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几张难得一见的超级战斗机突破音障图片(菊花台之酷溜溜网络采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6:47:53

欣赏几张难得一见的超级战斗机突破音障图片(网络采编)

(2009-08-02 11:27:43) 标签:

杂谈

分类:网络采编(军事)

 

 

 

 

 

 

 

 

 

 

 

 

 

 

 

 

 

 

 

 

 

 

 

 

 

 

 

 

 

 

 

 

 

 

 

 

 

 

 

 

 

 

 

 

 

 

 

 

图片来源于网上

 

 

 

知识补充:音障现象

 文章来源于http://hi.baidu.com/%F6%CE%D3%EE%CE%DE%CF%DE

 

音障现象

 

  音障是一种物理现象,当物体(通常是航空器)的速度接近音速时,将会逐渐追上自己发出的声波

。声波叠合累积的结果,会造成震波(Shock Wave)的产生,进而对飞行器的加速产生障碍,而这种因

为音速造成提升速度的障碍称为音障。突破音障进入超音速后,从航空器最前端起会产生一股圆锥形的

音锥,在旁观者听来这股震波有如爆炸一般,故称为音爆或声爆(Sonic Boom)。强烈的音爆不仅会对

地面建筑物产生损害,对于飞行器本身伸出冲击面之外部分也会产生破坏。


  除此之外,由于在物体的速度快要接近音速时,周边的空气受到声波叠合而呈现非常高压的状态,

因此一旦物体穿越音障后,周围压力将会陡降。在比较潮湿的天气,有时陡降的压力所造成的瞬间低温

可能会让气温低于它的露点(Dew Point)温度,使得水汽凝结变成微小的水珠,肉眼看来就像是云雾般

的状态。但由于这个低压带会随着空气离机身的距离增加而恢复到常压,因此整体看来形状像是一个以

物体为中心轴、向四周均匀扩散的圆锥状云团。


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在飞行速度达到音速的十分之九,即马赫数MO.9空中时速约950公里时,局部气流的

速度可能就达到音速,产生局部激波,从而使气动阻力剧增。要进一步提高速度,就需要发动机有更大

的推力。更严重的是,激波能使流经机翼和机身表面的气流,变得非常紊乱,从而使飞机剧烈抖动,操

纵十分困难。同时,机翼会下沉、机头往下栽;如果这时飞机正在爬升,机身会突然自动上仰。这些讨

厌的症状,都可能导致飞机坠毁。这就是所谓“音障”问题。由于声波的传递速度是有限的,移动中的

声源便可追上自己发出的声波。当物体速度增加到与音速相同时,声波开始在物体前面堆积。如果这个

物体有足够的加速度,便能突破这个不稳定的声波屏障,冲到声音的前面去,也就是冲破音障。
  一个以超音速前进的物体,会持续在其前方产生稳定的压力波(弓形震波)。当物体朝观察者前进时

,观察者不会听到声音;物体通过后,所产生的波(马赫波)朝向地面传来,波间的压力差会形成可听见

的效应,也就是音爆.
  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比音速低时,同飞机接触的空气好像“通信员”似的,以传递声音的速度向前“

通知”前面即将遭遇飞机的空气,使它们“让路”。但当飞机的速度超过音速时,飞机前面的空气因来

不及躲避而被紧密地压缩在一起,堆聚成一层薄薄的波面——激波,激波后面,空气因被压缩,使压强

突然升高,阻止了飞机的进一步加速,并可能使机翼和尾翼剧烈振颤而发生爆炸。
  而音障不单单仅有声波,还有来自空气的阻力,当飞行物体要接近1马赫(声速单位)飞行时,前方

急速冲来的空气不能够像平常一样通过机身扩散开,于是气体都堆积到了飞行体的周围,产生极大的压

力,也会引发出一种看不见的空气旋涡,俗称“死亡漩涡”这也被叫做音障,如果机身不作特殊加固处

理,那么将会被瞬间摇成碎片。
音障的解释
  物体与流体发生相对运动时,会对流体产生扰动。
  下面,以飞机与大气的扰动为例,当飞机引起大气的扰动之后,这个扰动将以波的形式向空间传播

