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索国民党背井离乡逃逸台湾的风云人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2:59:24
 
2004年年底,国民党元老居正先生的孙女、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专家、哈佛大学博士居蜜女士专程从美国华盛顿飞到上海,将珍藏半个多世纪的200余件居正先生生前所写的讲演稿、诗稿、题词、日记,收藏的友朋私函公牍和遗留在台湾的海外文史资料无偿捐赠给了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在此之前,居蜜女士已先后向南京中国近代史博物馆及上海图书馆捐献过两批珍贵文物。
  居正先生字觉生,号梅川,湖北人。早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与辛亥革命,亲历武昌起义、反袁护法等许多历史事件,并先后在国民党南京临时政府、国民政府中担任党政要员,1951年在台湾去世。


  
  1913年孙中山与黄兴、陈其美、居正、戴季陶等合影


  2004年5月,居密女士就曾陪伴其母居徐萱(近代著名科学家徐寿(无锡人)的后裔,居正先生的儿媳)、居氏家属和好友,以及原台湾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先生等近20人专程从美国、澳大利亚和台湾地区前往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参加居正文献捐赠展开幕式。他们捐赠的文献共计300余件,时间跨度达50余年,包括大量居正生前的历史原照、演讲原稿、创作的诗词原稿和日记,以及居正与民国时期著名历史人物往来的信函100余封。过去要查这些资料比较困难。像孙科、张学良等人的资料,都被其家属捐给了欧美等国的有关机构,沧海难觅。

  这些文献为海内外学者和读者研究辛亥革命史、中华民国史和近代法制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具有珍贵的历史史学价值。

  在当前海峡两岸的政治形势下,有洋主子撑腰的狗腿子呲牙咧嘴,“台独势力”的抬头使得台湾当局漠视冷落有关国民党的历史文献文物,他们在台湾一方面公开打出“台湾独立”的旗子,在外交、教育、文化等领域大造“台湾本土化”的舆论,否认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血脉联系。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在政治上和组织上极力排斥主张两岸统一的异己力量,致使一大批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与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及其家属后代感到深深失望、不安和愤慨。


  
  1911年12月29日 17省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这里所选择的图片摘自《民国名人再回首》一书,作者:秦风。书中166幅历史照片,34位民国政要、文化名流、艺术大师的珍贵影像,于右任、张大千、胡适、白崇禧、吴稚辉、陈诚、胡宗南、梁实秋、胡蝶、雷震、钱穆……一个个熠熠生辉的人物,一段段浓墨重彩的故事……
  古人云:“知己知 彼百战不殆”。半个世纪前,风卷残云,国民党背井离乡逃逸台湾,作为胜利者,其实我们至今还是很不了解对手,戏梦人生,令人遗憾。
  搜寻故纸中的民国旧影人物,便是补上中国近代历史这一课。
 

 
  50年代蒋介石参观军事演习


  蒋介石戴着墨镜,手托着脸腮,展露笑容,颇有几许春风得意;尽管这十年间,台湾海峡仍持续爆发零星的海空战事,但全面战肇的可能性逐渐降低,台湾社会也呈现平稳的发展,国民党开始把更多的资源转向经济发展,“反政大陆”成为纯粹的政治口号。由事后公开的照片看来,此时的蒋介石有许多的闲暇时间与家人共处,这是过去在大陆时期所没有的。或许,这是他笑容里的秘密。

 
 
  蒋介石夫妇与尼克松夫妇


  1956年7月,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问台湾,张群(右)陪同蒋介石夫妇接待。从1928年南京政府成立后,张群即掌握对外工作的实权,尤其是当时十分重要的对日关系。1935年张群任国府外交部长时,对日本采取较强硬的主场,并在随后8年抗战中,对日本与汪伪政府积极斗争。

 
 
  蒋介石接见伊朗国王


  1958年,伊朗国王巴勒维访台,巴勒维政权为传统世俗皇权,以铁腕统治国家,并大量引进西方的的商业、教育与文化事业,迅速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在美国串连全球“反共国家”的时代,巴勒维与台湾当局的关系不错,不过巴勒维对伊朗的统治最后却成为一场灾难,他统治只培养了少数的亲信财阀,特务组织滥权亦引起知识分子的抨击,特别是快速的西化脚步引发保守激进势力的反弹,最后1979年伊朗爆发革命,巴勒维家族流亡海外,不过取而代之的并非现代民主政体,而是什叶派领袖何梅尼领导的原教旨革命政权。
 
