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冬青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0:52:15


矮沙冬青日子不好过
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势在必行
记者杜宗阳
如果再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世界珍稀植物——矮沙冬青将会走上灭绝之路。
矮沙冬青别名矮黄花木,豆科沙冬青属植物,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作为一种上白垩纪——第三纪残遗植物,矮沙冬青在我国仅克州境内有少量分布,并且是新疆境内仅有的一种常绿阔叶灌木树种。
解放初期,中苏联合金属开发公司在乌恰县康苏矿区开发时,一批苏联专家在那里首次发现矮沙冬青,消息传出后,立即在国际植物学界引起轰动。
1987年9月,克州农业区划办会同自治区草原研究所等单位对矮沙冬青资源展开野外调查,查出矮沙冬青在克州有15处分布区,面积6.1万亩。
作为一种常绿阔叶灌木,矮沙冬青小枝密集,茎黄色,叶形为阔椭圆形,顶部略尖,果为荚果;每荚果内有种子3至4粒,坚硬扁平,呈褐色。
矮沙冬青主要生活在海拔2000至2400米的荒漠低山,往往与琵琶柴、驼绒藜、粉花蒿等构成稀疏的植物群落。
在严酷的荒漠环境下生长的矮沙冬青的根系极为发达,其侧根密集成网状,地下主根为地上株高的3倍以上,强大的根系往往穿生于裸露基岩的石缝中。
矮沙冬青对绿化干旱山河有着重要的生态意义。它的叶组织内有大量粘液组织,可以生存在极端干旱的荒山和石质戈壁上,是绿化荒漠山川的优良树种。
其药用价值也不错。经过调查,科研人员发现当地牧民用矮沙冬青煮水服用,医治腹疼、咳嗽等疾病,其药用成分和医药价值有待于发掘研究。
更为可喜的是,矮沙冬青种籽油酸含量达87%,是干旱区人民食用油和工业用油的新油源。  作为一种稀有珍贵的种质资源,对于矮沙冬青的保护和研究,更是对保护物种、植物、地理学、古生物学和古地质学等都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但矮沙冬青的日子过得并不好。在乌恰县康苏镇西南4公里的吐拉布拉克和红山达坂一带,30年前曾是一片矮沙冬青自然林,后来由于当地居民大量采伐,如今每平方米已不过15株,随处可见因砍伐而枯死的残桩和散落的矮沙冬青枯枝。其它一些分布区也大都是当地群众的主要柴源地和樵采场。
值得一提的是,矮沙冬青的生长很缓慢:其基茎每扩展1厘米需4.5年,而且一旦自地表10厘米以下被砍伐,就会成为死株。
其成苗也极为不易。矮沙冬青仅靠种子繁殖,专家们曾对一株已有百年树龄的沙冬青进行调查,发现其成熟果实很多,种子颗粒饱满,但四周却无一株幼苗。
为保护和开发利用矮沙冬青资源,克州旅游局计划在乌恰县康苏镇建立我国第一个沙冬青人工植物园,在供游人及专家参观、考察的同时,对这里的矮沙冬青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
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矮沙冬青面临的生存危机,专家呼吁说,为了对现有的矮沙冬青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建立国家级矮沙冬青自然保护区势在必行。
《新疆经济报》 2001年2月02日
沙冬青
shadongqing
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 (Maxim. ex Kom.) Cheng f.  【我来鉴定】 鉴定人:杜诚(2009-6-4 0:21:06)
恩格勒系统[1964]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原始花被亚纲 Archichlamydeae
蔷薇目 Rosales
豆亚目 Leguminosineae
豆科 Leguminosae
沙冬青属 Ammopiptanthus
ID:235918     杜诚 2009-4-27 9:40:47 拍摄于 内蒙古自治区 阿拉善盟 阿拉善左旗 阿拉善左旗  生境:沙漠;

Tag:
EXIF:SP560UZ  F:56/10 10/1600秒 -3/10EV补偿 984/100mm ISO50 3264*2448pix …
加入收藏
标本号dc-20090427-0939 (同植株或同居群)的照片        展开查看








矮沙冬青
矮沙冬青
矮沙冬青矮沙冬青,别名:小沙冬青、矮黄花木,常绿灌木,仅分布于新疆自治区乌恰,前苏联也有分布。在研究新疆西南部荒漠地带植物区系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古地理、古气候的变化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编辑本段]
基本信息
中 文 名:矮  别 名:小沙冬青、矮黄花木
拉 丁 名:Ammopiptanthus nanus 科 属:豆科、沙冬青属
