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出河洛的客家文脉(汇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1:07:28
洛阳是姓氏总发源地和客家人的祖籍地
日期:2009-01-14    来源:根在河洛     作者:
河洛地区狭义解释为洛河与黄河的交汇地区,即西至函谷关,东至商丘、濮阳,南至襄樊、北至晋城、焦作这一地区。广义解释为整个黄河流域。中华文化的主题是黄河文化,黄河文化的中心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核心是河洛文化,九朝古都洛阳正处于河洛文化的腹心地带,是中华文化和中华姓氏的总发源地。洛阳不仅是全球华人的文化之根,也是其祖脉所系,“根在河洛”已成为遍及全球的客家人的一致认同。洛阳是中华文化的博大厚重的集中体现,洛阳是永远的中华文化圣城。
中华人文始祖主要活动在中原,是万姓之源,中国人自称是炎黄之孙,并且公认炎帝和黄帝为中华人文初祖。这是因为炎黄二帝的部落于上古时期在中华大地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炎黄族系遂成为后世华夏族的主体。同时,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其他部落、部族、邦国还有很多,他们与炎黄族团都有密切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相互间频繁交往和纷争,最后,逐渐融合为一体,形成华夏族群,产生了大量的姓氏。除了炎黄二帝外,历代相传的古氏族首领还有燧人氏、太昊伏羲氏、蚩尤阪泉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是人文始祖和万姓之源。
中原地区是200个大姓的发源地,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不断向外迁徙,其中有历史记载的就有五次大规模南迁,因居官、经商、流放、戎边、避灾祸躲战乱的迁徙者不计其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派50多万大军到岭南,汉代也曾派兵两广平乱,留下10姓官兵戎边屯垦。两晋交替之际北方居民近百万人渡江南下,形成移民潮。唐初陈政、陈元光率部入闽,又带去58姓军校在彰州落籍,后又带入84姓定居福建。唐初王潮、王审知率部34姓入闽。宋代有500多万北方移民定居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南宋末年,为避战火,又有143姓移居珠江三角洲,今广东29个县(市)。明清时期,郑成功收复台湾带去大批中原士兵,清朝统一台湾后,由大陆渡海入台垦殖的百姓不绝于道,形成大陆向台湾移民高潮。由广东、福建向台湾和广西、四川移民的绝大部分都是中原人的后代。在南迁的人口中,一大部分成为“客家人”现在有一亿两千万之众,广泛分布在南方各省(区)和台湾、香港。有大批的客家人现已定居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南方各地都有以洛阳命名的村镇和纪念性建筑,客家人在生活中仍然保留了许多中原人的生活习俗,客家人的堂前仍挂着“河洛先声”、“根在河洛”、“魂系中原”等思恋洛阳的堂训铭言,客家人都把洛阳当成自己的老家和祖根。
河洛文化—河洛姓氏—河洛文化与中华姓氏起源
2008年12月25日 12时25分    来源:中华五千年
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简称,也指黄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区。据《史记》等文献记载,“河洛”这一地域概念,一般是指狭义的中原地区,即今河南,或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说中原文化是中原先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河洛文化便是这“总和”中最精彩的篇章。河洛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广及诸多领域。本文仅就其与中华姓氏起源的密切关系予以概括论述。