 
  1956年,蒋介石、陈诚面见美国参议员哈瑞斯等人


  五十年代,受到国际冷战格局的影响,美国与台湾的关系亲密异常,美国不仅在台湾有大批驻军,许多国会议员、军事将领、教育、文化、体育乃至娱乐团体等等亦络绎不绝地来台,对台湾的社会文化影响至钜。


  
  陈诚等国民党要员随蒋介石赴西安


  1936年底,“西安事变”前夕,陈诚等国民党要员随蒋介石赴西安,准备进行第五次围剿的最后攻击。"西安事变"爆发后,全员遭东北军扣留,幽禁于西安全家巷仁寿里五号,俟事件落幕后,被扣大员等合影留念。前排右为陈诚。

 
 
  陈诚接待伊朗国王巴勒维


  1958年,陈诚接待伊朗国王巴勒维,由于身为副元首,陈诚也身负主要的对外工作,接待重要的外宾,如约旦国王胡笙、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南越总统吴廷琰等人,1961年陈诚应邀赴美,与美国总统肯尼迪、副总统詹森会面,为陈诚生平最重要的外交之旅。

 
 
  陈诚与香港导演李汉祥


  1963年,陈诚与来访的香港著名电影导演李汉祥笑谈,早期港台的电影人才多来自上海,李汉祥以拍摄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轰动一时,其主题曲传遍大街小巷。

 
 
  1965年陈诚病逝于台北


  1965年,陈诚因肝癌病逝于台北,享年68岁。图为蒋介石手挽「革命事业尚在共同完成阶段,竟夺我元辅岂无天乎,光复志节已至最后奋斗关头,那堪吊此国殇果有数耶」,口气几分悲凉,这里的“光复”指的是“光复大陆”,其实岂只是“最后奋斗关头”,而是“相去甚远”。平心而论,蒋介石、陈诚这批最早的黄埔军校师生,半生戎马,绕了大半个中国,最后葬身宝岛,多少有几分感伤!
  

  1955年,何应钦将军与同僚打侨牌自娱


  他穿著正式,颈上系着领花,刚出席完一场婚宴回来,生活相当悠闲。何应钦,贵州人,生于1889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黄埔军校成立时,何应钦被蒋介石任命为少将总教官,长期追随蒋,成为国民党军界元老。抗日战争胜利后,何应钦代表中国政府接受在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投降,留下历史性的镜头。1949年何应钦来台以后,退出权力圈,挂着“总统府战略顾问”等空衔,运用在日本的一些老关系从事对日交活动等等,故经常悠然自得状。

 
 
  孔祥熙过八十岁生日大寿


  1963年,国民党元老孔祥熙过八十岁生日大寿,何应钦特别前来祝寿,并且开心地分享了糕点,孔祥熙为山西太谷人,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与宋美龄的大姊宋霭龄结婚,故与蒋介石为姻亲关系,后担任南京政府的财务部长,但被批评利用权势累积家族财富,以致连国民党要员自己都看不过去。1947年,孔祥熙夫妇赴美后曾数度来台,1966年病逝于美国长岛。孔祥熙的家族有一箩筐新鲜事,为常人所津津乐道。

 
 
  何应钦(中)与日本前首相岸信介等


  1985年,何应钦(中)与日本前首相岸信介(右)及前首相佐藤荣作夫人(左)餐叙,后为台湾著名高尔夫球名将。岸信介为日本战后重要政治人物,具有浓厚的右翼色彩,在“反共的旗帜下,与在台国民党要人关系十分要好。
 
 
  蒋介石出席胡宗南葬礼


  1962年胡宗南过世,蒋介石出席其葬礼。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进入太原,驻守西安10多年的胡宗南仓皇撤兵,并在1950年3月由西昌逃来台北。1949年后,胡宗南曾任“大陈防卫司令”和“澎湖防卫司令”,这位曾是手握重兵的”西北王“如今成为弹丸小岛的司令官,其份量何啻天壤之别。1956年后,胡宗南退休在家,以写毛笔看书报消遣时光,平静地度过人生的最后几年。

