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同 游 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03:27
         

                  大 同 游 记       秉烛而学者  2008年2月28日    

           2004年春天,我和巧仙子曾去兰州、九寨沟、峨眉山、乐山、都江堰、昆明世博园、石林、西双版纳、重庆、长江三峡、张家界、长沙、杭州、上海、苏州、南京等地旅游过一回,历时一个多月。

     这次出游一是探亲访友,一是想去看看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山西、河南、河北的一些山河古迹。本想避开黄金周和旅游旺季的人流高峰,在九月初这个金秋季节出发,却偏偏又碰上了大中学校开学的客流高峰,从前旗车站是无法买到火车卧铺票了,只好托人从包头去买。

     9月3日下午4时接到电话,去大同的火车票已经从包头买好,须在6时30分前赶到包头东河车站。我急忙从高改叶家把刘巧仙叫回,急匆匆收拾了一些出门用品便赶往汽车站。傍晚7时许,在东河车站从买票人手里拿到了去大同的车票。坐汽车也没有晕车,晚上宿初中同学郝稳槐家。一夜叙谈不提。第二天早7时乘开往天津的火车,于下午一时到达大同。出门在外应先办理好住宿旅店,然后办事或游览,这是常识。于是就在车站附近跑了几家旅馆想投宿,有一晚360元的房间,有160元的,但没有找到100元左右的标间,只好在一家十分简陋而又特别脏的小旅店住下来,不过有一样可取的地方,那便是便宜,一晚只需花去50元钱。登记完旅店后,在附近一个露天的小饭馆买定了两碗刀削面,这大同的著名小吃实惠可口,每人一碗便吃饱了。一边小憩一边打听在大同游览的乘车路线,老板娘热情地告诉我们:“九龙壁只有几站路,步行也不远,去云冈每十五分钟就有一趟车,很方便的。”看来大同人还是平和热情的,出门能经常遇见好人,是一件十分顺心的事。不一会儿,环城车正好停在跟前,向老板娘道过谢后,便搭车去游云冈石窟了。

     从大同火车站乘公交车去云冈只有半个小时的路程。这是我第三次来看石窟了,刘巧仙是头一会来大同。

     第一次是六十年代初期。当时我正在读中文系。由于高考“不宜录取”带来的沉闷抑郁,进校后不久,自从从数学系转学中文系后,由于受《徐霞客游记》一书的影响,那是深秋的一天,几个同学兴致突发结伴来大同游玩,一是看大同的云冈石窟,一是看九龙壁。从神头到大同坐火车只有一两个小时的路程。在大同住了一夜,第二天便返校了。时隔48年,近半个世纪,大同一游留在记忆中的东西多是模模糊糊、支离破碎的一些印象了,但有几个点滴至今还记忆犹新:

     一是云冈石窟是中国最古的石窟群,驰名世界,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就来大同,专门参观过云冈石窟。云冈石窟的历史价值不容质疑,但是它的游览和观赏价值却实在没有几分。年久失修,洞窟和石像风化剥落得很严重,周围的环境是光秃秃的峰峦,荒凉的山谷,稀稀落落的村寨,山脚下坐落着几家据说是大同最著名的煤矿,整个山野之间看不到几棵树木,留给我的印象是一处真正的古迹。而且在近百年的战乱年代,据说被外国列强和贼盗走了不少头像、文物,所以留下了许多无首塑像,让游客看上去无比痛惜,愤慨。

     二是座落在大同城南街的九龙壁,那九条用琉璃瓦制作的活灵活现、跃跃欲飞、五颜六色、鲜艳夺目的群龙图,至今忘记不得。后来在北京见到的北海公园九龙壁、故宫皇级门前的九龙壁,比起大同九龙壁来就有些逊色了。

