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倒黄白】假如小孙进了复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02:06:21
作者: 吴澧
2010-09-02 08:04:48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新闻
念汉学,我无悔 匪夷所思的自主招生 北大:大学乎,太学乎
标签
通识教育 偏才 国学 已有评论17条
发表评论
收藏
推荐给
打印
字体:大 中 小
如果钱锺书在当今条件下读中学,谁敢说他数学只能考15分?
陕西有位小孙同学,被中学老校长称为“难得一见的国学小天才”,却因严重偏科,数学和英语不好,今年高考成绩比一本线低了6分。尽管有复旦大学8位教授举荐,因省招办不肯投档,他还是未能进入复旦,按顺序被第二志愿山西大学录取。消息经《中国青年报》(8月25日)报道后,在网上和媒体上都有热烈讨论。有人责怪高考安排太僵硬,也有人觉得陕西省招办坚持原则做得对。不过,似乎人们都认为,复旦欲招“偏才”,用对了学校自主招生的好处。
现在,假设孙同学如愿进入复旦,后事将会如何?
复旦是国内最早进行通识教育的学校。孙同学要在核心课程的六大模块(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里,取得相应学分。复旦前校长王生洪教授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2006年7月)谈到这一改革时曾说:“很难为‘创新性人才’给出一个精当的定义,但是,无论如何,一个汲汲于知识的一隅、对专业以外的事物一无所知的人,绝不可能成为创新性人才。”看来,复旦办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反对狭隘的专业化倾向——或曰“偏才”。
虽说复旦通识教育所强调的,是为理工科学生补充人文知识;但为文科学生补充一点科学知识,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在谈到本科课程改革时就说过:讲不出5部莎士比亚剧本是羞耻,不知道基因和染色体的区别却无所谓,这种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从媒体报道来看,复旦有教授在讲解“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这一模块里的课程时,减少了原理和公式,增加了科学家的思路和生平。显然,这是为了适应文科学生的水准。虽然大学理工课程已经被上成了科学普及,孙同学是否能接受,仍然有疑问。毕竟,复旦今年在陕西的文科录取线为639分,比一本线559分高了80分。小孙的文科同学,考分要比他高90分甚至100分,他们能读下来的,小孙未必顶得住。
新的同学圈里,各地来的高分考生,对孙同学未必那么佩服。复旦从2005年开始,新生进校,宿舍就是文理混居的。孙同学的室友,可能来自数学系或英语系。说不定英语系里哪位有家学渊源的,还要给他纠正一下:你博客里那首关于王国维的“七字唱”,“班马有才真不添”这句是套用李商隐《筹笔驿》的“管乐有才真不忝”,下一句“先生有道出素王”来自杜甫《醉时歌》的“先生有道出羲皇”,你还把“忝”字错写为“添”了。
要是孙同学通不过第一学年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后又通不过外语要求,复旦怎么办?为他开后门,开小灶,一路开下去?其他同学会怎么想?
复旦答应在一本线录取小孙,相当于为他的国学“专长”加了80分。高考招生任何些微变动,都会在中学和社会上放大出相当反应。如果明年各地冒出来十几个国学“偏才”,不写清清白白的作文,专给你胡诌什么颠三倒四的“古风”,半通不通的文言,复旦准备收几个?这类学生收多了,是不是和复旦五年来在全国都很有影响的本科改革方向背道而驰?
而且,如果其他各科的新生都是正正常常的,国学却成了“偏才”的大本营,这对国学的声誉,究竟有什么益处?
每当这种时候,总会有人举出钱锺书数学考15分但被清华破格录取的例子。这已成了听得耳朵起茧的陈词滥调。钱锺书读书时,科学教育是什么水平?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考试成绩六丙一丁。他一回国,就到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担任初级师范化学教员和优级师范生理教员。这是当时浙江省待遇最好的学校,校长是后来任民盟中央主席的沈钧儒。鲁迅化学大概算不上出色,但他对学生还不满意,他们上课捣蛋,搞到他燃烧瓶爆炸。鲁迅回国后一年,钱锺书出生。教钱锺书这代人的中学教师,就是杭州两级师范里做过鲁迅学生的那批人。那时的学生数理考不出,有什么稀奇的?如果钱锺书在家乡无锡的当今条件下读中学,谁敢说他数学只能考15分?
国内大学跟着美国的榜样搞通识教育,说白了讲,是因为中学放弃了这一责任。我国的中学早已文理分科,美国的中学则实行宽松的选课制。两国中学培养的都不是全才,大学不得不重上那些曾经属于中学的内容——这“曾经”指美国引入杜威教学法之前,或我国的1950年代——专业教育则开始上移至研究生阶段。一个中学里已经严重不适应、严重偏科的学生,有什么必要去念大学里的中学?还是今后直接考研究生吧。
(作者为旅美学者)
上一页1下一页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做啥 分享到Myspace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鲜果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4 顶 我要打分:5/5 (共1票)责任编辑: 蔡军剑
评论(已有17条)
文明上网,登录发言
热门评论 所有评论
2   4 jason0532 5小时前
即是天才有何必非要上大学呢?上大学又何必复旦呢?