 
 
  白崇禧在回教开斋节上


  六十年代,回教开斋节,白崇禧将军致词。由于回民身份,大陆时期的白崇禧即已担任中国回教协会理事长。国民党去台以后,一些回民家族也跟着过去,无意间把回民的文化带到台湾。


  
  1955年,白崇禧将军(右)与杭立武先生交谈


  白崇禧字健生,出生于广州桂林的一个回民家庭,与桂系头号人物李宗仁同乡,后考上保定军校,毕业后加入桂军并且逐渐展露军事才干,为广西的统一做出贡献。1926年桂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北伐战争中,白崇禧指挥了著名的汀泗桥之役。由于非黄埔军系出身,白崇禧数次支持李宗仁反蒋。抗日战争中,白崇禧指挥了最大规模的武汉会战,着有多种军事著作,其结合军事、政治、文化的观念与共产党人的军事思想颇为近似。
 
 
  抗战时期的薛岳将军


  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之后,薛岳自动请缨,被任命为19集团军总司令,奋勇作战,后日军陷杭州、南京,薛岳则俟机转战,参加过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1939年日军发动三次长沙会战,薛岳因势利导,予日军以重击。1944年,薛岳指挥大军支持常德会战,获美国14航空队司令陈纳德将军的高度赞赏,可以说整整八年抗战中,薛岳几乎无役不与,1946年获美国总统杜鲁门颁发了一枚自由勋章。这位武将平日性格暴噪,喜好烟酒,经常以岳飞《满江红》的豪情自况。

 
 
  汤恩伯将军丧礼


  1954年,汤恩伯将军丧礼,家属围在棺木旁,神情哀凄。
  1899年,汤恩伯出生于浙江武义县,1952年赴日本入明治大学,主修政治、经济,后得陈仪之助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北伐战争期间,汤恩伯效命蒋介石,此后飞黄腾达,不过汤恩伯在第五次「围剿时曾带兵进入瑞金,杀戮甚重。抗战爆发后,汤恩伯作战勇猛,手下率40大兵,据中原地带,但因军纪问题,民怨甚深。国共内战末期,原浙江省主席陈仪有意起义,却遭汤逮捕,押解来台。1949年后,汤恩伯去台湾,不再担任职务,1954年死于病榻中。

  
  孙立人陪雷德福将军参观台军演习


  1952年,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雷德福将军由孙立人陪同参观台湾军队的演习。尽管孙立人位高权重,但他个性刚直,对蒋经国所实施的军中政工制度感到不满,对蒋介石的独裁作风亦有微词。1950年初,蒋介石来台初期地位尚未站稳,美国对台湾的主权怀有异心,曾考虑在台湾发动倒蒋兵变,作为军事介入台海的理由,孙立人成为美国军方属意的人选。九十年代美国国务院解密文件证实了这一段历史。

 
 
  吴国桢驱车前往台东巡视


  五十年代初,台湾省主席吴国桢驱车前往台东巡视,途中两位山胞向车内的吴国桢陈情。吴国桢,1903年出生于湖北建始,幼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喜好课外活动,1921年被保送入美国爱荷华州格林奈尔学院。23岁那年获政治学博士学位,显现极高的资质。1932年,吴国桢担任蒋介石的秘书,受到蒋的欣赏,该年年仅29岁的吴国桢当上汉口市市长,1939年又被任命为战时首都重庆市市长,为国民党留美的少壮派明星。
 
  
  五十年代初吴国桢赴台东巡视途中


  1943年,吴国桢出任外交部政务次长,并以蒋介石随员的身份参加了著名的“开罗会议”。由于为人精明干练,精力充沛,又有美式的民主作风,吴国桢在官场上极受好评。抗战结束后,他转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1946年5月又出任上海市长,这时正好上海发生学生反战示威,吴国桢虽奉命镇压,不过仍采取了较温和的作法。然而,随后蒋经国来上海“打老虎”,却与吴国桢发生意见与权力的矛盾,种下日后政治冲突的远因。

