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社会行为学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08:05:44
原来是不准备把涉及儒家学说本身内容的发到论坛里面的,只是说明宗教的缺失给理性的发育带来负面的影响。所造成的后果不能归结于儒学本身,就像九江长江大堤的倒塌不能怪罪于混凝土里面的毛竹,而应该怪罪于把毛竹当钢筋用的人。
  
   我把这部分发在这里,是为了说明那种坚持经济、生产方式决定上层建筑信念的人坚持认为落后的经济模式导致文明停滞的观点是错误的。当一个社会的行为法则建立之后,所有的社会活动都会受到这个法则的制约,经济活动也不例外。
  
   当下就有数不清的例证:我们有报纸电视,但是我们有真相吗?我们也有大学,但是我们有思想吗?我们有数不清的商贩,但是他们在我国的历史上何时形成过具有政治诉求的那个阶层?
  
  14章 儒教社会行为学分析
  
   一
  
   让我们再从行为学的角度来看看儒教对于我们的这个族群带来什么。
  
   自然界的动物是没有思维的,它们的行为完全是到本能的支配。自然界生物在经历了的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每个物种在自然竞争中要想不被淘汰,种群能够延续,必定在行为模式方面满足自然的法则。对于这个法则,我们已经知道其原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但是这个法则是怎样支配动物的行为呢?
  
   1953年因研究动物行为而获诺贝尔医学心理学奖的奥地利行为学家洛仑兹在《攻击与人性》的书里面向我们描述了动物行为中的秘密。他在长期观察各种动物及人类的行为习性后,首先得出一个结论:动物(包括人)除了饥饿,恐惧,性三大本能之外还有第四种本能,那就是攻击性。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攻击性不是表现在老虎吃山羊,狮子吃斑马等诸如此类的现象中,这只是食肉动物的正常的猎食活动,象兔子吃草一样。大量的观察表明,动物在觅食过程中都表现出一种愉快的表情,没有丝毫的愤怒。攻击性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个,对于捕食中过程中的其他食物争夺者的攻击,例如猎豹对于豺狗;第二,动物对于自己天敌本能的攻击,包括当动物遭受攻击已经没有退路时,由本能的求生欲望引发的“狗急跳墙”,“兔子急了也咬人”的攻击行为;第三个是动物种群内部的攻击性。这种本能在自然界的动物里面是普遍的,在鱼类,鸟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中都存在,这种本能的攻击性,是表现在同类动物种群之间为争夺生存空间,争夺对异性的交配权而表现出来的争斗性。目的非常明确,和其他本能一样是为了种族能够繁衍,是dna自我复制功能的一种表现。在人类社会里面,从幼儿园的小孩打架,到国家之间的核战争等种种纷争都是这个本能的体现,中国成语里面的“一山不容二虎”部分描述了这种现象。
  
   攻击性对于动物种群的进化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它保证了种群中最强壮的个体占有生存及繁衍资源,促进种群在地域上的扩散。本能的攻击性,让动物族群内部形成一个自然竞争的机制,使得种群里面的个体在两个方面得到益处。第一,让每个个体都得到最低保障的生存资源。当自然界的资源短缺时,那些不够强壮的个体在这种攻击性的驱使下,被族群里面强壮的个体赶出原有的领地,须去开拓新的生存领土,否则就因无法得到足够的生存资源而被自然淘汰。不至于导致由于自然资源短缺造成分摊到每一个个体上的生存资源的短缺而导致种群普遍的体质下降。第二,这个本能保证了在这个种群里面只有最为强壮、最有生存竞争优势的个体才能获得交配权,使得繁衍的后代一出生就具有先天的竞争优势。
  
   没有限制的攻击性对动物种群来说是很危险的,因为族群内部的相互攻击对于这个种群的延续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自然界让动物用“禁忌”这个大自然赋予的特性来避免攻击性带来的副作用。我们发现越是捕食力量强大的动物,对于自身攻击性的抑制越强,换句话说就是禁忌本能越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越是高等的动物就越少发现同类之间相互残杀的现象,当然人类是一个例外,原因我们后面在分析。禁忌之所以成为禁忌就是因为它是一种本能的形式出现的不能逾越的原始戒律。动物是没有所谓道德的,只能用禁忌来维持族群内部的行为的界限。千百年的进化使得动物在攻击性带来的内部竞争和避免的自身的攻击性给族群的生存带来不利的影响的禁忌之间达成了平衡,我们观察到动物用一种叫做“仪式化”的方式来实现上述平衡,来化解攻击性带来的破坏性。
  
