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山、云门山、玲珑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8:52:13

青州云门山风景区

2005-07-29

    云门山位于青州成南五华里,海拔408米,平野拔笏,松荫覆足,虽不高而有千仞之势,自古为山东名山。

 山上有洞如门,高阔过丈,南北贯通,远远望去似一轮明镜高悬太空。每当夏秋季节,云雾低空缭绕,穿洞而过,如滚滚波涛,将山顶亭阁庙宇托于其上,若隐若现,蔚为奇观,谓之"云门"或称"云门仙境",云门山因此得名。

 云门洞阳坡西侧,有一天然罅隙,口如井状,深不可测,夏秋季节,常有云 雾泛出,名日"云窟",经它造云,由云门升天。"云窟"、"云门"相互呼应,旧传隋朝的北海人李清曾入窟学道。明朝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一书中的《地道人独步云门》一篇,就是根据这个传说演义而成.

    云门仙境,历来颇得佛、道两教的青睐,山阳有大小5个石窟,石刻造像272尊,主要为西方三对像,也有力士、释迦多宝二佛说法像等。有题记者可追溯至开皇九(589)年,虽经1400年的沧桑变易,风雨剥蚀,这些造像仍然保存基本完好。明清两代,在云门山题刻者更多,这些题刻和碑碣都是研究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和云门山之历史较为准确的资料,在众多的题刻中最有名的是山阴处海内外罕见的巨大镌刻"寿"字,该字结构严谨,端庄大方,坐南朝北,通高7.5米,宽3.7米,单是下部的"寸"字就高2.22米,为大个头的汉子所不及,故当地有"寿比南山"、"人无寸高"之说。

 这个"寿"字是明嘉靖年间衡王府内掌司冀阳周全所献书。端详此"寿",字体挥洒俊逸,笔划圆泣流畅,虽千凿百斧雕成,却不露分毫痕迹,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是书法石刻艺术的瑰宝。自此,青州官民,朝野上下,去云门山拜寿的人络绎不绝,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了。近年来,众从的中外游客都把能到云门山参拜大寿字作为自己最大的心愿。

  云门山后东侧,有明朝嘉靖年间衡王府周全开造的"万春洞"。该洞高1.6米,宽1.2米,洞室外宽阔,深达5 米,在洞南侧,雕塑有陈抟老人枕书长眠的石像一尊,北侧有两个空台。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毫州真源人,在陈抟石雕头部的上方有明朝隐士雪蓑题写的《山居吟》一首:"野宿石庆类洞 天,斗笠脱放海东边,夜深熟睡白云起,莫管龙来榻下眠"。 当地民间有"陈抟一睡八百载"的传说。

 云门山主峰名"大云顶",形若鱼脊,东西走向,上多寺庙宫观,山巅植"东岳大帝"之宫,树"泰山老母"之祀,东西建阆风亭,新修盘石级968级。建云门山"八仙亭""望寿阁",红墙青瓦,古色古香。被山东省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游览区。近年来,中外游客日益增多,云门山人涌如潮,列户成峰 ,登顶俯瞰,一望无尽,山野之盛,远胜往昔。



青州驼山风景区

2005-08-12

    驼山自古以来就是名震青齐的游览胜地,号称“驼岭千寻”。它位于青州城西南4公里处,海拔408米,面积5平方公里;林地面积248.9公顷,森林覆盖率89.15%,古树5000余株。它绵延数里,远远望去,顶上双峰对峙,“其象如驼”。据明嘉靖《青州府志》记载“因山形似驼”,故名“驼山”。登山始处,山前石壁上,明正德年间兵部尚书乔宇篆书“驼山”二字,至今赫然在目。山高岭翠,自然景色优美。它与城南的云门山、劈山同为古城青州的天然屏障,被《齐乘》赞为“三山联翠,障城如画”。   

    驼山之所以引人注目,闻名遐迩,不仅因为它有陡峭的山峰、古老的松柏以及盘桓而上的“天梯”及百余种动植物,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为数众多的石窟造像和山顶的昊天宫等价值极高的文物古迹。驼山摩崖石窟造像群1988年1月3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明代谢肇之游罢驼山,不胜感慨,有诗为证:不厌驼山路,千峰列翠屏,天连海树黑,日落岱云青。现在,从青州城有公路直达驼山脚下,登山石阶直达山顶。山腰便是望佛台,立于台上,可见东南方向由山体曲线形成的天然巨佛。该佛长2500米,五官端正,安祥慈和,维妙维肖,口、鼻、下颏、喉节尤为逼真传神,举世罕见,令人叹为观止。   