据初步统计,在《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列11969个姓氏中,有4925个未注明姓氏来源,有2224个系少数民族姓氏,二者合计7149个,占11969的59.7%,下余4820个为汉族姓氏。笔者根据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对这4820个姓氏逐一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为: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4820的38%。但是,仅有姓氏数量,尚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每个姓氏拥有人口数大不相同。为了进一步弄清河南在中华姓氏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笔者又根据该书提供的姓氏拥有人口资料,对我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逐一进行了考证。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大姓共占汉族人口的90.11%,也就是说13亿人中有11.7亿人姓这120个姓。在这12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即李、张、陈、黄、周、林、何、宋、郑、谢、冯、于、袁、邓、许、傅、苏、蒋、叶、阎、潘、戴、夏、范、方、石、姚、廖、孔、康、江、史、邵、段、雷、汤、尹、武、赖、樊、兰、殷、陶、翟、安、倪、严、牛、温、芦、俞、葛,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即王、刘、赵、吴、徐、孙、胡、朱、高、郭、罗、梁、韩、唐、董、萧、程、沈、吕、卢、蔡、丁、魏、薛、杜、钟、姜、熊、陆、白、毛、邱、秦、顾、侯、孟、龙、黎、常、贺、龚、文、施、洪、季;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120大姓的80.8%,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9% 。如果减去一些多源的姓氏中源于河南以外的成分,人口百分率会有所下降,但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总数是1834个,减去97个,还有1737个,加上这些姓氏,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率仍在80%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河南为何在中华姓氏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呢?概括地说,河南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自然也是华人姓氏的摇篮。如果进一步分析,把中华姓氏史与河南历史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姓氏的萌芽、产生,还是普及、定型,无不与河南息息相关。
中国地区客家分布
客家地区习惯称呼是纯客家县和非纯客家县,但至今尚无衡量标准,比如纯客家县,客家人口应占总人口的多少,非纯客家县,应有多少客家人口或占总人口比例多少方能认定为非纯客家县。所以只能根据过去和近年各地学者的调查资料排列出来。随着客家学研究的深入,这种排列将会有些出入,可能尚有些新发现的客家县还未列上,而不该列上的却列上,所以只能作现时的参考。