     大同九龙壁座落在市区东街路南,建于明洪武末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府前的照壁。壁高8米,厚2.02米,长45.5米。壁上均匀协调地分布着9条飞龙。两侧为日月图案。壁面由426块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九条飞龙气势磅礴,飞腾之势跃然壁上。龙的间隙由山石、水草图案填充,互相映照、烘托。壁顶覆盖琉璃瓦,顶下由琉璃斗拱支撑。壁底为须弥座,高2.09米,敦实富丽,上雕41组二龙戏珠图案。腰部由75块琉璃砖组成浮雕,有牛、马、羊、狗、鹿、兔等多种动物形象,生动活泼,多彩多姿。

    三是大同是中国最大的煤炭基地,是一座黑色的城市。这是大自然的赏赐,也是矿工们掘地九仞挖出了可供人们取暖和作动力的“黑金”。我敬重大同。当时在大同曾发生过一起特大矿难,

死伤矿工大约上千人。据说朱德、周恩来、宋庆龄等都飞抵大同处理过事故。这次矿难留给我近50多年的记忆。我景仰那些用生命和汗水为人们带来热和光的矿工们!

    四是大同一游给我留下了一次刻骨铭心的记忆。60年深秋或者是初冬的一天,几个同学游览了石窟和九龙壁,步行走了近百里路程,虽说年轻,却也是又渴又饥又累,大家便在街上买了几个饼子当作晚饭。饼子是用玉米秸杆粉碎成粉末,拌上野菜和少许玉米面捏制、烧烤而成的。一个饼子只要几分钱不要粮票。在60年代困难时期,这叫“代食品”。那时如果出门没带粮票,就买不到任何食物,只能饿肚子,所以不要粮票能吃上这样的食品已经很满足了。自愿来游览古迹,开阔眼界,增加知识,游山玩水,排解郁闷,对于几个年轻的穷学生来说,累点、饿点、苦点,本来没有什么值得可说的、可写的或者说值得回忆的,但问题却出在晚上寄宿在一个女同学家发生的尴尬。女同学仝祥民是班里唯一的女生,性格文静,气质优雅,热情友善,跟所有的同学老师相处的都很和谐、融洽。当我们三个男同学突发奇想,临时决定去大同游览云冈石窟时,她告诉我们,游览完石窟和九龙壁后,不要住旅店,可以住在她家,省些住宿费,她们家只有她爸爸妈妈两个人,只要说明是她让我们去的,肯定会热情招待我们。这样的好主意,真是求之不得。那一天我们吃过“代食品”后,天色已经黄昏。打听了许多路人,终于找到了仝详民家,是一处古朴的四合院,青砖瓦房,显得有些陈旧,院子里好象住了好多户人家,祥民家住的是西厢房,里外两间。当我们说明来意后,两位慈祥的长者热情而周到地款待了我们,并且一定要给我们做晚饭,经过我们再三推辞,说明已经吃过晚饭,才肯作罢。谈话中得知大叔是知识分子旧职员、大婶是一名老师,现在都在大同某中学教书。两位老师都很健谈,大家的话题宽泛,言谈也合契,至于谈的是什么内容实在记不起来了。