。理想的形式为球面波。但根据相对运动原理,在1时刻飞机在地点1引起球面波1,之后飞机以v的速度

前行,球面波以u的速度扩散,在2时刻飞机在地点2引起球面波2,两者速度不变。如此积累,因为飞机

始终在向前,则若干波的叠加后形状。
  以上是飞机匀速飞行的情况,若飞机加速,则情况更加明显。 如果飞机速度没有超音速,即v

则波始终在飞机之前。但当v=u时,则飞机与波开始保持静止。飞机继续加速,v>u时,第一次引起的扰

动波将与以后引起的扰动波叠加,并始终处于飞机前部不远处。这个不断叠加的波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

激波了。
接近音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战斗机的最大速度,已超过每小时700公里。要进一步提高速度,就碰到所谓

“音障”问题。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空气温度的影响,数值是有变化的。飞行高度不同,大气温度会随着

高度而变化,因此音速也不同。在国际标准大气情况下,海平面音速为每小时1227.6公里,在11000米的

高空,是每小时1065.6公里。时速700多公里的飞机,迎面气流在流过机体表面的时候,由于表面各处的

形状不同,局部时速可能出700公里大得多。当飞机再飞快一些,局部气流的速度可能就达到音速,产生

局部激波,从而使气动阻力剧增。
  这种“音障”, 曾使高速战斗机飞行员们深感迷惑。每当他们的飞机接近音速时,飞机操纵上都产

生奇特的反应,处置不当就会机毁人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的喷火式战斗机和美国的“雷电”

式战斗机,在接近音速的高速飞行时,最早感觉到空气的压缩性效应。也就是说,在高速飞行的飞机前

部,由于局部激波的产生,空气受到压缩,阻力急剧增加。“喷火”式飞机用最大功率俯冲时,速度可

达音速的十分之九。这样快的速度,已足以使飞机感受到空气的压缩效应。为了更好地表达飞行速度接

近或超过当地音速的程度,科学家采用了一个反映飞行速度的重要参数:马赫数。它是飞行速度与当地

音速的比值,简称M数。M数是以奥地利物理学家伊·马赫的姓氏命名的。马赫曾在19世纪末期进行过枪

弹弹丸的超音速实验,最早发现扰动源在超音速气流中产生的波阵面,即马赫波的存在。M数小于1,表

示飞行速度小于音速,是亚音速飞行;M数等于1,表示飞行速度与音速相等;M数大于1,表示飞行速度

大于音速,是超音速飞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飞行速度达到了650-750公里/小时的战升机,已经接近活塞式飞机飞行速度

的极限。例如美国的P-5lD“野马”式战斗机,最大速度每小时765公里,大概是用螺旋桨推进的活塞式

战斗机中,飞得最快的了。若要进一步提高飞行速度,必须增加发动机推力但是活塞式发动机已经无能

为力。航空科学家们认识到,要向音速冲击,必须使用全新的航空发动机,也就是喷气式发动机。
早期的尝试
  二战末期,德国研制成功Me-163和Me-262新型战斗机,投入了苏德前线作战。这两种都是当时一般

人从未见过的喷气式战斗机,具有后掠形机翼。前者装有1台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速度为933公里/小时

;后者装2台涡轮喷气发动机,最大速度870公里/小时,是世界上第一种实战喷气式战斗机。它们的速度

虽然显著超过对手的活塞式战斗机,但是由于数量稀少,又不够灵活,它们的参战,对挽救法西斯德国

失败的命运,实际上没有起什么作用。
  德国喷气式飞机的出现,促使前反法西斯各国加快了研制本国喷气式战斗机的步伐。英国的“流星

”式战斗机很快也飞上蓝天,苏联的著名飞机设计局,例如米高扬、拉沃奇金、苏霍伊和雅科夫列夫等

飞机设计局,都相继着手研制能与德国新式战斗机相匹敌的飞机。
  米格设计局研制出了伊-250试验型高速战斗机(米格-13),它采用复合动力装置,由一台活塞式发

动机和一台冲压喷气发动机组成。在高度7000米时,这种发动机产生的总功率为2800马力,可使飞行速

度达到825公里/小时。1945年3月3日,试飞员杰耶夫驾驶伊-250完成了首飞。伊250在苏联战斗机中,是

飞行速度率先达到825公里/小时的第一种飞机。它进行了小批量生产。
  苏霍伊设计局研制出苏-5试验型截击机,也采用了复合动力装置。1945年4月,苏-5速度达到800公