江西,纯客家县市有:赣县、南康、信丰、上犹、大余、崇义、安远、龙南、全南、定南、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寻乌、石城和铜鼓等18个。非纯客家县市有:赣州、广昌、永丰、吉安、吉水、泰和、万安、遂川、井岗山、宁冈、永新、万载、宜丰、奉新、靖安、修水、武宁、萍乡、横峰、鹜源等20个。
福建,纯客家县市有:长汀、宁化、清流、明溪、连城、上杭、武平、永定、建宁、将乐、泰宁等11个。非纯客家县市有:崇安、光泽、邵武、顺昌、沙县、永安、三明、漳平、龙岩、南靖、平和、诏安等12个。
广东,纯客家县市有:梅江、梅县、大埔、蕉岭、平远、兴宁、五华、紫金、龙川、和平、连平、翁源、始兴、南雄、陆河、河源市区、新丰等17个。非纯客家县市有:韶关、曲江、乳源、乐昌、英德、丰顺、博罗、连南、东昌、惠州、惠阳、惠东、饶平、汕头、揭阳、揭西、潮阳、惠来、普宁、陆丰、海丰、龙门、深圳、宝安、佛冈、清远,从化、花县、增城、东莞、中山、珠海、斗门、连山、阳山、广宁、三水、高安、云浮、高明、新兴、鹤山、台山、郁南、封开、罗定、阳春、阳江、信宜、茂名、廉江、四会、化州、电白等54个。
广西,非纯客家县市:合浦、防城、钦州、博白、浦北、陆川、灵山、宁明、崇左、扶绥、邕宁、玉林、横县、北流、容县、武鸣、贵港、宾阳、藤县、桂平、平南、武宣、马山、苍梧、梧州、来宾、象州、全秀、柳州、柳江、绍平、蒙山、鹿寨、宜山、贺县、钟山、柳城、环江、河池、荔蒲、平乐、阳朔、罗城、融水、融安、三江、凤山等47个。
四川(含重庆),非纯客家县市:通江、达县、巴中、仪陇、广安、巴县、陪陵、重庆、合江、合川、沪县、沪州、内江、富顺、隆昌、威远、资中、安岳、仁寿、简阳、成都、新津、双流、新都、温江、金堂、广汉、彭县、什加、西昌、会理等32个。
贵州,非纯客家县市:遵义、榕江。
湖南,非纯客家县市:临湘、平江、浏阳、醴陵、茶陵、炎陵、攸县、安仁、常宁、来阳、酃县、永兴、桂东、汝城、江永、江华、郴县、宜章等18个。
海南,非纯客家县市:儋县、澄迈、定安、临高、琼海、文昌、万宁、三亚等8个。
台湾,非纯客家县市:桃园、新竹、苗栗、南投、台中、屏东、嘉义、高雄、彰化、花莲、云林、台东、台北等13个。
香港与澳门:香港与澳门的客家杂居各处,并且占了当地居民相当的比例。
陕西,陕南有不少从闽、粤、赣客家区返迁的客家人,有不少客家住区,人口20万,尚无法确定非纯客家县市。
河南,豫南有不少从闽、粤、赣客家地区返迁的客家人,还未确定那些是非纯客家县。
客家人在世界各地的分布
一 关于客家人的人口数
最早报告客家人口总数的是英国传教士肯贝尔和美国现代文化地理权威韩廷敦,肯贝尔在其1912年发表的《客家的源流与迁移》中认为\"能操客语的人口,已达一千五百万\";而韩廷敦则在其《种族的品性》中谓:\"客家的人口,总数在一千万以上\"。不过对这两位英美人士的说法,我们不能置信,罗香林认为,其实这都是极其主的估计,他们根本没把客家居址先弄清楚,范围也没一定,所以所得的结论,也就极难置信了。
因此,对客家人口进行科学的估计,首先必须先了解客家人的基本住地,然后再根据基本住地估算客家人口。这项工作是由罗香林先生最早从事的。他根据各地志书及谱谍,以及个人亲向客家人士访问所得的消息,与其他零星记载进行资料排比,初步列出了纯客县和非纯客县(后详),然后根据:1922年《中国年书》所载中国各省人口调查报告和当年2月广东省政府所公布广东各县人口报告以及陈达博士《中国之移民》关于台湾客家人口数,得出20年代客家总数为16,548,074人。(当时海外侨胞持双重国籍,不另统计海外客家),占当时中国人口436,094,953人的百分之三点七九,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九四(几达百分之一)。根据同样的方法,罗香林先生在其1950年发表的《客家源流考》一书中,估计客家总人口(包括海外侨胞)\"约为二千五百二十余万人\"。
5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取消了双重国籍制度,海外华侨即从原来\"双重国籍\"开始进人为\"单一国籍\"。同时,\"华侨时代\"开始入\"华人时代\"。客家研究中也开始注意到海外客家人口数和分布情况的研究。1950年香港崇正总会编撰的三十周年纪念特刊中就载有专门研究海外客属社团和客属侨胞分布的论文。据该文称,到1950年时,客属侨居海外人士\"估计殆达一百三十万至一百五十万之间\"。