    很晚了才休息,我们三个同学都睡在里屋的土炕上,睡前大婶给炕烧了火。“家暖一条炕”,这是北方人发明的防寒过冬的好办法。烧了火的暖炕,越睡越热乎,不一会儿就入睡了。可是到后半夜,肚子却突然痛了起来,汩汩地叫个不停,越叫越响,越痛越紧。这定然是因为吃的是“代食品”,喝的是冷水,睡的是热炕,中医说的“冷热交加,必致腹痛。”猛然间觉得要跑肚子,看来最难堪的事情要发生了。第一次住在陌生人家里,虽说是同学的家中,但是大叔和大婶并不熟悉,半夜时分起来,既惊动同学,又要从里屋出去穿过中厅惊动两位老人,而且院子里还没有厕所,这种无奈的思虑在脑海里闪现着,心里特别懊丧。肚子痛得一阵紧过一阵,想坚持已经不可能了,不得已摸黑穿上衣服,蹑手蹑脚地去开门,生怕发出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响声而惊醒别人,然而门还是吱扭的响了一声,幸好没有惊醒别人。我轻轻地走出院落,在街道上四处找寻着厕所。在大同这样一座古老的城区街道上,要找到可供方便的地方谈何容易。我在黑暗中摸索着,睁大眼睛瞅着,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去处。心理沮丧极了,肚子痛得象要爆炸了,忍耐已经到了极限。后来决定快步向一个方向跑去,也不知穿过多少大街小巷,跑了多少路程,终于在城郊区的一个野滩里找到了方便的地方。我在荒郊野外漫无目的地徘徊着,青蓝的夜空深不可测,悬浮着密密麻麻的,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星星,他们一个个瞻着眼睛好象在嘲笑我-----你是一个被抛弃而流落荒野的流浪儿。尴尬、痛苦、懊恼、无奈、虽然释放出去了,但是我的心情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我人生的旅途不正是在荒野里徘徊吗?尽管承受住了挫折、打击,却既找不到回头的道,也找不到前行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诗句在脑子里萦饶。我循着归路回到住处,大叔大婶和两位同学还在熟睡中。这一夜的尴尬,给我留下了抹不掉的记忆,阴影时常浮出。也许那是天灾人祸给我留下的一块刮不掉的伤疤,伴我终生。

第二次是66年的十月,也是一个深秋的季节,来的大同。                              我当时是一名的语文教师,由于家庭出身属黑五类,还算幸运,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最后一批“大串联”队伍。团队有20多人,都是各班因家庭出身不好而只能参加最后一批“大串联”的学生。我被指定为领队,和同学们商议决定了串联的路线:前旗出发-大同万人坑--太原刘胡兰家乡--郑州二七大罢工纪念碑--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长沙橘子洲头、韶山毛泽东故乡--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南宁--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上海第一次党代会会址--河北西北坡--(最后一站)北京参加毛主席第八次接见红卫兵。

这是一条精心设计的红色旅游路线。暗合了我喜欢旅游的心愿。我们的团队是没有资格去“造反”,也无意去“造反”的人所组成的。串联的任务是接受大革命的洗礼,领略革命圣地的风光,在革命的洪流中重塑自我。校方并没有给我们规定串联时必须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这是我们自己拟订的目标任务。事实上,那时学校已经处于“无政府”状态了。当时校园里贴出两幅红色标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我们这些人既然选错了出身的家庭。注定要在很长的时期内,必须经历一番痛苦的改造,彻底脱胎换骨,重塑灵魂。大串联便是一次极好的机会。就在这样一种背景及心境下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融入革命的浪潮中。

    在大同转车期间,大家在寻找万人坑时,不期而路过了云冈石窟,结果是没有找到万人坑,错过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却无意浏览了云冈石窟,受了一次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这时的石窟已无人照管,园林里杂草丛生,落叶飘零,游人极少。只有那一尊尊大大小小的石像静静地坐在自己位置上,永不知疲倦地作着虔诚的祷告。石窟内的地面、墙壁和石像的身上,积了厚厚的一层煤尘,这是石窟群紧临煤都大同最繁忙的一条交通要道的“杰作”,这些极细微的尘埃不仅给原本栩栩如生、极富生命力的艺术品披上了一层灰暗的面纱,而且对石像的风化腐蚀添加了催化剂。好象这些古代留下来的与世无争的“石头”已经被人们遗忘、冷落。记忆中,石窟并未遭遇红卫兵破四旧的洗劫。可能是因为云冈石窟身处深山荒沟的缘故吧。石像们也经历着沧桑变化,人间冷暖。这次来大同,没有遭遇上次的尴尬,一路走来,再一路走下去,将都是免费坐火车,免费乘公交,免费吃饭,免费住宿。这真是亘古未有的好事。第二次来到云冈的记忆就这麽多。很想去看看仝老师一家,由于记不起住的地方,只能是憾事了。

