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大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28 09:49:02
这就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一个意思,天和地没有刻意地想创造什么,生育什么万物出来。条件成熟了(光、温度、土壤、水、空气等环境),万物就自然而然地依托着这些条件而生长出来,而生存下来。“道”(天和地)也就接受并养育了这些万物。这其间,“道”不急不躁,不慌不忙,没有要求万物,也没有干预万物的生长、成熟与毁灭。没有说,啊,我这里条件很好,快来吧!也没有说,我不愿意你来,因为你会对我们构成威胁!万物在这个世界里出生、成长,完全是自由的,只不过要遵循这个宇宙最根本的原理和法则,即:生、老、病、死。因此,天和地对万物对人类没有什么仁爱不仁爱的思想,它们对待万物就象人们祭祀时对待刍狗一样。人类要生要灭,全在于人类自己。如果人类执意要破坏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天和地也不会阻拦。核武器对人类是很具威胁性的,它可以导致人类的灭亡;然而对于太阳的光和热来说,十万个原子弹也抵不上,太阳和地球根本无所谓人类有多少个原子弹。圣人亦是如此,圣人的仁爱不会表现在对某个人的出生和死亡上,他们对待百姓就象人们祭祀时对待刍狗一样。因为他知道这个宇宙的这一切,洞察并能理解这一切,知道万物生命的全过程,所以他不会对某个具体的人表示出仁爱。此生彼死,彼生此死,生生死死,生死流转,皆是人类的必然,因而圣人只会对全人类、对万物的存在表示出他的仁爱。韩非在本节批评的是那些小人,他们见不得别人好、别人幸福,而当别人不如他时,尤其是有灾祸时,他们更是幸灾乐祸,得意忘形。所以韩非强调了真正的仁爱是什么。

 意义

  那么韩非为什么要在这里讨论仁爱呢?人类既然诞生在这个大地上,作为宇宙中特殊的一员,人类从自然界中摄取物质营养,采用的是一种能动的方式,不但直接摄取自然界中的现成物质,而且利用自然界中原有的物质原料,创造自己所需要的新式物质,由此就形成了他的独特属性,这就是思维与精神。这种能动的方式即是劳动,劳动产生智慧并推动智慧的发展,由于劳动的需要而构成人类社会,社会的存在引发出社会意识。人类既然有了思想和情感和精神,就想了解生存着的这个宇宙、这个世界,并由主观走向了客观。他要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寻求生存的方法。由此,人类的存在便不再是自然的了,这其中有了主观因素的支配,由自然而然地活着,变成了为了逃避危险而活着,为了求得安全而活着。由于人类的发展,人们不可能一开始就了解所生存的这个宇宙、这个世界的神奇性,因此群体生活便成了人类生活的保障。这一步的迈出,人类社会就出现了小邦国乃至大邦国。而国家组织的建立,则是人们共同的需要。因此,国家的发展壮大,则是人民生活的保障。求得饮食是为了继续生存,因此可以说饮食是人所能生存下去的能量;而“爱”“人”却是人之所以生存下去的动力。这就是人类与其它动物不同的关键。其它动物可以没有“爱”而孑然一身,独自浪迹天涯;如果人没有“爱”,那就痛苦万分了,也就活不下去了。换句话说,人类为了求得饮食而必须劳动,因此可以说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但事实上人类却是因为“爱”才创造了人类社会。所以在《孟子公孙丑》第六章里,孟子总结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因为,一个人想要被人爱,首先要去爱别人,只有付出爱,才能得到爱的回报,才能组成家庭、家族乃至人类社会。因此,“爱人”,就是人类社会之所以发展的规律,遵循仁爱的规律,人就能得到幸福与快乐,违背了这个规律,人的一生也就是痛苦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