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大战的五大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6 13:06:40
作者:吴明    资源来源:湘潮   2010-08-18 安徽桐城 转载  
百团大战,是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场旨在破袭日军交通线、粉碎其“囚笼政策”的著名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对日发起的最大规模的主动进攻。六十多年来,人们对此战役的评价莫衷一是,至今未能形成统一的认识……
谜之一:为什么会进行大兵团作战
百团大战之前,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一直以小规模的游击战著称。1939年,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战主战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这一阶段,日军对国民党推行“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逐步将其主力对付八路军,同时,蒋介石在美英劝降、汪精卫叛国投敌的复杂局面下,也犹豫和动摇起来,准备对日妥协。国民政府停发了八路军军饷,并对敌后根据地、八路军总部和党中央所在地发起了大规模军事进攻。
趁国民党屡屡制造军事摩擦、掀起反共高潮之机,日军也加紧了对我根据地的“扫荡”。至1940年夏,日军在华北地区建立了三千多个据点、一万多个碉堡、五千多公里铁路、三万多公里公路。这种严密而便捷的军事网络,使兵力有限的日军形成一个强大的整体,把抗日根据地与其他地区、根据地与根据地之间隔离开来。八路军被日军封锁在各个穷乡僻壤,生存和发展极其艰难。刘伯承形象地把日军的部署称为“囚笼政策”。而要打破这种“囚笼政策”,就不能只在部分地区发动攻击,而必须在比较广阔的地区同时发起攻击。
眼看形势越来越严峻,朱德、彭德怀和副参谋长左权等经多次协商后一致认为:应该调动我军主力,选择时机,对日军编制的这张巨大、坚韧的交通网来一次“大破袭”,粉碎敌人以战养战、困死八路军的图谋。
谜之二:为什么无中央军委的批示
1940年7月22日,由朱德、彭德怀、左权联名签署的破袭正太(今石太)铁路的《战役预备命令》下发给聂荣臻、贺龙、关向应、刘伯承、邓小平,并报中央军委。
延安方面收到该电文后,当日即抄呈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王稼祥等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人或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彭德怀和左权于1940年8月22日午后发出的那份为百团大战定名的电报也上报了中共中央军委。
聂荣臻后来对此问题作过这样的说明:“在进行这次战役之前,八路军总部向中央报告过一个作战计划,那个报告上讲,要两面破袭正太路。破袭正太路,或者破袭平汉路,这是游击战争中经常搞的事情,可以说,这是我们的一种日常工作,不涉及什么战略问题。这样的作战计划,军委是不会反对的。”
原来,王稼祥在养病期间,曾说明当时毛泽东主席在医院养病,电报是他收的,他疏忽了,没有转送毛主席,也没有批复。而朱德、彭德怀、左权于7月22日下达的《战役预备命令》已经是“命令”,表明当时并没有必须经过中央军委批准后才能组织这种战役的程序。
谜之三:为什么会扩大成百团大战
八路军总部在1940年7月22日下发的《战役预备命令》中,要求直接参加正太线作战的总兵力不应少于二十二个团,总部当初设想的战役规模不会超过二十五个团。但当战役打响并且取得了一些胜利后,各根据地有不少武装力量趁日伪仓皇撤退之际,自动参加了战斗,自发地奋起追歼日伪军,这就使得战役规模迅速扩大。
百团大战打响的次日,刘伯承、聂荣臻、贺龙、吕正操等人便陆续致电八路军总部,报告战绩。8月22日午饭过后,八路军总部作战科科长王政柱根据统计的结果向彭、左汇报参战兵力:“正太线三十个团,平汉线卢沟桥至邯郸段十五个团,同蒲线大同至洪洞段十五个团,津浦线天津至德州段四个团……共计一百零五个团。”左权在听完他的汇报后脱口而出:“好!这是百团大战,作战科再仔细把数字查对一下。”
“百团大战”这个响亮的名字立即吸引了坐在一旁的彭德怀,他接口说道: “不管是一百多少个团,干脆就把这次战役叫做百团大战。”左权也觉得用“百团大战”四个字作这次战役的名称,更符合实际,也更有气势。于是,彭德怀和左权一起拟电,将此次战役正式定名为“百团大战”。
谜之四:时间为什么会一再延长
八路军总部对于百团大战最初并没有规定战期,只是在预备命令中要求从部队出动之日起准备一个月的粮食。战斗打响后的几天内,战区内日军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八路军完全控制了战场上的局势。
为了争取更大的战果,彭德怀产生了开展第二阶段战斗的想法。他于8月31日向贺龙、聂荣臻、刘伯承、邓小平征求意见,并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询问是否可以彻底摧毁正太路和同蒲路部分路段,使晋西北、晋察冀、太行山三大根据地连成一片。1940年9月16日,朱、彭、左联名下达了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的作战命令。
9月20日夜,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的战斗打响。反“扫荡”和扩大政治影响使百团大战延长至1941年1月下旬才最后结束。为了对百团大战实施报复,日军于1940年9月底部署了一场“毁灭战”,出动兵力约十五万。在这种背景下,百团大战转入反“扫荡”阶段。
此后,一方面,各根据地的反“扫荡”战斗仍在继续;另一方面,由于此时的国共关系特别紧张,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也要求“百团大战对外不要宣告结束”。于是,八路军各部一方面继续反“扫荡”,另一方面抓住机会继续打破袭战和伏击战,直至1941年1月24日晋西北根据地粉碎日军的反“扫荡”,百团大战才最终结束。
谜之五:为什么那么多批评和非议
对于百团大战,国共双方高层领导人当时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但让人们困惑的是,这一伟大的爱国壮举,在历史上却饱蒙冤屈。
像任何一场战役一样,百团大战也存在着不少主观设想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失误,存在各种各样的错误。
这次战役本来是对正太铁路和其他主要交通线的破袭战,后来头脑热了,调动的部队越来越多,作战规模越来越大,作战时间也过于集中,对外宣传就成了百团大战,从而引起了日寇的警觉,使日军把主要的进攻矛头指向了共产党和八路军,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另外,在战役的第二阶段,为扩大战果,有时就忘了在敌后作战的方针,只顾死啃敌人的坚固据点,从而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对于百团大战,其辉煌的胜利和存在的问题都不该被我们所遗忘。
抗战时期,毛泽东对百团大战存在的问题提出过批评,他对百团大战的宣传特别不满意。再加上1959年以来对彭德怀的错误批判,百团大战这一抗日壮举也就更加被扭曲得不堪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