保护级别:一级保护植物[1]
[编辑本段]
形态特征
矮沙冬青是常绿上灌木,高40-80cm。单叶。花黄色。荒漠地区十分珍贵的孑遗种。常绿阔叶灌木,小枝密集,茎黄色,叶形为阔椭圆形,顶部略尖,果为荚果;每荚果内有种子3~4粒,坚硬、扁平,呈褐色。由于生长在极端干旱的荒漠环境中,根系极为发达,地下主根为地上株高的3倍以上。[2]
[编辑本段]
地理分布
仅见于新疆西南部乌恰县康苏、托云等地。生于海拔2100-2400米之间的干矮沙冬青
旱山谷地带,往往与琵琶柴、驼绒藜、粉花蒿等构成稀疏的植物群落。前苏联中亚地区也有。
分布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少,土壤瘠薄,生境条件十分恶劣。年平均温6.8℃,极端最高温34.7℃,极端最低温-29.3℃,年降水150~200毫米,年蒸发量2548毫米,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这里干旱少雨,剥蚀严重,土壤为砾石质基质。[3][4]
[编辑本段]
生存习性
矮沙冬青喜光,耐旱,耐土壤贫瘠,较耐寒冷。多生于干旱山坡、剥蚀残丘或卵石干河滩。常与喀什菊Kaschgariakomarovii(Krasch.)Poljak、无叶假木贼AnadasisaphyllaL.、紫菀木Asterothamnusfruticosus(C.Winkl.)Novopokr.、木贼麻黄EphedraequisetinaBunge.、膜果麻黄E.przenwalskiiStapf.、裸果木GymnocarposprzewalskiiMaxim.等旱生小灌木或半灌木组成群落。花期5-6月,果期6-7月。[5]
[编辑本段]
繁殖与栽培
目前尚无人进行繁殖试验和引种驯化。可试验种子繁殖,但种子不好采集。[6]
[编辑本段]
保护价值
矮沙冬青是我国新疆荒漠地区十分珍贵的残遗植物。对于研究新疆西南部荒漠地带植物区系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古地理、古气候的变化等,均具有较重要的科学价值。[7]
[编辑本段]
保护措施
矮沙冬青产地气候干旱,降水量少,土壤贫瘠,天然更新困难,且常遭樵采,破坏比较严重。应尽快采取有限措施,严禁砍伐,建立保护区,并积极开展繁殖试验和引种驯化,以保存这一珍贵的濒危植物。[8]
[编辑本段]
相关研究
矮沙冬青开花物候研究
单花、花序、单株、居群水平上的开花物候都表现出很强的开花不同开花的矮沙冬青
步性,在单花、单花序水平主要表现在单花寿命4~9 d不等,平均(6.74士1.23)d,以7 d出现的频率最高;单花序开花持续时间范围在4~13 d,平均(8.33士2.63)d,以10 d出现的频率最高;单株及居群水平上表现更为明显.矮沙冬青的花具有虫媒传粉的特征,花主要分布在花枝的上部,下部花所占比例很小,有很多花枝花全部为上部花。相关性分析表明上部花和总花数相关性极显著(r=0.990,P<0.01),而中部花、下部花和总花数的相关性不显著,甚至呈负相关.单株不同方位开花数量差异不显著(F=0.057 9,P>0.05)。[9]矮沙冬青雌配子体及胚胎发育研究
矮沙冬青子房单心皮1室,边缘胎座,弯生胚珠,胚珠具双珠被、厚珠心。大孢子孢原细胞发生于珠心表皮下,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直线排列的四分体,合点端大孢子具功能,并按蓼型胚囊发育,雌配子体成熟于4月中旬。双受精后,胚乳发育为核型。在矮沙冬青大孢子发生、雌配子体和胚胎发育过程中未发现异常现象,因此认为矮沙冬青濒危不存在雌性生殖结构与发育过程异常的内在因素。[10]矮沙冬青小孢子和雄配子体发育的观察
对矮沙冬青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图片 1
:花药具4个花粉囊,花药壁发育为基本型,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2-3层)和绒毡层组成,绒毡层为腺质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为四面体型排列,成熟的花粉粒为二细胞型、在矮沙冬青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没有发现异常现象,认为矮沙冬青濒危不存在雄性生殖结构与发育过程异常的内在因素。[11]珍稀植物矮沙冬青的资源调查及其保护
2000年对新疆境内颁的矮沙冬青资源进行了调查,探明了此种植物资源的分布规律、资源量及濒危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矮沙冬青仅分布于新疆鸟恰县境内,沿天山山脉分布于康苏、克孜勒阿根、巴音库鲁提、肖尔布拉克、膘尔托卡依、克孜勒河两岸和沙漫等地区的荒漠草地带,由于长期受干旱多风气候的影响,分布面积逐渐缩小,群落结构逐渐向旱化、寒化方向演变,构成亚洲中部山地中所特有的低山丘陵常绿阔叶灌丛.群落盖度最高可达10%。[12]矮沙冬青的等位酶多样性及居群分化