就目前笔者所掌握的材料来看,继罗香林先生之后对客家总人数和分布情况作具体研究的是1970年香港崇正总会公布的数目。全世界客家人的总数,以及他们在海外分布的数目,虽无确切的调查统计,但根据一般人口专家的估计,约在4500万人左右。其中4000万住在国内,其大致情况是:广东省约1550万人,江西与广西两省各有500万人,福建省约有400万人,四川省约有250万人,湖南省约有50万人,台湾省约有170万人,其余散居在各省约有50万人,合计总人数约在4000万人左右。其余500万人则为侨居海外各地的客属人士。这个说法为陈运栋在其1978年出版的《客家人》一书所采用。关于海外客家约500万人口数目,陈运栋先生还参考了1973年在台湾地区举行的世界客属第二次恳亲大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翁铃的说法和台湾\"侨委会委员长\"毛松年在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所作的侨务报告的数字,认为是比较合理的。另据1982年9月26日泰国《世界周报》报道:\"客家人居海外者达700万之众\"。罗英祥先生在其1994年出版的《飘洋过海的客家人》一书中,根据1985年前后刊登在国内外报刊上的有关海外客家人口统计数目,推算海外客家人数为4. 119. 350人,大约占海外华人的六分之一。
1994年梅州市为在梅州举行\"世界客属第十二次恳亲大会\",通过多渠道,包括国内外函调、采访、采摘报刊材料等方面汇总统计,客家人在国内外分布人数共6562.429万人,其中国内(包括港澳台)6107.8万人,国外454.629万人。我们倾向于采取这个统计数据。
二 关于客家人的分布
罗香林先生十1933年统计的客家人分布情况是,纯客住县:广东17、江西10、福建5,合计32县;非纯各住县:广东44、江西17、福建4、广东13、四川10、湖南4、台湾3,合计95县;纯客住县与非纯客住县总数为127县。后在1950年出版的《客家源流考》一书中,他又称客家人的分布情况是,纯客住县:广东15、江西10、福建8,合计33;非纯客住县:广东50、江西17、福建7、广西45、四川13、西康1、湖南5、贵州1、台湾5,合计144;纯客住县与非纯客住县总数为177县。罗香林先生概括客家分布的大体范围,\"客家居地\"已达177县,就中除30余县为纯客住地外,其余都杂有其他各族各系的住民,彼此没明确界域,……不过,从统括的界域来讲。大体在东亚大陆南部及其他滨海小岛南起北纬18°的崖县(在海南岛)三亚街起,北至北纬31°的广汉县(在四川省)止,西起东经103°广汉县起,东至东经121°彰化县(在台湾岛)止,联结崖县、彰化、广汉三地点,适成一大三角形。其间所包含的地方,有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等地,其中除湖北一省外,其余皆有客家在那里居住,这可说是客家居地的相对方位;至于其中所包含的纯客住县,则纯在闽赣粤三省交界地方。这个闽赣粤三省交界地方,就是我们常说的客家大本营。罗先生是第一个详细研究客家人的住地和人口及其分布地域的人,尽管其统计不够准确乃至谬误之处还不少,但基本的轮廓已经清楚。后人在其基础上,已作了比较详细的研究。下面,笔者根据多位学者的调查统计资料,并参以自己的调查了解,试就中国和海外客家人口分布情况整理如下:
(一)中国国内容家人口分布情况
1、内地客家人口分布
广东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纯客住县市15个:梅县、兴宁、大埔、五华、蕉岭、平远、连平、和平、龙川、紫金、新丰、始兴、仁化、翁源、英德等;非纯客县65个:韶关、南雄、曲江、乐昌、乳源、连南、连县、连山、阳山、宝安、惠阳、河源、东莞、花县、清远、佛冈、从化、惠东、揭西、陆河、海丰、陆丰、饶平、潮州、揭阳、丰顺、潮阳、惠来、普宁、珠海、斗门、龙门、深圳、南海、曾城、博罗、广州、中山、新会、广宁、三水、高要、云浮、封开、高明、新兴、鹤山、开平、台山、郁南、罗定、德庆、阳春、阳西、阳江、遂溪、海康、徐闻、电白等县市。总人口2100万人。