2   3 ttfly 6小时前
逻辑有问题。钱钟书当时考十五分,诚然是在当时教育水平环境之下,但其考题难度也相应于当时之教育水平。故不能不说,钱老当时数学考试成绩确实较低。这种换时代之后会怎样的假设还是不做为好。一是无法验证,二是变量太多无从比较。倒是觉得大学办学应有自主之精神,有自己喜爱之偏才,酌情录用,并公示以保清廉,应无不可。
1   2 huotoutuodz 1小时前
我也不赞同孙同学被破格录取,但吴先生的逻辑在我看来存在一些问题:
1、就孙同学能不能通过通识教育言,实际上这应该不是个问题,这就好比是问一个普通的本科生如果有课程没通过怎么办一样,要不重修要不就在毕业时卡住或让其退学就行了,让孙进复旦只是给他一个机会,但这个机会并不意味着他就一定应该表现优秀。当然,问题在于,他既然被特招进来,那就应该承担一些义务,就是说他可能确实必须保证自己能够完成在复旦的学业,但这里建立一个有关特招生的淘汰机制就行。
2、吴先生指出了孙的七字唱里的一些语言错误,然后以此(虽然没有明说)暗指孙的国学功底是不行的,因此也就暗指孙没资格被特招,但我觉得有一个问题,是不是一个我们说他在某方面“好”的人那他就应该在任何一个细节上都表现完美呢,如果我问复旦一个中文教授一个他不认识的生僻古字他哑口了,那是不是意味着他不够格当中文教授呢?我觉得我们考察一个人某方面的能力不能老是揪住一些枝节小错,而是应该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一般性的评价体系,并且要注意考察思维,而不是把人当成孔乙己那样要他们说出茴字有几种写法。
3、吴先生说别人举的钱钟书的例子是陈词滥调,然后用钱钟书在当下会如何来论证孙不应该被特招,实际上这里吴先生和别人一样,只是用另一种形式重复了陈词滥调而已,就是说,吴先生和其他人一样,都是在以钱钟书为标准来论证孙是否应该被特招,但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而是,以孙本身的国学特长,他应不应该被特招。
其实,所有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特长应不应该成为大学招生的项目?如果应该,国学可不可以纳入其中?如果可以,那么国学素养如何考察?此外,特长与高考成绩的比重如何裁量?
0   2 ningshuang 6小时前
现在的媒体敏感点太多,动不动高潮~
0   2 aurora2008 5小时前
看了一些相关新闻,说那位小天才并非数学英语一窍不通而是这回考试发挥得不好。搞国学研究也不差这一年两年,复读一年明年再去复旦也一样啦。
不过此新闻里更重要的问题是大学招生到底该有多少自主权力吧?
照俺的一孔之见,哪个大学招生要作弊尽可由它去,反正学费不低,使劲招些“爹好才是真的好”的学生,几届以后该校“山寨伊顿”的牌子也就打出来了。教育公平没有必要体现为每一所学校都使用同样的招生标准。
可惜正如小产权房能解决居住问题却不合法,收费低廉的民工子弟学校能解决问题却不合法,传播国学的孟母堂能解决问题却不合法,想必和山寨伊顿办学方针相反的大学,就算真能在红朝土地上建成,多半也不合法。
0   1 foolishp 6小时前
孔子要收颜、由,三桓坚持原则,不准登堂,如何?如果中国大学各种各样,办学完全自由,哪有这么多问题?老师要收学生,学生要拜老师,天经地义,不需要什么第三方来坚持原则。
1   0 deyizhidiguo 1小时前
其实,上不上复旦只是一个能引起公众关注的一个引子,国学天才绝不只他一个,但为什么只有他才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就是因为他要上复旦,而且还引起了八位教授的赏识。
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去想,那就是,复旦的自主招生的5%中,为什么其他人都考上了呢?
难道被专家看中的其他人在国学上就没有功底了?既然其他的“国学天才”能考过,为什么他就有特权?这岂不是对其他的“国学天才”不公平了吗?
对于善于变通的中国人,绝对是不能开任何先例的,有一就有二,幼儿就有三,那以后,对于自主招生的变通岂不更多?那么,学校的教学秩序还怎么正常进行?到最后,就是“国将不国,校将不校”。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0   0 mrfox 6小时前
沙发?
0   0 yulian731 4小时前
为孙见坤一辩:http://yulian731.blog.hexun.com/56200449_d.html
0   0 libido325 3小时前
须得如作者一样功底深厚,才能明辨是非,识破迷局。
0   0 wangwenjing 40分钟前
在当今的风气下是可不可以管?而不是原则上该不该管的问题吧?
0   0 wangwenjing 45分钟前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晓得面子工程占几分,中国人就是聪明
1   0 deyizhidiguo 1小时前
其实,上不上复旦只是一个能引起公众关注的一个引子,国学天才绝不只他一个,但为什么只有他才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就是因为他要上复旦,而且还引起了八位教授的赏识。
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去想,那就是,复旦的自主招生的5%中,为什么其他人都考上了呢?