采用超薄平板微型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技术,对珍稀濒危植物矮沙冬青(Ammopiptanthus nanus)6个自然居群的等位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8个酶系统、19个图片2
酶位点的检测结果表明,矮沙冬青具有较低的遗传变异水平。物种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参数为:P=21.05%,A=1.21,He=0.040;居群水平上的平均遗传多样性为:P=14.04%,A=1.14(0.04),He=0.036(0.018),比长寿命多年生木本的狭域分布种和特有种的多样性水平都低。F-统计量分析显示,矮沙冬青在居群水平(FIS=0.129)和总居群水平(FIT=0.202)上都表现为杂合子缺乏;FST=0.085表明居群间遗传分化较小,这与居群间较高的遗传一致度(I=0.997)的结果一致。据研究结果推测矮沙冬青进化历史上经历过遗传瓶颈,是造成遗传多样性水平偏低的重要原因.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应当重点保护遗传变异相对丰富的柯依儿佣克尔(KE)居群,并且可将其作为引种的种源地。[13]矮沙冬青种子特性和萌发影响因素的研究
对矮沙冬青(Ammopiptanthus nanus)种子的特性和萌发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种子不易传播;虫蛀率高,室温贮藏60 d的种子虫害率为38%;易形成硬实,含水量为7.68%的种矮沙冬青
子在30 ℃温水中浸泡90 h,只有33.33%能吸水膨胀。种子萌发时不需光,在15~30 ℃和室温(18~32 ℃)条件下,经9 d的萌发,发芽率均可达80%以上,0℃时萌发最快;在1~2 cm深的沙壤中,种子出苗率可达75%以上,超过3 cm显著降低,超过6 cm则低于20%,种子在沙壤中萌发时,沙壤的适宜湿度为19.35%~28.75%,高于32.43%或低于3.85%,很少有种子萌发;含水量分别为19.36%、10.64% 和7.68%的种子发芽率无显著差异,在-10 ℃和5 ℃下贮藏7个月,发芽率也无显著降低,但在室温和35 ℃下贮藏7个月则显著下降,发芽率下降的速度与种子本身的含水量和贮藏温度正相关;在湿度分别为7.41%、13.79%和28.57%的沙壤中播种育苗,幼苗死亡率高达77.49%、81.25%和89.49%,即使用三唑酮拌种,死亡率亦高达50.27%、69.53%和76.03%,幼苗死亡率与沙壤湿度正相关、[14]矮沙冬青减数分裂期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用涂片法和酶解法,观察了濒危植物矮沙冬青的减数分裂过程、在减数分裂双线期末或终变期初,可以观察到9个二价体,在中期Ⅰ末至后期Ⅰ初,同源染色体基本排列在赤道板上,然后在纺锤丝的牵引下二价体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移向两极,每一极有9条染色体,从而确认该属植物的染色体基数为x=9。在矮沙冬青减数分裂过程中,没有发现染色体有异常行为,认为其小孢子形成过程正常。因此认为矮沙冬青濒危不是染色体行为异常和小孢子发育不正常而造成的。[15][16][17]
[编辑本段]
研究意义
对矮沙冬青进行研究保护和资源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是种质资源价值。矮沙冬青是新疆重点保护植物中的一级保护植物,是第三纪遗留植物,在国内仅在克孜勒苏自治州境内有分布,是世界稀有珍贵的种质资源,对于它的保护、开发和研究,无疑对于保护植物物种,研究矮沙冬青
历史、地理学、古生物学和古地质学等都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其次是对绿化荒漠山川的生态建设意义。我国北方其它省区虽有杜鹃、乌饭树等一些常绿阔叶树种,矮沙冬青却是自治区唯一常绿阔叶灌木,有庞大的根系,有适应严酷环境的生理生态特点,叶组织内有大量粘液细胞,可以生存在极端干旱的荒山和石质戈壁上,防风固沙性能好,生态效益巨大,是绿化荒漠山川的优良树种,对绿化干旱山川具有重要生态意义。再次是药用价值。通过调查发现,当地牧民用矮沙冬青煮水服用,医治腹疼、咳嗽等疾病,其药用成份和医药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最后是对西北干旱城镇绿化的开发价值。矮沙冬青作为珍贵的常绿阔叶树种,树叶茂密,树形美观,可作为城镇、园林、矿区、庭院绿化的重要树种资源,人工繁殖开发利用有着广阔的前景。此外,据国内外有关献指出,矮沙冬青具有新油源开发价值,其种籽油酸含量达87%,是干旱区人民食用油和工业用油的新油源。[18]
沙冬青
百科名片
沙冬青
沙冬青,渐危种。常绿灌木,高1至2米。分布于内蒙古、宁夏和甘肃等地海拔1000至1200米低山地带。为常绿超旱生植物。喜沙砾质土壤,种子吸水力强,发芽迅速。花开4、5月,7月果熟。荒漠地区十分珍贵的孑遗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编辑本段]