 
 

  日本前首相岸信介访台与张群


  1967年,日本前首相岸信介访问台湾,张群代表蒋介石到机场迎接,两人亲密地拥抱。张群晚年曾撰写《我与日本七十年》,详述他个人由青年时期留日到抗战到台湾时期的对日工作,是重要的现代史料,尤其抗战这一段更是民族历史的见证。

 
 
  1968年,张群为孙子们拍照


  张群重养生之道,酷爱家庭生活,他写过一本书《谈修养》,分“养身”、“养心”、“养慧”、“养量”、“养望”等5部份。他语多机智幽默,编了一首《不老歌》,说“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饱、常跑跑、多笑笑、莫烦恼、天天忙、永不老”。张群与夫人马育英恩爱63年,儿孙满堂,一家充满详和之气。

 

  辛亥革命元老吴稚晖在台与老友

  1952年,辛亥革命元老吴稚晖在台湾与老友重逢,倍感愉悦。严格来说,去台湾的蒋介石应算是国民党第二代,真正与孙中山同辈的元老似乎只有吴稚晖。吴稚晖,1865年出生于江苏阳湖县(今常州武进),幼入江阳南菁书院,酷爱桐城派古文笔法,1895年第三次赴京考试时参加入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后在苏州任教时,按康熙字典的字韵,创造「豆芽字母」,将拼音字母注在汉字旁,教家属试学,以为通信,同时也成国音字母之始,后又在上海与蔡元培、章太炎等组织爱国学社,鼓吹反清。辛亥革命之后,吴稚晖应蔡元培之邀,主持汉语注音字母的推行工作,并出任国语读音统一会会长。

 

 
  吴稚晖病逝前弥留


  1953年3月,吴稚晖病逝前弥留的状态。就其一生的成就,吴稚晖学贯中西,臻力教育,胡适称其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四大反理学思想家之一。196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三届大会举荐其为“世纪伟人”。
  
 
  台湾总统府资政吴铁城


  五十年代初,台湾总统府资政吴铁城在华侨协会会员大会上致词。吴铁城,广东中山人,早年曾参加孙中山的反袁斗争,后与蒋介石站在一线,北伐战争期间曾赴东北劝张学良易帜,受到蒋极大的信任。三十年代,吴铁城任上海市长时期所规划的大上海计划,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市府大厦、博物馆、图书馆、医院、道路、水电、公园、卫生所、轮渡以及当时远东最大的体育场江湾体育场。1935年全国运动会在此举行,人山人海,为空前盛举,也是吴铁城政坛生涯的高峰。
  
  1961年,胡适在书房会见友人


  这幅照片中的胡适悠闲散适,谦和的笑容,如沐春风,十分符合他温和的性格与思想主张。
  这里摘录胡适所写的新诗《梦与诗》:“都是平常经验,都是平常影像,偶然涌到梦中来,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语言,偶然碰着个诗人,变化出多少诗句!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1958年,胡适博士与于右任相见欢


  这一段时期,中国大陆发起了大规模的清算胡适思想的运动,胡适响应说:“那时我觉得世界上二、三百年来有一种公开的趋向,朝科学民主这个方向走,朝新的科学方法走。那个时候,我朋友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拥护”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我表示过这样的话;把这个抽象名词人格式,把他看作人,最容易错误的,容易人格化,也就容易偶像化;偶像化了,便会盲目崇拜。…当时,我的朋友陈独秀因只认得两个名词,不知道科学是一个方法,民主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
 
 

  民国元老于右任欢度78岁华诞


  1957年,民国元老于右任欢度78岁华诞,由其子和孙女奉待在旁。于右任,陕西泾阳人,光绪年间举人,却因倡言革命遭通缉,赴上海。1906年再东渡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在上海先后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立报》等,言论激烈,武昌起义后,参与上海光复的行动,1922年创办上海大学,出任校长。

 
 
  1949年雷震一家初抵台湾
 

  这一年雷震创办的《自由中国》半月刊正式发行,隔年3月蒋介石恢复总统职务,李宗仁滞美不归,国民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不过如何面对未来,胡适、雷震等人却与陈诚、蒋经国发生严重的分歧。

