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不是50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08:17:58

韩寒不是50后

(2010-08-05 08:31:12)

7月21日香港书展第一天,台湾名嘴陈文茜对大陆青年名人韩寒有这样的评价:“用李敖的话说,韩寒不值得评价。”理由是:“作为上海市民的韩寒,看起来蛮帅,其实没有多少文化底蕴”——这意思,当然是说韩寒是个绣花枕头。同时,她还表示,看到韩寒对上海世博的无知,“显得浅薄和没文化,说话就像放屁一样轻松。”

这评价自然也有其道理,不过,评论的坐标似乎有误——如果放在今天的台湾或香港,韩寒的意义也许真的不大,他也就是个“凭快感冲刺的人”的自由人而已;可是,如果我们把语境置换为今天的中国大陆,尤其是将韩寒与他的父辈——五十年代人做些比较,就不难看出:韩寒的出现,的确有其时代标高的作用,就此而言,韩寒也的确具有《时代》周刊执行主编理查德•斯特伦格尔所说的“他们(指入选《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思想、榜样、才干或发现改变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此而言,说韩寒“不值得评论”,显然是大言欺众的胡说八道。那么,韩寒的意义具体究竟有那些呢?

首先,韩寒的出现,标志这那个泛政治的时代结束。在我写的《一无所有的一代》中曾提及:五十年代人成长于一个泛政治化的环境,中国文明史4200年,只有这代人赶上了“新社会”。在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是千载难逢的毛时代,从童年到青年,在大跃进、反右派、文化大革命的重重恶臭中一路滚过来。虚伪的教育,爆烈的运动,无耻的宣传,反复洗刷着他们的心灵。今天欢呼刘主席,明天叛徒内奸工贼;今天祝林副主席永远健康,明天痛斥林彪反革命集团;今天敬爱的江青同志,明天白骨精;今天坚决反击右倾翻案风,明天小平你好;今天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明天祸国殃民的十年浩劫;今天英明领袖华主席,明天批判两个凡是……这样颠三倒四、毫无廉耻可言的青少年时代,只能把他们塑造成史无先例的一种怪物:他们的道德底线被完全摧毁,不知廉耻良心是何物;他们心灵被完全扭曲,崇拜谎言、强权的力量。在青少年时代,他们像泥巴一样被捏来捏去,为了在红海洋中活下去,完全丧失了人格尊严;主导社会后,他们为了利益,就可以无所不为。与之相比较,韩寒却远离政治,甚至背离政治。以韩寒为代表的“80后”的人不热衷政治,远离权力。因为他们出生在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他们没有经历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挣扎和痛苦,他们崇洋媚外,喜欢韩国肥皂剧和法国的时尚,还有来自更多国家的非主流文化生活。他们无病呻吟,习惯在富足的生活之中寻求忧郁和悲伤。当然这也不妨碍他们关心社会,关注民生。我们看到,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后,韩寒只身驾车前往灾区做志愿者,许多“80后”在国难面前也表现出无所畏惧的精神面貌,他们勇敢,他们善良,他们富有责任感。在这场灾难面前,越来越多的“80后”走进抗震救灾队伍,捐款、义卖,甚至深入最前线。源源不断的救灾物资、善款汇聚成巨大的数字,其中也凝聚着“80后”对灾区同胞的爱与祈祷。

更值得一提的是,韩寒没有五十年代代人的恐惧感,那代人有很多很深的恐惧,因为他们经过太多的政治运动,经过太多的政治打压,那种恐惧整个人就是害怕的,但是在韩寒的身上看不到这些。这当然是值得庆幸的,因为没有这些人为的恐惧,所以韩寒们有自己的见解,敢说话,不怕三怕四的——而这,恰好是现代公民的最基本要件。韩寒曾说:“事实上我很讨厌政治,也没写过什么政治。我热爱文艺。”——这是韩寒的幸运,也是时代的幸运。

