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统计局_江西县域经济发展透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3 02:56:15
江西县域经济发展透视
日期:2010-05-25 09:47:00   文章点击数: 516 稿源:江西省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处
——加快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系列分析报告之一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郡县治,天下安”,治理县域历来是国之大政。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下,着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使之沿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前进,对于江西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县域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江西共有县(市)80个,其中70个县,10个县级市。全省县域土地面积为15.5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3.2%。人口359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1.0%。县域经济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融合体,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其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县域是江西经济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9年,我省县域创造生产总值4503.1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4.3%,已由新世纪初的半壁江山上升至主体地位。
2、县域是扩大内需的主流。投资和消费构成内需,江西经济发展总体上以内需为主,而县域又是扩大内需的主攻方向。2009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55.1%;县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多数,构成了最大的消费群体,具有不可估量的消费潜力。县域为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3、县域是劳动就业的主力。我省县域广阔,中小企业众多,就业容量较大。2009年,县域从业人员1670.9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总量的68.3%。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县域已成为新增就业人员的重要“蓄水池”,为缓解全省就业压力作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
4、县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战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我省近6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可以说,县域决定着绝大多数人口尤其农村人口的就业、收入和生活状况,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的脱贫致富是难以想象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归根结底要靠发展县域经济。
5、县域是维系国计民生的主要根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多年以来,县域提供了绝对大多数的粮、棉、油、肉、水产等农产品。2009年,我省县域粮食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99.4%;县域棉花产量占全省的96.3%;县域油料产量占全省的98.5%;县域肉类产量占全省的96.8%;县域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98.2%。县域农业有效满足了全省4400多万人口的需求,有力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础,也是人民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6、县域是工业资源的主要基地。县域资源是国家资源的基本构成部分。土地、矿藏、森林、水源等自然资源大都集中在县域。没有县域资源的合理配置,就没有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业和轻工业,以矿物质为原料的重工业和新兴产业等,大都依赖于县域资源的支撑。同时,广大农村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可以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素多源于县域。
二、近年县域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2009年,全省各地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努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县域经济出现了总体回升向好、主要指标增速快于全省的好形势。
1、主要指标增长较快。我省县域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9年,80个县(市)生产总值(GDP)增长14.2%,比全省13.1%的增长幅度高出1.1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增长18.9%,农业总产值增长7.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6.9%,出口额增长28.2%,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分别高出5.2、2.5、0.5、6.5及32.9个百分点。
2、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县域生产总值规模和财力得到迅猛扩张。2009年,县(市)生产总值平均达56.29亿元,比上年提高6.29亿元;财政总收入平均达5.45亿元,比上年提高0.86亿元。与此同时,催生了一批经济实力强县。80个县(市)中,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的达8个,分别是南昌县、丰城市、贵溪市、进贤县、新建县、广丰县、樟树市和乐平市,其中南昌县和丰城市超过2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10亿元的同样有8个,其中南昌县和丰城市超20亿元。
3、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2009年,80个县(市)粮食产量1991万吨,比上年增长3.9%;其中19个产粮超过30万吨的县(市)合计产量达987.5万吨,约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一半。此外县域还为全省居民提供了富足的油料、水果、水产品、茶叶等主要农产品。