第三次便是这回来云冈。我已年过花甲,近于古稀。退休十年,无所事事,庆幸的是老头儿和老婆儿身体康健做主,所以每隔几年就出来走走,看看。04年去了一趟甘、蜀、滇、湘、浙、苏、沪,这次是晋、豫、冀。大同是第一站,很想再仔细地看看1500年前祖先们为什么在朔北一个荒凉的山沟里,开凿了这麽多的石窟,雕塑出这么多的石像。

     公交车就停在景区大门口,这较之前两次只能步行而来就方便多了。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阔的广场,两厢有整齐而别致的起脊琉璃瓦古式建筑,里面都是商业网点和景区办公处。广场上最多的是旅游纪念品叫卖点,这与全国各地旅游景区没有两样。迎面望去是一块诺大的汉白玉巨石,上面镌刻着“云冈石窟”四个大字,庄重静默地卧在鲜花小草丛中。背景是葱郁鲜艳的杨柳松柏树墙,树墙的背景是一组庙宇建筑群,多是两层高的楼宇,翠绿的琉璃瓦,赭黄色的屋脊上盘饶着飞龙,两端翘立着张着大嘴的龙首,吐着长舌,睁着圆珠般的眼睛环视着整个园区。飞檐下,红柱间,悬挂着上下两排齐齐整整的大红灯笼。楼宇群的背景是绵延起伏、巍峨厚重的一座山丘,象似用一把天斧劈出的一面巨大的立壁上,镶嵌者大大小小的石窟,里面的石像是看不见。山丘的上面矗立着一堵好似长城的大墙,伸向远方。这是一幅绝好的国画。不知怎么的,突然感觉到这不是我印象中的云冈石窟啦,也许是记忆的时间差造成的错觉,也许是云冈石窟景区修葺改建而面目一新,似曾相识,不相识了。等到走进石窟,再见到那些实实在在的,仍然静坐在洞中的石像时,才恍然大悟,我真真确确地又来到了阔别40多年的大同云冈石窟。我不是考古学家,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旅行家,也不是作家,只不过是一个喜欢游山玩水、观赏古迹的爱好者。对大同石窟并没有多少研究,只因为三次游览留下了差别太大的经历、印象、感觉、记忆。第三次来云冈,是“闲情逸致”所驱,可以仔细看看了。

    买了老年优惠半价票进入山门,先观看的是第五窟和第六窟。窟前建有五间四层木楼阁,修葺一新,彩画鲜艳,朱红柱栏,琉璃瓦顶,颇为壮观。而其它石窟前就没有庙宇都是广场了。

    第五窟室内为椭圆草庐形,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为释迦牟尼坐像,高17米,为云冈最大的佛像,外部经唐代泥塑重装。窟内满雕佛龛造像。窟西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十分优美。

    第六窟室内为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二层方形塔往,高约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层出檐小塔,驮于象背上。窟四壁满雕佛、菩萨、罗汉、飞天等造像。窟顶有三十三诸天及各种骑乘,令人目不暇接。环绕塔柱四面和东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内容连贯,构图精巧。”

    据说明“ 第五、六窟在云冈石窟群中部,为孝文帝迁洛前约465——494年开凿的一组双窟。庙前五间四层木楼阁为清顺治八年(1651)建造。   

    结合这种详尽的文字说明介绍,再去仔细地观赏石窟石像,才能看出个门道,看出其中的意思来,才能真实地感觉到华夏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底蕴的遥远深厚。这样的游览才有滋有味,不虚此行。恋恋不舍地从五、六窟出来,随着人流往西走去是七、八窟。

    第七、八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中部,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第二期开凿较早的石窟。七窟前现存的木构建筑,是清顺治八年(1651)修建。七、八窟平面均为长方形,窟内布局上下分层,左右分段。七窟后室北壁上层天幕龛的中央,雕一交脚弥勒菩萨像,坐于狮子座上,左右备一倚坐佛像,边为二胁侍菩萨。内容仍为三世佛,且出现了造像组合。下龛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壁与窟顶相接处雕一排伎乐人像,各执乐器演奏。东西两壁对称开凿,壁与顶部相接处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层雕有八个不同的佛龛。南壁凿有一门一窗,左右两侧各雕四个佛龛。门窗间有六个供养人和伎乐天人像。明窗内雕菩萨和禅定比丘。内拱内雕力上、护法天王和飞天。顶部分格雕平棋,中为团莲,周雕飞天,把整个窟顶装饰得花团锦簇。