基本信息
【拉丁名】 Ammopipt
【中文名】 沙冬青
【拉丁科名】 Leguminosae
【中文科名】 豆科
【保护级别】 3
【分布】 内蒙古、甘肃(民勤、兰州)、宁夏(陶乐、吴忠、中卫)
【现状】 渐危种。沙冬青是古老的第三纪残遗种,为阿拉善荒漠区所特有的建群植物。目前,由于过度樵采,沙冬青群落遭到严重破坏,分布面积日趋缩小,若不加强保护,将面临着逐渐灭绝的危险。
海拔下限(米) 1000
海拔上限(米) 1200
[编辑本段]
简介
沙冬青
沙冬青又称蒙古黄花木、冬青、蒙古沙冬青。常绿灌木,高达2m,冠幅约3m。沙冬青分布于内蒙古潮格旗、磴口、乌海、贺兰山、鄂托克旗、吉兰太、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宁夏陶乐、吴忠、中卫和甘肃民勤、兰州等地。生于海拔1000-1200米低山带。蒙古阿拉善戈壁也有分布。是中国北方干旱半荒漠地区惟一的旱生常绿阔叶灌木,是很有希望的水土保持、固沙、观赏和药用树种。
沙冬青抗逆性强,根系发达,固沙保土性能好;根部具有根瘤,改良土壤作用大。沙冬青种子富含油脂,其脂肪酸组成中亚油酸含量高达87%以上,在食品、化工、医疗保健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沙冬青是一种一年种植,多年受益,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优良固沙植物种。
沙冬青是古老的第三纪残遗种,为鄂尔多斯高原和阿拉善荒漠区所特有的建群植物。目前,由于过度樵采,沙冬青群落遭到严重破坏,分布面积日趋缩小,若不加强保护,将面临着逐渐灭绝的危险。
[编辑本段]
基本特征
形体特征
沙冬青
常绿灌木,高1-2米,多分枝,树皮黄色;枝黄绿色或灰黄色,幼枝密被灰白色平伏绢毛。叶为掌状三出复叶,少为单叶,或三角状披针形,叶柄密被银白色绢毛;托叶小,与叶柄连合而抱茎;小叶菱状椭圆形或卵形,先端锐尖、钝或微凹,两面密被银灰色毡毛。 总状花序顶生,具8一10花,苞片卵形,被白色绢毛;花梗近无毛;花菩钟状,密被短柔毛,萼齿边缘具睫毛;花冠黄色,长约2厘米,旗瓣宽倒卵形,边缘反折,先端微凹,基部渐狭成短爪,翼瓣及龙骨瓣比旗瓣短,翼瓣近卯形,上部一侧稍内弯,龙骨瓣长圆形;子房披针形,有柄,无毛。荚果扁平,线状长圆形,无毛,先端有短尖,含种子2一5;种子球状肾形,直径约7毫米。根瘤菌表型特征
应用表型数值分类和16s rdna pcr-rflp分析方法,对分离自宁夏和内蒙古部分地区的沙冬青根瘤菌进行表型和遗传多样性研究,通过分离纯化获得44株供试根瘤菌,选取37株未知菌和11株参比菌株进行唯一碳氮源利用、抗生素和染料抗性、耐盐性、初始ph生长、生长温度范围和脲酶共94项生理生化性状测定,以及16s rdna基因扩增和扩增产物的限制性酶切分析。沙冬青
结果表明,沙冬青根瘤茵在碳源利用、抗生素敏感性和染料抗性方面存在差异;对15项所选氨基酸氮源均能利用,无明显差异;具有较强的耐盐碱和耐高温能力,经过数值分类和16s rdna pcr-rflp比较分析,测试菌株具有丰富的表型和遗传多样性,测试菌株和参比菌株在80%的相似水平上产生2个表现群,表观群ⅰ和表观群ⅱ在鉴别特征上存在差异,数值分类中聚群的根瘤菌菌株在16s rdna pcr-rflp分析中也聚群,2种分析方法有基本的一致性。
沙冬青根瘤菌作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形成的共生关系,对沙冬青在种群的建立和维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于沙冬青根瘤菌表型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报道还非常有限,该实验选用分离自宁夏和内蒙古阿拉善部分地区的沙冬青根瘤菌进行表型性状的数值分类和16s rdna pcr-rflp分析,从不同侧面了解沙冬青根瘤菌的生物多样性特征,为沙冬青及其根瘤菌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
[编辑本段]
生态特性
沙冬青生长环境
分布区为大陆性气候,春季干燥,多大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7月平均温22--25℃,1月平均温-10---14℃,年降水量50--200毫米或更低,多集中以夏季。沙冬青为常绿超旱生植物,这与当代气候条件显然是不协调的,反映其残遗种的特征。喜沙砾质土壤,或具薄层覆沙的砾石质土壤,不见于沙漠或石质戈壁。多生于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山涧盆地,石质残丘间的干谷,成条带状或团块状分布。4月中旬至5月中旬开花,7月下旬果实成熟。种子成熟较好,发芽率85--90%,发芽势为3天,在温室22--26℃条件下,种子吸水力强,发芽迅速,出土整齐。种子耐贮藏,发芽力可保持5--6年。沙冬青幼苗能抗-20.9℃低温不受冻害。沙冬青体内含有黄花木素、拟黄花木素等强生物碱,绵羊、山羊偶尔采食其花后则呈醉状,采食过多可致死。[1]?