里/小时。另一种型号苏-7,除活塞式发动机外,还加装了液体火箭加速器(推力300公斤),可短时间提

高飞行速度。拉沃奇金和雅科夫列夫设计的战斗机,也安装了液体火箭加速器。但是,用液体火箭加速

器来提高飞行速度的办法并不可靠,其燃料和氧化剂仅够使用几分钟;而且具有腐蚀性的硝酸氧化剂,

使用起来也十分麻烦,甚至会发生发动机爆炸事故。试飞员拉斯托尔古耶夫,就在一次火箭助推加速器

爆炸事故中以身殉职。在这种情况下,苏联航空界中止了液体火箭加速器在飞机上的使用,全力发展涡

轮喷气发动机。
  涡轮喷气发动机的研制成功,冲破了活塞式发动机和螺旋浆给飞机速度带来的限制。不过,尽管有

了新型的动力装置,在向音速迈进的道路上,也是障碍重重。当时,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在飞行速度达

到音速的十分之九,即马赫数MO.9空中时速约950公里时,出现的局部激波会使阻力迅速增大。要进一步

提高速度,就需要发动机有更大的推力。更严重的是,激波能使流经机翼和机身表面的气流,变得非常

紊乱,从而使飞机剧烈抖动,操纵十分困难。同时,机翼会下沉、机头往下栽;如果这时飞机正在爬升

,机身会突然自动上仰。这些讨厌的症状,都可能导致飞机坠毁。
  空气动力学家和飞机设计师们密切合作。进行了一系列飞行试验,结果表明:要进一步提高飞行速

度,飞机必须采用新的空气动力外形,例如后掠形机翼要设法减薄。前苏联中央茹科夫斯基流体动力研

究所的专家们,曾对后掠翼和后掠翼飞机的配置型式,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风洞试验。由奥斯托斯

拉夫斯基领导进行的试验中,曾用飞机在高空投放装有固体火箭加速器的模型小飞机。模型从飞机上投

下后,在滑翔下落过程中,火箭加速器点火,使模型飞机的速度超过音速。专家们据此探索超音速飞行

的规律性。苏联飞行研究所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了解在空气可压缩性和气动弹性作用增大下,高速飞

机所具有的空气动力特性。这些基础研究,对超音速飞机的诞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突破音障
  美国对超音速飞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贝尔X-1型“空中火箭”式超音速火箭动力研究机上。研制X

-l最初的意图,是想制造出一架飞行速度略微超过音速的飞机。X-l飞机的翼型很薄,没有后掠角。它采

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做动力。由于飞机上所能携带的火箭燃料数量有限,火箭发动机工作的时间很短,因

此不能用X-1自己的动力从跑道上起飞,而需要把它挂在一架B-29型“超级堡垒”重型轰炸机的机身下,

升入天空。
  飞行员在升空之前.已经在X-l的座舱内坐好。轰炸机飞到高空后,象投炸弹那样,把X-l投放开去。

X-l离开轰炸机后,在滑翔飞行中,再开动自己的火箭发动机加速飞行。X-1进行第一次空中投放试验,

是在1946年1月19日;而首次在空中开动其火箭动力试飞,则要等到当年12月9日才进行,使用的是X-l的

2号原型机。
  又过了大约一年,X-l的首次超音速飞行才获得成功。完成人类航空史上这项创举的,是美国空军的

试飞员查尔斯·耶格尔上尉。他是在1947年10月14日完成的。24岁的查克·耶格尔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一