  
  1964年,连震东(左二)的独子连战结婚,严家淦前来道贺


  
  这一对金童玉女在掌声、赞美声以及不断的闪烁的镁光灯中,踏上了幸福之旅。正如那婚礼中偶尔眉目传情的一景:画眉知深浅,低声问冷暖,俪影双双,意绵绵,应是台北夜未眠。  
 

   国画大师张大千


  1967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56张画作。张大千,1901年生于四川内江,幼年受母亲影响嗜画虎,后从师曾农髯、李梅潜心作画,1940年起用了两年的时间,对敦煌洞窟进行整理,绘画技法更为丰富。他被评为天才型的画家,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庭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

 
 
  张大千夫人拜马寿华为国画老师


  八十年代初,张大千的夫人徐雯波拜马寿华为国画老师,行传统的三跪九拜大礼。马寿华本职为大法官,擅国画,自成一格,能让张大千的妻子跪拜为师,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马寿华以纪念品赠女弟子


  八十年代初,张大千的夫人徐雯波拜马寿华为师,马寿华则以纪念品赠女弟子。1948年,张大千迁居香港后,旅居印度、法国、巴西等国,1978年定居在台湾,1984年病逝,享年84岁。他在台湾生前居住的“摩耶精舍”改建为“张大千纪念馆”。

 
 
  张大千与郎静山


  1977年,张大千作画时,名摄影家郎静山帮忙拍摄大师的作画过程,聚精会神,搏得大师一笑。张大千的画风经几度变化,30岁以前可称“清新俊逸”、50岁是“瑰丽雄奇”、60岁以后“苍深渊穆”、80岁后则笔简墨淡,奇伟瑰丽,他创作的《长江万里图》气势磅礡,深境幽远,为国画的传世之作。
  
 
  103岁的郎摄影大师郎静山


  1993年,年龄103岁的郎摄影大师郎静山在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举行特展,展出八十年在国际上得奖的摄影作品外,还有大师的书法与绘画作品。1949年郎静山去了台湾以后,继续推广摄影艺术,广植桃李,对台湾的摄影艺术教育影响深远。1989年,全球庆祝摄影发明150周年,郎静山成为各国摄影专业杂志150年专集的风云人物之一。美国摄影学会会刊以郎静山为封面人物,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以四页报导他的摄影生涯。1995年郎静山病逝台北,享年105岁。   

  30年代,胡蝶着凤仙装的造型


 
 
  50年代影星胡蝶到台湾


  五十年代,影星胡蝶来台,虽不再是红颜粉黛,却是风韵犹存。胡蝶,1908年出生于上海,16入中华电影学校,1928年进明星电影公司,主演了轰动一时的《火烧红莲寺》、《啼笑姻缘》、《空谷兰》等名片。1931年,他主演了中国第一部配音电影《歌女红牡丹》红极一时,成为中国青年男女疯狂崇拜的女明星。1949年胡蝶去了香港,1959年主演香港郡氏公司的名片《后门》,获亚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1975年移居加拿大,1989年病逝,享年81岁。  
 
  七十年代初,在台北居所的林语堂博士


  1949年后,林语堂住在美国,继续文学创作,1953年曾短暂到新加坡协助创办南洋大学,后又游历欧美、中南美洲等地,1966年终于来台定居。宅院由台湾建筑师王大闳依林语堂的意愿设计的,以中国四合院的架构,结合西班牙的风格,眺望阳明山,景观迷人,林语堂形容这座庭院为「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榼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晚饭后,林语堂常坐在阳台上的藤椅上,口含烟斗,欣赏观音山的黄昏美景。

  

  1966年,林语堂在台北


  1966年,“幽默大师”林语堂在台北国军文艺活动中心音乐厅主持一场“幽默之夜”茶会。
  林语堂,1895年出生于福建龙溪,17岁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奠定英语基础,两年以英文短篇小说获学校金牌奖,为林语堂的处女作。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4年后返国任北大英语系教授,他将Homor译为“幽默”,为“幽默”一词之始。不过林语堂常为文批评时政,遭段祺瑞政府通缉,只好南下避难,执教于厦门大学。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提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提倡“幽默文字”,并赢得“幽默大师”的美称。
  
