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7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7:25:30

2009年8月27日

《论语》学习 2009-08-27 10:19:36  

          李里《论语讲义》八佾第三摘记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这两段要结合起来读,才能得出其中的真意。“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意思是说夏朝的各种礼仪、文物制度我是能够讲出来的,商朝的各种礼仪、文物制度我是能够讲出来的。“杞不足征也”与“宋不足征也”,“杞”就是我们常说的“杞人忧天”的那个杞国,它是夏朝灭亡以后,商汤分封给夏禹的后裔的一个小诸侯国。“宋”是商朝灭亡以后,周武王分封给商朝的那些遗老遗少的一个诸侯国。“征”,通“证”。孔子说我能讲出夏朝的礼仪、文物制度,可是到杞国去考察,却发现在那里已经完全考察不出夏朝的礼仪了,到殷商后人的封国宋国去,也完全考察不出商朝的礼仪文物制度了。“文献不足故也”,“文”是指历代典籍,“献”指的当时的贤人,就是说杞国有关夏朝的典籍和宋国有关商朝的典籍都太少了,这两个国家也没有当时的贤人了,所以不足以证明夏朝和商朝的礼节。为什么孔子要讲这段话,要结合下一段才能明白。

 

“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禘”读dì,是天子祭祀历代祖宗的大礼;“灌”,是这个盛大的祭祀典礼开始时第一次向太祖亡灵献酒的仪式。在灌的时候,君臣一片肃穆,把酒洒到地上。“既灌”就是行完了灌礼。孔子说从把酒洒了以后的其他礼节,我就不想再看了。孔子说这以后我就不想再看了,因为大家已经没有祭祀那种虔诚之心了,所以这种祭祀就没有意义了。孔子说这话的意思是什么呢?这里要补充讲一下周朝的历史。周朝建立天下不久,周武王就得重病去世了。他的儿子周成王继位。当时成王只有八岁,八岁怎么治理天下呢?周武王去世前就命周公做摄政王,辅佐成王。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叫姬旦,周武王叫姬发,他们都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文王叫姬昌。周公辅佐成王八年,期间制礼作乐,天下太平。成王长大主政,觉得摄政王叔叔周公对周朝的功绩太大了,及周公离世,就赐鲁国天子之祭,可以在鲁国的周公庙举行禘这种祭祀典礼。鲁国是周武王赐给周公的封地,是一个诸侯国。而诸侯国只能供奉本国的创始人,就鲁国来说就是只能供奉周公,不能够供奉周文王,可是因为周公的功绩大,所以成王就允许鲁国禘于周公庙,以周文王为始祖,但以周公配飨。这种做法已经是非礼,但是由于是成王对周公的褒奖,故孔子参加了这个仪式,但是这种祭祀应该严肃、庄重,而你们在祭祀的时候还吊儿郎当的,没有诚意,所以孔子说我不想再看了。孔子一心想正礼乐,他想恢复夏朝的礼仪制度,但夏朝的制度已无法考证了;他想恢复商朝的礼仪制度,但商朝的制度也无法考证了。本来鲁国保存了周朝全部的礼仪制度,可是鲁国也已经礼乐混乱了,所以孔子说“吾不欲观之矣”。这是孔子对当时礼崩乐坏、古礼不存的现状的深沉哀叹。

——————————————————————————————————————————————————

 2009-10-31

夏是指历史上的夏朝,殷指殷商;礼是指当时社会通行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杞指周初分封诸侯时为夏人的后代封的杞国,宋是为殷人的后代封的宋国,均在河南境内;徵是验证、证明之意。文献二字,从东汉大经学家郑玄到南宋大儒理学家朱熹皆训文为典籍,献为贤才,后者是指贤能者所掌握的涉及到礼的知识,不一定是见诸文字。孔子此话意为关于夏商二代的古礼,我都能讲,只是无法从夏、商二代之后杞人和宋人那里得到验证,这是因为典籍的记载和贤人所掌握的都不够充分。如果充分,我就能够加以证实了。

                                              ——    摘自《古文献学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