4、工业发展势头良好。2009年,80个县(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979.4亿元,增长18.9%,其中增幅超过20%的有22个县(市)。工业占GDP比重达44.0%,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达38个县(市),比上年增加7个,工业比重超过50%的有湖口、横峰、贵溪、瑞昌、芦溪、上栗、永修、奉新、上饶、德安、分宜、崇义、浮梁、崇仁、德兴、乐平和上高等17个县(市),其中,湖口县的工业所占比重达71.1%,为全省最高。
5、三大需求协调拉动。2009年,80个县(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20.1亿元,增长46.9%,其中余江、分宜、泰和和黎川等15个县(市)增幅超过50%,36个县(市)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县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1.4亿元,增长19.5%,其中29个县(市)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4个县(市)增幅超过20%;县域外贸出口在全国普遍下降的情况下逆势而上,同比增长28.2%,其中16个县(市)成倍增长,33个县(市)增幅超过50%,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更为有力的外需支撑。县域经济正在出现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的新趋势。
6、基础设施建设日益改善。在中央扩大投资和我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双重作用下,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日益改善。全年续建和新开工高速公路项目达15个,其中,建成瑞金至赣州高速公路,续建鹰潭至瑞金等7个项目,上饶至武夷山、德兴至南昌、永修至武宁、南昌至奉新、九江长江公路大桥及连接线等7个项目进入施工阶段,赣州至崇义、奉新至铜鼓等5个项目进入征地拆迁阶段,在建里程由上年的800多公里迅猛增长到2009年的1600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网江西境内项目全面启动建设。截止2009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433公里,县域高速公路通行能力明显增强。
7、竞相发展势头喜人。近年来,各县(市)纷纷谋求跨越式发展,形成了你追我赶、踊跃争先的发展态势,在发展速度普遍加快的同时,一些县(市)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出现大跨度进位赶超的喜人局面。生产总值两年前移5位以上的共有湖口、浮梁、横峰、分宜、玉山、永修、吉安、万安、安福、定南和黎川等11个县(市)。如湖口县2007年生产总值位居全省第57位,2009年跃居第39位,前移了18位;浮梁县和横峰县分别前移12和10位。财政收入进位赶超势头更加迅猛,位次前移超过5位的有14个县(市),其中余江县前移39位,由2007年的72位前移至33位;湖口县前移28位,由49位前移至21位;横峰县前移20位,由55位前移至30位;会昌、东乡和广昌等县前移了10位以上。
三、当前县域经济存在的差距及问题
纵看,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横向比较,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县域经济实力差距较大,企业竞争力弱,产业结构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生产要素和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1、县域经济实力差距较大。一是规模小。2008年,我省县域生产总值平均规模为49.42亿元,与中部省份相比,低于河南(120.09亿元)、湖南(74.45亿元)、安徽(69.50亿元)、湖北(62.71亿元),处于第5位;在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确定的中部地区百强县(市)当中,河南有40个、湖南有17个、山西有16个、安徽和湖北分别有11个,而我省只有10个,是中部地区强县(市)最少的省份。二是人均水平低。2008年,我省县域人均生产总值仅为江苏和浙江的三分之一左右,人均GDP在3万元以上的只有贵溪市一个,而浙江有29个,江苏有20个。三是财力较弱。2008年,我省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平均规模仅为2.64亿元,只相当于江苏的七分之一、浙江的五分之一。四是投入不足。2008年,我省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规模为31.11亿元,只相当于江苏的五分之一、浙江的三分之一。
2、企业竞争力弱。一是缺少领军龙头企业带动。全省县域经济中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占县域规模企业总量的比重不到10%。二是产品档次低,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装备落后。三是名优精品少,全省80个县(市)中,中国名牌只有20多个。四是产业聚集度不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集群规模相对较小,资源型产业居多,生产加工型产业偏少,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产品市场占有率低,核心竞争力弱,产业关联度不够强,部分产业集群只是生产同类产品企业的简单“扎堆”。
3、产业结构矛盾突出。一是一次产业比重较高。长期以来,县域一次产业占比偏重,2009年占20%,比全省高出5.5个百分点,非农产业特别是二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二次产业之间互动乏力。二是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县域规模工业中占比居前的主要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产业雷同的情况较多。三是节能减排压力大。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的“五小”企业主要集中于县域,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四是产品结构层次较低,一些县市主导产业尚未真正形成,缺少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和优势品牌。
4、区域发展不平衡。我省各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前20强县(市)生产总值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48.0%,固定资产投资额占49.3%;而后20位县(市)的生产总值仅占10.4%,固定资产投资额仅占7.8%。工业越发达的县(市),其发展后劲越足,而边远山区相对发展不足,从人均水平看,个别县(市)人均GDP仅有4000多元,比全省平均水平落后10多年。同时,我省县域招商引进的资金、项目大多落在区位、交通、资源等条件较优越的地区,偏远山区、资源贫乏的地区招商引资明显滞后。
