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宿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3 02:55:23
李白与宿松                                                                                                  张振华
李白是我国盛唐时期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给后人留诗九百多首,被誉为诗仙。李白大半生云游四方,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对后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一千多年来,其诗文被世人广为传诵。
李白晚年在安徽活动频繁,往返于宣城、繁昌、当涂、青阳、贵池、宿松之间,最后死于当涂。那么,李白是什么时候到宿松的?来过几次?在宿松到底留下了几首诗?后人众说不一。有说755年来宿松的,也有说757年来宿松的。有说到宿松一次的,也有说两次的。有说他在宿松留诗两首的,也有说四首的。谁是誰非,莫衷一是。
清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卷之十二,邑政绩传载:“闾丘,史逸其名,松之贤令也。于何知之?于李白之诗知之。天宝十四年乙未,李白脱永王璘军至邑,诗赠闾丘者二。”从这一段文字中不难看出,宿松的唐令闾丘,在唐、宋时期,甚至更迟的地方志上都未发现记载。是因为李白的诗才知道唐代宿松有个贤令。
另《宿松县志》载:“南台山有南台寺,太白读书台在寺西北,唐县令闾丘氏筑,清同治九年(1870)立碑。寺右有对酌亭,是李白与闾丘对酌处”。应都来源于府志“于李白之诗知之。”确切地说来源于“诗赠闾丘者二”,即李白诗集中的《赠闾丘宿松》和《赠闾丘处士》这两首诗。
我认为:依据史料以及李白相关诗歌的标题和内容,大体可以推断出李白来宿松的时间和次数以及所作几首诗歌。
《新唐书·卷202·李白传》载:“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这段话不仅指出了李白来宿松的时间,同时也说明了在此期间,李白曾不止一次来宿松,而是多次往返宿松与浔阳(今江西九江)之间,最少是两次以上。《新唐书》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翰林学士欧阳修和翰林学士承旨兼工部尚书宋祁所撰,应该是可信的。然而,《安庆府志》所记载的“天宝十四年乙未,李白脱永王璘军至邑,诗赠闾丘者二。”显然有些欠妥。一是时间概念混淆不清,天宝十四年为755年,而“李白脱永王璘军至邑”是在至德二年,即757年。二是将李白前后两次分别赠闾丘的两首诗混为一谈,都记在757年。从李白赠闾丘诗的标题上就可以看出,李白《赠闾丘宿松》的诗,是作于闾丘为宿松县令之时,而《赠闾丘处士》这首诗,则是作于闾丘致仕之后。
至于李白在宿松到底留下了几首诗?则可以从李白诗歌的相关内容上,结合时代背景反映出来。下面试按时间顺序作一大概梳理。
唐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举兵叛乱,李白自汴州梁园(今河南开封)南奔,寓居于浔阳。相传此时李白曾游宿松,居于南台山的南台寺,县令闾丘为之筑读书台。南台山在县城南,这里风景秀丽,东有孚玉山映衬,西与河西山相望,山上茂林修竹,曲径通幽,清溪环流,碧波荡漾。见此,李白有意在这里暂住,闾丘便为他建造了“读书台”和“对酌亭”。让诗人在此,啸傲风月,饱吟山水,以满足他“浪迹天涯仍读书”的嗜好。闾丘也常来与李白弹琴赋诗,对酒放歌。
《赠闾丘宿松》(李白诗全集卷170—4)
阮籍为太守,骑驴上东平。剖竹十日间,一朝风化清。
偶来拂衣去,谁恻主人情。夫子理宿松,浮云知古城。
扫地物莽然,秋来百草生。飞鸟还旧巢,迁人反躬耕。
何惭宓子贱,不减陶渊明。吾知千载后,却掩二贤名。
这应该是李白第一次来宿松所作的第一首诗。李白在诗中高度赞扬县令闾丘治理宿松有方,从“扫地物莽然,秋来百草生”到“飞鸟还旧巢,迁人反躬耕”,对比鲜明。评价闾丘为官清廉,品格高尚。并把他比作善于治邑的“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孔子弟子单父县令宓子贱及晋代大诗人彭泽县令陶渊明。甚至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闾丘的声誉将会超过宓、陶二人。
因诗中有“一朝风化清”之句,后人在宿松城郊建“清风亭”,其旁有“清官潭”。《安庆府志》载:“此后新官上任,至此必须下车”。
玉山泉似玉,日夜长潺湲。等闲高人至,浮出蛟龙涎。
据宿松县志记载:该诗是李白游孚玉山上的福昌寺,同寺中主持水光禅师席地谈禅论道时,见有清泉涌出而作。后人将此诗刻在福昌寺石壁上,并将此泉谓之“聪明泉”。“聪明泉”因此成为宿松一大人文景观而影响后世。
《浔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全唐诗卷十七)
桑落洲渚连,沧江无人烟。浔阳非剡水,忽见子猷船。
飘然欲相近,来迟杳若仙。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一睹无二诺,朝欢更胜昨。尔则吾惠连,吾非尔康乐。朱绂白银章,上官佐鄱阳。松门拂中道,石镜回清光。 摇扇及于越,水亭风气凉。与尔期此亭,期在秋月满。 时过或未来,两乡心已断。吴山对楚岸,彭蠡当中州。 相思定如此,有穷尽年愁。
此诗虽在标题上明示了在“浔阳”所作,但有可能是李白误将桑落洲视为浔阳地域。据《太平寰宇记》:“宿松县西南江中有桑落洲,此洲与江州浔阳县分中流为界”。因此,有可能是在宿松桑落洲所作。