[编辑本段]
变异分析
1、花器官发生
沙冬青
在自然生境及迁地保护条件下,蒙古沙冬青均为两性花,而新疆沙冬青在自然条件下为两性花,在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中表现为雄全同株。从花器官发生看,新疆沙冬青的两性花是按花萼、花瓣、外轮雄蕊和心皮、内轮雄蕊的顺序发生;花萼的发生顺序无方向性;两轮雄蕊的发生时间部分重叠,且对萼雄蕊比对瓣雄蕊发生得早,是轮列雄蕊群普遍和原始的发生类型。雄花并不是其两性花在发育过程中雌蕊的败育形成的,而是在花芽分化时就没有雌蕊原基的发生。该结果说明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蒙古沙冬青的性系统没有影响,但对新疆沙冬青的影响较大。2、开花物候
在迁地保护条件下,两种沙冬青在开花频率、花序开花顺序、开花振幅曲线及单花寿命等参数上相似,但在始花时间、单株花期、花序开花数及开花持续时间与频率分布、开花振幅等参数上明显不同,表明其开花物候既受系统发育限制,也可能与其进化历史及所处的环境异质性有关。在不同生境条件下,新疆沙冬青的开花频率、花序上花的开放顺序及单花寿命均相似,说明这些特点是受遗传和系统发育限制的;但其始花日期、进入开花高峰期的时间、开花持续时间、每花序的开花数与开放持续时间均明显不同,表明生境条件(如海拔、降水量、气温、日照时数和土壤类型等)对新疆沙冬青的开花物候具明显影响。3、繁育特性
沙冬青
迁地保护条件下,两种沙冬青的雌、雄蕊同时成熟,单花花粉量、P/O值、花粉败育率和胚珠数差异不显著,花粉活力变化曲线相同,但花粉寿命和展现频率不同,蒙古沙冬青单花内雄性功能持续时间为25h,新疆沙冬青为28h。这些特性对于降低传粉者在单次拜访中转移所有花粉的风险、保障传粉成功具有适应意义。新疆沙冬青的柱头可授期比蒙古沙冬青稍长。授粉实验表明二者都有自发的自花传粉和无融合生殖现象,属于混合式交配系统。此外,新疆沙冬青不同年份间花序上的雄花数存在显著差异,但雄花比率无显著差异,植株上先开的花序中雄花比例较大;雄花、两性花中单花花粉量、花粉败育率、花蜜分泌量及糖浓度无显著差异,但单花寿命及花粉展现时间明显不同,雄花的单花持续时间和花粉散布时间比两性花短,花粉输出比两性花更有效,表明雄花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资源利用形式。不同生境中,新疆沙冬青花部数量性状无显著差异,雌蕊中胚珠数相近,花粉活力变化曲线相同,但其迁地保护条件下的单花花粉量、P/O值比自然生境中高,花粉展现时间集中,单花内雄性功能持续时间短,柱头可授期短;说明环境条件对新疆沙冬青的性表达具明显影响。4、传粉生态学
沙冬青
迁地保护条件下,两种沙冬青的泌蜜量和糖浓度无显著差异,开花当天泌蜜量的变化曲线与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曲线相吻合,第2d泌蜜量达到高峰;访花昆虫种类相同,主要传粉昆虫为西方蜜蜂(Apis(s.str)melliferaLoinaeus.)及淡脉隧蜂属(Lasiglo um .)和隧蜂属(Halictu .)各一种。一天内西方蜜蜂拜访蒙古沙冬青的高峰期是14:30-15:30,淡脉隧蜂属的在12:30-13:30之间。两种植物的花药开裂数量、泌蜜高峰期与昆虫访花高峰是高度吻合的。不同生境中,新疆沙冬青单花泌蜜动态基本一致,在开花第2d达到高峰,但其泌蜜量和糖浓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传粉媒介也不相同,迁地条件下的泌蜜量和糖浓度均高于自然生境,自然种群的传粉媒介主要是瓦氏条蜂Anthophora(Dasymegilla)waltoniCockerell及切叶蜂Megachile(Chalcodoma),和隧蜂属各一种(Halictu .),昆虫访花频率很低,其中切叶蜂属和瓦氏条蜂的访花高峰期是14:30-15:30、隧蜂属在16:00-17:00之间。结实结籽格局:在迁地保护条件下,两种沙冬青果序顶端的结实频率最低且果实最小,花序中的结实数和果实大小与位置有关,果柄端和柱头端胚珠的败育比例均较高,呈现出相似的胚珠非随机败育格局;但两种植物果实的开裂速率不同,新疆沙冬青的果实成熟持续时间比蒙古沙冬青短,花序开花数、结实数、Fr/Fl值均比蒙古沙冬青的低,果实小,S/O值高,种子单粒重轻。在不同生境中,新疆沙冬青的花序开花数、结实数、Fr/Fl值和S/O值存在显著差异,但年份间差异不显著;果实产量与花序开花数成正相关,花序中的结实数和果实大小与其在果序中的位置有关。
[编辑本段]
栽培造林技术
1.容器育苗
沙冬青