个飞得比声音更快的人,使他的名字载入航空史册。那是一次很艰难的飞行。耶格尔驾驶X-l在12800米

的高空,使飞行速度达到1078公里/小时,相当于M1.015。
  在人类首次突破“音障”之后,研制超音速飞机的进展就加快了。美国空军和海军在竞创速度记录

方面展开了竞争。1951年8月7日,美国海军的道格拉斯 D.558-II型“空中火箭”式研究机的速度,达到

M1.88。有趣的是,X-l型和D.558-II型,都被称为“空中火箭”。 D.558-II也是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

由试飞员威廉·布里奇曼驾驶。8天之后,布里奇曼驾驶这架研究机,飞达22721米的高度,使他成为当

时不但飞得最快,而且飞得最高的人。接着,在1953年,“空中火箭”的飞行速度,又超过了M2.0,约

合2172公里/小时。
  人们通过理论研究和一系列研究机的飞行实践,包括付出了血的代价,终于掌握了超音速飞行的规

律。高速飞行研究的成果,首先被用于军事上,各国竞相研制超音速战斗机。1954年,前苏联的米格-19

和美国的F-100“超佩刀”问世,这是两架最先服役的仅依靠本身喷气发动机即可在平飞中超过音速的战

斗机;很快,1958年F-104和米格-21又将这一记录提高到了M2.0。尽管这些数据都是在飞机高空中加力

全开的短时间才能达到,但人们对追求这一瞬间的辉煌还是乐此不疲。将“高空高速”这一情结发挥到

极致的是两种“双三”飞机,米格-25和SR-71,它们的升限高达30000米,最大速度则达到了惊人的M3.0

,已经接近了喷气式发动机的极限。随着近年来实战得到的经验,“高空高速”并不实用,这股热潮才

逐渐冷却。
结构特点
  超音速飞机的机体结构,同亚音速飞机相当不同:机翼必须薄得多;关键因素是宽高比,即机翼厚

度与翼弦的比率。以亚音速的活塞式飞机来说,轰炸机的宽高比为17%,歼击机是14%;但对超音速飞机

来说,厚弦比就很难超过5%,即机翼厚度只有翼弦的二十分之一或更小,机翼的最大厚度可能只有十几

个厘米。超音速飞机的翼展(即机翼两端的使离)不能太大,而是趋向于较宽较短,翼弦增大。设计师们

想出的办法之一,是将机翼做成三角形,前缘的后掠角较大,翼根很长,从机头到机尾同机身相接(如幻

影-2000)。另一个办法,把超音速机翼做得又薄又短,可以不用后掠角(如F-104)。
  由上可以知道,根据一架飞机的外形,我们就基本上可以判断出它是超音速还是亚音速的飞机了。
  飞行器在速度达到音速左右时,会有一股强大的阻力,使飞行器产生强烈的振荡,速度衰减。这一

现象被俗称为音障。当飞行器突破这一障碍后,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一切声音全被抛在了身后!那个白

的东西,就是在突破音障的一瞬间,由于空气气流的不均衡搅动产生的,一般情况下是看不到的,所以

才珍贵。
在陆地上突破音障的尝试
  除了航空器以外,同样有人在陆地上尝试取得突破音障的速度极限,并且获得了成功。超音速推进

号(Thrust SSC,SSC是「超音速车」SuperSonic Car的缩写)是一辆由英国人设计制造,使用两具战斗

机用涡扇引擎(Turbofan Engine)为动力,专门用来打破世界陆上极速纪录(Land Speed Record,因

此经常被简称为LSR)的特殊车辆。迄今(2005年中)为止Thrust SSC除了是世界陆上极速纪录冠军之外

,它也是第一辆在正式规则之下,于陆地上突破音障的车子,创下一英里距离内平均车速1227.99公里/

小时(763.035英里/小时)的惊人成绩。
  简介
  Thrust SSC是由LSR领域非常知名的英国老将理察·诺伯(Richard Noble)与一位退休的英国陆基

防空飞弹空气动力学专家朗·艾尔(Ron Ayers)合作设计的喷射动力车,使用两具原本是用于英国皇家

空军F-4幽灵二式(Phantom II)战斗机的军用版劳斯莱斯「斯佩」系列涡扇引擎(Rolls-Royce "Spey"

