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读三叹”(金台随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04:54:40
 又“一读三叹”(金台随感)

  

  朽木

  一读而有三叹:一叹买不起。二叹拿不动。三叹读
不完。(《一读三叹》,见本版4 月2 4 日)

  再读复有三叹:一叹读昏了。二叹读傻了。三叹读
疯了。

  先说读昏了。昏者,懵也,迷糊也,不辨所以也。
一昏因为错谬,“硬伤”太多,饭碗里趴着的“苍蝇”
太多,有的竟多到令你眼花缭乱之程度。读书,本为学
知识、长学问、明道理,然“苍蝇”当道,嗡嗡营营,
岂能不搅得你头晕目眩,昏哉懵也。这大概还是好的。
还有一种“致昏”之书,比较起来,应算“猛药”了。
这便是那种打着“纪实”幌子的拼凑之作,甚至胡编乱
造之作。其特征是:代号通篇,“密码”满眼。某甲某
乙,A B C D ,自由组装,随意拼接,弄得你如入五里
雾中,一头雾水,只有跌足长叹,连叫头疼!比如一件
事,说得有头有尾,有鼻子有眼,神乎其神,但就是不
告诉你时间地点人物真实姓名,说是“纪实”,六个“
W ”个个施了“隐身术”,于是以某地某日C 小姐、D
长官代之。这种书,严格说,算得上是这些年我们一些
有脑子的作者和出版者的一大发明哩———早些年我们
的“书海”中是没有这玩意儿的。对此“迷魂阵”,千
万别叫真,你就昏昏然读吧。

  再说读傻了。也有两类。一类是以讹传讹,以傻教
傻。比方古书,你不懂吧,那好,出个今译本。然而这
今译本,也是一个“二五眼”、“毛估估”,手头便有
成例。比如,“五千里间,赤地殆尽”,译者告诉你,
就是“五千里地方一片赤红,烧了个精光”的意思;比
如,“我杀人,何与汝也?”译者说,这是“我杀人,
怎么连你也杀了”的意思。老天!不读还罢,只是“小
傻”,一读之下,怕是要成“大傻”的。如果你如此这
般“照书学习”,以讹传讹,谬种流传,恐怕最后你只
有一个傻乎乎的份儿了。这也还是好的。另有一类书,
是下决心不把你弄傻不算本事的。这便是所谓的某些知
识性读物。这类读物的一个特点是要“指点迷津”,另
一个特点是互相打架。比如,甲书说吃肥肉好,好上了
天;乙书便说吃肥肉糟,好个屁。你听谁的?

  再说读疯了。疯是精神病。这精神受不了时结果便
要发疯。如今之读书人,有些愣是要有一副坚强的神经
的。比如你去读几册“新潮”的“理论专著”看看,尤
其是面对一些文艺理论、政治理论、思想类著述,你保
准神经立马绷紧,眼发直,头发大,恨不能揪起自己的
头发打自己的嘴巴:人家的学问怎么这么大哟?!“形
而上”的概念铺天盖地,“现趸现卖”的名词术语轮番
轰炸,中国用了几千年的足以说明一切的词、句一律弃
之不用,作者自己也看不懂甚至译错用错的“话语”漫
天飞舞———我这里说的全是中国人写的书而不是“译
著”,“译著”其实要比有些我们自己人用“母语”写
作的著作更好懂更易于理解!这类“大著”,就是让你
心跳过速,让你脑袋发木,让你口吐白沫,让你神经错
乱(应为“精神错乱”吧)!

  昏傻疯,也许是极端之言;但我们的许多读物,包
括时下一些报纸、刊物不同程度存在着这些问题。我们
不应等闲视之。

  开卷生畏,又有此三叹。但愿不再有“余音袅袅”
,则中国读者幸甚。

  《人民日报》(1 9 9 8 0 6 0 5 十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