   仪式一般采取比较温和有限的暴力形式,一般都不会伤及争斗的双方,像事先约定的一样,交战的双方以一个固定的方式,展开决斗。一方认输争斗就立刻停止,认输的一方体面的退出。如果争斗是为了争夺族群首领,那么我们看到整个族群都接受这样的仪式化争斗所新产生的首领。如果是争夺配偶,一边观战的雌性动物心甘情愿的投入到胜利者的怀抱。鱼类鸟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争夺地盘或者争夺交配权的过程里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
  
   所谓的“仪式”,就是一切过程像表演那样具有确定的程序,每个动作都有明确的含义,参与的双方都知道会产生的后果。仪式化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族群的繁衍,而不是要消灭对方,因此这种仪式化所产生结果是双方都可以认可的。参与的双方通过仪式知道了本族群优异的基因在那里,优胜的一方要负起繁衍生存的责任,失败的一方自愿放弃,因为本能告诉它放弃更有利于这个族群的繁衍。
  
   在某些鸟类和鱼类中,这样的仪式化甚至发展出了非暴力的形式,一些鸟类以赛歌形式完成竞争的仪式,另外一些以比较羽毛亮丽的方式来吸引雌鸟前来交配。一些鱼类在繁殖期,雄鱼在窝边舞蹈来吸引雌鱼前来产卵,舞姿优美与否成为竞争的关键因素。在这里我们看见了文化因素的出现,即:本能所产生的习性经由仪式化转变为更加复杂、含义更较深刻生存竞争方式。在哺乳动物里面我们还观察到从仪式里面演化出来的道德萌芽。斑马和几种羚羊在被食肉猛兽追击时,族群里面的老弱个体,会以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主动放弃逃生,以身饲敌来保存族群里面其他个体的生存机会。这说明动物已经明确的知道,种群内部的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生存价值,在必须要做出牺牲的时候,选择生存价值小的,例如老弱病残的,保留生存价值大的,像怀孕的,幼小。
  
   在这里我们看见了动物世界里面种群内部生存竞争,不是以我们人类社会这样以血淋淋的或者充满阴谋诡计的方式进行的,而是一种温情脉脉的方式进行的。至于攻击性和仪式的起源,至今人类还无法解释,我们不妨认为造物主就是这样设计的。动物的这种行为学意义上的内部竞争进化和达尔文物竞天择意义上的对外部环境适应性的进化共同构成了动物种群的进化。
  
  二
  
   理论上说,仪式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仪式化所导致的竞争方向,未必都是最有利于物种的生存。一些物种是否会因仪式化的错误,引起该物种的竞争方式的改变导致物种的特性朝着不利于生存的方向变化,给物种的生存繁衍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导致物种自身的灭绝呢?不幸的是在自然界真的发现了仪式的不合理性导致了物种的退化甚至灭绝的现象的例证。一种雉鸡,雄山鸡在竞争对雌山鸡的交配权时所采用的仪式化竞争是比较尾羽的宽大和的艳丽。雄性宽大艳丽的羽毛对于母雉鸡来说具有激素的作用,会提高产蛋率。但是对于这个种群来说,艳丽的羽毛有损于雉鸡种群的生存能力,因为那上面的红色斑点很容易让雉鸡的天敌在丛林中发现它们,过于肥大的尾翼也让自己的飞行变得笨拙。这样竞争的结果致使每一代新出生的幼雏的羽毛都要比上一代的大且漂亮。因此我们预言雉鸡的这种仪式化竞争会导致这个种群的灭绝,实际上观察到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判断。千百万年来这样因自己的进化错误导致灭绝的物种有多少已经不可考证,现存的物种都是经过自然淘汰,它们的仪式化竞争被证明是有益于物种生存的。
  