在容器育苗播种前先进行种子催芽处理,即先用凉水浸泡种子数分钟后,倒出凉水,改用50~60℃的温水浸种,并均匀搅拌,涝出批粒,待自然冷却后,每天换清水2次,浸?2~3天后,将吸胀的种子捞至0.5%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消毒30分钟,捞出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将种子放置在麻袋夹层中,进行催芽处理,每天向麻袋上部洒水2~3次,保持较高湿度和通气条件,并经常翻动种子,使种子出芽整齐,也可防止种子霉烂。在温度保持20~25℃的情况下,4~6天种子即可露白达60%~70%后,可进行播种。
容器育苗可采用高6.5(18 cm的容器塑料袋。营养配制采用70%的山坡草皮熟土、加入厩肥20%、过磷酸钙3%,硫酸亚铁0.5%,锯末或蛙石6.5%。用0.5%高锰酸钾溶液喷洒营养士消毒,混合搅拌均匀后,用勺子挖去上部中间部分再用lm粗的小木棍在凹处来回摇动,使其成为凹陷漏斗形状,将处理好的种子播种在容器袋内2~3粒,后用蛭石覆盖1~1. 5cm,根据湿度情况,每天喷水数次,待7~10天后幼苗可全部出齐。
容器育苗有着其它育苗方式不可比拟的优点,幼苗出苗整齐,苗木大小均匀,在移植造林中不易伤根,造林成活率高,在育苗过程中更要加强水、肥管理,特别要注意控制好水分的管理,增施叶面喷肥。2.直播造林
沙冬青露地育苗移植造林不易成活,通常采用雨季直播造林,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浸种处理,以50~60℃的温水浸泡一昼夜为宜,捞出批粒,进行上述方法消毒,沙冬青发芽率高,种子吸水力强,发芽快,出苗整齐,为直播造林提供了有利条件。造林前要深整地,蓄水保墒,在土壤湿润的条件下,可在春季直播,一般多在8~9月份雨季抢播,以土壤经透雨后的雨季后期较好。雨季早期天气热,地表易干燥,种子播的浅,易遭旱害,播的深土壤易板结,幼芽不易顶出。雨季后期,墒情好,气温低,蒸发量减少,幼苗不致旱死,比早播的成效好。条播造林,每米播种沟以30~40粒种子为宜。穴播造林,每穴以6~10粒种子为宜。覆土厚度2 cm为宜。播种后用草、锯末等进行覆盖,以利于土壤湿润、减少土壤蒸发,减免雨水冲刷、防止土壤板结、提高种子发芽率的作用。在墒情较好的情况下,一般播后7~10天幼苗即可出土。3.幼林抚育
(1)松土除草 松土除草是幼林郁闭前的主要抚育管理措施。松土可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土壤的透水性和通气性,为土壤大量接纳降水及微生物活动创造条件;除草可消除杂草根系与林木争水、争肥,和对幼林遮蔽阳光,压抑生长的威胁。松土除草的年限应根据林木生长快慢而定,一般应到幼林郁闭时为止。在开头几年松土除草应不少于三次。在松土时,应结合进行培修田埂、扩除、扩穴工作,增加林木营养面积,提高保土保水效益。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采用施肥、灌水等措施。试验证明,分别采用施肥或灌水时,均可使林木生长量提高30%~50%,甚至提高几倍。
(2)管护措施 据资料报导,沙冬青体内含有强生物碱,牛、羊、兔不啃食,易于保护。据我们对沙冬青试验荃地多年观察发现,野兔在春季爱啃食沙冬青嫩梢及花蕾;黄鼠爱啃食花蕾和未成熟的种子,因此,必须采取加强保护措施,一般在植株上涂抹或喷涂防啃剂效果显著。
沙冬青抗性强,很少发生病虫害。有资料显示,沙冬青有木虱虫害,发现后应及时防治,避免蔓延。
[编辑本段]
物种现状
沙冬青为豆科、沙冬青属植物,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是上白垩纪第三纪残遗植物,在中国仅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境内有少量分布,形成极其孤立的植物群落,是新疆境内仅有的一种常绿阔叶灌木树种,极其稀有而珍贵,无论是对科学研究还是对生态平衡及其永续利用,都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解放初期,中苏联合金属开发公司在乌恰县康苏矿区开发,一批苏联专家在康苏镇首次发现沙冬青,并在苏联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引起世界学术界、植物专家、组织的高度重视。中国对沙冬青资源的调查,是在八十年代开始的,1987年9月,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农业区划办会同自治区草原研究所、自治州畜牧局、自治州草原站等单位,对沙冬青资源开展野外调查。以位于南天山和西昆仑接合部的康苏镇附近的矮沙冬青分布区为起点,向两翼山地开展重点详查,查出沙冬青在两山分布区有15处,面积共为6.1万亩。