 
  无锡籍著名史学家钱穆夫妇


  1967年,无锡籍著名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夫妇由美国来台定居,对台湾的史学界注入新的力量。钱穆,1895年生,天资聪颖,刻苦勤学,36岁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一文,驳斥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之误,震撼北京学界,后任北京历史系教师,讲授史学。1949年,钱穆赴港创办新亚书院,1955年应耶鲁大学之邀赴美讲学半年,1967年来台定居,于台北外双溪素书楼讲史,学子纷纷慕名前来,气氛热烈,1990年卒于台北,享年96岁。
 
 
  前北大校长蒋梦麟与顾维钧两对夫妇


  1961年前北大校长蒋梦麟(右一)与夫人徐贤乐女士(右二)新婚燕尔,好友顾维钧年妇(左一、左二)前来新居串门子。蒋梦麟,浙江余姚人,1908年赴美国加州大学留学,为同盟会在旧金山办的《大同时报》撰写文章,后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17年回国,协助孙中山制定实业计划,1919年,受蔡元培委托,代理北大校长,因支持学生运动,遭军阀忌恨,只得逃离北京。南京政府成立后,1930年,蒋梦麟又重任北大校长,对北大的发展做出贡献。1949年去台湾,主持“农业复兴委员会”,对台湾农业发展付出心血。在中国现代史上,蒋梦麟是具影响的教育家,提倡自由主义教育,坚持学术自由,他所着《西潮》亦为白话文文学的经典之作。1964夫病逝于台湾。 
 
  辅仁大学校长于斌返回台湾


  1964年,辅仁大学校长于斌赴罗马出席天主教大公会议后返回台湾,受到年轻教友的迎接。于斌,黑龙江兰西人,入吉林神罗修道院,1924年赴意大利留学,先后获神学、哲学、政治学博士,1936年被教宗任命为南京教区总主教,抗战时期在重庆主持难民教济工作,后又与白崇禧、冯玉祥发起成立“中国宗教徒联谊会”。国共内战末期,于斌去了美国,1954年再回台湾。
  
  蒋经国夫妻在家中招待友人


  五十年代,蒋经国在家中招待友人,穿著随易,菜色平淡,不过举杯互干时丝毫不减生活的豪情。抗战期间,蒋经国被派到赣南,政绩奜然,不过他毕竟年轻,在国民党的论资排辈时仍离军政大权尚远。虽然如此,蒋介石去台以后,开始按步就班地培植蒋经国。首先由他掌控特务组织,并成立政治作战学校,蒋经国将他在苏联所学充份发挥,协助国民党巩固了在台湾的政权。另一方面,就政治风格而言,蒋经国平易近人,生活朴实无华,是极具魅力的群众领袖。


  
  蒋经国访问美国时拜会肯尼迪


  1963年,蒋经国以台湾政坛明日之星的身份访问美国,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会谈。当时美国正在考虑是否介入中南半岛的战争,肯尼迪总统尚未做出最后决定。据30年后美国官方解密的文件显示,蒋经国曾受父亲蒋介石之托探询美国政府是否能帮助其反攻大陆,不过却遭美国政府拒绝。这张照片拍摄不久后的隔年,肯尼迪总统即遭刺。接任的詹森总统于1965年宣布出兵越南。  
 

  蒋经国与少棒球员在一起


  1971年,蒋经国与少棒球员在一起时,好奇地查看小球员鞋底的质料。由1969年到1974年整整六年是台湾棒球运动的黄金时期,由“少棒”、到“青少棒”、到“青棒”,连年获得世界冠军,使得台湾社会洋溢的胜利的喜悦,自信心大为提高,也是一整代人守着电视机呼喊胜利的难忘的岁月。

  
  蒋经国与陈立夫与家属合影


  1979年,蒋经国(后排右二)与陈立夫(左二)的家属及友人合影。1966年蒋介石在台湾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自任会长,同时提名陈立夫为副会长,1969年,陈氏夫妇终于返回台湾定居。依陈立夫自己的意愿,他已决定彻底脱离政治,不过却愿意为复兴中华文化效命,事实上,他美国时已全力撰写《四书道贯》,回台后更以提倡中华道统与传统医学为己任。