   源于动物本能的攻击性,和同样表现为动物本能的禁忌,经由仪式化的包装,以动物习性的形式表现出来,构成物种进化的一个环节。这个过程可能会导致根据习性进化结果和最初的本能的目的之间有所偏离,物种得到习性特长完全不能帮助自身在生存竞争中获得优势,相反的还可能对于生存来说是负面的效果,甚至会造成自身的灭绝。只能肯定的一点就是,这个仪式化进化的过程是漫长的,最初的一点点错误,一点点偏差没有能纠正,当积累到一个临界点,外部的或者内部的一点点触发因素的导致了物种灭绝的。由于仪式的错误,最没有生存价值的遗传基因被极度夸张的保留下来,有用的基因反而被淘汰掉,在旁观者看来真是个悲剧。
  
  三
   关于人类文化相关的定义,依据人类学家克罗伯(A. L. Kreober)的统计,定义高达一百六十种之多,似乎中外学者间尚无基本的共识。现列举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
   (1)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人类社会由野蛮至于文明,其努力所得之成绩,表现于各方面的,如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法律、学术、思想、风俗、习惯、器用、制度等,其综合体,则谓之文化。
   (2)克罗伯说:文化是一些经由学习及传递而有的反应、习惯、技术、思想和价值,以及所引致的行为。
   (3)人类学家泰勒(E. B. Taylor)说:文化乃是一团复合物(Complex Whole),其中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凡人类因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才能及习惯。
   (4)人类学家希伯(Paul G. Hiebert)认为:文化是一个经由学习,且反应社会特质的行为、思维以及产品的综合体系。
   (5)文化历史学家道森(Christopher Dawson)说:文化乃是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环境 和经济需求而有的共同生活方式。文化代表着生活及思想的复合物──包括行为方式、信仰形式、价值标准、技术、符号及机构。
   (6)中国儒家学者钱穆先生说:文化是我们大群体人生的一总合体,亦可说是此大群体人生精神的共业。此一大群体人生是多方面的,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宗教、教育、道德等皆是,综合此多方面,始称做文化。
  
   无论何种定义,我们看到里面都包含习性的成分。因此认定人类的文化起源是从原始动物的本能的仪式化开始是合理的。其实在鸟类鱼类的进化上我们看见了初始的端倪。如果文化起源于对于原始本能的伪装这个命题是有道理的话,那么某些鸟类已经具有了“文化”。
  
   和动物不一样的是,对于人类自身的习性——当人类开始有了意识之后就叫做文化,这是一道鸿沟——我们自己必须给出一个合乎理性的解释,而动物则不需要。当人类从行为受到本能支配的阶段进化的行为受到理性支配的阶段,我们身上那些从动物身上保存下来的仪式化得习性都必须得到理性的检验,使之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假如我们愿意详细一点地考察在人类文化的发展中,原始的遗传自动物本能习性是怎样经由理性的考察确定是合理的从而转变为我们文化的组成,那么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原始的动物本能——禁忌在人类社会被打破。人类意识使得我们具有盘算能力,当我们发现突破禁忌能为我们带来好处而没有什么现时报应的时候,人类开始作恶了。例如人类开始自相残杀,开始是为了争夺利益,后来演变成嗜血娱乐。虽然人类具有了意识,让人类看见预见到突破禁忌的后果,但是这个眼光只是非常短视的,长长的因果链条让我们看不见因此而带来的远期的后果。因此,基督教圣经里面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最具有隐喻意义的启示(没有之一)。而且宗教的历史告诉我们这样的思想在人类最早有记录的宗教文献里面就已经出现了。
  
   部分依靠神的指引,部分是人类理性的结果,我们原始禁忌本能里面一部分演变成人类社会的道德戒律,出现在世界上各个民族里面。即便在食人族内部也是存在某种程度的道德规范,存在一条我们常说的不能突破的底线。例如不能吃人,不能残害儿童等等。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这个底线在不断抬高,例如动物世界里面没有乱伦的禁忌,但是人类走出群婚制之后,乱伦就成为一种禁忌。但是另一部分禁忌则被人类的理智突破,例如杀人。有些禁忌则在一部分族群里面坚守,而在另一部分族群里面被突破。观察世界上各种文化里面的道德组成,我们发现由于各个民族的理性构成不同,对于原始禁忌发展出来的道德标准也不尽相同。
  