)做为动力来源,包括初期用来测试车辆基本稳定性、输出较小的Spey Mk 202,与正式测速时实际使用

、动力较强大的Spey Mk 205型。Spey系列引擎其实从未正式推出过使用「Mk 205」这种代号的版本,取

而代之的,有许多Mk 202型引擎在出厂后追加了用来提升稳定性与耐用性的改良套件,而Mk 205则是用

来称呼一些直接在出厂时就内建改良套件的强化版Mk 202型之惯称。由于材料经过改良,Mk 205可以承

受比Mk 202更高的涡轮机温度,透过供油系统的修改喷入较多的燃料后,产生出比标准型Mk 202更大的

推进力。相对于Mk 202约20,500磅的推进力,改良型的Mk 205拥有高达25,000磅的推力,使得使用两具

Spey Mk 205作为动力的Thrust SSC,拥有相当于145辆一级方程式赛车的惊人推进能力。
  在总数超过50,000磅的最大推进力之下,重约 10吨的Thrust SSC初估可以在4秒之内由静止加速到

161公里/小时的速度,在16秒内由静止加速到1,000公里/小时,如果顺利的话,它理论上可在半分钟内

划过8 公里长的距离,并且达到1370公里/小时(约850英里/小时)的理论极速。
  实际负责驾驶Thrust SSC挑战世界纪录的安迪·格林(Andy Green)是一位现役的英国皇家空军战