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有德日前说,栽植在灵武市临河镇甜水村和磁窑堡镇古窑子荒滩上的3亩沙冬青已经生长了3年,并且绝大部分成活,这标志着人工繁育沙冬青苗的栽植工作在中国取得成功。
沙冬青是一种常绿灌木,是白垩纪第三纪残遗植物,是国家二级保护濒危物种。野生沙冬青分布在沙漠、荒漠等极端干旱地区,世界上只有俄罗斯和中国有少量分布,中国野生沙冬青集中分布在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地。近年来,由于牛羊的踩踏等众多因素,中国野生沙冬青受到了很大破坏,人工繁育沙冬青的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科研院所利用野生沙冬青籽进行人工繁育,但沙冬青的出苗率只有30%。由于人工繁育改变了沙冬青的生长环境,加上沙冬青的根嫩、细、脆,而且根系繁大,栽植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损失,容器苗栽植到荒滩中无法成活。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2001年白芨滩管理局组成攻关小组,试验用粘性果园土做营养土,装入营养袋中,再用野生沙冬青籽在营养袋中育苗,然后将人工沙冬青苗连同营养袋直接移植在合适的土壤中,避免了因移栽过程多而对沙冬青苗的根损伤,成活率大大提高。
沙冬青
对沙冬青进行研究保护和资源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是种质资源价值。沙冬青是中国新疆重点保护植物中的一级保护植物,是第三纪遗留植物,在中国国内仅在克孜勒苏自治州境内有分布,是世界稀有珍贵的种质资源,对于它的保护、开发和研究,无疑对于保护植物物种,研究历史、地理学、古生物学和古地质学等都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其次是对绿化荒漠山川的生态建设意义。我国北方其它省区虽有杜鹃、乌饭树等一些常绿阔叶树种,沙冬青却是自治区唯一常绿阔叶灌木,有庞大的根系,有适应严酷环境的生理生态特点,叶组织内有大量粘液细胞,可以生存在极端干旱的荒山和石质戈壁上,防风固沙性能好,生态效益巨大,是绿化荒漠山川的优良树种,对绿化干旱山川具有重要生态意义。
再次是药用价值。通过调查发现,当地牧民用矮沙冬青煮水服用,医治腹疼、咳嗽等疾病,其药用成份和医药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最后是对西北干旱城镇绿化的开发价值。沙冬青作为珍贵的常绿阔叶树种,树叶茂密,树形美观,可作为城镇、园林、矿区、庭院绿化的重要树种资源,人工繁殖开发利用有着广阔的前景。此外,据中国国内外有关献指出,矮沙冬青具有新油源开发价值,其种籽油酸含量达87%,是干旱区人民食用油和工业用油的新油源。[2]?

[编辑本段]
保护
【保护价值】 沙冬青对于研究豆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古植物区系、古地理及第三纪气候特征,特别是研究亚洲中部荒漠植被的起源和形成具有较重要的科学价值。
【保护措施】 应在分布较集中的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严禁樵采。此外还应扩大栽培范围。
---------------------------------------------------------------------------------------------------------------------





北林大成功引种沙冬青 - 花卉报新闻
2004年4月20日...本报讯 记者李欣报道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贾桂霞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在沙冬青引种方面取得了成功。目前,已总结出一整套播种、育苗、...
news.china-flower.com/paper/papernewsinfo ... 2010-7-11 - 百度快照
沙冬青的颜色
家乡的沙漠戈壁中生长着一种叫沙冬青的常青灌木植物,它没有鲜亮的色彩,通体泛着青绿色,一丛丛、一片片,绵延数里,远远望去,戈壁仿佛是被一片氤氲雾气笼罩着...