   如果以此作为考察人性善恶的起点,我们很难同意人性善这样的命题是成立的,因为追溯善的概念以及善行的本源,一定会回到本能和禁忌这个造物主赋予的高等生命在处理自身与同一个种群的其他个体面临生存竞争的行为法则。对于原始文化的考察,人性向我们展现了复杂多变的一面,此时还坚持人性善的人不是天真那就是无知。孟子那样四端学说,从逻辑上讲是一种循环论证,用人性里面善的成分来证明人性是善的。人已经从动物世界里面分化出很久了,人性已经是被社会文化层层包裹,我们的行为里面那些是本能,那些是由于文化的熏陶而来的行为已经很难辨认。但是我们如果愿意对照一下动物的世界,我们就必须承认,人类已经,或者说曾经突破了所有的作为动物而存在的原始禁忌,作为禁忌的替代,约束行为道德的发展还在进行之中,从行为学的角度看文明的发展就是道德向原始禁忌的回归。
  
   正因为不同的族群是按照自己对于生存道德的理解而遵从的道德规范,因此各个族群之间会呈现出来不同的道德规范,甚至出现对于这个族群的人来说是正常的行为在另外一个族群的人看来完全是邪恶的。例如某些原始部落里面的民族的孝道就是吃掉老人。这样的孝行在我们汉民族看来完全不但不是孝,简直就是在犯罪。
  
   其次我们看到人类从原始动物身上保留下来的习性即源于本能的仪式在多样复杂的人类社会生活里面发展成为更加复杂信仰、习俗、法律和制度。人类所有文化都源于攻击性本能以及限制这种攻击性而产生的仪式,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些仪式的理性化的过程。就是我们对于仪式的每个环节都用道德合理性加以拷问,把不合乎道德和理性的部分加以摈弃以及在新的生活方式下发展出新的文化仪式。比如近年来,对于环保的关注,中国的饮食文化里也出现了抵制以鱼翅燕窝为食材风潮,就代表了文明发展的一个方向。
  
  四
   在人类的各个族群还是处于相互独立生存的状态的远古时代,主要的生存竞争是针对于自然环境,此时的整个族群作为一个行为主体,仪式化的行为规范主要规范整个族群的整体行为。此时相应的宗教形态是保障生存为主要基调。
  
   在人类对于自然界其他动物的生存竞赛中决定性胜利以后,人类成为自然界的主宰,成为自然生物链条的最高端。当人类社会已经形成,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经济规模越来越大,若干族群形成氏族,氏族的联合形成更大的部落联盟,最后是国家的形成。从这个时代开始,人类生存竞争又多了一个竞争的因素:即同一个社会里面的人彼此之间的生存竞争。每个人都极力想在社会内部占据高的阶层的位置,族群的的延续不再是竞争所关心的唯一问题。正像我们在历史的发展里面看见的那样,当人类社会进入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公元前五世纪,善这样一个道德概念出现了。这是一个以精神存在的形式出现的,禁忌的理性表达,如果人类是理性动物的话,对于善的恪守,应该起到和动物的本能禁忌同样的效果,人类遵循善的原则和动物被禁忌所限制都阻止族群内部的相互残杀。在此期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宗教都为阻止族群内部的相互残杀起到积极的作用
  
   当人类族群分散在世界各地,各自独立地在面对自然界生存的时候,各个民族都是按照各自认为道德的方式生存。对于善的理解的差异所带来的这样道德方面的差异不会影响到各个族群的生存。但是当世界走向一体化的今天,人类的生存的竞争就从最开始的以一个族群为单位和自然界的竞争转移到人类的各个族群之间的竞争。虽然这两个阶段都存在个人在族群内部的生存竞争,但是单个个体不再扮演重要的角色,族群也不再是可以辨别的单位,竞争是按照文明的种类为单位进行的。在这样的竞争中,人类的理性受到空前的挑战,表现出来的具体形态以各种理论体现,从最极端的种族灭绝论,到社会达尔文的自然竞争再到最充满人类理性和理想色彩的世界大同。这个时代也为宗教带来极大的考验。
  
