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族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1:59:05
【背景链接】
“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被称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之所以把这个群体形象地称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他们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平均月收入低于2000元,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等高校云集的大中城市的城乡接合部聚居,年龄集中在22—29岁。在全国,这部分人可能超过100万。
【标准表述】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产生的“蚁族”现象,关涉地区差异、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房地产价格等诸多社会问题。“家乡太小,放不下我的理想。”这句话想必道出了大部分“蚂蚁”的心声。
[原因]“蚁族”留在城市,而且规模呈不断扩大的趋势的原因:
一是“大城市的吸引力”。许多“蚁族”来自农村和小城镇,认为大城市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二是高校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当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激励政策不够完善时,高校众多的大城市必然出现大学生滞留的现象。
三是大学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去精英化”,大学生由优势群体转为相对弱势群体,而“蚁族”自身就业观念相对落后。
四是政府等相关部门保障措施相对滞后。大城市房价一路飙升,而公租房建设严重滞后,造成大量大学生在城乡结合部滞留。
[措施]减少蚁族,解决蚁族的生存状况,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对于“蚁族”聚居区,政府和社区应当在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的同时避免增加生活成本;有关部门可为“蚁族”提供切合实际的就业培训,提供心理辅导等。
其次,政府要加大扶持中小和非公企业发展的力度,鼓励青年人创业,这是解决他们就业问题的主要出路。
最后,提升中西部和农村的竞争力,通过制度保障和财政扶持来缩小“剪刀差”, 建立合理的制度结构,赋予农村和城市一样享有公平的机会,享有创业的优惠待遇,从而让大学毕业生从内心愿意去农村就业,让大学生在中西部地区或者农村安身立命。
解决“蚁族”问题需要多管齐下
近日,《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在京发布。蓝皮书指出,目前,仅北京地区保守估计“蚁族”就有10万人以上,此外,上海、武汉、广州、西安、重庆、太原、郑州、南京等大城市也都大规模存在这一群体。据初步分析,全国“蚁族”人数将在百万人以上(6月25日《广州日报》)。
大城市就业机会相对更多、工资水平也相对较高,所以不少高校毕业生集中在这些大城市。但是大城市的就业机会毕竟也是有限的,当成千上万的高校毕业生集中到这些大城市,自然会有相当部分毕业生只能从事不稳定与收入较低的工作,而因为工作不稳定与收入低,自然也就只能蜗居在房租低廉的城乡接合处的小房子内,进而形成一个个“蚁族”聚居区。所以,解决“蚁族”问题,需要高校毕业生们转变观念,更多地转向二、三线城市发展;与此同时,正如《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指出的,解决“蚁族”问题应着力缩小二、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的差距,应对二、三线城市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促进二、三线城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以真正实现大学毕业生的有效分流。
解决“蚁族”问题,还需要高校更加注重职业与创业教育。当前一些大城市一方面企业与社会对人才需要量较大,另一方面企业与社会又感到难以找到足够的急需人才,而这与当前大学教育一定程度上不能充分满足企业与社会所需有关。所以大学教育应当更加注重面向社会,尽可能为社会培育“适销对路”的人才;另外,大学还应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让更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后不只是等待就业,而是更为积极主动地去创业。当高校毕业生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有更多的毕业生积极投入到创业的洪流当中去,所谓“蚁族”人数自然也就可以得到有效减少。
大城市“蚁族”问题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劳动者工资水平过低的反映。由于工资水平过低,相当部分毕业年限较短毕业生只能选择在城乡接合部蜗居,进而形成“蚁族”集中聚居现象。所以,解决“蚁族”问题,需要通过扶持企业建立独立工会、建立劳动者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减免企业税负换取其提高工资等途径,较大幅度地提高劳动者工资,并形成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而当劳动者工资得到较大幅度的增长,并能实现逐年递增,不少高校毕业生自然也就有条件避免蜗居,所谓“蚁族”人数也就可以相对减少。
除此而外,解决“蚁族”问题还需政府大力建设公租房。在当前不少高校毕业生无力租住合理面积住房的情形下,如果政府能够大力建设价格低廉且面积相对更大的公租房,提供给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低收入人群居住,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自然也就可以免受蜗居之苦,所谓“蚁族”人数自然也就可以得到大面积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