据专家品说,第七、八窟与前期窟群相比,在形制、内容、造像构成、题材等方面出现了诸多变化,从中折射出北魏社会变革的洪流。这一点我是看不出来,也分析不到的,只能大致知道:不同时代的文物古迹都印记着当时的文化、思想、艺术、政治、风情的痕迹。现代的人们,不能预知未来,却可以回顾过去,这就是为什么文物古迹总能吸引无数的游客不远千里来游览观赏缘故。

    位于中部的还有五华洞五窟(现编为第9---15窟)和昙曜五窟(现编为第16---20窟)。云冈五华洞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辽代曾在此兴建崇福寺,到清代有工匠施泥彩绘石窟石像,因而得名五华洞。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为云冈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昙曜五窟是由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据《魏书·释老志》载:“和平初,……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这五窟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形制上共同特点是外壁满雕千佛,大体上都摹拟椭圆形的草庐形式,无后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过去、未来、现在),主佛形体高大,占窟内主要位置。

    云冈东部窟群,指云冈石窟东端1——4,均为塔洞。第一窟主像是弥勒,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释迦像。浮雕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第二窟是释迦像,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三世佛。第三窟为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第四窟风化水蚀严重,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间铭记,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云冈西部窟群包括云冈石窟西部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编号的小窟小龛。大多属于北魏太和十八年( 494)以后的作品。其特点是不成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为补刻的小龛多。造像多为瘦骨清相,衣纹下部褶纹重叠,神态文雅秀丽,藻井中飞天飘逸洒脱,具有浓厚的汉化风格,与“龙门期”雕刻十分接近。其中第38窟北壁“幢倒乐神”浮雕,是研究北魏杂伎的形象资料。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由一个著名的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开凿石窟五所,现存云冈第16窟至20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从石窟所保存的纪年铭刻和艺术风格上看,这处宏伟的艺术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遗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5万 1千余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 云冈石窟以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著称于世。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这样描述它:“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这是当时石窟盛景的真实写照。云冈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它已成为中外游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

    云冈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龙门石窟地处中原洛阳,历史上曾经是九朝古都,这里留有一些古迹,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可云冈石窟和敦煌石窟却地处偏远荒凉的边疆,就有些费解。在这个荒凉的塞外黄土高原上,在这个僻静的山谷里,不知是帝王的突发奇想,还是象昙曜那些志士仁人的胸怀远志,竟开凿雕刻出如此空前绝后的石窟石像来,不去问他们是为留名、为获利、为权威、为信仰还是为疆土,总之,祖先们给后人们留下了一份宝贵文化遗产。现在的人和将来的人才有机缘来游览品评。其实,历史史实是,南北朝时北魏的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氏就在大同建都的,后来他的第七代子孙孝文帝拓跋宏于493年迁都于洛阳的,所以才有了历史上十分相似的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 

    一千五百年来,云冈石窟由于受到风化、水蚀和地震的影响毁损较为严重,解放前还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人为破环,据不完全统计,被盗往海外的佛头、佛像竟达一千四百多个,斧凿遗痕,至今犹在。解放以后也数度春秋沧桑,几经坎坷,改革开放以后云冈石窟同全国其他文物古迹一样才得到人性化的管理,修善、复原,得以重放光采,引来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赏。