斗机驾驶员,在英军的幽灵式战斗机退役之前,他原本是个驾驶此型战机的高手。虽然在过去十余年的

世界纪录挑战中 Thrust SSC的计划发起人兼总监的理察·诺伯一直是亲身上阵驾驶挑战车辆,但在这次

的计划中诺伯决定退居幕后不自己上阵,改以选秀淘汰的方式选出了安迪·格林来实际驾驶纪录挑战车

。为了习惯超音速车独特的后轮转向设计,格林曾在英国本土利用一辆加长轴距与改为后轮转向的奇怪

旧型奥斯丁Mini改装车练习如何利用后轮控制转向。根据车队方面表示,后轮转向车在超高速的直线行

使上拥有胜过前轮转向设计的直线稳定性,这对于习惯前轮转向的绝大部分汽车驾驶来说,是种很难理

解与想像的事实。
  缘起
  Thrust SSC计划的发起人理察·诺伯(Richard Noble)是个在1970到1980年代间,就已非常活耀于

陆地极速纪录挑战界的名人,曾经在1983年10月4日时,驾驶以一具劳斯莱斯亚文式喷射引擎(Rolls-

Royce "Avon" Turbo Jet)为动力的速度挑战车「推进二号」(Thrust2),在美国内华达州雷诺城北

200英里的黑岩沙漠(Black Rock Desert)中,以往返各一趟1英里区间内平均车速1019.47公里/小时(

633.468英里/小时)的成绩,拿下那时的正式世界陆地极速头衔。在此之前,1979年时美国人史坦·巴

瑞特(Stan Barrett)曾驾驶一辆命名为百威火箭(Budweiser Rocket)的纪录挑战车跑出749英里/小

时的成绩,但因为百威火箭的燃料槽容量过小无法在一个小时的中间整备时间内及即时补充燃料、调头

、进行第二次反方向的加速测时,因此百威火箭的纪录并不符合正式纪录规则的要求而鲜少被承认是世

界纪录。
  然而,诺伯虽然靠着推进二号拿下世界纪录头衔,却对自己的表现不很满意。这是因为推进二号创

下的纪录仅仅只比13年前的1970年时,前代纪录保持者美国人盖瑞·加伯利希(Gary Gabelich)的蓝火

焰号(Blue Flame)那1001.67公里/小时(622.407英里/小时)的成绩快了不到20公里/小时,进步程度

有限(世界纪录认证单位要求的最小进步幅度是1%,而诺伯只跑出2%的勉强及格成绩),除此之外推进

二号也未能在1公里区间长度的测试项目上赢过前代冠军(这表示推进二号的瞬间高速能力没有前代冠军

强),等于是个半调子的阳春世界纪录。诺伯深知如果要成为货真价实的世界纪录保持者,下一个要挑

战的关卡是700英里/小时,这对于速度挑战者来说是个非常关键的魔法数字,因为700英里/小时已经非

常接近声音在地表的传递速率,而物理学告诉我们要突破音障所需面对的问题,与次音速的领域是不可

相提并论的。但是,推进二号仅有的一具涡轮喷射引擎不可能提供突破音障所需的力量,于是诺伯只好

将这个目标暂时搁置,开了一家小公司经营起平价轻型飞机的制造与销售,挑战驾船横跨大西洋的世界

纪录。
  一直到多年之后的1990年时,发生了两件让诺伯决定从操旧业的事情。其一是诺伯在波奈维尔盐床

(Bonneville Salt Flats,一个非常知名的起步加速竞赛胜地)遇到了他长年来的老对手,美国籍的五

届世界极速纪录保持人克雷格·布瑞勒夫(Craig Breedlove)。布瑞勒夫告诉诺伯他先前才刚取得两具

通用电气(GE)出品的J-79涡轮喷射引擎(J-79是美国版的F-4幽灵式战斗机所使用的引擎,除此之外,

早期型的F-16战隼式战机也是使用这款非常经典的航空动力系统),打算利用这两具引擎作为他著名的

「美国精神号」(Spirit of America)挑战新一代世界极速纪录的推力源。诺伯很明白如果顺利的话,

布瑞勒夫极有可能成功突破音障,为了不让美国人的团队抢得超音速俱乐部的第一张会员,他开始募集

赞助商筹措资金来源、寻找适合的合作团队与动力来源,开始了接下来的一系列英美超音速对抗。
  另一个让诺伯决定重新启动陆地极速纪录挑战计划的原因,则是他在参观英国的布鲁克兰博物馆

(Brooklands Museum)时,结识了在那里当馆内导游解说员的朗·艾尔。退休后在博物馆当导游义工的

朗·艾尔并不是个小人物,他是英国军方负责发展猎犬式地对空飞弹(Bloodhound)时,研发单位的首

席空气动力工程师。两个对挑战速度纪录皆有高度兴致的老手在偶然的机会凑在一起,于是决定正式开

始携手合作研发新一代的速度纪录挑战车,也就是日后的Thrust SSC。
  尝试与波折
  根据规划,在实际进行极速挑战之前, Thrust SSC需经过四个不同阶段的测试,第一阶段是初期的

