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孩子的双城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1 22:48:42
转载
',1)">
 
传统正在被重新拾起。当牛郎织女的故事开始飘满整个城市上空,传统的七夕节再次得到社会重视,我们看到了国人的精神回归。
今天要讲的故事,正是一个与七夕有关的故事。故事里没有牛郎,也没有织女,有的只是一群孩子,一群远离家乡的孩子,以及他们深藏内心的“鹊桥相会”梦——回家。
8月10日,在I DO儿童基金2010爱心慈善西藏行——情系阿里,让爱回家的活动启动现场,我见到了这群孩子。那天济南的天气正是我们常说的桑拿天,闷热无比,但孩子们依然用最热情的歌声和舞蹈欢迎我们。


  藏族的孩子都能歌善舞,把藏族美丽的传统发挥得极致,这支舞蹈队在济南整个中学体系都非常有名。

中间的男孩是预科班的学生,嗓子特别好,唱了一首《青藏高原》,把下面所有人都镇住了,真正原生态的高音。
看到孩子们的精神面貌,济南西藏中学的环境,我是欣喜的。他们有非常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设施,能说出流利的汉语,学校强调“德才兼备”而非攀考分的“书王”,更可喜的是,他们正学着以一种感恩的心态去看待未来的世界。这一切让我想起了前两年在阿里当地学校看到的情景:废旧轮胎做成上下课铃铛,钢笔当成吃饭工具,没有电,不会讲汉语……相较而言,考上内地的西藏班孩子当真幸运多了。
但由于交通受限,家庭条件受限,从走出阿里的那天算起,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要独立在外地生活4年,毕业才能返乡。4年,对孩子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次旺卓玛(右二)是09级2班的学生。对卓玛而言,去年的暑假悲喜交加。喜的是如家人所愿终于考上内地班,悲的是,年仅41岁的父亲因为肝癌,离她们而去……我很自然地问起她,想不想妈妈,“想……”本来还挂着笑容,话一开口,孩子就哭了,“我没什么奢求,我就是想回去看看妈妈是不是健康,我希望她能健康地好好地活下去。”
14岁的平措旺姆(右一)是个非常乐观的孩子。她的父亲有2个哥哥,都是上学出来的,现在都是干部。因为前面的都读书去了,奶奶就让父亲在家干活,一生只上了2个月的学。所以她的学业一直以来父亲都非常重视,因为那也承载着自己未完的梦想。我问她平时跟家里联系吗?她说很少。我问为什么?她说,因为家里虽然有电话,但是信号不好,很少能打通。
来自措勤完小的噶玛扎西(左一)让我感觉非常亲切,一个因为我是措勤完小的荣誉校长,还有就是预科班的他到济南时间不算长,还未退去阿里当地孩子的内向和羞怯。他们当时有300多个毕业生,考上内地的只有10个,所以家人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孩子暂时还难以准确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理话,我能读出的信息是:“我们很好,老师待我们亲如家人,我们在这里学到了很多知识,交了很多朋友,只是还忍不住,会想家……”

土旦次巴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因为不爱说话,据学校老师说,他不愿意提及自己的家庭。虽然有些时候会想家想的哭,他也从未想过回家的事,因为离家太远了,从济南坐火车到拉萨要三天两夜,从拉萨坐车到阿里还得三天三夜,阿里再坐车到普兰县,还要很久……
学校的丹赳老师当年也是内地西藏班的孩子,今天已成为西藏教学的骨干,他说非常理解这些从西藏“空降”到济南的藏族孩子们的思乡之情。12岁的自己刚到重庆时,有一次藏历年,不知哪个同学先说起想妈妈,结果全宿舍的孩子都在那里嚎啕大哭。现在,他当年内地西藏班的同学的孩子有的已经成为他的学生,他在济南教过的学生有的又成为这里的老师,一代又一代的西藏孩子在成长。

看到VCR中家乡阿里的画面,有些孩子禁不住偷偷抹泪。
我们说成长都要经历痛,经历蜕变。在内地的学习,对西藏孩子来说,或许就是一种蜕变。我们无法分担其身体要承受的痛,但我们可以在心理上多给孩子们一些关爱。借这次资助孩子们回家的机会,I Do儿童基金也发起了爱心志愿者家庭的征集倡议,我们希望能借自己的力量,引起更多人关注这个群体,从精神上,心灵上,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帮助和关怀。
此刻,孩子们与基金的同事正在回阿里的路上,愿爱与他们同行!虽然我本人此次不能随行,不能第一时间分享他们回家的喜悦,但是我想所有人现在都和我一样——在祝福他们,祝福他们旅途顺利,祝福他们家里父母老人都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