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壮六盘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6:06:22

雄壮六盘山

蔡勋建《 人民日报 》( 2010年08月30日   24 版)

  伫立六盘山巅,我努力寻找着一种感觉。确切地说,我是在寻找着一种霸气,一种雄壮、强悍、啸傲天下的王者之气。然我终是俗人一个,面对高山,我自觉特别渺小,尽管我内心深藏“山高我为峰”的豪放。

  伟人有这种霸气。成吉思汗有过,毛泽东有过。成吉思汗曾在此驻跸。毛泽东曾在此风卷红旗。我不知当年成吉思汗、毛泽东曾在哪个山头上凝过眸、挥过手,但我深信,这里确有一股雄风掠过,一股铁流由此向北……

  六盘山也有着一种霸气,它沉浸在雄浑、高峻的气势里。

  据说六盘山是我国最年轻的山脉之一,然在我的视觉中,它依然遍山写满古老。它像巨蜥一般,横卧在宁夏、甘肃、陕西三省区交界地带中,逶迤绵延200余公里,海拔3000米左右。以它的磅礴雄姿,以它横贯陕甘宁三省区的伟大气概,称它为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并非妄言。而且,它还是北方重要的分水岭,黄河水系的泾河、清水河、葫芦河都从这里走出。我自小景仰大山,不仅仅因为它拔地而起,还因为那些大江大河都出生在它的怀抱里。

  有人站在山顶大声呐喊,大山深处传来“哦哦”的回音,那是在拷贝历史的回应。有人凝视着红军长征纪念碑,保持着一种向度,那是对一种精神和信仰的追寻……

  凉殿峡,一个颇显王者之气的地名,一个风景优美、地势险要的地方。谷底流水潺潺,两岸奇峰悬石,树木蓊郁,鸟语虫鸣。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征服西夏时曾屯兵、避暑、整肃军队、休养生息于此。它早名凉天峡,因为成吉思汗的驻扎,有了皇家气派。只可惜凉殿峡并没让成吉思汗益寿延年,这个马背上的英雄最后在这里病逝。

  历史是人创造的。就是这个叫铁木真的蒙古汉子,1206年进位蒙古帝国大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在位期间,马鞭所指,几乎所向披靡,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近整个东亚,其影响震撼了整个世界,甚至千百年不衰。1995年,《华盛顿邮报》称其为“千年风云第一人”,盛赞他“缩小了地球、拉近了世界”。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只在40多年时间里,建立起庞大的蒙古帝国,将东方和西方连为一体。

  我很崇敬成吉思汗,他的确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所有的军事征服活动都是在马背上进行的,长期的马背征战,克服了当时东西方陆路交通的人为障碍,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在东方,他与他的子孙弥平了中国大陆自唐朝以后形成的数个政权分立对峙的局面,最终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攻金灭夏,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军事才能卓越,史称其“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这应是可信的。所有这些,我不知对后来居上的战略家、军事家毛泽东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时过七百余年,当同样戎马倥偬,却又是历尽千辛万苦的毛泽东走上六盘山时,我不知他会是一种怎样的感慨,他的脚印覆盖过成吉思汗的足迹吗?我想毛泽东不会不想起成吉思汗这位千古盖世的射雕大英雄,还有他那把威慑世界、强悍无比的弓。可是,毛泽东在六盘山对成吉思汗只字未提。时过几个月毛泽东才想起这位元太祖,并即兴挥毫写下了《沁园春·雪》,然而毛公却对这位大汗的评价大打了折扣——“只识弯弓射大雕”。按说成吉思汗在历史上也是一个马踏飞燕、叱咤风云的人物了,毛泽东是说他有勇无谋,只是承认他惟独以武功见长?

  毛泽东怎样看成吉思汗,我未遑揣摩,而我在六盘山下的和尚铺,看到了毛泽东手书《清平乐·六盘山》全词的石碑,我为毛泽东苍劲洒脱的狂草书法而深深感动,更为诗人当年写下这首振奋人心的诗词的历史背景而深深震撼:1935年10月,雄才大略、时年42岁的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打开了通往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最后通道,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革命在六盘山只作了一次小小的停留。六盘山,是成吉思汗最后盘踞之地,也是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六盘山,对于金戈铁马的成吉思汗个人的政治、军事生涯,是个终点,而对于毛泽东和中国革命,却是一个起点,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崭新的起点。红军翻过了六盘山,就看到了中国革命新的曙光。

  六盘山并不高,其主峰海拔也只有2942米,这在中国、全世界都不能为最。然它与中国革命邂逅,却有了它独秉的精神海拔与思想高度,这是它的际遇,也是它的造化。六盘山,真的是“无山不绿,有水皆清”,森林茂密,植被完好,我甚至还发现这里有只有南方才能见到的箭竹。那些箭一样的竹子,密密丛丛,让我又一次想起挥戈持弓的蒙古铁骑和挎枪背刀的工农红军……

  回望六盘山,它依然雄壮挺拔,留给我一个巨大的被时光覆盖着的背影,我仿佛看到成吉思汗、毛泽东等一个个背影走进大山的褶皱之中,那是一个个时光不能屏蔽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