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夜话(14) - 艾农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13:14:22
    公图① 、② 、③ 、④

谨按:应该说,杨字之出稍晚,未见于甲骨及金文。公图①出自春秋时石鼓文,见载于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公图②,出自战国时陶文,见载于顾廷龙《古陶文录》国立北平研究院1936年石印本;公图③,出自战国时印鉴,见载于黄濬《尊古斋印存四集》1928年钤印本;公图④,乃其小篆字形。

看得出,自公图①至于④,乃至当今之印刷体“楊(杨)”,其基本结构无大变化。《说文》称:“(楊),木也。从木,昜声。”是个典型的“形声字”。

静心而论,大有的所谓“杨姓图腾”也是遵照“楊”字的基本构架绘制而成,如他自己所说:“楊……由‘木’和‘昜’组成”,只是对“楊”之“形(符)”、“声(符)”分别作了不同程度的随心所欲的“艺术加工”。我们姑且以“公图”①石鼓文── 之字形予以参照分析:

我们先说 之“形符(意符)”:其“形符(意符)”是 “ ”,这一象形符号跟甲骨文“ ”是一样的,我们在前文中曾多次说及:“它是一株树的整体形象:上部向上的三枝枒,表示‘树头’;中部一‘竖’表示“树干”;下部向下的三笔,表示伸入大地的‘树根’。”但这一形体经大有怪诞的“艺术加工”,竟然成了 形──“树头”向上延伸的三条枝枒变成了 形,其左右枝分别成了 形,呈左右对称的“两只鸟”;而中间向上的一枝“梢顶”则呈 形,像是枝头结的果实,我们在大有的“李图”就见过类似的东西── ;“树头”与“树根”之间距离太短,显得“树干”部分长度不够;“树干”下部向下的三笔表示“树根”,经大有 “艺术加工”后成了 形,中间的“主根”──即“本”的“形象”及所在位置,一如其旧;而左右“侧根”却改画成 形,像左右对称的“两条龙”,整棵“树(木)”已完全失掉了它的本质特征;

再说 之“声符:其“声符”是 “ ”。“昜”出现颇早,甲骨文或作 形,见载于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1913年珂罗版影印本;金文或作 形,出自周代早期“貉子卣”,载于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1937年珂罗版影印本、 形,出自春秋时“昜叔盨”,见载于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1937年珂罗版影印本;战国印鉴有 形,见载于陈介祺《陈簠斋手拓古印集》1881年钤印本;小篆作 形。其初意究竟为何,文字学家的认识尚未完全统一,作为声符,音yánɡ,配以不同意符(形符)构造新字,比如“陽(阳)”、“揚(扬)”、“楊(杨)”、“敭”、“瑒(玚)”、“暘(旸)”、“煬(炀)”、“瘍(疡)”、“鍚(钖)”、“颺(飏)”,以及“愓”、“”、“婸”、“氱”、“禓”、“諹”、“輰”、“鰑”,或音变而作“湯(汤)”、“偒”、“踼”“糃”、“啺”、“逿”、“蝪”等等。

大有将“昜”改造成 形,这一图形又被大有一分为二:一作 形,大有说是“日升汤谷”;一作 形,大有说是“水中大蜥蜴”!不合常理地把“声符”肢解,以便附会他的谬论,这是大有在其“图腾释义”中常用的手法。

王大有为杨姓图腾“释义”道:“杨是远古三苗之一柯挪耶劳的族称,为现代杨姓苗支,他的祖先是兵主蚩尤。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昜’组成。‘木’在这里特指扶桑,在《山海经》等中国古籍中记载:扶桑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初在今连云港云台山),汤谷又称作‘陽谷’、‘ 温源谷’。易、阳、羊、杨、扬、汤、蜴、蜥远古时为同义词,可以相互替代,所以‘昜’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居住在汤谷的氏族古代传说,采用扶桑纪历。扶桑纪历是观测太阳在扶桑东西(阴阳)两侧的升落高度规律。这个规律东夷人确定为五阳五阴,合称‘十日’,也就是‘十天干’。观测时总是一个太阳一个太阳的位移,传作‘一日居上枝,九日居下枝’,这就是扶桑汤谷本义。汤谷中有一种水中大蜥蜴,今称之为龙,又名扬子鳄,鼍龙或雷兽,因此汤谷就以‘蜴’为代表,读为‘阳’扶桑也就称为‘杨’,而且扶桑树也就变成了龙凤合一体。(见西汉长沙马王堆帛画扶桑日出图)它的君长称为‘伏羲’、‘羲和’、‘常羲’,都取义为‘蜴’,东方因而称作‘析’,其天文历书称作《易经》。”

