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气候标尺 新华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8:43:52
“最近30多年来,地球正越变越暖。”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最新公布的《2009气候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乍看似乎在重复一个常识性话题——既然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已再三说明“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份长达200多页的报告又何必同义重复呢?

  不过,在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院士看来,NOAA的报告实为一次“了不起的进步”,熟悉的语句背后,蕴藏着一场“标尺革命”。《报告》对37项描写全球气候变化的指标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中与地球温度存在着最直接,也是最密切关系的十项指标进行了详尽评估。

  丁一汇表示,用十大指标“集体发言”的形式来陈述全球气候变化的状况,在气候研究领域尚属首次。它们可以综合反映气候系统而不是个别圈层的变化。
新增七把尺 刻画更真实

  地球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冰雪圈等五大圈层组成,气候变化会不同程度地对各圈层产生影响,并留下印记。透过或深或浅的“记号”,科学家方可探究气候变化的客观变化趋势,以及判断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丁一汇告诉记者,本世纪以来,IPCC发布的第三次和第四次评估报告主要基于三大指标: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北半球春季积雪覆盖和海平面高度。然而,地球气候系统庞大而复杂。三大指标虽直观反映了气温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但描绘的手法未免有些粗线条,而非细节丰富的全面“素描”。

  于是有人质疑,仅仅三把标尺就能测准扑朔迷离的气候变化吗?为何不用更多指标来刻画气候系统的过去和现在呢?丁一汇认为,《报告》显然是吸取了这些善意的建议,将年度气候“体检”的范围扩充到了37项指标,并着重分析了其中10把尺的测量结果,用以相互印证。

  除去IPCC惯用的3项指标,《报告》引用的10把标尺有7把是新的,分别是:对流层气温、大气湿度、海洋热容量、海面气温、冰川和海冰,并将海陆大气温度测量分开表示。“同样是描述地球气候的变化趋势,10条变化曲线一起看,与仅看3条曲线相比,不仅印象更为深刻,结论也更为科学、可信。它向全面、客观描述气候系统的变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丁一汇说。

  据悉,新增标尺的数据是集合全球观测仪器得到的,其中有不少来自全球气候系统观测计划(GCOS)。1992年,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共同发起GCOS计划下的多种观测站网测量。该系统包含全球7000多个标准化的气象台站和其它要素测量站,它们监测44个大气、海洋和陆面指标,为的是从对海、陆、气三大系统的观测中,全面而真实地描绘全球气候。
变暖未停滞 无声应质疑

  对旁观者来说,《报告》所揭示的结果给人们以新的视点,气候变暖的主流声音再次得到了观测数据的支持。此前,有科学家认为,最近十年,气候变暖的脚步出现了停滞,甚至调头向变冷的方向发展。现在看来,否定变暖的立论基础并非如部分人宣扬地那般言之凿凿。

  丁一汇分析说,首先,《报告》明确指出,“过去30年的全球地表平均温度高于以往任何一个十年,使得2000—2009的十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也就是说,气候变化的基本走向没有改变。其次,《报告》用扎实、客观的观测数据证实,过去50年地球温度正以每十年0.11℃的速率增加,而近30年则以每十年0.2℃幅度明显呈阶梯式上升,这与气候模式预测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对全球温度影响的预期值完全一致。

  那么,为什么有些研究会认为变暖停滞了呢?丁一汇认为,第一,这些研究很少用到近年来北极地区的气象观测资料,一旦加入,升温将非常厉害;第二,研究所涉及的部分数据时间序列太短,有的只有七八年甚至更短时间,而一个标准的气候变化研究序列至少得需25年。

  “在我看来,《报告》是对先前气候变暖是否事实质疑的一次无声回应。”丁一汇说,报告的聪明之处在于,它既不分析原因,也不作任何预测,通篇只是陈述事实,完全用数据说话,工作做得很精很细,为今后的气候变化研究树立了榜样。

  值得借鉴的还有《报告》撰写的语言艺术。它用词谨慎,拿捏极有分寸。比如《报告》专门用了一个章节说明气候与天气的关系,指出在变暖的气候背景和趋势中仍然会有冷的冬季、或较冷的一段时间,但这仅仅是一种区域性的中短周期变化,一段受复杂自然因素(如海洋、陆面、太阳、火山活动以及大气内部变化等)影响的“冷插曲”。丁一汇表示,这段看似多余的话将有助于公众消除疑虑,更好理解气候变化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