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旭的博客——让博客成为我们彼此交流的纽带和平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2:58:11
中国人的德性与乌鸦的羽毛(作者置顶)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攻击、贬损中国人的德性成了时尚,每每以中国人在海外的表现为例证。这些与反省无关的言论针对的都是国内的中国人,并能引起强烈的反响,遗憾的是这样的言论显然很有市场,虽然例证本身值得怀疑,但这种言论总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就如同我当初看小说《荆棘鸟》时的感受差不多。
《荆棘鸟》是部文学名著,我当初是带着景仰的心情去读的,可在阅读中发现了一种十分熟悉的情绪,那就是“殖民地的宗主情结”。故事主人公生于澳洲,长于澳洲,按理说她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家园。但是,故事的主人公却极其看低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家乡,在她的言论与行为中毫不掩饰自己对英国的无限向往,并无时不以英国或欧洲人的标准来衡量身边的一切,仿佛英国的苍蝇都比澳洲的苍蝇文明。
中国不是其他国家的殖民地,但是百十年来“中国人”这个标识没有给某些人带来荣耀,这些中国人的自卑心态比之其他殖民地属民的心态毫不逊色。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极度自卑的人往往是那些自以为是的人,他们很少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用极其偏狭的视野看待身外的世界,然后把井底之蛙的见解加以渲染,并向周围的人群散播,而认同他们观点的人还以为他们是哪方神圣呢。
在许多人看来,美国人该是很文明,很进步的吧?在这些人眼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是非常令人向往的,美国就是西方文明的代表嘛。如果你跟这些人说,美国人普遍不会吃西餐,估计他们不会相信,他们更不会相信美国总统不但不会吃西餐,而且连起码的宴会礼节都不了解,更别提英国皇家宫廷礼节了。如果一个中国人,或是中国领导人如此的话,一定会被讥笑为“土包子”,“小老坦”的,而且被定性为“缺乏文明素养”,或干脆称之为“缺家教”。可美国人则根本就不把这些放在眼里,照样吃着快餐,在奥运会大把地拿金牌;举着枪到处去搜索“恐怖分子”。布什就曾经说过:要么跟我们一样,要么被我们改变。
但是世界并没有被美国所改变,尽管有好莱坞的逐步渗透,也有巡航导弹的“外科手术”,世界到处都有美国人留下的痕迹,但世界各国并没有成为“次美国”。既然如此,美国人的观点、美国人看问题的角度是否就必须是人类文明的标准呢?
其实,贬损中国人德性的既不是傲慢的英国人,也不是自以为是的美国人,而是那些有病态情绪的,不情愿作为中国人存在的“次外国人”,也就是说,对这些人来说,随便当哪个外国(当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啦,有谁愿意成为马拉维人或是西萨摩亚人呢?)人都比当中国人值,因为当外国人可以在中国人中间享受优待。这些人似乎忘记了,正是善良的中国人保留的这种习俗,让他们这种病态行为可以招摇撞骗。换一个其他国家,外国人的身份就让你寸步难行,就别提招摇撞骗了。
我们可以这样问:谁更了解中国人?什么人才能真正代表中国人呢?在这里我想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小故事,这个故事也许会给我们点什么启发。二十年前,我和两位同学去北京游玩,在游览了潭柘寺后,我们想翻越山脊走回大峪。在山谷中有个小村庄,热汗淋漓的我们很想到村里讨碗水喝。当我们走到村口的时候,一位大娘首先喊住我们,问我们累不累,并招呼我们去家里喝水。我们还没有说谢谢呢,大娘就把我们拉到屋里,给我们对好了温开水让我们喝,还拿出花生让我们吃。当我们千恩万谢地离开时,大娘甚至把我们送到了村外的山路上。我们虽然受宠若惊,但怎么也不理解大娘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
经过几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走到了大峪。山角下就是好几排工房,我们又禁不住口渴,我们决定让一位女生去讨碗水喝。当女同学敲开一户人家的门时,良久才有一位中年妇女探出头,警惕地问女同学:“你找谁?”女同学说明来意,女主人用怪异的眼神打量了好一会儿又说:“你不去别人家,干吗敲我家的门?”女同学忙解释这是赶巧走到这里的,女主人就是不信。女同学又问能不能接点自来水喝,被女主人严词拒绝了。我们懊恼地走开了,而女主人还不罢休,跟着我们走到街口,在我们身后骂骂咧咧:“再来?再来就送你们去派出所,狗男女”。女同学愤怒了,没讨到水喝还挨了一通骂,就想过去评理,最后还是被劝走了。当时,我们也不明白,工房里的女主人为什么这样对待我们。
现在如果回过头来评价我们遇到的两位女性谁好谁坏,恐怕我们依然不好界定,村里的大娘当然是善良的好人,令我们终身难忘,可工房里的女人也不是坏人,她完全有理由拒绝我们的要求,就想现在大多数父母教导自己孩子的做法一样。这不是她的人品不好,而是出于安全本能的考虑。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的品性和修养并不因为族群和地域而决定,而是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迁而进行必要的调整,这不能用简单的好和坏来区分。在农村那样简单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都生活在彼此非常熟悉的社区内,人们相互信任,相互协作。对外来人也充满了善意,并希望通过善意的举动影响外来人。而在城市里则不同,在流动性很大的都市里,人们并不需要彼此熟悉,除非有必要的来往,否则一辈子不认识也是可能的,哪怕对方就住你的对面。
这是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个人修养无关。社会的变迁造就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获得与他人近似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满足感。若脱离了这种方式,不但会错过改善生活条件的机会,还会让自己显得另类,与周围人产生距离,令自己生活的满足感不足。这些问题在世界哪个角落都存在,不单单只存在于中国。
比如说着装,改革开放初期,西方人最常议论的就是飞机上的中国人,只要看到穿戴整齐的亚洲人肯定是中国人没错,男人是规整的西装,女人也是职业装。原因很简单,我们认为这样很体面,而别人则认为很呆板。相反,现在穿什么的都有了,甚至不穿什么的也有了,那些老外到觉得正常了。如果我们那些自诩文明的人总是喜欢以外国人的标准来苛求中国人的话,也许结果会很滑稽的。我们常看报纸上说男人光上身不文明,在公园睡长凳不文明,可我们要到西方看一下就发现,满街的男人光臂的不在少数,但他们依然属于“文明人”;在中国机场候机的外国人也躺在长椅上长睡不醒,没人说他们不文明。倒是许多穿戴整齐的人被称为不文明的,典型的上海“睡衣行人”,把公共场所当作自家卧室,中国人自己看着很自然,外国人看着很别扭。
我们要说,以外国人的名义贬损中国人的德性是很鄙薄的,很有点用马尿充啤酒的味道。其实,外国人与中国人并没有太多的区别,在相同的环境中都会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行为方式,就如同世上的乌鸦,我们知道乌鸦的羽毛是黑色的,不过即使乌鸦的羽毛改变了颜色,他还是改变不了乌鸦的属性。显然有些人以为能够改变这种属性,他们以为自己身上多了几根白色的羽毛自己就不是乌鸦了。我们必须提醒他,虽然比乌鸦多几根白羽毛的鸟改名叫喜鹊了,可DNA却显示出他们都是一类的鸟,如果不信那就叫几声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