江西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纯客住县市18个:宁都、石城、安远、兴国、瑞金、会昌、赣县、于都、铜鼓、寻乌、定南、龙南、全南、信丰、南康、大余、上犹、崇义等县市、非纯客住县有20个:广昌、永丰、吉安、吉水、莲花、泰和、万安、遂川、井冈山、宁冈、永新、万载、萍乡、宜丰、奉新、靖安、高安、修水、横峰、武宁等。总人口1250万人。
福建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纯客住县8个:永定、上杭、长汀、连城、武平、宁化、清流、明溪等县;非纯客住县17个:龙岩、漳平、诏安、平和、南靖、云霄、沙县、永安、顺昌、泰宁、将乐、邵武、浦城、建瓯、建阳、福鼎、福安、福州等。总人口约500万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没有纯客住县,非纯客住县76个,占全区县市总数的90.5%:邕宁、武呜、宾阳、上林、马山、横县、隆安、大新、抉绥、崇左、宁明、龙州、凭祥、合浦、钦州、防城、溥北、灵山、上思、玉林、北流、容县、陆川、博白、贵港、桂平、平南、柳州、柳江、柳城、武宣、象州、来宾、合山、忻城、金秀、鹿寨、融水、融安、三江、苍梧、藤县、岑溪、贺县、钟山、富川、昭平、临桂、阳朔、平乐、恭城、荔浦、永福、灵川、龙胜、河池、宜山、罗城、环江、南丹、都安、大化、东兰、凤山、巴马、百色、田阳、田东、平果、靖西、那坡、凌云、田林、隆林、西林等。总人口约有460多万人。
四川省:无纯客住县,非纯客住县市有35个:成都(市郊)、新都、涪陵、金堂、广汉、什邡、彭县、温江、双流、新津、简阳、仁寿、乐至、安岳、威远、内江、荣昌、隆昌、资中、宜宾、合江、沪县、仪陇、巴县、通江、广安、西昌、木台、德阳、绵竹、梓潼、会理、华阳、新繁、灌县等县市。总人口约380万人。
湖南省:非纯客住县有个:汝城、郴州、桂东、酃县、茶陵、攸县、浏阳、平江、江永、新田、江华等。总人口约200万人。
浙江省:非纯客住县有19个:云禾、松阳、青田、丽水、宣平、龙泉、遂昌、景宁、缙云、泰顺、金华、江山、衢州、龙游、常山、开化、建德、淳安、长兴等县市。总人口100万人。
海南省:非纯客住县有2个:红安县、麻城县,总人口约15万人。
贵州省:非纯客住县有榕江县。总人口约10万人。
云南省:客家人约2万人。
江苏南:客家人约2万人。
安徽省:客家人约2万人。
陕西省:客家人约0.5万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客家人约0.3万人。
其他:客家人约300万人。
2、台港澳地区客家人分布
台湾省:非纯客住县有19个县市:桃园县、新竹县、苗粟县、屏东县、彰化县、高雄市、花莲县、台中县、台中市、台北县、台南县、台北市、南投县、云林县、嘉义县、台东县、宜兰县等,总人口460万人。
香港特区:客家总人口约125万人;
澳门特区:客家总人口约10万人。
以上统计,中国境内纯客住县41个,非纯客住县246个,纯客住县非纯客县合计287个。
(二)海外客家人分布情况
1、亚洲
旅居亚洲的客家人共约380万人,分布在2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印尼约为150万,其主要居住地爪哇、苏门答腊、婆罗洲、苏拉威西、摩鹿加群岛;马来西亚125万,居住在马来西亚各州,尤以马六甲、槟榔屿、霹雳、吉打、柔佛、雪兰莪、沙巴、沙捞越为多;泰国55万,主要居住在曼谷、清迈、北揽坡、万仑、普吉、合艾等城市;新加坡20万;缅甸约10余万,主要居住在仰光、曼德勒、土瓦及墨尔阶等地;越南约15万,以西贡(胡志明市)和堤岸为多;菲律宾约6800人,多集中在马尼拉;印度约2.5万人;日本约1.2万人,集中在东京和大坂。
2、大洋洲
旅居大洋洲的客家人约6万人,分布在1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澳大利亚4.3万人,主要居住在墨尔本、悉尼、新威尔士、维多利亚以及南澳洲,培斯及大尼亚洲;另外在大溪地(又译作塔希堤)、斐济、新西兰、所罗门、马绍尔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瑙鲁、西萨摩亚也有客家人聚居。
3、美洲
