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华:江南名镇基本开发过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20:38:42

陈志华:江南名镇基本开发过度

2010-07-12 15:29:20   来 源:     已有评论(0)   




  □陈志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学专家,当代中国研究乡土建筑第一人。1929年生,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1949年转建筑系,后师从梁思成。1989年起从事乡土建筑的研究。)

  □对话地点:第十五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今年是清华大学建筑系老教授陈志华从事古村落保护工作的第二十个年头。为了抢救那些正在迅速消失的乡土建筑,自1989年起,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等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乡间,从事中国乡土建筑研究,抢救那些正在迅速消失的乡土建筑。从当年的经费不足,只是寥寥几个人参与,到如今的越来越多新生力量的加入,他们的足迹遍及八个省,七十多个村子,考察、调研、测绘、拍摄、写作,积累了约两千张测绘图,为正在处于迅速消失过程之中的乡土建筑留下一些可靠的、准确的记录。

  问:你退休前是权威的外国建筑专家,为什么转向研究中国的乡土建筑?

  答:研究了一辈子外国的东西,老了却发现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没人搞。有一年我们到欧洲,参观圣马力诺的一个堡垒,人家把墙上每块石头,哪个墙缝长了棵小树,都画出来了。我们中国有没有这样干过呢?没有。特别是乡村建筑,中国的古建筑专家大多只对皇室贵族庙宇、宫殿感兴趣,甚至连梁思成先生画的一些图,主要也还是宗教建筑。对比一下就知道我们对中国自己的建筑研究多落后,一大片儿整个的东西扔在那里没人理会。从建筑能读到人类文明的整个过程。外国的文明史的研究、断代是根据建筑风格来分的,如古希腊、古罗马、罗马后、哥特等,一直到现代,而中国则不同,中国是根据朝代的更替来定的,对于什么是明代建筑、清代建筑的风格,连专家都说不清楚。1983年,我在清华开设了文物建筑保护课程。1989年,我和同事受邀在浙江龙游县的祠堂进行测绘。退休了之后,每年春秋两季,带上一批学生“上山下乡”。

  问:现在有很多地方都争相申请“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遗产”等名号,针对古村进行开放,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商业化是一个双刃剑。你既然是保护的东西,你要什么开发?现在农村里头,包括县、市的干部,他们的兴趣不是真正的在保护,而在于开发旅游赚钱,跟我们的观点是不一样的。我们经常也需要让步,允许你搞点商业。可以适度开发,开发要跟新区建设结合起来,吃、喝、买东西在新区,新区跟旧区相隔不要很远。可是现在江南名镇基本开发过度,包括云南丽江、溯河、湖南的湘西凤凰城。全世界就只有中国的旅游是“吃、住、行、娱、购、游”,没有半句提到文化教育。而国外的旅游主要宗旨就是为了文化教育。

  问:你曾经做过梁思成的学生,梁思成和林徽因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答:我早年学社会学,转建筑系是1949年,那个时候梁思成先生到美国去了,没有正经开课,林先生身体不好,所以我直接跟他们密切接触的机会不是非常多。梁先生跟林先生给我最大的一个影响是:对学术问题要有献身精神。初在清华任教时,林先生教导我,应该教学生也就是未来的建筑师,树立“建筑学是人学”的理念。林先生向我介绍自己设计的清华大学教师住宅:厨房窗子应该对着好朝向,因为主妇一天有很多时间花在厨房里,既要保证她们健康,又要使她们心情愉快。林先生还解释过为什么要把一面暖墙造在大门里,为的是抵御开门时候漏进来的冷风。此后,不论各种建筑思潮怎么变,我坚持“以人为本”这个终极目标,始终不动摇。

  问:你是做建筑史的,你认为风水学在中国建筑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吗?

  答:风水之说绝对不是什么科学,而是阻碍中国人去发展科学的祸害。建筑风水是建立在易学基础上的。《易经》里有很多智慧的东西,但两千年前的一本书,管得了两千年后的建筑规划吗?两千年前的书把什么都说明白了,连电子计算机、量子力学都说到了,这可能吗?我们搞乡土建筑,对建筑风水进行科学的分析,是为了解释中国传统建筑上的一些现象,如天坛为什么上面是圆的,底下是方的,故宫的水为什么从西北进,从东南出,这些在建筑风水里都能找到说法。我们研究建筑风水,是当成一种历史现象,而不是当成科学来研究的。现在易学已经被歪曲得太厉害了,什么算卦、看相都叫易学,这分明是迷信。它妨碍了真正的科学,混淆了研究的方向,另外还使一些骗子大发其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