    驼山主峰东南悬崖耸空,峭壁峥嵘,夏秋季节常有云雾缭绕,著名的驼山摩崖石窟造像就在这里。石窟是古代一种就着山崖开凿成的寺庙建筑,里面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画和石刻等;而摩崖则是将文字、佛像直接刻在山崖上。驼山摩崖石窟造像群,唐时称为驼山寺,共有石窟5座,摩崖1处,大小造像638尊。造像题材多为西方的三圣像,即正面的阿弥陀佛和两旁的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其次是千佛像、力士像、飞天像及较小的供养人像等。这些造像,造形精美奇特,雕工流畅细腻。其隽美的女性形象和奇异的服饰,常使前往考察的专家和观光游客赞叹不已,流连忘返。造像中最大的通高7米有余(带像座),最小的尚不足10厘米。其成像年代,据考证最早的雕成于北周,最晚的刻成于中唐,是我国现存造像中的珍品。它汇集了南北朝时期的北周、隋、唐三个时代的石窟造像,展现了各个时代的风格、艺术特点和追求,深受有关专家学者的称赞。驼山摩崖石窟造像群是山东省内最大的摩崖石窟造像群,也是我国东部保存最为完整的石窟造像群之一,是研究我国古代雕塑、绘画艺术和佛教发展史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驼山山门

 

拜佛台

 

石窟造像

 

驼山美景

 

驼山美景

 

驼山美景

 

仰佛门

 

驼山位置示意图  

青州玲珑山

2005-08-01

玲珑山,在青州城西南16公里处的群山环抱中,海拔567米,面积2.73平方公里。

峻峰锐起,耸拔突兀,为一方之冠。北魏时期的大书法家郑道昭留在这里的几处“魏碑”真迹,更使得玲珑山闻名遐迩。玲珑山玲珑剔透的怪石,形态各异的洞穴遍布山体。远处望去像一块巨大的盆景石搁置在天地之间。它三面崖壁陡绝,只有一条蜿蜒小径可以通达山顶。  山顶瑶台王母宫东墙,有清康熙十一年青州府学教授魏世名的“游北峰山记”石碑。碑文说,清康熙初年,隐士吴恪三于地震后发现山腰石畔有隙,依稀有光,召子侄发之,愈发愈曲,通体玲珑矣,这便是玲珑的由来。山如其名,秀丽婀娜。山体遍布各式各样的洞穴。这些洞穴有的前后串联,有的上下相通,有的内外套接,有的独成厅堂。人游洞中如进迷宫,时而进入宽阔的厅堂,时而钻进狭窄的小巷,空间越来越小,仿佛已入绝境,但拐过一弯之后眼前豁然开朗。石洞曲折勾连,变幻莫测,可居、可行、可玩、可守。洞内的石头千姿百态,常常使人产生一些奇怪的联想。这里早在2000年前已有人居住。汉代香火颇盛,祭祀不绝。人们根据各个洞穴的造型特点、神话传说,再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分别给这些洞穴命名为“串心洞”、“通天洞”、“仙宝洞”、“观音洞”等等。那高不可攀的“峰顶洞”便是飞鸟理想的安乐窝了,它们成群结队,朝出暮归,时而翱翔谷口,时而呱噪峰尖,喧喧闹闹地搅扰着云崖间的静谧。  至于那兀立云端的奇峰危石,更不乏诱人的魅力。玉皇顶、凌霞关、卡天门等,都别开生面,独有妙处。“天降石”、“飞来石”等,虽属附会,却也维妙维肖。偌大的一块“天降石”搁置在一根孤耸云端的石柱子顶上,背衬着缓缓移动的白云,似乎柱在摇、石在动,有眼看要滚下来的危险。“飞来石”从天外飞来,溅落“瑶池”的姿态更是逼真。  玲珑山还有北魏郑道昭的手笔刻石。郑道昭(公元?-516年),字僖伯,自称中岳先生,北魏开封(今属河南)人。累官至秘书监、荧阳邑中正,先后出任光州和青州刺史。他“少而好学,综览群书,好为诗赋。”对书法颇有研究。郑道昭所处的南北朝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化的年代,文字和书法也在这个时期逐渐地由汉隶向楷书演变,并且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魏碑”体。郑道昭留在世上的40多处碑铭,玲珑山上就有3处,山顶2处,山下1处。山顶的两处,一曰《白云堂题名》,一曰《北峰山题名》。《白云堂题名》全文是“荧阳郑道昭白云堂中解易老也”13字,刻在山前通天洞内的西壁,苍劲朴茂。《北峰山题名》全文9字:“荧阳郑道昭解衣冠处”。据志书载,它在“山巅祠宇东北门侧”。山下的一处最为著名,那就是镌刻在北峰溜内一块巨大石壁上的《白驹谷题名》。 《白驹谷题名》是郑道昭最后一次游玲珑山时留下的。当时,他在青州刺史任上,接到朝廷的命令,要他回京都洛阳再次担任秘书监(秘书省长官,管理图书著作等事)。已是晚年的郑道昭对自己待过一些时间的地方颇有些留恋。启程之前,他再一次来到玲珑山,饱览那里的风光,告别那里的“仙山琼阁”。晚上借宿“逄公祠”,应祠中住持道人之求,挥毫写下了19个径尺大字:“中岳先生荧阳郑道昭游之山谷也,此白驹谷。”嘱托住持道人把它镌刻在白驹谷中的西崖石壁上。

玲珑山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