旅居美洲的客家人约46万人,分布在2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约28、4万人,主要居住在檀香山、三藩市、纽约等地;加拿大约8.1万人;中南美洲的秘鲁与牙买加是客家人较集中分布、人口也较多的国家,分别有15万人和10万人。在古巴、圭亚那、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苏利南、巴拿马、巴西也有较多的客家人。此外,阿根廷、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墨西哥、哥伦比亚、智利、多米尼加、玻利维亚也有少数客家人居住。
4、欧洲
旅居欧洲的客家人约有20万,分布在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英国最多,约有15万人,法国约有3万人,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也有数千人至上万客家人。
5、非洲
旅居非洲的客家人约8万人,分布在1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毛里求斯较多,约3.5万人,留尼旺约1.8万人,南非约2.5万人。
以上总计,海外客家人总数为454.629万人,分布在五大洲81个国家和地区。详见下表:
表1 海外客家人分布
单位:万人 国名 人数 国名 人数 国名 人数
印尼 150  法国 3     牙买加 10  马来西亚 125 荷兰 0.21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0.6
泰国 55     俄罗斯 0.12  巴拿马 0.5  新加坡 20  丹麦 0.12  多米尼加 0.12
菲律宾 0.68  挪威 0.03
客家民系的五次大迁徙
客家民系的形成源远流长。居住在闽粤赣地区的客家先民来自中原,历代战乱从中原大规模直接迁徙而至,或辗转迁入,或官宦、贬谪、经商等原因而落居。客家民族的形成,以中原移民为主体,融合当地畲、瑶、蛋、僚等南方少数民族。战乱是中原汉人南迁的主要原因,“五次大迁徙”逐步形成了客家民族。
第一次大迁徙:因北方“五胡乱华”引起,时间跨度从西晋末(公元317年)至隋唐。为了避免战乱,中原汉民南迁到江淮南北离中原尚近的地方,亦有一部分进入今江西鄱阳湖区域及赣江流域。
第二次大迁徙:由于唐末黄巢起义以及契丹(辽)、女真(金)入击中原引起北宋王朝帝都向江南搬迁,大批中原汉人随之南迁,闽西南、粤东北一带山区进入大批客家人,时间跨度约公元880年(唐末黄巢起义时)至1126年(北宋从开封迁都临安时)。当时赣江流域山区已为客家居民所开垦,客民开始以此定居。
第三次大迁徙:从南宋建立(1127年)至明朝灭亡、清朝初建时。中原为金所占领,百万汉人南移,时赣南人口暴满,客家人(包括新、旧南下汉人)西向入闽,汀州在宋元之际成为客家人聚居的中心地区。从南宋末至元朝以后,由于蒙古人南下,大批客民又由闽迁粤,于是梅州成为客家新的聚居中心。至此为止,赣闽粤交界赣江、汀江、梅江之三江流域的山区成为“客家大本营”,人口以南下汉人为主(占90%左右),语言通行客家话,中原风俗也在此盛行。共同的遭遇和利益也使客家人与当地土著在心理、语言、风俗上渐趋一致,有了共同的意识和生活,逐步形成一个独特的族群即客家民系。
第四次大迁徙:明末清初满州人南下,“大本营”内客民人口暴长,加上清初奖励人口定向迁移,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客民向诸边迁徙。时客民多从梅州、汀州等地迁往粤中、粤西、粤海滨地区和桂、湘、川、台等地,形成客家分布全国许多地区的格局。其中也有一部分梅州客民回迁赣南,使当地产生新老客之分。
第五次大迁徙: 19世纪中叶以后,清咸丰年间(1851~1864)爆发太平天国起义。起义失败后,参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客家人怕遭株连,又受广东西部土客械斗的影响,客民再次迁徙,一部分已走向海外南洋各国各地。
一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五次大迁徙,从中原到江汉平原;过大别山、越南岭;从原乡到沿海,到山岭,到大洋彼岸,终于形成当今的客家民系。