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用:中美的软实力竞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08:33:06

国家信用:中美的软实力竞争

(2010-08-05)

fieldset { width: 306px; border: 1px solid #990000; } legend { font-family: Arial,"宋体"; font-size: 12px; font-weight: bold; color: #990000; }
早报导读 热点: 2010青奥运 新加坡国庆 上海世博
[中国早点] 从“撑粤语”说开来
[新加坡国庆] 庆典幕后团队首次全由亚洲人组成
[新中关系] 新台探讨经合协议可行性
[中美关系] 南中国海军演 美吁中国谨慎行事
[时事漫画] 中国城市化隐忧背后的危机和出路
.c1{font-size:9pt; font-family:Arial,宋体; line-height:15pt;color:#333333;}A:link {TEXT-DECORATION:none;color:#333333;}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color:#333333;}A:hover {TEXT-DECORATION:underline;color:#990000;} 伟哥〓〓让少妇满足到底
商业克星—艳妇隐私(图)
糖尿病—化糖清血新突破
白发脱发—看中医选国药
● 薛 涌

  在这次世界经济“大衰退”中,中国经济界最流行的一个词就是“兜底”:到华尔街去兜底,到美国的房市兜底……不一而足。最近“兜底”论更上一层楼,要进行信用兜底。这就是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在北京发布《2010年国家信用风险报告》,和首批50个典型国家的信用评级的战略底牌。中国的信用,一下子凌驾于美国之上。可最近有消息称,美国政府已将大公资信进入美国市场的申请列入拒绝程序。这样一波三折的发展,自然在中国媒体中炒起了一场小小的中美信用战。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关建中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表示,“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实质是高度社会化信用关系与落后信用评级体系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于中国来说,应当汲取美国信用评级体系的教训,抓住争取国际评级话语权的历史机遇,率先进行国家信用评级体系的变革。建立国家信用评级体系刻不容缓。”一句话,现在是中国去兜底捞信用的时机。

  不错,此次世界金融危机,大大打击了西方金融界的信誉。以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之一穆迪(Moody’s)而论,当2007年美国的房市开始崩溃时,穆迪解雇了那些发出警告的分析家,提拔了那些华尔街的啦啦队。这在西方媒体上,已经有广泛的报道。说其信用跌底,当然不为过。不过,信用等级镶嵌在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之内。如今去华尔街兜底、去美国的房市兜底,我相信都有利可图;但是,如果不具备必要的“软实力”而到美国进行信用兜底,那多少就有些竹篮子打水的味道了。

主权信用是一种“软实力”

  国家信用或主权信用,是一种“软实力”。在国际金融战争和大国竞争中,这种“软实力”经常比GDP、军队等“硬实力”还重要。为了深入理解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回溯一下欧洲现代国家崛起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战争打出来的。而支持这些战争的,是一套逐渐生成的国际金融机器。这一金融机器的运转,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当今世界的国家信用结构。

  欧洲中世纪早期的战争相当原始,基本可以说是贵族间打群架。国王或诸侯招呼自己的扈从,自携武器和敌人对杀,一两天就分出胜负。这自然不会涉及多少金融问题。到了中世纪盛期,欧洲发生“商业革命”,经济恢复,贸易兴旺,野心勃勃的王室,利用新的经济资源展开了更广泛的战争。这种战争,渐渐触发了“军事革命”。

  所谓“军事革命”,大致包括如下因素:第一,战争规模的扩大,参战者不仅是几个贵族,而且有了雇佣军、常备军,平民渐成主力。第二,战争从一两天发展到经年累月甚至几十年,参战的士兵不得不放弃生产。第三,战争技术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昂贵。这不仅包括新的筑城术、火药枪枝的运用,还有日新月异的海军,使战争成了最大的烧钱机器,军事问题立即变成了金融问题。再富的王权,也无法用传统农业的岁入来支持如今庞大的战争,在危机时刻必须借钱打仗。于是,国际信贷、主权债务等等也就随之而起。

  从16世纪到18世纪,欧洲群雄并立,几乎没有一年不打仗。最后到了大英帝国的崛起,才算烟尘稍定。历史学家回顾这段大国竞争,发现最后决定胜负的,不是人口、资源,不是GDP,甚至不是军队的战斗力,而是一国的举债能力。小小的尼德兰联省共和国,自16世纪中期开始,向当时的世界帝国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打响了长达80年之久的独立战争。尼德兰不过150万人口,不过是一群城市集成的散兵游勇,缺乏军事经验。西班牙统治着2000万人口,几乎垄断了美洲的白银,所谓“日不落帝国”,最初就是用来描述西班牙的。但是,最终尼德兰的胜利,是把西班牙在财政上拖垮。

  尼德兰为了打赢战争,大肆举贷,利率经常在4%以下。西班牙举贷,最绝望时要付出20%以上的利率。虽然战争结束时,尼德兰的人均负债额要高于西班牙的水平,但低利率使尼德兰能够承受更多的债务。英国也是一样。每次与欧陆列强交战,英国总是能够坚持到最后。这里的底牌,是英国能用3%至4%的利率借到钱,其欧陆的对手则经常要为贷款支付两位数的利率,打到半截就宣布财政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