5、生产要素和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发展资金缺乏。目前我省县(市)财政多不宽裕,而且金融部门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有限,县域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担保难、融资难现象,制约着县域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二是煤电油运供应紧张的状况虽有所缓解,但长期紧张趋势未得到有效改变。三是人才缺乏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县域工业人才严重不足。去年沿海地区虽有务工人员回流,但落地创业发展的人才少,多数县域工业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少,县域人才结构性矛盾亟待改善。四是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一些部门的服务意识和依法行政观念应进一步强化,办事效率不高,“看人办事”的现象比较突出。
四、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
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根本保证。尤其是作为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省份,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应致力于“县域突破”,为此,建议着力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
1、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粗放型增长模式的问题更加凸现出来,尤其是县域经济,资源性、初级化特征十分明显,依赖原材料工业和低端制造业所占比重较大;平面农业居多,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以及产业化龙头企业严重不足;三次产业之间不够协调,经济发展的联动功能没有得到应有发挥。必须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加强经济结构调整,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充分发挥园区的产业聚集和带动作用。农业要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要以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做活做优大量的中小企业。服务业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城市为重点的区域购物中心、以乡镇为枢纽的农村商业服务中心和遍布自然村的商业网络。
2、着力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强的竞争力,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动力,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要激发百姓创业的热情和干劲,县域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领域,都应允许民营经济进入,并对外资和内资一视同仁,营造公平竞争的平台。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自主创业,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建立健全民营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形成准确、及时、高效的信息网络,对所有企业实行无偿服务。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提供产权交易、技术交易、人才交流、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优质服务。完善综合服务机构,从根本上解决资金融通困难、市场信息不灵、交流渠道不畅等问题,促进县域民营企业发展。
3、着力培育特色经济。依托本地比较优势来发展特色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成功之道。浙江进入百强县的县(市)居全国首位,其鲜明特色就是县域产业从求全转向以特色取胜,构筑出“小企业、大群体”和“小产品、大产业”的发展格局。经济发达县(市)的经验证明,特色就是财富,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在国内外经济发展中选准自己的定位,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
4、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提高县域城镇综合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为核心,以加快产业、人口和生产要素集聚为基础,加快推进以县城为主体的县域城镇建设,对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基础较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县级城市和县城实行重点扶持,扩大其管理权限,优化发展空间,打造一批县域中等城市。其他县城亦务必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不断提升城镇形象。还应选择一批区位条件好、资源优势强、发展潜力大的小城镇,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促进其做优做强,彰显特色,增强吸引力,建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功能互补、实力强大、资源节约、环境优美、城乡和谐、社会文明的新型县域城镇体系。
5、着力抓好项目建设。项目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要努力形成科学发展抓项目的良好局面,抓好有利于县域生产要素聚集和优化配置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抓好左右地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强的重大产业项目,抓好就业岗位多、资源能源消耗少的重大服务业项目,抓好有市场前景、能富民强县的中小项目,用项目发挥优势,优化结构,扩张总量,提升水平,带动就业,聚集财富,增强后劲。要进一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把握投资的重点和取向,加大争取项目的力度。要抓住全球经济复苏、资本流动加快、民间投资意愿不断增强的有力时机,大力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的外企、央企和民企投资。要高度重视投资效益,不断提高投入产出效益。
6、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县域经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鸟巢经济”、“榕树经济”。哪里的气候适宜,鸟群就会在哪里筑巢繁衍;哪里的水土适宜,榕树就会在哪里根深叶茂。投资环境的优劣,决定县域经济的兴衰。投资环境一是硬环境,二是软环境。硬环境建设的难点在资金。要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充分运用市场运作的办法缓解资金瓶颈矛盾,进一步加强县域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金融、物流、社区服务等功能。软环境主要指服务环境,要倡导“四式”、“四心”、“四土”服务理念,即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无论是大集团,还是个体户,始终奉行“智囊式的参谋、保姆式的服务、警卫式的保护、兄弟式的关爱”,竭诚让广大客商“投资放心、经营安心、生活舒心、回报称心”,打造一方“投资的热土、发展的沃土、生活的乐土、治安的净土”。
撰稿:彭道宾    郭利平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