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或迷惘:国人养生与神秘主义的市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1:09:01
无知或迷惘:国人养生与神秘主义的市场2010年08月19日 20:04 凤凰网专稿

知名网评人:十年砍柴 

核心提示:网络知名写手“十年砍柴”认为,李一事件很正常,中国人基数大,造成了信仰者甚众。他认为,从历史上看中国宗教变迁,本身就十分复杂,尤其是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还是一个转型期中国人信仰迷失的问题。”此外,“如果有权利阻止李一的被挖掘,那证明就是一种‘心虚'。”他还谈到了公权力问题,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为自己所犯错误“罪刑相当”,“公权力处罚过当,证明了公权力对自己的判断和执行不自信”。

对话主持:陈书娣

李一抓住了人类的普遍弱点

凤凰网:你认为这个时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追随李一?

十年砍柴:我觉得这个很正常,在美国那么发达的国家都有这种现象,即使是小众教派也有很多信徒。这些信徒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文盲,有的学历也很高。

一个人的知识,或者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总有盲区,跟他的身份、社会地位没有必然联系。不要以为这个人挣得钱多,或者是很有名,或者是在某个行业做得很好,就会在其他方面,比如对周边生活、传统文化的态度就一定很理性。

李一这种人和现象在中国一直就存在。比如80年代所谓的一些“法师”,这种装神弄鬼的东西之所以有市场,就是“做局”一样,做局做到最高境界,能够抓住人类普遍弱点,人类最大的一个弱点,一是想富裕,一是强烈迫切地希望健康长寿。我觉得李一之所以能成功,和张悟本很类似。

从历史上来看,不乏雄才大略者也跻身江湖术士的骗局中,包括汉武帝。他就是被方士装神弄鬼骗得一楞一楞的。作为一个名声显赫的皇帝,无论治理国家还是驾驭大臣,军事才能跟政治才能都是一等一,为什么会被一个智商不是很高的方士给骗了?就是因为那些装神弄鬼的人抓住皇帝的最大弱点:想长寿。对于皇帝来说,他富甲天下,无论是美色、金钱、权利都不缺,但是在所有人面前,上帝是公平的,这成为他唯一弱点。

当然李一的弟子,也有很多为了健身而前去。

部分人迷恋李一不算什么

凤凰网:扩大到整个时代层面,你觉得我们中国社会出于什么原因,才会让李一这样的人出现?

十年砍柴:我觉得还是一个转型期中国人信仰迷失的问题,这是一个老问题。中国人毕竟跟其他民族一样,有集体意识,是血肉之躯,还是有信仰。但中国人几千年传统中的神学,貌似简单,仔细分析实则不然。

在19世纪以前,中国是有信仰的,在政治上有一种哲学,用于规范道德,即士大夫所提倡的“伦理”。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政治伦理”。它并没有完全统治中国,而是加上了佛教。老百姓相信因果报应,来世轮回,佛教对来世的调整与“不知生焉知死”的儒家、重视此生伦理的道德哲学,两者构成了中国生和死的全部。

明朝末年,天主教来到中国,它知道中国这个官场社会由儒家来调整,但是大多数人对死亡、对来世的危机感,是以国家来调整的。天主教不敢与皇帝推崇的儒家竞争,所以它提出了要代替佛教补充儒教,要代替佛教作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种附加信仰。它看得很明白,看清了中国社会和中国人信仰的构成。

清末时,社会上除了充斥着我们被西方人所束缚的语言,还包括传教带来的信仰危机。天主教是我们共有的一些价值体系。信天主教的人越来越多,湖南有人专门写了天主教的文章。实际上它会带来一种危机感,它是一个此消彼涨的教义,它构成了中国人的信仰危机。1949年以后,出现比较漫长的迷失期。中国人所信仰的这种成熟宗教,在中国曾处于边缘地带.实际上无论是佛教也好、天主教也好还是道教也好,它们都曾处于比较边缘的地带。

改革开放以后,从邪教法轮功到其他一些地下教会等,可见到中国人很需要信仰。中国有13亿人口,宗教信仰市场和经济市场一样,无论是汽车还是其他类别产业,中国都是最大市场。在这个大盘里,有一部分人对李一迷恋,它的数量相较于其他国家就显得庞大。其实我认为李一的参拜者,相较于前几年那种所谓邪教根本不算什么。

媒体挖掘李一是好事

凤凰网:你觉得在类似的事件中,媒体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应该维持哪一种底线?