   在这几个阶段人类善的观念的约束力量在政治经济利益面前受到空前的挑战。宗教始终都是维护道德的主要力量。这种力量是建立在人类理性或者理智之上的,只不过在原始的时代,这样的理性、理智被用一种超自然的,让人能够充分敬畏的形态出现。否则你无法理解为什么从远古时代开始,宗教始终伴随着人类,即便在号称无神的中国,儒学也要装扮成宗教的形式。从行为学的角度看,宗教的神学教义是对于人类本能的约束,是企图在人类理性世界里面建立具有约束力的禁忌。实际上的效果也的却如此,宗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人类的自相残杀的竞争行为。宗教是在两个方面起上述作用的。第一,宣扬“利他”的道德观念,通过爱人、仁爱,孝道、慈悲等等道德行为准则化解已经没有原始本能禁忌保护的竞争带来的伤害。第二,来世救赎的世界观。大部分宗教宣称我们人类死后将要前往的天堂才是一个永恒的乐园,现实的世界仅仅是人生的一个过渡的驿站。因此没有必要对于现实世界里面的利益太过于看重。在化解人类各个族群的竞争这个问题上,几乎可以断言,宗教决定了文化竞争的方向。人类各个民族的文化现状既是这个竞争的原因也是这场竞争的结果,竞争导致的人类社会特性的差异就决定了人类某种文明兴衰。如果希望各个族群和平相处,宗教也许是作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
  
  五
  
   我们再来看看儒教的教义所建立的竞争机制是怎样的。
  
   儒教社会的第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儒教不信来世的天堂地狱,直接关注于现世世界的实际利益。我们每个人的任何善行和作恶都是同一个现世世界里面得到报应。要保证这种宗教信念的有效性,还必须有相应的政治制度。为此社会秩序的建立者就必须把可能多的社会资源掌握在自己手里面,作为对于社会秩序尊重奖赏的来源。所以我们看见儒教肯定皇权的至高无上和权力边界的模糊,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即是儒教社会形成的因,也是果。同时对于社会成员的个人的以及家族的财产甚至生命,社会秩序的拥有者也必须有可以随意处置的、没有底线的生杀予夺的权力,最极端就是满门抄斩诛灭九族。前者是为了奖赏,后者是为了惩戒,目的就是从政治治理的角度维护其社会秩序所必需的威信。这样的特征不能说是儒学直接导致的,但是来源于儒教是不容置疑的。虽然儒学也讲仁政,但目的完全不是为了保护个人的权益。中国的政治学说从来都是以天下、社稷、江山、国家等等为出发点,而个人的权益,像财产、尊严、权利等都是近代传入的现代文明里面的元素,历史上是全然没有这些东西存在。
  
   儒教是以孝道为基础来推演出整个社会秩序的。所谓羊有跪乳之恩 乌鸦有反哺之情,这是我们人类观察到的普遍存在于高等动物之中的一种习性。在此基础上,人类归纳出孝是人类道德的一种具体形态,不光在汉民族,在世界上其他许多民族中都有存在。实际上最具有普遍性的原始宗教就是祖先崇拜,在这种宗教里面,祭拜祖先不光是单纯的尽孝,还含有期望祖先保佑我们降福我们的意思。
  
   一般的宗教都宣扬对人的爱,这种爱是面对人类整体的,是超越阶层、民族、国家的,这个特性实际来源于人的生物本能。孝,作为对族群里面年老成员的尊敬与爱护,归根结底也是源于这种人类普遍的爱。这是人性里面基础的成分,是人类的本能,也是支撑人类道德的支点。
  
