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城市问题的历史与明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18:46:01
“中国式”城市问题的历史与明天
——吴志强与阿尔伯特·斯皮尔对话城市文化新理念
人民政协网 www.rmzxb.com.cn        日期:2010-06-07 10:09           字体显示:大中小【查看评论】
杨雪


编者按:
中国在未来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将面临全球性问题以及“中国式”的城市问题:未来城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如何走出自己的城市文化建设道路?在日前的“都市论坛——中德可持续城市发展”高峰论坛上,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与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总规划师阿尔伯特·斯皮尔以及两国政府管理者和相关专家等进行了一场有关城市文化发展新理念的对话。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城市
在全球将近50%的人口都生活在城市的今天,人类若想在城市中获得可持续发展,我们善待城市的态度应该一致。
“better ci ty,better l i fe”,吴志强坚信,这将是未来30年中国城市生活的写照。然而城市是否美好?这要问问城市自己。
在1933年发布的《雅典宪章》中,城市是一个生产、生活、游戏三个空间并由道路连接的机器,而人成为机器的操控者。1973年,城市在《马丘比丘宣言》中不再是一个机器,而被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然而人们仍然没有学会尊重城市,在不断地对这个有机体“开刀”、“缝合”——扩充道路,建造广场……
吴志强说,城市是我们人工创造的,但是创造的时候,我们已经赋予他一个独立的生命,城市其实是一个“生命体”(ci ty bei ng)——这是吴志强创造的一个新词。生命需要尊重,呵护,城市能够自组织,它不需要我们太多的干涉。我们需要以敬畏、爱护、尊重的态度来善待城市,只有这样,城市也才能更爱我们,给予我们所需要的生活。这才是“better ci ty,bet-ter l i fe”的解题。
城市不能变成地球上的癌细胞
城市是否美好,人类也需要问问地球。
吴志强以一个比喻来形容今天城市与地球之间的危机。他说,有一种生物聚集在一个机体上,无限制地增生,将这个机体中的营养全部耗掉,然后再向这个机体排放毒素,直到这个机体死亡,这种生物也随之死亡,这个生物就是——癌细胞。城市在160年的时间里快速膨胀,没有自我节制地增长,使得地球像得了皮肤癌一样在慢慢扩散,不断吸收也破坏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城市不要像癌细胞一样,等到快将地球毁灭的时候,才停止这种疯狂的增长。
“城市星球(urban pl anet)”是吴志强发明的另一个词,他说,我们必须创造新的下一代城市,它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能够自己产能而不再无节制地向自然界掠夺资源。
完全清洁的新能源城市
将在中国诞生?
吴志强在论坛上透露,在2011年至2012年,在中国北方将诞生全世界第一个完全依靠清洁能源运作的城市。它所有的能源将来自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而且它所产生的能源也将远远超过城市本身的耗能量,并将多余的能源运输出去,用风能发电将快速启动。他希望这座新能源城市的诞生使更多的中国人生活在健康、干净的城市里。
2000年,德国在其工业化成熟的时候举办了它的第一次世博会,汉诺威世博会总规划师阿尔伯特·斯皮尔首次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对于新能源在城市的普及速度,阿尔伯特·斯皮尔却并不乐观。他说,这对城市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实验,当然这些探索是有益的。“所有的实验是有必要的,但我们要从另外一方面着手:即减少对能源的依赖,减少对能源的使用,节约能源恐怕才是对未来最有激励的想法。”这是阿尔伯特·斯皮尔认为对解决未来能源问题最有益的做法。
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哲学
作为一个城市人如何对待自己与城市的关系,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师如何为下一代的生活作出富有远见的思考?吴志强说:人类耗掉的所有能量相当于地球从太阳得到能量的4%,另外96%是人类用来制造对抗自然的能量,比如我们制造空调来对抗太阳的热量,这是人类的可悲和愚蠢。
其实,我们要学习古人的智慧,用宽厚的胸怀接受新事物,新事物还没有看见就开始怀疑,这对学者是可贵的,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可悲的。
我赞成中国不能模仿美国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车,有大房子,这将需要7个地球来养活我们。我们要学习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来对待自然与地球。
建设新能源城市,吴志强主张将太阳能、风能结合在一起,经济和节能结合在一起,生机、生活和生态结合在一起,这是方法论的问题,原理如同中药,单方药副作用大,复方药则稳定得多,以单一的技术解决问题肯定会引发其他问题。
阿尔伯特·斯皮尔则认为,能源只是整个城市未来的一部分。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哲学思想问题。“我认为,教育是一个很大的项目,这关乎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应该带着节能的理念去生活;另外一个问题是节能本身,这与建筑等有关,如一些消耗能源的高层建筑是否必要?”
“再如政治问题,最后决定一个城市的规划决策的人往往是政治家”,阿尔伯特·斯皮尔说,当问及出席会议的德国莱比锡市市长马丁·内登:专业人士的建议有多少是被执政者采纳?马丁·内登笑言:“5%。”
城市文化,从各异的历史维度中走出
对比新加坡这样拥有“花园城市”美称的城市国家,是否给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带来启示,现场专家虽各抒己见,但对于尊重城市自己的个性则达成一致。
吴志强说,再漂亮的城市没有自己的历史,没有美丽的故事,那终将是一个如白开水般无味的城市;同时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创新,也就没有动力,人们需要城市给他一个梦想的空间。城市应该站在历史、今天和梦想的结合点上,由老百姓自己去平衡。
阿尔伯特·斯皮尔强调,新加坡是一个具备完备的社会体系、金融体系、住房体系、交通体系的国家,它的规范化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模式。同时,我们也应该保留每个国家、民族、城市不同的文化历史,实现多元文化的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