 
 
  蒋经国与黄杰


  1960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来台湾访问三天,蒋经国与黄杰身穿马挂前往松山机场迎接。以上照片均为台湾警备总司令部摄影人员所摄,为黄杰的私人照片,黄杰过世多年后由黄家流出。
  
 
  梁实秋与韩菁清与行婚礼


  1975年,著名学者梁实秋与韩菁清与行婚礼,显现新婚夫妇的恩爱。梁实秋丧妻未久,曾以深情文词悼念亡妻,未几又铺红毡,许多亲友一时转不过来,不过梁实秋引用莎士比亚的名言“爱情的路,永远是不平坦的。”他解释:“我们之间其实没有什么困难需要克服的,属于不平坦的,只不过社会人士和朋友的不同看法,或者给我们的劝告,都是好意”。
  韩菁清是息影的影歌双栖明星,他们的结合在台湾社会引起不少惊叹声。

 
 


  梁实秋为新婚夫人韩菁清披上外衣


  1975年,梁实秋为新婚夫人韩菁清披上外衣。梁实秋是英译界的泰斗,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再花七年的时间完成了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陈香梅与宋美龄(左)


  60年代,美国飞虎队总指挥陈纳德将军的铜像在台北新公园举行揭幕典礼,陈纳德的遗孀陈香梅(右)与宋美龄在典礼上交谈。陈纳德为美国空军战术学校飞行教官,1937年应宋美龄之邀来华,出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顾问,抗战爆发后,参与组织中国空军对日作战。1941年,陈纳德招募美国空军志愿人员来华,组成“飞虎队”,1943年所部改为美国第14航空队,任少将司令,对中国抗战做出重大贡献。陈香梅祖籍广东,在北京出生及上学,抗战时期担任《中央社》记者,因跑美军新闻结识陈纳德。

  
  “ 飞虎队”创始人陈纳德将军

 
 
  南京战犯法庭主审官石美瑜

 
 1982年,前南京战犯法庭主审官石美瑜在“八、一三淞沪战役”纪念日当天,出示蒋介石派他担任军事法庭庭长的派令。虽然事隔数十年,石美瑜对日军侵华的暴行仍愤愤不平。
  
 
  杨惠敏林青霞


  1975年,台湾中央电影公司拍摄抗日电影《八百壮士》,描述“八、一三淞沪战役”期间,抗战英雄谢晋元团长率部死守上海苏州河北西藏路桥西边的四行仓库,日军集中强大火力攻击四行仓库,谢晋元率八百壮士浴血奋战,致日军久攻不下,死伤惨重。期间上海女童军杨惠敏冒死渡苏州河,将一面国旗交给抗敌勇士,大大鼓舞军心。10月27日,日军对四行仓库发动总攻击,谢晋元经过四个昼夜的激战,终于被迫撤退至英租界。此役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谢晋元和杨惠敏也成为抗战的传奇人物。图为杨惠敏(左)与饰演她的女星林青霞(右)合影。

 
 
  当年张治中将军接见义女杨惠敏
  
 
  前北大校长蒋梦麟与顾维钧两对夫妇


  1961年前北大校长蒋梦麟(右一)与夫人徐贤乐女士(右二)新婚燕尔,好友顾维钧夫妇(左一、左二)前来新居串门子。蒋梦麟,浙江余姚人,1908年赴美国加州大学留学,为同盟会在旧金山办的《大同时报》撰写文章,后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17年回国,协助孙中山制定实业计划,1919年,受蔡元培委托,代理北大校长,因支持学生运动,遭军阀忌恨,只得逃离北京。南京政府成立后,1930年,蒋梦麟又重任北大校长,对北大的发展做出贡献。1949年去台湾,主持「农业复兴委员会」,对台湾农业发展付出心血。在中国现代史上,蒋梦麟是具影响的教育家,提倡自由主义教育,坚持学术自由,他所着《西潮》亦为白话文文学的经典之作。1964夫病逝于台湾。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台湾,子袭父业,家传辈出者,并不乏其人:如蒋介石与蒋经国父子、连战父子、马英九父子、陈诚父子、白崇禧与白先勇父子、宋楚瑜父子、孙元良与秦汉父子、张群父子等。
  这类精神和事业的传递执棒者,根基深厚、资源广博,往往从众人瞩目的青年才俊,跃升成为政界、军界、经济界和文化界的佼佼者,亦是台湾未来的中流砥柱。尽管之中的第二代首领蒋经国已经作古!