   但是儒学把孝从人类的本能的爱里面抽出来,单独作为一类价值观,再把孝本来含义,即尊老爱老敬老,扩大化,绝对化。把孝当做所有道德之本,所谓的“人之行,莫大于孝”。接着把孝从一种道德行为规范上升为绝对的价值取向,从孝是一种美德演绎出不孝是一种罪恶,最后演变出老者生存优先的反生物价值选择。反生物学的,意味着彻头彻尾的退化,因为在自然界里面任何物种里面的衰老的的成员都不具备最高的生存价值。
  
   儒家道德观把尊老爱幼混为一谈,看成是一种道德,而实际上这是两个层面上的行为法则,尊老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在一个社会里面的多数成员的生存不面临危机的时候保障老年成员生存条件,是人道主义的具体表现,而绝非是一种绝对的生存价值取向。爱幼才是一种绝对的价值取向,不但在动物世界,在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在幼的身上有这个族群最优异的遗传基因,代表着着族群生命的延续和繁衍,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也是上一代动物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目的。
  
   儒家社会里面我们看见一个相反的过程,尊老变成绝对的法则,爱幼相反变成一个道德规范。在古代儒教典范二十四孝里面我们看见许多例子,像卧冰求鲤,老莱娱亲,埋儿奉母等等。现代社会里面,更是出现了在火灾现场有人高叫“让领导先走”,留下孩子被烧死的旷古奇观。儒家将孝道绝对化、变成绝对的价值取导致儒教走向反人类。
  
   儒教把孝绝对化实际上是为了构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秩序。孔子理想的社会需要两个前提1 崇古,克己复礼 2 君臣之纲。孝绝对化实际上为达到这个实际目的铺平了道路。
  
   不当类比一直是中国人思维的特征之一。为了修辞上的需要,把两件不相关的事情并列摆在一起,同过字面上的合辙押韵让人以为这两件事情具有相同的性质。例如:“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xx思想”等等。其实马的肥膘。和人的横财没有任何可以比较的关系。在大海里面航行和造反革命也是性质上差异很大的不同事件。儒教对于父子和君臣的关系也是这样处理的,先把他们关联起来,再用一件事情的逻辑处理另一件事。儒教把孝绝对化的用意在于为君臣之道找到一个支点。忠孝本来是两件不相关的事情,一个国和其中的无数个家庭之间无论在哪个方面也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在这样关联上后,对于帝王的忠变得和对长辈的孝一样的绝对,绝对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不但是道德规范,也是绝对价值。除此之外还加多了一层政治操守的意味。我们可以同时孝顺多个老人,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大臣只忠于一个君王呢?再把夫妻关系扯进来类比。因为女人对于男人要忠贞,所以臣对于君就不能有二心。民间用一句成语“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描述了这两件不相关的事情的连接。从孝出发,推及君臣,再把原本属于爱情家庭的忠贞从道德层面转移成为官员的政治操守,儒教如此这般构建了以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为框架的社会秩序的框架,忠孝是这个秩序的伦理。
  
   这个伦理赋予君无限的权力,赋予了一部分人可以随意侵占另一部分人的权益甚至改变他们的命运的权力,显得赤裸裸的反人类,凭借的完全就是暴力。从政治治理的角度来看必然这就导致集权,从动物行为学的角度来讲,使得中国人从小族群的生存方式变成大族群的生存方式,摧毁了中国人的个人人格。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在于前者每个个体都在族群的生存活动中积极地扮演一定的角色,每个人都肩负一定的责任和道德,社会存在一定自发的结构和秩序,个人利益的边界是明确的,因此个人在天地之间的活动范围很大。当社会里面每个个体都显得得渺小,微不足道,个人利益的边界模糊,随时都可能被整体利益的需要而牺牲掉的时候,当个人的命运受制于社会,特别是受制与社会的某个团体,个人的活动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在社会里面受到诸多限制,社会就演变成大族群模式。
  