我等都是肉眼凡胎,比不得道行中人韶华子,动则《山海经》、《易经》,要不就说点儿“柯挪耶劳”、“柯约耶劳”,或者“汤谷”、“神木”之类的话题──“扶桑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初在今连云港云台山)”,“扶木,东夷名扶桑,中州名建木,崆峒名穷桑,西戎羌名若木”;或是扯点儿佛家之事──“大鹏雷音鸟,又名雷鸟,九天灵应长生大帝,佛教界称其为钦琼鸟,列为天龙八部之一,其龙子龙女即为伏羲女娲,藏传佛教的至上护法神,印度教毗湿奴,坐其骑戛娄达,原是中华始祖母的灵界神格化……”──“甭管三七二十一”,先把你唬倒再说!   

但是,我们不听“忽悠”, 现实中人愿知现实中事。谨向韶华子请教几个小小的问题:

①、您说:“杨是太阳的意思。”这话可有出处?请明示词书名称和出版单位;

②、您说:“易、阳、羊、杨、扬、汤、蜴、蜥远古时为同义词,可以相互替代。”您的“远古”是个怎样的时间概念?希望您举实例论证“易、阳、羊、杨……”等“为同义词,可以相互替代”的提法,要尽量避免“孤证”;

③、您说:“‘昜’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而“汤谷又称作‘陽谷’”;还说:“易、阳……远古时为同义词,可以相互替代”,您一会儿说“昜”,一会儿又说“易”,这是否可以说:“昜”与“易”“远古时为同义词,可以相互替代”?

④、您说:“汤谷中有一种水中大蜥蜴,今称之为龙,又名扬子鳄,鼍龙或雷兽,因此汤谷就以‘蜴’为代表,读为‘阳’扶桑也就称为‘杨’,而且扶桑树也就变成了龙凤合一体”云云。

扬子鳄”因长江的别名“扬子江”(今特指仪征至扬州段)而得名,是我国特有的鳄类,又名“鼍(音tuó,读如‘鸵’)”,俗名“猪婆龙”,苏、皖、赣等省沿江一带均有其踪迹,尤以皖南沿江沼泽(青弋江至太湖流域)为多,当代中国人对此并不陌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名流”的王大有,且先不说他的七顶“……学家”桂冠,仅提其“北京大学……研究员”、“中国贵州民族大学兼职教授”两个头衔,亦足令人“须仰视才见”。然而,像王大有这样的大“……家”、大“研究员”、大“教授”,面对当代国人,怎能说出“汤谷中有一种水中大蜥蜴,今称之为龙,又名扬子鳄……”之类有失水准的话呢?“蜥蜴”跟“鳄鱼”是一码事吗?“汤谷中有一种水中大蜥蜴”,为什么“汤谷就以‘蜴’为代表”了呢?为什么说“(读为‘阳’”?此说可有出处?──您一定得瞅准了:“蜴”、“蝪”是两个不同的字符:“蜴”,右边声符作“易”,音yì,常跟“蜥”组合成双音节词“蜥蜴”,爬行动物名称,俗谓“四脚蛇”,有多个品种,小者仅10cm上下,如“壁虎(亦称‘守宫’)”,大者体长可达数米,如科摩罗巨蜥;而“蝪”,右边声符作“昜”,音tānɡ,常跟“蛈”组合成双音节词“蛈蝪(音tiětānɡ,读如‘铁汤’)”,俗称“土蜘蛛”。

再说,因何“扶桑也就称为‘杨’”了呢?而且连“扶桑树也就变成了龙凤合一体”?──这是科学论证,还是您王大有的梦幻?是喽,您在梦幻中把 之形符(意符) ,改画成了 形──即您所谓的“扶桑树也就变成了龙凤合一体”!您拿梦呓“忽悠”我们,内心不觉得有愧吗?

⑤、您说:“它的君长称为‘伏羲’、‘羲和’、‘常羲’都取义为‘蜴’,东方因而称作‘析’,其天文历书称作《易经》。”其中的“它”,到底指什么?既称“君长”,似乎为“国家首脑”,伏羲之时能有“国家”之类的概念吗?您当然清楚:伏羲是我国传说中上古时一位部落首领;羲和是神话中人物,是太阳神的御手(车把式);至于“常羲”,您可能是“常仪”的“笔误”──常仪是为月亮神赶车的。不管他们是“传说中的人”,还是“神话中的神”,您都将其并列而称,煞有介事地说他们“都取义为‘蜴’”!此说根据何在?又说“东方因而称作‘析’”,这话又是什么意思?“蜴”而为“析”,其中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您说“其天文历书称作《易经》”──堪称“语惊四座”!原来大有的“《易经》”不过是“天文历书”!别忘了,您可还是“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理事”……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