 
 
  台湾第一父子”蒋介石与蒋经国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夫妇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

  国民党由孙中山先生创立,其前身为中国同盟会。1912年,同盟会联合4个小党派改组为国民党。1919年正式称为中国国民党。1923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发表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在孙中山领导下,于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实现国共合作。

 
 
  1924年1月,国共两党在广州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蒋介石(前)在黄浦军校主持公祭仪式,手持祭文者为周恩来
  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在中共和广大人民的呼吁下,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国民参政会,于1938年4月公布了《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毛泽东、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陈绍禹、秦邦宪、邓颖超等七人,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议员,除毛泽东外,其他六位都出席了这年7月在汉口召开的第一届国民参政会第一次大会。

 
 
  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全体参政员合影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实现合作。
  国共两党建立统一战线后,国民党对日本的侵略由不抵抗转为抵抗,对共产党由剿灭转为联合;共产党也由逼蒋抗日,改为联蒋抗日,使抗战初期两党有比较密切的军事合作和政治合作。

  
  日军占领下的卢沟桥
1937年4月25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给日军精锐部队板垣师团以沉重打击,取得了全国抗日以来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国民党军队为之振奋。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和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等人决定在忻口阻击东、北两路合围太原的日军。忻口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在军事上互相配合,抗击日军的一次很有影响的战役。

 
 
  平型关战役的日军俘虏

 
  
  指挥忻口战役国民党将领卫立煌

 
 
  中国守军在台儿庄外围阻击进犯的日军

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国民党政府军在正面战场进行了平津、淞沪、忻口、徐州和武汉等战役。平津战役是正面战场进行的第一大战役,第二十九军10万将士英勇抗击日寇。淞沪战役中,70万国民党政府军抵御日军30万人进攻,坚守上海三个月,歼敌4万多人。武汉保卫战,国民党政府投入兵力100万,战斗四个半月,使日军遭到打击,为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创造了条件。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和一二二师师长赵登禹在南苑战斗中以身殉职,谢晋元等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等,都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光辉。


  
  卢沟桥战斗中,身背大刀弹药的29军战士

 
 
  左为29军副军长佟麟阁、右为132师师长赵登禹


 
 
  国军八十八师在闸北环形工事里同日军激战

 
 
  “八百壮士”坚守烈火熊熊的四行仓库
经过八年抗日战争,国共两党率全国人民及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10月10日北京故宫太和殿日军投降仪式

 

 
  徐永昌将军代表中国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

 
 
  台湾同胞欢庆回归祖国
    掩卷而思,国共“合”“分”七十载,演绎出了多少人生的成败荣辱、多少人生的感叹呀!上面写着像章士钊、曹聚仁、张学良这样献身两党联袂事业的人士的忧与喜,也写着张治中、李宗仁等跳出党派恩怨人士的殷殷期盼,李宗仁逝前给毛、周信言:“在我快要离开人世的最后一刻,我还深以留在台湾和海外的国民党人和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的前途为念。”张治中逝前遗嘱:“二十年来,我所念念不忘的是解放台湾这一片祖国的神圣领土。”

 
 
  著名政治活动家章士钊先生

 
 
  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


  

  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左)与杨虎城将军


 
 
  主动请缨战“淞沪抗战”的张治中将军


  

  国民党“副总统”李宗仁

   为新的国共合作鼎力合作的大有人在。
  1993年4月,辜振甫受权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汪道涵会长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签署四项协议。这是汪辜会谈前,汪道涵(前左)与辜振甫握手(资料照片)。
  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辜振甫于2005年1月1日在台北病逝。而“汪辜会谈”的另一位主角,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也与同年的12月24日在上海逝世,享年九十岁。
  斯人故去,统一大业仍需后人接力担当。
  
  历史定格:1993年“汪辜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