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荐书鱼龙混杂 是引导还是误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2:23:52
    “千古绝唱,×××深情推荐”、“商业宝典,全球顶尖十大××联合推荐”、“成功圣经,十大杰出人士联袂推荐”……名家荐书为消费者在图书的汪洋大海中快速选择提供了捷径。然而,随着图书市场竞争白热化以及文化生态的异化,如今,名家荐书已经严重泛滥,文化不可承受浮夸之轻。

    名家荐书语不惊人死不休

    记者昨天走进一家新华书店,一本名为《幸福》的图书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腰封上“俞敏洪、叶乔波、薄贵利、杨利伟等28位名人名家联袂推荐”的宣传语赫然在目,下面则紧跟着名人的评价:“三百条幸福感悟凝聚上千人智慧与人生阅历”、“幸福全社会、幸福中华民族的一本好书”、“儿童必读,少年必读,青年必读,中年必读,老年必读,人人必读”。记者发现,大多数书都充斥着这样的“名家推荐”:“百名作家震撼推荐”、“连续10月获名家隆重推荐”、“中国10大商学院院长联合推荐”、“中国顶尖私募基金经理联合推荐”、“铁凝、阎连科、刘震云、张悦然等倾情推荐”等等,一个比一个夸张,一个比一个肉麻,真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

    新华书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今,图书越出越多,题材也日渐扎堆,如何一下子抓住读者的眼球?自然是“名家推荐”!她举了一个例子,一家出版社出了一本家庭教育的书,放在书店里几个月没人问津,后来经人指点,找了几个名人“隆重推荐”,突击给每一本书加印了腰封,封为“家教宝典”,很快销售一空!正在买书的毛女士告诉记者,她平时主要购买家庭教育、美容、养生以及企业管理、成功学等方面的书,“没有时间一本一本去翻阅,买书的时候,我就看名家推荐了,谁名气大,推荐得‘到位’,我就买哪种!”和毛女士同样想法的读者可不少,为了迎合读者的这种购买心理,如今,在图书出版及流通销售环节,“名家荐书”似乎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推荐“指数”也是水涨船高,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名家荐书鱼龙混杂误导读者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丁亚芳说,如今,图书出版竞争非常激烈,虽然图书和电器、家具等一样,都是商品,但它毕竟是文化商品。电器、家居等商品都有参数,好坏可以量化,而图书就说不清了,在汪洋大海一般的图书中,谁的评价最有权威?当然是文化名人了!应该说,一些文化名人的推荐,为读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可如今,名家荐书已经严重泛滥,恶化了图书市场。

    据介绍,现在的名家荐书可谓鱼龙混杂:有的书确属名人看后客观推荐,不过,这只占极少数。更多的情况是,名人根本就没有看自己推荐的书。为了争夺名人资源,很多名人还和出版机构形成了固定的合作关系,允许出版社有偿利用自己的名气推荐作品,大家“各取所需”。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出版社直接盗用名人的名义,极尽浮夸之能事,名人一般也很少去计较。记者注意到,有的名家仅在上月就推荐10多种书,有的名家则在利益驱使下,频频出现各种场合,不厌其烦地向读者推荐各种图书,俨然成了兜售者。甚至在一些图书订货会上,在“名家荐好书”环节中,几位作家济济一堂,推荐对方的图书,循环推荐、互相吹捧。

    随着名人荐书的泛滥,一本书往往要几个名家“联合推荐”,“腰封”自然也越做越大,有的甚至接近了封面。记者最近参加了五六场新书发布会,每一本书都有腰封,一色的名家推荐!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位编辑告诉记者,几年前,搭上一个名人帮着吆喝就够了。而现在,一本书一定要搭上数个乃至数十个名人“联袂推荐”,用词也要越来越夸张。读者的口味“越来越重”,“清淡的已经不买账了”,这样夸张的推荐自然严重误导了读者 名家荐书过度泛滥弄巧成拙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名人对自己的“推荐”并不知情,上海著名作家陈村甚至公开批评“名人推荐都是狗皮膏药”。记者一位朋友,在文化圈内颇有名气,他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他已经在“盛情难却”之下为数十本书做过“推荐”了,大多数书都没有看,而且那些推荐语也不是自己的原话!

    随着名家荐书的泛滥,推荐语越来越雷人,读者对此也渐生厌恶之情,这对图书销售来说,可谓弄巧成拙。一些宣传语,充斥着“东方哈利波特”、“西方金庸”、“销量百万”等词汇,除了争相浮夸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内容,读者不但无法从其中获得书籍本身的信息,还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有网友批评,“如今的出版商,好像要赤膊而上!”出版商为了吸引眼球,在用词上尽力夸大,但最后的效果却可能适得其反,网友“一见倾心”说,“每次买书都会到当当网看一些评论或者推荐榜之类的,评得不错的都会买下来,已经形成习惯了,不过,现在我一看到名人推荐,躲之唯恐不及!”一些读者则告诉记者,如今一看到什么“名人推荐,全球排名第一畅销书”、“首月销量突破十万大关,×××郑重推荐”等宣传语,自己的第一感觉就是逃离!

  规范名家荐书需要多管齐下

    图书出版是严肃的文化行为,而名家荐书泛滥,文化不可承受浮夸之轻。整治名家荐书泛滥,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净化文化市场。

    图书毕竟不同于普通商品,出版社一定要坚持文化导向,而名人更应该时时处处珍惜自己的“羽毛”。南京律师崔武说,名人荐书,涉及到姓名权和名誉权的问题,必须经过授权才能使用,即使是授权,也必须严格执行。比如说在什么范围内用,用到什么程度等。其次,图书宣传中常常有销量多少万多少万之类的话,这种数字必须是真实的,倘若是虚假的,那就有欺骗消费者的嫌疑,《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弄不好,名人也会惹上法律纠纷、砸了自己的牌子。

    虽然很多读者对名家荐书还比较盲从,但值得欣慰的是,也有不少读者已能分辨出名家荐书的“水分”。译林出版社编辑李瑞华深有感触地说,在一个日渐浮躁的文化氛围中,图书出版已经陷入了一个怪圈,真正有文化含量的图书没有销量,而大量胡编乱造、浮夸取巧的图书却能在市场上出尽风头。名人荐书泛滥,就是这种出版乱象的一个重要反映。一方面,出版社和名人要加强自律,另一方面,从读者方面来说,也应该提高文化素养和文化鉴别力,从而有效抵制名人荐书的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