引擎点火测试,再来是引擎全预热测试,慢速跑道测试,与全预热跑道测试。Thrust SSC是在位于英国

法恩堡机场(Farnborough Airfield,也就是著名的法恩堡航空展之举办场地)的防卫研究局(Defence

Research Agency, DRA)进行实车测试,该计划在英国的总部也设在法恩堡机场内。在1996年9月3日,

法恩堡航空展举行的期间,挑战计划的重要赞助者之一、英国的肯特郡麦可亲王(HRH Prince Michael

of Kent)参观了Thrust SSC计划的总部。而在9月8日,另一位皇族参观了Thrust SSC的基地--已逝约

旦国王胡笙(HMK Hussein bin Talal,1935-1999)的拜访不只是单纯的给予挑战团队鼓励,配合上皇

家约旦航空(Royal Jordanian Airlines)对Thrust SSC计划的赞助,胡笙国王邀请英国团队作为他与

约旦皇家空军的贵宾,到该国的贾夫沙漠(Jafr Desert)挑战陆地极速纪录,该国将提供位于贾夫的费

萨尔国王空军基地(King Feisal Air Base, Al Jafr)作为挑战队伍的临时驻所。而在法恩堡航空展的

活动期间,在大西洋另一头的波奈维尔盐床上,克雷格·布瑞勒夫与他的美国精神号团队,已经开始实

际进行纪录挑战前的测试。
  不过,纵使有这么多的好消息,Thrust SSC的第一次实车上路还是有点让人失望。1996年9月23日

Thrust SSC在法恩堡机场的跑道上首次依靠自身的动力在陆面上移动,以73%的推力进行静止、加速到40

英里/小时、煞车到滑行车速、再加速到70mph的慢速测试。不料就在第一段加速完成进行煞车的瞬间,

Thrust SSC的两个前轮因为煞车性能太好而锁死打滑,左前轮与右前轮相继爆胎,结果使得喷射车瘫痪

在法恩堡机场25与29号跑道的交叉点达两小时,最后才利用大型吊车移除返回机棚,迫使几架预定要降

落在该机场的民航机转移到其他机场降落。
  在排除了一些初期的问题之后,Thrust SSC分别在1996年的秋天与1996年冬、1997年春之间,前往

约旦进行陆上极速纪录的挑战,但碍于贾夫沙漠的地面太过坚硬所造成的高速震动问题,与中东地区过

度严苛的气候特性,极速挑战没有得到预期的成果,只留下870公里/小时(540英里/小时)的纪录。英

国挑战队终于在隔年沙漠风暴季节来临之前,放弃在约旦创下纪录的尝试,返回英国重新整备,迎接

1997年夏季起,在美国进行的下一次挑战。在这段期间,美国队在内华达州黑岩沙漠发生了重大意外,

1996年10月28日美国精神号在将进1085公里/小时的超高速下,车身向右倾倒、飞出测试道界线外足足3

公里远,撞毁的车鼻让驾驶人克雷格·布瑞勒夫暴露在高速空气中却束手无策,虽然事后布瑞勒夫毫发

无伤,但因美国精神号损毁严重需要很大规模的修复,使得打破音障的第一张候补会员资格,又传回到

英国团队手中。
  登上巅峰
  在与FIA(世界汽车联盟)的协议中,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在陆地上打破音障的人,安迪·格林得在

黑岩沙漠上来回往返预计路线各一次,以极速持续行驶1英里(其中包括较短的1公里版本成绩),取两

次测试的平均值做为正式成绩,以消弥因风向而影响成绩的可能。在两次测试期间Thrust SSC号与它的

工作小组有一个小时整的时间可以进行重新整备、调校与掉头的工作,在这样的规则下如能跑出1.01马

赫的速度,就算获得世界第一人(车)的资格。
  Thrust SSC在1997年9月25日曾一度创下1149.30公里/小时(714.144英里/小时)的1英里区间平均

车速,原本是有资格打破世界纪录,但却因为中间的整备时间正好超过一小时些许,因此不被视为是正

式成绩。为了正式打破纪录与实际突破音障,英国挑战队继续留在黑岩沙漠持续的测试与尝试,终于在

1997年10月15日,分别在往返两趟计时中分别创下1222.526公里/小时(759.333英里/小时 = 1.015马赫

)与1234.24公里/小时(766.609英里/小时 = 1.020马赫)的成绩,两次都明确的产生超过音速瞬间的

音爆现象。位于巴黎的世界车辆运动会议(World Motor Sport Council )在11月11日给予正式认证,

Thrust SCC在10月15日创下1227.985公里/小时的一公里区间世界陆上极速纪录,与1223.657公里/小时

的1英里区间世界陆上极速纪录,是世界上首度在陆地上打破音障的壮举。凑巧的是,这天正好离人类第

一次突破音障--由美国传奇的试飞飞行员查克·耶格尔(Chuck Yeager)驾驶贝尔(Bell)X-1火箭实

验机创下,正好隔了50年又一个月不到!
  如同大部分的世界纪录挑战队伍一样,Thrust SSC团队在完成尝试留下历史性的纪录之后,就回到

故乡英国解散队伍,回归各自原本的工作岗位。而挑战时所使用的各式设备、活动基地与最重要的挑战

车本身,则以拍卖出售的方式处理。目前,Thrust SSC与它的前辈Thrust2,都被安置在位于英格兰工业

城科芬特里(Coventry)的柯芬特里交通博物馆中展示。

  约旦的胡笙国王在Thrust SSC打破世界纪录后,亲自写信给理察·诺伯表示恭贺之意。根据诺伯的

说法,胡笙国王是他与整个挑战团队所遇过的支持者中,最具有启发意义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