十年砍柴:我觉得李一被媒体挖掘出来是个好事。现代社会,媒体使信息流通加速,信息的手段多元化起到作用。比如说回想一下所谓的“海灯法师”,到死他都没有被挖掘,为什么?就是因为从前信息流通相对闭塞。现在媒体相对自由,如果李一有底气,在好一点舆论空间里面,他根本不会怕,因为你既然敢面对公众,那么你就自己一点一点浮现出来吧。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感谢《南方人物周刊》,因为报道李一的媒体不仅仅是一家,而且对一个人一个事件,媒体报道是有时间有层次的,是一点点往里深入,最后真相一点点浮现出来的。

《南方人物周刊》第一个报道李一,也许看到的就是他外表的那些绚丽光环。很好,因为曝光之后必然就会使李一成为公众人物,他做的事情成为公众事件,公众和其他的媒体就会跟进,随后这个真相就出来了。包括李一的经历,出身,家庭状况……而且在这种网络时代,他身边的人可能会提供更多有用信息。媒体起到求证作用,神话很容易被戳穿。在信息交流充分时,不怕有人追查,就怕没人知道他在悄悄骗人。

如果用权利来阻挡,不能跟进,那就是心虚。

媒体报道加大惩罚证明公权力不自信

凤凰网:媒体使信息流通加速,那么在法律制裁人物的时候,是否媒体会起到这样一个负面作用:即扩大公权力,使公民权利弱化?

十年砍柴:这个实际上我们不应该怪媒体,而应该怪公权力本身。

不管是西方还是亚洲国家,包括政客或者官员,一点都不受舆论影响那是不可能的。我们举个例子,就像前不久的那个“柠檬水女孩”,就事论事,当地市场管一个卖柠檬水的女孩要卫生许可证也很正常。因为你既然已经出售,就得对消费者的健康负责任,法律规定那个州就是必须需要卫生许可证,但是因为媒体一报道,中国人称呼其为“美国城管”,于是那个地区公关说,市场管理做得没有错,是照章办事;其次公关批评他没有专业的判断力,一个7岁的小孩卖柠檬水还不至于危及到人民健康的问题。说明相对来说执法比较公正的国家都很在乎舆论。媒体不报道,可能很多作奸犯科的事实不会曝光。

但是,媒体一报道有可能使惩罚加大,这个是很悲哀的:公权力没有底气。

公权力不相信自己能做到公正,所以会随着舆论摆动。比如郭德纲事件。但其中可以看到网民,尤其是年轻网民变得比较理性。当媒体都在轰炸郭德纲,所谓“无限制扩大”时,大家理性的担忧就出来了。后来我还发了几个微博,我就讲,任何一个人应该为他犯过的错误负责任,但不能扩大。刑法有句话,叫做“罪刑相当”,他受的刑罚应该罪责相当。还有一个是“错责相当”,就是他的过错和他负的责任应该相当。

当然这是非常理性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恰到好处非常难,尤其是当法治不是那么健全,或者是政府的公信力受到危机,被人怀疑时。有时公权力进退失据,不知道怎么做好。比如说他明明派人去检查某个食品,都是按照程序确实没问题,但是大家不相信,你说怎么办?有时候他为了证明公权力的正当性,不得不加重对大家讨厌的人一个处罚,那是有可能的。就是公权力对自己的判断和执行没有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