   从小族群社会到大族群社会的转变,会导致社会成员个体能力的萎缩。因为个体成员不再负有对于社会整体的责任,个人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不再具有自主的能动性。原来存在的社会结构被打破,社会的凝聚力的下降,社会自制能力底下,只能形成一盘散沙式的社会。自然界里面我们发现,越大的族群在食物链中的级别越低,单个个体的生存能力越小,所以只能靠种群的数量来完成生存的竞争。可以断言,从小族群的生存方式变成大族群的生存方式是文明走向衰落的标志。汤因比早就发现这个规律,在他总结出的文明衰败的标志里面,一个特别让中国人震惊的就是,当一个文明开始走向衰败的时候就会开始追求国家统一之类的价值观念。原因很简单,害怕竞争而又无法改变自身的政治势力一定是感觉到自身的危机,因无力竞争才会去避免竞争。看看今日的港澳台,看看南北韩,吵吵统一的都是谁。
  
  六
  
   从生物的角度看看这样社会秩序里面最高级别的君王的行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曾写过一篇专门批评专制君主的文章《原君》,里面有“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把三千个(理论上)全国最漂亮的女人关在后宫,只为皇帝一人的私欲。人类作为生物,一个男性要和三千个女性完成生育任务是不可能的,结果是严重浪费掉族群里最有价值的遗传生育资源。也只有大族群的生物才敢这样的浪费,几十万人口的小国实行这样的生育制度,要不了几代人,国民一定会变得又笨又丑。中国皇帝拥有的这种不受限制的动物本能的发泄的特权,实际上代表了中国人的人生理想,这样的理想丝毫没有超越所谓的禽兽的动物本能,实际上还具有禽兽不具备的恶的成分。在自然界里面,任何一个生物种群里面的首领如果具备中国皇帝一样的特权,这个种群一定早就灭绝了,这是自然法则决定的。
  
   再看看社会资源在这样的秩序下面的流向。我们知道在一个社会里面如果抢钱比挣钱容易的话,是没人愿意老老实实工作挣钱的。在儒教社会里面任何创造物质财富的行当都是社会的最底层,社会精英唯一的出路就是成为社会秩序的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自古有“士”的传统,即所谓的“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这话说出了他们的理想也描述了他们实现理想的途径。只有社会精英成为社会秩序的一部分的时候,实际上就有了瓜分社会财富资格。这就造成恶性的循环:官员致富的榜样作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要当官,实际从事生产创造财富的人越来越少,境况越来越差,造成人们不愿意从事生产。当越来越多的精英进入到官僚阶层里面的时候,相应的就必须从社会的其他阶层搜刮更多的财富来供养他们。结果就造成有限的社会资源集中在庞大的官僚阶层上面。历史上看,中国的官府是民间生存的一个障碍,有的时候甚至就是一个祸害。从一个整体来看这个民族,就像前面提到过的那只雉鸡,有限的营养全变成身上那些漂亮肥大的羽毛。
  
   我写到这里的时候,网上看见一条新闻,算是例证吧,摘录于下: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096409.html
   官员每年八万车补与农民每月三元养老金
   发表于 2009-08-26 10:55:00 类别:法制新闻
  
   据7月23日《新京报》报道,据新华社电 (记者于力李铮) 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区委书记、区长年车补7.6万元近期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近日记者在辽阳市了解到,作为辽阳市第一个进行车改的县区,弓长岭区委书记和区长从2008年4月开始,就已经开始享受一年8万的车补待遇了。
  
   据网友曝光称,1998年7月,余亚英在海南省文昌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局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9年后,从2007年9月起开始领取每月三元养老保险金。
  
