研发成功的TMZ系列自驱动煤矿用连采设备快速搬运车,不仅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还填补了国际行业空白。
“就像螃蟹似的,把设备从巷道抱进来抱出去。”卢明立在车间里指着还未组装好的部件介绍说,它不仅力量大、超低底盘,而且有几十个液压自驱动轮胎,能根据巷道条件随时转弯,横走、斜走,就像蛇一样。
这个读起来拗口的设备,其实是一种特种车,专门用来运输煤矿巷道中超大型开采设备。原来大型连采设备,进入标准15里左右的巷道,需要花费15天时间,现在,卢明立把它缩小到只需要5个小时,不仅效率提高几十倍,而且大大降低了矿工的劳动强度。
国内一行业标杆特大型采煤企业,曾经在欧美多个国家寻找该类装备的研发企业,最后都没有结果,出于偶然的机缘,卢明立得到了试试的机会,也就此创造了全球煤炭机械装备行业新纪录。
一位熟悉天明机械发展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天明机械能在2009年6月完成这个项目,主要的原因是金融危机前,他们及时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完成了战略转型的部署,为金融危机期间实现爆发打好了基础。
2007年,卢明立与公司高管们研究发现,虽然2006年整合的特种车辆和地质矿山机械项目都很赚钱,但在技术上属于中低端水平,不具有绝对竞争力。“必须要占领最高端。从上往下,水到渠成。从下往上,步步艰难。”卢明立说,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竞争对手都开始消减成本、缩短战线,天明机械却加大了投入,投入数亿元建厂房、买装备、请专家和技术人员,为研发高端产品提供了保障。在此期间,天明机械又研发成功另外一个填补世界空白的机械——2050型采煤专用刮板运输机及其关键部件中部槽。
卢明立告诉记者,在国内大型煤矿广泛使用的同类产品中,以欧、美国家的产品为主,每小时过煤量能达到3000吨。天明机械开发的产品,每小时可达4000吨过煤量。现在,客户已经下单订购。
这两项高端技术和产品,奠定了天明机械在煤炭机械装备行业的位置,一些中低端的客户,也主动找到天明机械。卢明立说,这证明当初公司的决策是对的,只有站在行业的最高端、最前沿,才能对整个行业产生影响力,客户也才能真正信赖你的技术和产品。
卢明立曾在今年年初天明机械十周年时,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其中,他引用了联想集团教父柳传志的一句话:当确认脚下是坚实的黄土地之后,撒腿就跑。
天明机械在工程机械装备和纺织机械装备行业,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它想要跑得更快,眼下还不是太容易。
人才成为困扰天明机械发展的瓶颈。一边是能带领公司走向国际的全球领军人才,一边是产品线上的一线技术工人。卢明立坦言,经过十年发展,公司原有创业元老和高管都没有走,技术人员的流失率也非常低,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非常好,这是最让他们感到欣慰的。但要再向前迈出一大步,现有的人才储备明显不足。
就在接受记者采访前一天,天明机械刚招进来40多名技术人才。卢明立一下飞机,就约请了两位行业顶尖人才面谈。
对于行业发展的走向,卢明立有清晰的判断。
早在5年前,出于技术人员的敏感,他就已经意识到,人才将是制约中国制造升级的瓶颈。
因此,2006年1月,天明机械就投资2000万元,与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在天明纺机工业园动工兴建了天明高级技师学院,9月份,就招收了第一批学员。现在,在校生达到1000多人。
2007年,卢明立曾组织过专家进行调研、测算,结果让他们很受鼓舞:仅煤炭机械装备市场,每年就有上千亿元,其他的如地质钻机等装备市场,也大得惊人。
市场对天明机械的信任,也不是问题。卢明立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他与客户交流,问对方一年能给自己多少煤炭机械装备的订单。对方的回答是,你能做替代进口的产品能力有多大,决定你的市场潜力就有多大,因为国内大型采煤企业有大量的装备还是依赖进口。
卢明立告诉记者,虽然天明机械现在已经储备了很多技术和产品,比如填补国际空白的专利产品地质与矿山装备系列等,但是想做大做强,企业仅仅依靠这些资源还远远不够。“除了人才,就是我们的生产能力和当地配套协作能力也限制了我们快速前冲。”卢明立说,这就是他为什么推掉了一些订单的原因,“没能力确保为客户保质、保量、保交货期,就不要勉强,一定要保证信誉。”
对于公司发展节奏,有人也曾有过不同看法。卢明立这样解释:“我就问,我们凭什么实现我们的愿景?难道有市场就行了吗?如果明年出现了比你更先进的技术,市场就不是你的了。我们有了技术,有了专家团队作保证,把两头人才逐渐聚拢。这样我们的发展才有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