难道被专家看中的其他人在国学上就没有功底了?既然其他的“国学天才”能考过,为什么他就有特权?这岂不是对其他的“国学天才”不公平了吗?
对于善于变通的中国人,绝对是不能开任何先例的,有一就有二,幼儿就有三,那以后,对于自主招生的变通岂不更多?那么,学校的教学秩序还怎么正常进行?到最后,就是“国将不国,校将不校”。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1   2 huotoutuodz 1小时前
我也不赞同孙同学被破格录取,但吴先生的逻辑在我看来存在一些问题:
1、就孙同学能不能通过通识教育言,实际上这应该不是个问题,这就好比是问一个普通的本科生如果有课程没通过怎么办一样,要不重修要不就在毕业时卡住或让其退学就行了,让孙进复旦只是给他一个机会,但这个机会并不意味着他就一定应该表现优秀。当然,问题在于,他既然被特招进来,那就应该承担一些义务,就是说他可能确实必须保证自己能够完成在复旦的学业,但这里建立一个有关特招生的淘汰机制就行。
2、吴先生指出了孙的七字唱里的一些语言错误,然后以此(虽然没有明说)暗指孙的国学功底是不行的,因此也就暗指孙没资格被特招,但我觉得有一个问题,是不是一个我们说他在某方面“好”的人那他就应该在任何一个细节上都表现完美呢,如果我问复旦一个中文教授一个他不认识的生僻古字他哑口了,那是不是意味着他不够格当中文教授呢?我觉得我们考察一个人某方面的能力不能老是揪住一些枝节小错,而是应该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一般性的评价体系,并且要注意考察思维,而不是把人当成孔乙己那样要他们说出茴字有几种写法。
3、吴先生说别人举的钱钟书的例子是陈词滥调,然后用钱钟书在当下会如何来论证孙不应该被特招,实际上这里吴先生和别人一样,只是用另一种形式重复了陈词滥调而已,就是说,吴先生和其他人一样,都是在以钱钟书为标准来论证孙是否应该被特招,但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而是,以孙本身的国学特长,他应不应该被特招。
其实,所有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特长应不应该成为大学招生的项目?如果应该,国学可不可以纳入其中?如果可以,那么国学素养如何考察?此外,特长与高考成绩的比重如何裁量?
0   0 zbw007 1小时前
招生办和其他许许多多政府部门一样,本身就是个垃圾机构,不要跟我提什么“坚持原则"这些屁话!!!
0   0 zy5601 1小时前
不要盲目的受媒体报道的影响,事实的真相如何????
0   0 andrewhuanying 2小时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全面发展的人就全面发展,不能全面发展的人,已有一技之长,何必拘泥于所谓偏才全才?
0   0 sumawan 2小时前
文明上网,登录发言
0   0 oceanbird 3小时前
文明上网,登录发言
0   0 libido325 3小时前
须得如作者一样功底深厚,才能明辨是非,识破迷局。
0   0 yulian731 4小时前
为孙见坤一辩:http://yulian731.blog.hexun.com/56200449_d.html
0   2 aurora2008 5小时前
看了一些相关新闻,说那位小天才并非数学英语一窍不通而是这回考试发挥得不好。搞国学研究也不差这一年两年,复读一年明年再去复旦也一样啦。
不过此新闻里更重要的问题是大学招生到底该有多少自主权力吧?
照俺的一孔之见,哪个大学招生要作弊尽可由它去,反正学费不低,使劲招些“爹好才是真的好”的学生,几届以后该校“山寨伊顿”的牌子也就打出来了。教育公平没有必要体现为每一所学校都使用同样的招生标准。
可惜正如小产权房能解决居住问题却不合法,收费低廉的民工子弟学校能解决问题却不合法,传播国学的孟母堂能解决问题却不合法,想必和山寨伊顿办学方针相反的大学,就算真能在红朝土地上建成,多半也不合法。
2   4 jason0532 5小时前
即是天才有何必非要上大学呢?上大学又何必复旦呢?
2   3 ttfly 6小时前
逻辑有问题。钱钟书当时考十五分,诚然是在当时教育水平环境之下,但其考题难度也相应于当时之教育水平。故不能不说,钱老当时数学考试成绩确实较低。这种换时代之后会怎样的假设还是不做为好。一是无法验证,二是变量太多无从比较。倒是觉得大学办学应有自主之精神,有自己喜爱之偏才,酌情录用,并公示以保清廉,应无不可。
0   1 foolishp 6小时前
孔子要收颜、由,三桓坚持原则,不准登堂,如何?如果中国大学各种各样,办学完全自由,哪有这么多问题?老师要收学生,学生要拜老师,天经地义,不需要什么第三方来坚持原则。
0   2 ningshuang 6小时前
现在的媒体敏感点太多,动不动高潮~
0   0 mrfox 6小时前
沙发?
相关文章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相关网摘 相关小组
孔子为何哭了? 道德终归是为了让人幸福 道德终归是为了让人幸福 离开“孔子”的日子 离开“孔子”的日子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49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