  
   这个星球上大部分群居的高等动物的族群内部都是有某种秩序存在的,这个秩序也是建立在攻击性本能的仪式化之上的。这个秩序产生的本质是由于竞争产生,挑选出最强壮,最具有生存智慧的个体担当这个秩序中较高层次上面的角色,带领整个种群在生存的竞争中获得有利的位置,确保这个种群的延续。在人类社会形成以后,人类的社会里面各个阶层的形成,人类社会里面的秩序的建立,同样的是由这个竞争来实现。这个竞争的过程以经济、政治、军事、宗教等等综合复杂的表现形式出现,但是背后的机制和动物族群里面所发生的完全相同。所以和动物界一样,竞争制度发生偏差带来的物种习性的改变,也会引起物种的生存能力下降,也会引起在和别的种群竞争中落败导致灭绝,人类历史上无数文明从辉煌走向消亡都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看到,儒教社会秩序的建立就是这样一个竞争法则使得民族生存习性向着不利于生存的方向变化的实例。稍加分析就可以发现,建立在君臣父子基础上的秩序是反人类反生物反自然的。这样的法则让我们族群内部的竞争机制改变了,崇老,崇古,墨守陈规、敌视创新,鼓吹大一统,消除内部生存竞争,这就使得我们民族失去了创新的精神,文明的发展停滞甚至倒退了。从行为学上看,汉民族的精英,作为一个种群(国家,部落,氏族)的首领,不是带领他的族人去开创新的文明成果、推动文明的发展,而是把他的族人作为自己生存的基础,作为自己的掠食夺对象,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就像我们看那只雉鸡,当肥大尾羽吞占了本该属于飞翔用的翅膀的营养而无法飞行的时候,而眼睁睁看落入捕食者的嘴里是怎样的一种悲凉悲凉。看看一个外族人是以怎样的的眼光来评价这个事实的:当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的时候,联军总司令瓦西德命人对北京城的一百个18-60岁的汉族男人作了体格检查,结果是96个符合德国的兵役体检标准,不像是一个在西方人印象里被认为是一个正在退化的民族。瓦希德认为是“这个国家的领导人的衰败导致了这个民族的衰败”。什么导致这个国家的领导人的衰败呢?文化,说的再明确一点,是这个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背后而社会竞争和进化的法则。
  
   中国历史上频繁的朝代更替现象实际上就是体现这种竞争带来的后果。当前这一只雉鸡的羽毛肥大到消耗尽这个民族的全部资源就会死掉。新一代的雉鸡出生,但是在同样的竞争法则下进化,就必然长出那个美丽无比的肥大尾巴。周而复始。
  
   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都具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存在一个不产生价值的寄生阶层。皇族最初分封的亲王到后来降等袭封的各种群主、县主、王公大臣等等形成一个世袭的越来越庞大的食利阶层。这个食利阶层以明清两朝最有代表性。明朝朱家的子孙几乎无所不在,大明财政收入有很大一部分都花在废物的身上。这个阶层是世袭的,自身在不断的扩大当中,最终到明朝末年,要吃掉三分之二的财政收入。 清朝更甚,整个满族作为征服者全部都是生下来就有俸禄的,和明朝一样而白吃饭的人口始终在增加造成了财政的巨大压力。
  
   在中国社会资源是以税、赋、徭役、厘金、火耗、慕余、规费等形式从民间转移到社会上层的。具体的比率,我们考量历代王朝关于税率的资料就会发现,基本都会达到30%左右。在税赋之外,我们还有汉代开始的盐铁专卖制度,直到前不久发明的土地财政。一般而言是越到王朝的末期,就会越沉重。因为那只漂亮的尾巴越来越大,必然就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源。抽干民间资源必然就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平复社会动荡就需要增加更多的赋税,越加赋税也就越加剧动荡,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倾国。
  
   在中国,国家存在的目的就是要保证统治者自身的利益,所以国家的钱大部分都是花在统治者自己的利益上。统治者的利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维持统治,另一个是他们自身的奢靡。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历史上许多的有识之士看到了这点,知道这会最终导致统治的覆亡。但整个统治阶层是按照惯性前进的,就像那只无法控制自身尾巴长大的雉鸡。现在我们知道了汉民族那只漂亮的羽毛究竟是什么了,就是儒教学说下形成的社会秩序的成本,就是统治者本身的消耗。这根漂亮的羽毛这种消耗吸干了民族的资源,是民族身上的癌细胞,周而复始的发作,一次又一次把整个民族拖入到血与火的朝代的更替过程中。这就是信奉儒教的汉民族的必然的结果,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七(49年以后略)
  
  前面像专业论文,后面像政论杂文,最后离题万里   关于孝道,对老人的尊崇,虽不符合生物进化论,但未必不符合社会进化论,老人是经验和知识的载体      

 


 

关于天涯 | 广告服务 | 天涯客服 | 隐私和版权 | 联系我们 | 加入天涯

© 1999 - 2010 天涯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