    大约用了三个小时,看完了全部45个石窟,都是走马观花。精彩的石窟中又是人群涌动,接踵摩肩,多是旅游团队,有时一个窟内竟挤进来好几个团队,导游小姐的讲解声此起彼伏,交错嘈杂,很想听听小姐们详细的讲解,因为我们是散客,想沾沾光,却总不能如愿,好在洞窟前都立着一个说明牌,虽说不及小姐们讲说的祥尽风趣,却也简明扼要,恰倒好处。进进出出,走得也累了,便坐在树影下的石凳上,一边休息,一边喝水,一边回味、联想、比较起来。石窟的庭院绵长空旷,石板碎石铺得平平整整,错落有致,草坪花坛、松柏榆柳点缀其间,古扑幽雅的院落与苍劲灰朦的窟崖和谐相称。据说原来石窟景区前的110国道已经改在武周山的那边去了,这就消除了道路卷起的尘灰对石窟石像的污染腐蚀。石崖上、大树间暗藏的音箱传来悠扬深远的古典乐曲,似乎带领游客要回到魏晋南北朝去。这次游云冈石窟感受颇多。

     眼前的景区形象,已不是60年、更不是66年时的景况了。时代在变,观念在变,人们生活的内容、方式、追求等等,也都在变。改革开放的春风一扫过去的阴霾,由斗争走向和谐,还原社会应有的面目,回归人们本来的人性。我们本想选择淡季出来旅游,避开人流高峰,但却是淡季不“淡”,眼前是一片人头攒动,黄皮肤的人群中,间杂着不少黑皮肤和白皮肤的游客,这些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外国游人,都是不远千里而来,可见不仅古人今人是相通的,世界人也是相通的。

     人们难卜未来,却可知过去,总想今世活得好些,又想来世平安。人世的轮回,宇宙的运行,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总是破解不了,也说不清楚,于是便产生了信仰,出现了诸如老子的道教、释迦牟尼的佛教、耶苏的的基督教、玛利亚的天主教,等等。而在中国流传最久最盛的是道教和佛教,佛教又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也许是佛教的教义正迎合了帝王和平民相同一面心理的需求(如健康长寿、多子多福、消灾避难等),所以历代帝王大多推崇,老百姓也较多信仰,求神拜佛者经久不衰。三山五岳、四大佛教胜地、三大石窟等,在中国大地上,凡是风景名胜、风水宝地,几乎都有道家和佛家的庙宇殿堂,供人们去拜佛求经。祈福消灾。 

走出景区大门时,夕阳已经落到山的那边去了,景区的华灯已经点亮,向山谷的远处望去,不远不近,也映照出一片一片、放射出红乎乎的灯火群,那是大同山野间的矿区所在。来不及欣赏这美丽而富有特色的景区夜景,便急匆匆登上公交车回城了。                    当游完云岗石窟回到那个小旅店时,在拥挤昏暗的楼道里散落着许多男男女女的人,衣褛不很整洁,多数穿黑色的衣服,只在几个房间里进出,操一口雁北土话,好象在说生意上的内容,实在听不懂。于是我们开始警觉起来,再说整座小二楼的旅店里也找不到卫生间和洗簌室,房间内也没有开水,用了很大的工夫才在一楼门口找到了一个中年妇女,费了不少口舌,勉强要了一壶开水,总算解决了旅行生活中的最大困难——缺水喝。楼道的拐弯处有一个水龙头,下面是一个两尺见方的水泥池,等到两个年轻女子洗完手后,我们也蘸湿毛巾檫了一把脸,就回房间休息。再三要求下,服务员才换了一套被单,但仍是乌黑的。灯是昏暗的,却正适合睡觉。睡前把门插好,而且用室内唯一一个桌子紧紧地把门顶住。生怕这是一个黑店,因为有许多迹象表明,那些男男女女的人,可能是一些吸毒或淫乱的人,当然这只是猜测而已,并无证据。如果往好里想,那么这些人就是煤矿的工人们进大同市里来休闲或者进城购物的,寄宿在这样一个次等的旅店里过夜,就是情理中的事了。出门住店是可以看出穷人或是富人、贵人或是平民的。不同档次的饭店就是给不同层次的人预备的,这就是客观的社会、客观的世界。一夜平安无事,当心是多余的。                                                 

2008年2月28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