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映:抓中国的“老鼠”要靠“中国猫”//邓小平的“猫论”:虽曾遭批判 最终影响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8:42:35
李铁映:抓中国的“老鼠”要靠“中国猫” // 邓小平的“猫论”:虽曾遭批判 最终影响世界
2010年08月23日 08:00:49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要靠当代中国人自己探索。别国的理论和经验可以学习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东教条”不行,“西教条”也不行,一切教条主义都不是科学,都不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抓中国的“老鼠”,要靠“中国猫”,“洋猫”是宠物,连“老鼠洞”在哪里都不知道,怎么抓?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实现延安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呢?我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在改革开放中弘扬延安精神。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新的时代精神。改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是革除积弊、促进发展的精神。开放是吸收人类文明,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平等合作的精神。不改革,社会就没有活力,社会主义就不能发展。僵化就是死路一条。不开放,就不能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夜郎自大,闭关锁国,也是死路一条。改革开放,合作共赢,正是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与延安精神是有机统一的。改革是延安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延安时期,我们党在边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创建了一整套的制度,如“三三制”、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民主选举、精兵简政、减租减息等等,既是对旧中国的改造,也是对苏维埃制度的创新。
延安时期是革命的,是改革的,也是开放的。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从国统区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有25万多人,仅1938年5月~8月,经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介绍到延安的就有2288人,最多时一个月就有1000人。还有600多海外华侨、200多国际友人来到延安。这些都说明,即使在那样一个穷乡僻壤,我们党也不是封闭的。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同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都是伟大的革命者,也是伟大的改革者,伟大的探索者。
——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取得了辉煌成果。延安精神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伟大的探索精神。没有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也就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中国革命的成功。
实践探索是理论探索的基础、源泉、动力、检验标准和价值体现,理论探索就是总结和概括实践探索的经验,将它们提升为科学理论,进一步提出实践的新任务和前进方向,指导实践探索的深入发展。两种探索相辅相成,共同演奏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华彩乐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同样是伟大的结合过程,但是任务更艰巨,情况更复杂。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都是有特色的、具体的、不断探索的,只能是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所谓纯粹的、抽象的社会主义,只能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书本里。
发展永无止境,探索也必然是永无止境的。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探索。今天我们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延安时期伟大探索精神的继承,又是对西方文明成果的借鉴,是立足当代的新探索,而且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程度更深、情况也更复杂。延安时期,条件艰苦,形势危急,敌人就在眼前,凶险能够直接感受得到。而现在的环境远比延安时期复杂得多,也凶险得多。那时敌人不可能给我们唱赞歌,而现在围追堵截我们的手法多种多样。正因如此,我们既要大胆探索,又要谨慎应对。
12下一页
12下一页
搜索更多老鼠 中国革命 的新闻
李铁映猫论:抓中国“老鼠”,要靠中国“猫”
李铁映: 今天要特别警惕"捧杀"!
李铁映:抓中国的“老鼠” 要靠中国的“猫”
邓小平的“猫论”:虽曾遭批判 最终影响世界
2010年08月19日 08:18中新网-华文报摘 【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13条

双猫图 资料图
在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内,挂有一幅珍贵的《双猫图》。这幅画,曾长期挂在邓小平的办公室内。图中,一只猫毛色雪白,茸毛轻柔;另一只猫毛色乌黑,黑中透亮。两只猫一前一后,缓缓前进。猫眼炯炯有神,可爱中包含着一种令人振奋的精神。画的上方,有一句遒劲有力的题辞:“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落款处写道:“小平同志雅正──海石老人陈莲涛敬赠”。
这位自号“海石老人”的画家,就是被誉为“江南猫王”的著名画家陈莲涛。画这幅画的时候,他已经八十三岁。
陈莲涛几乎终生与猫为伴。为了仔细观察猫的形态活动,他养了十几只品种各异的猫,时时捕捉猫的跳跃、嬉戏等动作,各种细节都不放过。创作时“成猫在胸”,可随心所欲,淋漓尽致地刻画出猫的各种神态。时人品评,说陈莲涛笔下的猫形神兼备,有呼之欲出之势。陈毅、荣毅仁、梅兰芳、姜妙香等名家,都欣赏他的猫画,争相收藏他的作品。
一九八四年,邓小平得知耄耋之年的“江南猫王”依然老骥伏枥、笔耕不辍,就托人捎信向他致意。陈莲涛得知邓小平在百忙中还记着自己这样一名普通的老画师,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想,如果将邓小平有名的“猫论”,画成一幅丹青,岂不两全其美!于是画了《双猫图》,送给邓小平。邓小平也很喜欢这幅画,一直挂在办公室里。
邓小平的“猫论”,起源于一九六二年。七月二日,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包产到户”问题时,邓小平认为,哪种生产形式能够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应该采取那种形式。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他还打了一个比喻:“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一九六二年七月七日,邓小平接见出席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全体同志时,再次借用这句谚语,来表述他对恢复农业生产和包产到户的看法。该讲话后被收入《邓小平文选》。
“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本是四川农村的一句俗语。天府之国,田多粮多,鼠多猫亦多。农人养猫,为的是灭鼠护粮。所以,黄猫也罢,黑猫也罢,只要能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猫论”就是在这种共识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并逐渐流传起来的。
不料,邓小平的“猫论”,却很快遭到批判,被视为“搞单干风”和“唯生产力论”。尤其是一九七六年前后,邓小平被点名批评。说他这个人历来不抓阶级斗争,还是白猫、黑猫。“黑猫白猫论”,也就此成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猫论”成为中国将社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的一个理论标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薄一波曾问邓小平:你对“黑猫白猫”这个说法现在怎么看?邓小平回答:“第一,我现在不收回;第二,我是针对当时的情况说的。”一九八五年,邓小平当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被摘登在《时代》周刊上。“猫论”的影响扩大到世界。
还有人考证,“黑猫白猫”的说法出自《聊斋》。蒲松龄有一篇《驱怪》,写一位“巨公”发现家里有妖怪,就把徐秀才请到家里。半夜时妖怪来了,徐秀才将被子蒙到妖怪的头上大叫,妖怪吓跑了,从此没有再出现。为此异史氏曰:“黄狸黑狸,得鼠者雄。”狸者,猫也。翻译成白话:“黄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一句民间谚语,激活了一个社会时代。如今,“猫论”已经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和各个领域,涌现了成群结队的“好猫”,也使人们的思维之门洞开。(摘自《大公报》 作者:汪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