至德元年(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时李白五十六岁。岁初,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春在当涂,秋,李白闻玄宗奔蜀,遂沿长江西上,入庐山屏风叠隐居。十二月,永王李璘以平叛为名引兵东巡,数次下聘书邀请李白,李白几经犹豫,终于决定下山入其幕府。
至德二年(757)正月,肃宗下诏让永王到四川进见唐玄宗。永王辞不受命,肃宗派军镇压,永王兵败被杀。李白自丹阳南逃,旋被缚入寻阳狱中。妻宗氏为救其四处奔走。江南宣慰使崔涣与御史中承宋若思极力救之,乃获释。宋若思聘李白为军幕参谋,以掌军中文书事务。并随宋若思一同至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九月,病卧宿松,在宿松避难、养病(见李白年谱)。相传依然寓居于南台寺。当时,闾丘已致仕,隐居于宿松东郊沙塘陂,时来陪伴李白。李白虽已出狱,但冤案未了,处境窘困,请求宰相张镐援助。作《赠张相镐二首》(全唐诗卷十)以求援,题下自注:“时逃难,病在宿松山作。”其一诗中有“卧病宿松山,苍茫空四邻。风云激壮志,枯槁惊常伦。”之句。其二 “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竞不侯,当年颇惆怅。……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六合洒霜雨,万物无凋枯……。”诗中自述身世、平生壮志与坎坷遭遇。
《江南通志》载:“宿松城外沙塘陂,闾丘处士筑有别墅。李白前往作客,见环境清幽,有田园乐趣。作《赠闾丘处士》”。(李白诗全集卷170—23)诗曰:
贤人有素业,乃在沙塘陂。竹影扫秋月,荷衣落古池。
闲谈山海经,散帙卧遥帷。且耽田家乐,遂旷林中期。
野酌劝芳酒,园蔬烹露葵。如能树桃李,为我结茅茨。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农家乐的美丽画卷,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好景不长,十二月,李白终被判罪长流,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据传,李白离开宿松时,闾丘处士送行至南台山下,在一小岭为李白饯别,后人名为“饯客岭”。
以上六首诗,其中《赠闾丘宿松》、《赠张相镐二首》、《赠闾丘处士》、四首无论是标题或内容都证明是在宿松作,属确凿无疑。李白在孚玉山福昌寺题“聪明泉” 诗,除有宿松县志记载外,古今广为流传,且诗的内容和作诗场景也同李白的风格相吻合,故也是可信的。《浔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一诗,虽有存疑,但尚能说得过去。至此,我们可以说李白在宿松共留诗六首。
明人邓义作《李白台怀古》诗:“昔年避势隐南台,遗址于今没草莱。古树半林斜日挂,春风几度野花开。神随鲸去何曾见,月照诗魂不再来。白石青山今古在,登临空惜谪仙才。”
需要说明的是:有人把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这首是诗说成在宿松作的,此说可能源于《山中与幽人对酌》标题中有“对酌”,诗中“两人对酌山花开”亦有“对酌”字样。同时还有人说:“山中”即宿松南台山,“幽人”指闾丘。我觉得这种说法有些牵强,不足为凭,值得商榷。
一、“幽人”不是指闾丘。古人用词都是非常严谨的,纵览李白诗集之中的诗作,其人在任时,通常按照职位称呼,致仕后则不再用原来的称呼。如“闾丘宿松”“ 闾丘处士”,就是这样。对于其人所处的环境及其性情又分别有不同的称谓,如:居士、处士、隱士、逸人、贤人、幽人。这种称谓是固定的,不会改变。绝不会对闾丘既称处士又称幽人。
二、“山中”不是指宿松南台山。宿松的南台山非常低缓,既非名山,更无深谷,属一般丘陵山坡。且地处城南,距县治不足三里,不适合幽居,何来幽人?
当然,将《山中与幽人对酌》作于宿松,诗人与闾丘对酌于“对酌亭”,视为一种美好的传说和人文景观去渲染也无可厚非。
2010年5月25日
附录:全唐诗卷十:李白〈〈赠张相镐二首〉〉时逃难,病在宿松山作。
其 一:
神器难窃弄,天狼窥柴宸。六龙迁白日,四海暗胡尘。吴穹降元宰,君子方经纶。澹然养浩气,炎起持大钓。秀骨象山岳,英谋合鬼神。佐汉解鸿门,生唐为後身。拥旄秉金钺,伐鼓乘朱轮。虎将如雷霆,总戎向东巡。诸侯拜马首,猛士骑鲸鳞。泽被鱼鸟悦,令行草木春。圣智不失时,建功及良辰。丑虏安足纪,可贻帼与巾。例泻溟海珠,尽为入幕珍。冯异献赤伏,邓生倏来臻。庶同昆阳举,再睹汉仪新。昔为管将鲍,中奔吴隔秦。一生欲报主,百代思荣亲。其事竞不就,哀哉难重陈。卧病宿松山,苍茫空四邻。风云激壮士,枯槁惊常伦。闻君自天来,目张气益振。亚夫得剧孟,敌国空无人。扪虱对桓松,愿得论悲辛。大块方噫气,何辞鼓青苹。斯言傥不合,归老汉江滨。
其 二:
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竞不侯,当年颇惆怅。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龙颜惠殊宠,麟阁凭天居。晚途未云已,蹭蹬遭谗毁。想象晋末时,崩腾胡尘起。衣冠陷锋镝,戎虏盈朝市。石勒窥神州,刘聪劫天子。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六合洒霜雨,万物无凋枯。我挥一杯水,自笑何区区。因人耻成事,贵欲决良图。灭虏不言功,飘然陟蓬壶。惟有安期舄,留之沧海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