其次,跟父辈比,韩寒生活在一个更自由,价值更加多元化的时代,也因此,他们活得更加精彩。五十年代生人,其人生标准空前划一——所谓“党叫干啥就干啥”、“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我是一块砖,任党用来任党搬”之类,总而言之,没有自我,没有选择。韩寒却不一样,从他出道起,他就以其自身特色惊世骇俗:他不参加高考,拒绝复旦大学邀请他旁听,我行我素自高自大。韩寒的傲气和霸气入木三分地为学子道出了“敢想而不敢言”的心里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少年学生眼里,韩寒是为“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而战斗的勇士,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守护神,是为他们摇旗呐喊的旗手!他的作品能使这一代少年内心世界产生共鸣,他几乎成为这一代少年公认的代言人。本来,为了将来,为了前程,现在的学生们在家长和学校之间艰难跋涉着,他们早已厌倦了学校里的课本,厌倦了那些言传身教的教育模式;厌倦了那些死搬硬套的理论知识,厌倦了那些我们恐怕一辈子都用不上一次的方程式。大旱之望云霓,韩寒恰恰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给那些抱有“总是不被大人们理解”的孩子们说足了颇具安慰身心的话。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从此也有了足够的理由和大人们顶嘴,动不动就借韩寒的口来抑制或反攻大人们的说教。大人们总是说不上话来,说人家韩寒不行吧,韩寒确实不是不行,而是行的出格;支持韩寒的说法吧又担心孩子会误入歧途,误了大好前程,在矛盾斗争中,只好关起门来教育自己的孩子:韩寒是韩寒,你是你,你根本不是那块料!听了这话,真的让人觉得犹如芒刺在喉。韩寒是代表80后的一个很好的形象。这一代人现在已经开始不讲究随大流,已经开始自己想问题,用自己眼睛看世界。而且他们喜欢做自己的事情,没有那么多顾虑。

最后,也许是更重要的是:远离政治追求自我的韩寒,却并没有放弃他作为共和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如果没有了这一点,仅凭前面两条,那韩寒顶多也就只是中国传统上那些远离尘间不问世事的隐士山人,没有什么时代特色了。而韩寒却在追求自己独立自由的同时,没有放弃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天职,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韩寒实际上已经成长为中国最有号召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一份在网上流传的《2008年度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韩寒与艾未未、北岛、陈丹青等人并列其中。韩寒习惯了对公共事件发表意见,公众也习惯了在公共事件发生第一时间去看韩寒的博客。我们不妨看看他都有些什么样的发言:2009年9月,上海市民张军遭遇“钓鱼执法”事件。韩寒说,“这事太黑,所以一定是我执法机构办的事”,闵行区交管部门这样做,是为了“将这些单纯的好人从茫茫人海中分辨出来,拘押下车然后罚款一万”;这一年6月,中国工信部要在中国销售的电脑上强制安装过滤软件“绿坝”。韩寒说,这是“一条毫无公信力的消息”,“众所周知,保护青少年从来是我们国家进行文化管制的最好借口”;还是这年2月,一场大火将CCTV巨资建造的新大厦摧毁。韩寒说,“一个事实在政府报道中会变成假的。新的一代人已经成熟,他们将嘲笑这些国有媒体越来越多的做法,难怪这些媒体正在被时代所淘汰”;总而言之,他始终不吝于站在别人的对立面,被触怒的人恨不得打死他。但是大多数人对这位高中没毕业的年轻公共知识分子有很高的评价,网民称其为“一个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一个时代的象征。”对“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角色,韩寒并不显得很有兴趣,他说自己只是在由着性子去做,是作为一个公民对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一点,显然是他的父辈,那些只知道对所有领导指示唯唯诺诺点头称是,并努力实时的五十年代人所不敢想,更不敢做的。

陈文茜批评韩寒“没有多少文化底蕴”,这应该是对的——也有不少人指出:韩寒的文章浅显直白,没有任何阅读障碍,也不会提到任何你不知道的知识。这些都有其道理,不过我更愿意引用鲁迅在《忆刘半农君》一文中这样的话来看待此事——“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