www.alswh.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966 2010-7-15 - 百度快照

------------------------------------------------------------------------------------------------------
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沙冬青生存令人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1日17:24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呼和浩特5月21日消息(记者阿都钦、巴彦淖尔电台记者布和)每年5月中旬,在我国沙冬青分布最大的内蒙古磴口县哈腾套海自然保护区,正是沙冬青开花季节。最近记者来到这里时,再也看不到沙冬青那金灿灿连片怒放的黄花,今年这里的沙冬青不仅没有开花,而且大片大片已经开始枯死,不得不令人担忧。
沙冬青是亚洲中部荒漠地区唯一的常绿灌木,属于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在哈腾套海自然保护区共有天然沙冬青一万多公顷,是分布在我国东界面积最大的一片天然沙冬青。每年五月中旬,沙冬青漫山遍野开花,成为戈壁荒漠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今年保护区里的沙冬青还未长出新叶。据林业部门的专家介绍,今年这里的沙冬青已经错过了花期,即使再下雨也不会开花了。磴口县林业局副局长韩慧茂说,今年由于气温干旱导致沙冬青没有开花结果,这将直接影响到沙冬青的采种。
罕见!百亩国家级濒危植物沙冬青大面积开放
2010-05-11 20:21:00 来源: 北方新报(呼和浩特)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最近几天,如果你走进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伊克布拉格草原荒漠生态系统核心区,就会看到成片黄灿灿的鲜花,上百亩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沙冬青开花了,十分罕见。
据专家介绍,沙冬青是古老的第三纪残遗种,为鄂尔多斯高原和阿拉善荒漠区特有的建群植物。一般很难看到沙冬青集中成片生长的景象,如此壮观的开花景象更是十分罕见,加之今年气候异常、气温偏低,很多植物的花期都相继延后,沙冬青能够如此怒放就更令人惊讶了。
据了解,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古老、残遗濒危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位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和乌海市境内,其中伊克布拉格草原荒漠生态系统核心区是沙冬青生长比较集中的地区,在这里还有霸王、棉刺等多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5月中旬后,这些珍稀植物也会相继开花,在西部荒漠地区担负起抵御风沙、保护环境的重任。(记者郝少英 通讯员朱瑞峰)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林研所沙冬青容器育苗取得突破
2007-06-08 信息来源:内蒙古农牧信息网
视力保护色:                 【大 中 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近日,巴彦淖尔市林研所培育沙冬青容器苗2万杯,成活率达80%。
沙冬青是一种常绿灌木,属国家二级保护濒危物种,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科研院所利用野生沙冬青籽进行人工繁育,但沙冬青的出苗率只有30%。由于人工繁育改变了沙冬青的生长环境,加上沙冬青的根嫩、细、脆,而且根系繁大,栽植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损失,容器苗栽植到荒滩中无法成活,为了攻克这一难题,2004年市林研所与中国林科院合作开展沙冬青播种育苗试验。通过条播与覆膜穴播两种方式育苗,条播成活率达75%以上,覆膜穴播成活率达85%以上,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在此基础上,该所今年独立立项对沙冬青进行容器育苗2万杯,通过土壤消毒,种子催芽等措施,用粘性果园土做营养土,装入营养杯中,再用野生沙冬青籽在营养杯中点播,经调查目前成活率达80%。下一步计划建立沙冬青人工种群,建立人工种群是保护荒漠珍惜濒危植物沙冬青、扩大沙冬青种质资源、建立种质基因库的根本途径。主要通过田间对比试验,探试不同浓度的abt生根粉、苗木截体处理和苗龄对沙冬青苗木移植成活率及其生长状况的影响,将在年降水量小于150 mm的干旱沙区进行沙冬青大田育苗的试验研究。
济南:神秘小虫一夜“啃光”矮冬青
[ 来源 ] 济南时报   [ 作者 ] 陈彤彤 宋晓
      园林在线8月6日消息:“市中区世纪佳园小区,居民楼前绿篱上有一种吓人的‘毛毛虫’,几乎是一夜之间,就把楼前几十米长的矮冬青给啃光了。”今天,有时报Q友向记者爆料。
上午,记者赶到世纪佳园,看到了市民所说的“毛毛虫”。小区2号楼前的绿篱损失尤为惨重,顺着六七十米长的矮冬青看过去,几乎每隔几步都能发现啃食树叶的“毛毛虫”。这些“毛毛虫”通体绿色,它们爬过的地方,几乎都能看到密集的“白网”。不少被蚕食过的矮冬青,叶子灰黄,有的甚至已经死去。“有人说这虫子是美国白蛾,有人说这虫子像‘吊死鬼’。”一业主说。

随后,记者联系到市中区园林局。在看过记者拍摄的照片后,园林局副局长左女士介绍,这种 虫子既不是美国白蛾,也不是俗称“吊死鬼”的尺蠖,而是一种学名叫“黄杨绢野螟”的害虫。“业主们口中的矮冬青,学名其实叫小叶黄杨,黄杨绢野螟最喜欢黄杨类植物。”左女士表示,此类害虫爆发时,破坏效果惊人,往往是一夜之间,小叶黄杨就会被啃食一遍。对付这种害虫,普通的杀虫药即可。类似消灭白蛾的农药或敌敌畏、乐果等,配比到指定浓度,喷洒一到两遍即可消灭虫害。左女士说,类似虫害原本可控可防,估计由于该小区内部绿化人员缺失,才导致病虫害如此严重。
世纪佳园所属的建南社区居委会表示,小叶黄杨面积很大,虫害严重,而小区内部物业又处在真空状态,所以已向市中区园林局发出求助。
据悉,明天下午,市中区园林局将派出工作人员,对小区内的黄杨绢野螟进行消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